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爱读书】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我来说,一天不读书就像一天没吃饭一样,饥饿无比。这不,我又在补充“营养”了。
傍晚放学回家,我放下书包就冲进书房,拿起一本《水浒传》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读到武松打虎时,我热血沸腾;读到时迁被捕时我扼腕长叹;读到吴用智取卢员外时,我拍案叫绝……
读着读着,我完全沉浸在书中故事里,这时一声刺耳的叫喊声把我从书中拉回现实:“吃饭了!”这是妈妈的声音,这声音就像尖锐的利剑,刺痛了我的耳膜。我恋恋不舍地嘀咕着:“这才几点呀,怎么就吃饭了呢?”我猛地抓起闹钟一看,“哇,居然五点半了!”我如梦初醒。
走出书房,妈妈就站在我面前,我一脸疑惑地问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下班回家的?”“我还要问你呢,你在书房里一会儿笑,一会儿叹气,一会儿又拍桌子,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诧异地反问我。我只能不好意思地把刚才的事一五一十告诉妈妈。妈妈听后,一阵哈哈大笑,说:“你可真是个小书虫啊!”
到了今天,我读过的书已经多得难以计数。在书中,我曾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而高兴;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之死而惋惜;为福尔摩斯的智慧而敬佩……用一句话说,书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快乐,让人悲伤,让人郁郁寡欢,让人神清气爽。
我爱读书,我爱沉浸在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里!
【篇二:杂感】
教育专家一直在告诫我们: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不是棍棒教育出来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棍棒教育要么摧毁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要么造就其逆反心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信哄,通过持续而真诚的鼓励表扬,他们是能有所进步的。就算是一部分学生将来无法指望学习成绩进一步深造、成为精英,他们也绝对能凭借这种鼓励教育所造就的能力立足社会,成为有用之才。(确实有道理,但鼓励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携手共建,有效地赋予教育足够的耐心、爱心和恒心。)
岂止是孩子信哄,成年人也信哄。众所周知,良药往往苦口,忠言也往往逆耳。人都愿意受表扬,听别人说好话,没人愿意听别人的批评与指责,更不愿意遭到狂轰滥炸。
也许人从生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切喜怒哀乐。倘若能提前看到结局,也许会少走很多弯路。可是人不是圣贤,不是先知先觉。人不可能预知到今后的事情,不可能提前算出自己的人生轨迹。是福是祸,是幸运还是不幸,是富贵还是贫贱,也许命运早就安排好,但它不提前告诉你,乐呵呵地看着你一步步走进它设计的圈套。明知此路不通,命运还哄着你信心百倍地往前走,直到你摔得鼻青脸肿,甚至跌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许多时候,你只能扼腕长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话说回来,倘若人人提前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人生,也许就不再努力,也许就会惶惶不可终日,丧失希望和信心,人生就会从此止步不前,索然无味。正是因为许多未知和不确定性因素,人生才魅力无穷,多姿多彩。人们才总是寄希望于未来,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明天会更好。正是因为心中有梦,人们才总是愈挫愈奋,屡败屡战,锲而不舍,创造奇迹。
都知道“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因为“无知者无畏”。人们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对待绝症患者,与其毫无保留地以实相告,提前对他判了死刑,不如撒一个美丽的谎言,让他充满希望和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也许最终病魔会倒在他的脚下。人活的就是一口气,活的就是一种信念,活的就是一种精神。
哄着干活,给人留有一份期盼,他干着就不累,干着就有奔头,干着就有劲头。不管结局如何,起码过程是美丽的,是充实的,是刻骨铭心的,是值得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