子非鱼相关作文

【篇一:如何认识自己】

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是不能仅仅用语言来解决的,即便你是爱因斯坦,如果你陷进了口水战中,你也会因为无缘于真理而失败于自己的愚陋和无知。要知道,求知并非是要把别人打败,因为打败愚蠢之人的人可能更愚蠢。我们要的是真理,而非口水战的胜负。

就量子力学的描述方面,当爱因斯坦意识到自己和波尔等人的口水战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之后,便创造性地提出了EPR佯谬的科学方法:用量子力学的描述方式得到一个量子力学不能够接受的结论,然后再去检验这个结论。

就如何去认识自己这个古老的话题来说,前人之所以始终找不到答案,不过是过多地陷进了口水战之中,从而为了争辩的胜败而掩盖了所应该追求的真理罢了。

尼采说过:“伟大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让我们思索,让我们回顾,让我们走大大小小的路。”在我看来,为国家着想,为民族着想,为全世界人的利益着想,从整体看待问题的自己就应该是那个真正需要我们认识到的自己。

周恩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宏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不是为了他自己。习近平,他在纽约联和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辨论时指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认识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尼采所说的“为什么而活”的问题。如果你搞明白了这个问题,你也就真正认识了你自己。

庄子和惠子曾有过一次关于“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辩论,两人都使用了同一种思维,但讨论到最后都未讨论出结果: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惠子却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总之,打口水战的人都是不够明智的。我们还需要为了认识自己而去争辩吗?

【篇二:感性与之铺垫的偏见之路】

这让我想起了知乎上的一个话题:“不可论断”。其内涵与人的秉性相对,恰是带了个人的总结经验。无可厚非的说,有些人除了偏见,甚至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可能。

评价他人,总带着那点僭越性。能看到他人眼里的肉刺却察觉不到自己心口的梁木,马太福音称:“你们这些假冒伪善的人,不如先去掉自己眼里的梁木,才能看的清楚。”所以意即在于,判断他人其实是对自身的反应,并且不在于对象是谁,而在于你是谁。

古文有云:“意见乃害心之蟊贼;聪明乃障道之屏藩。”在评价别人时并没有想到那句“不是你看到的那样”,而是先否定了事实再去相信被自己情绪加工过的结果,正是以这种独断专行的方式获得下定结论的快感,所以在得出结论之前,是不是应该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被恶性情绪怂恿。在现实社会、网络和生活中,恶性评论屡见不鲜,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在人性丑陋情绪的感染下才下出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结论。

与偏见并列的来说,自作聪明也是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究竟是“聪明”还是“自作聪明”?难度等同于区分“愚蠢”和“大智若愚”。在被广泛承认的智慧和剑走偏锋中寻找根源,不由让我感到头皮发麻,这无疑是要在人性本质的善恶中权衡。但我只最后将其终结在一句话:人不需要太聪明,重在勤奋。

在心灵的窗口中,总结以上两点,与人交往时,我们很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过分自信往往会带来双重结果,既将罪行欲加于他人,又暴露出自己的短板,带来的影响恐怕不止停留在尴尬的地步了。所以莫把别人对你的容忍当成是自己情商高所致,多检讨自身的不足,将自己心灵的窗子擦亮。

奥斯丁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你需要的是清醒的现实主义。其实奥斯丁最好的作品是《傲慢与偏见》,在这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达西有教养、高尚、优秀、聪明、英俊洒脱,他确有权利去骄傲,甚至可以坦率的,不顾任何人的说出自己的见解。于是,他用他惯有的作风评价同样高尚的伊丽莎白:“她很漂亮,但差强人意。”对于听到一个十分不友好的人向自己发出蔑视的伊丽莎白来说,她难免在以后的日子里对达西保留偏见。作者奥斯丁最优秀的地方,是她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又与感性的高贵相结合。

在不同人眼中会有不同的奥斯丁,一百种奥斯丁带有一百个人的感情色彩。我们当认清现实,更要认清自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篇三:理为辩基辩为理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有如稚童拙扑的辩论源自两位大学问家,他们为明理展开了这场辩论。

