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卖炭翁改写】
宫市苦也
终于伐够了木材,他暗自感叹道。山中小路蜿蜒崎岖,一个卖炭的老翁,躬身吃力的在冬风中前进,身上背着的断木,是这冬天他赖以生存之物。
回到寒舍,他一刻也不敢歇息,架起火,将木块扔进炉里,此时,他只盼着,这还未烧好的碳,可以在集市里卖个好价钱,这样,他才能吃上饭,做几件厚点的衣服,来熬过这个冷的让人窒息的冬天。眼前的火花不断跳跃着,他搓了搓早已冻僵的手。傍晚悄悄降临,他困了,实在是太困了,但他还不能睡,他在害怕着,害怕那冷冽的寒风将火吹灭了,或是因为火太旺,将木块烧成了灰,要是这样,他怕是熬不过这个冬日了。
天空彻底的暗了下来,寂静无声,他抬起头,透过屋顶的漏洞,可以看见那黑的无边无际的天空。风从四面八方涌进屋内,他打了个哆嗦,又朝炉子边挤了挤,一片雪花飘飘然地落在了他的身上。下吧,再下大些吧。他望着空中飘飞的雪花喃喃自语……
小憩醒时,天还是暗灰的。快到卯时了吧,老翁心想。抖抖身上的积雪,正准备起身,忽然一片茫茫白雪映入他的眼帘,瞧啊,这一尺来厚的雪,准是老天开眼了!想着,老翁立刻起身,用早已被烟熏黑的手指将昨晚捆绑好的碳条放上牛车,就着冰水,将漆黑的手指洗净之后,便匆匆赶着那与它相伴几十年的老黄牛上了路,此时,就算是冰雪渗入他的裤脚,他也不觉得寒冷了。
密林之下,空中零星的光亮并无法渗入,只有一片墨色,寒风抽打着他早已冻裂的面颊,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雪地中。从漆黑到黎明,从寂静到报晓,从兴奋到疲惫……
终于到了集市南门,但此时却已日照当空,饥饿与疲倦迫使他歇息一阵,他只得就地而坐,也顾不得地上是泥还是水了。
心里盘算着,待会儿要去哪儿买掉这车炭,却大老远的望见两个趾高气昂的身影向集市中奔去。
“哎呀,宦官又来征收啦!”看清后,老翁赶紧起身,拉起牛车,就往身旁门铺后躲,不知怎的,他一着急,脚下就生了一个趔趄,栽到了已被踏成棕色的雪地中。
“嘿,老家伙,这车炭不错啊,皇帝有令,这车炭要供给皇上。”一眨眼功夫,那两个骑马的太监就到了他跟前,蛮横地朝老翁吼道。
“别呀!大人,别呀!”老翁吓的赶紧大叫,他不敢想象,要是没了这车炭,后面的日子应该怎么熬过。
“这是皇帝的命令,你胆敢犯上作乱!”那太监恶狠狠的一脚将老翁踹开,还把那所谓的公文一把扔到了他的面前。老翁吓坏了,跌坐在地上,竟急出了泪。
“行啊!老东西,这个给你!”那宦官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的绫挂在牛角上。“这个就是给你的钱啊!”太监朝他嚷到。“待会儿,去皇宫里领你的老牛!”说罢,便骑着马扬长而去……
那老翁,跌坐在泥潭中,双眼无神的望着天,喃喃的说道“这下,让我怎么活啊?让我怎么活啊!”天上依旧飘着小雪,轻轻地落在老翁身上,化了,湿了衣裳,也冻住了老人的心……
【篇二:我与司马迁的一天】
子夜清寒的星光透过茅屋破了缝的窗户,洒在我面前这个男子的长衫上,照亮了他紧锁眉宇的脸庞。穿堂的风猝不及防地袭来,钻进了那件单薄的丝麻。他冻得一颤,睁开了睡眼,从案上直起了身子。37岁的司马迁看见了我。
你是谁?他问道,就像一切灵魂一样。我笑而不答。只见这年轻人布满血丝的眼突然一亮,乌黑的唇颤抖起来,断断续续地说着生涩的词语。“竟是你吗?”当然是我,我是神,引你去往你朝思暮想之地——死亡。
他奋然站起了身。我发现这年轻人消瘦异常。单薄的衣服像一个大口袋,松垮地挂在他身上,但此刻,他却似乎充满了精力,不必我引导便已从破茅屋夺门而出。突然,一声绝望的尖叫划过夜空,嘶哑得可怕。我快步跟上前去。