辩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思想对决,而以理服人便是其核心了。理相同,以辩充实;理不同,以辩服之。庄惠二人之辩之所以看似幼稚无理,实际上却是因为二者立场不同,秉执之理亦必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可哪怕是这样他们仍旧是在辩,不用沉默逃避,不会妥协屈从,用最质朴的对话做着最深刻的思想博弈。

他们以理为各自辩论的基点,一次次的争锋,毫厘不让,平淡的语言中处处隐着锋芒。这比顶尖剑客的对决更加凶险,这是最纯粹的理论碰撞,是信念与信仰的对决,于他们而言这有如赌上毕生的学问,此生的努力来搏一个极有可能两败俱伤的结果,但却没有人选择逃避,为的只是一个——明理。

诚然,沉默是金乃一句良言,但在这上面着实不适用,辩论才会是理的开始,也是理的完备与升华。

古来的百家争鸣,立场各异,基本无交集的一群人出奇一致的为了理去辩驳天下人;贯穿历史的儒道佛三家本是各自为业的,却在几千年中辩论不止;现今的唯物唯心虽早有定论,但相关的辩论依旧不会完全休止;西方的思想交锋更是频繁,卫道死,因理斗,凡此种种从未停歇。

这些人不是无法共处,而是无论如何都不会不争辩的共处。庄惠之辩、心理交锋、真理之论、善恶之分乃至物心之斗全都不是为了其他,仅仅为了人行于世、万物自然的最终准绳———理。

有人说百家中成了一家难道不能打压其他吗?有人说心学与理学如此针尖麦芒,唯物唯心更是水火之势,共存就算了,为何还要彼此共生呢?沉默不好吗?互不相干的不好吗?

有人哀叹殉道者,有人嘲笑败论者,更有人因为害怕争端否定了辩论。但不会有人全盘否定天地之间执行不怠的理。智者沉默是金,明者辩论攀行。这条纵览天下囊括四海的理只能由攀行者摸索,沉默者奉行。

因而一切昭然若揭:理为辩基,辩为理始,唯有以理为基,在辩论中不断相互完善相互促进才能共组天下大同之理。

【篇四:游鱼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题记

数日前,邻家阿婆赠我一尾鱼。小小的,淡橙色,有着飘逸的尾巴,在小小的茶杯里自由自在的欢腾。一看见,我就不由得爱上了她。

此乃心爱之物,似乎必有其名。望着在小小茶杯中的自得其乐的鱼儿,姑且叫她“小游”吧!

我小心地将她放进一个透明的“鱼缸”。说是鱼缸,其实不过是个玻璃瓶。我想着,将她的小窝安在哪里好呢?最后,我摆在了阳光常来问候书桌前的窗台上。午后的暖暖阳光,洒在鱼儿身上。本就是橙色的小游在阳光下,仿佛溶于水中,只看见那条小尾巴在不停地摆动,光影映在书桌上。

于是,每个细碎而慵懒的午后,就都在小游的陪伴中度过。我翻着一本本厚厚的书,在书中的那片乐土遨游。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那本顾城的诗集,一句话,将我的心扯得生疼——鱼在盘子里想家——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一句话啊!我开始回忆,开始沉思,我有给小游最为美好的生活吗?我每天都悉心照料,每天都给小游喂食、换水,我想把最美好的事物给她,甚至想攒钱买一个更大的鱼缸,给她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大的自由。

庄子说得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并不是鱼,你怎会知道鱼是否快乐呢?

即使我给小游一个她永远也无法游到尽头的鱼缸,喂她最为美味的鱼食,她是否真的快乐?是否在思念着自己的故土家园?是否在想着她心中真正的快乐呢?

我不知道,也无人知道……我仿佛在小游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若有人给我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支持与补给,但是否有人问过我,你今天快乐吗?我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美好日子和简单的快乐啊!

次日,那玻璃瓶里便不再有那尾鱼了。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