原来37岁的司马迁正被两个宦官逼近。年老的宦官拿着一根木棍,脸上的皱纹狞笑成一团。司马迁跌坐在地,等待棍棒如期而至,然而那两人却径直向他身后走去了,惩罚最终落在茅房前拎着沉重木桶的瘦削人影上。那是37岁的司马迁的影像。远处一个年轻的士子瞥见了这一幕,像被火灼烧了似地立即转开目光,加快了步伐。我走到司马迁身边,拍了拍这痛苦的灵魂的肩头,告诉他一切不过是幻象,他要在到达死亡前重新经历一生。他似乎没有听见,脸庞却早已被纵横的泪水打湿得一塌糊涂,喃喃着:“够了够了……”
我们结伴向前行走,他的泪早已被呼啸的风吹干,只留一条细微的红痕。这时一个老迈的声音响起:“吾儿要继续……继续做太史。”我们来到司马迁父亲的病榻前。老人布满虬筋的双手将那双年轻白皙的手紧紧包住。“不可……不可埋没历史,这是……是罪过。”28岁的青年早已热泪盈眶,克制着声音的颤抖,一字一顿地说:“父亲大人放心。”我用余光瞥见37岁的司马迁喉结微颤,似在嗫嚅着什么,然而他始终一言不发,只是攥紧了拳头,与我继续前行。
走着走着,我们面前的土地变得宽阔,一个健康的青年人带着炯炯的目光走在人迹罕至的野路上,芒鞋踏破却浑然不知。我看见司马迁的脸上挂起了微笑,边走边指点:“这是蜀道,这是灵渠,这是长城……”忽然那微笑一滞。眼前的青年揖别了老友任安准备奔赴广阔的山水。他说:“迁愿历千川,登万巉,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不负青史。”青年的目光澄清如水。我看见司马迁的眼眶隐隐泛起了微光。
“快要到了。”我对司马迁说。然而他却在十岁诵读《春秋》的自己面前停了下来。奇怪的是,那孩子也看见了他,而且似乎毫不诧异,仿佛见到的是自己的师长,脸色依旧平和而谦恭。“请问先生,为什么‘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颤抖着双唇回答:“因为……道义”忽然他失声痛哭起来,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转身往回走去。
“你无法回头。”我骗他,相信他会回心转意,然而他依旧那样坚定地走着,置若罔闻。
“回去又能怎样?继续在棍棒和讥嘲下苟活?”“历史自有公道。”“公道?为一个触怒龙颜、万劫不复的书生?”“为一个秉笔直书的士人。”那“人”字久久回响在他所游历过的群山间。
“我不怕死,我甚至渴望死,但是我选择,”他顿了一下,转身直视我,“去活。去明忠奸,辨善恶,将我所坚守的道义记录下来。文字不毁,道义不灭。埋没历史,是罪过。”
“有谁会听你的自言自语?”“历史会听。”
我大吼:“我司死之神,你休想离开!”
于是他跑了起来,一开始还踉跄地,可后来越来越稳健,最后开始飞奔。我竭尽全力追赶他,但是自知无用,于是伫立在原地,望向他归去的方向。
……
37岁的司马迁在睡梦中用右肘击翻了案上的烛台,惊醒了。我站在门边看着这个年轻人又掌上灯,提起笔,写下了《项羽本纪》的题目,然后我转身,轻轻带上了茅屋的门。
【篇三:话说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舞台上的曹操白脸、阴险、奸相毕露;演义中的曹操狡诈、多疑、冷血残暴。但生活中的曹操却是个善弃“小义”而存“大道”之人。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起义不断,战火连天,国家困敝、民不聊生。为稳定大局,曹操领军平定战乱,安邦定国,此乃黎民所盼,众望所归也。
其实,早在任任丘知县时,他就反对迷信,惩治宦官之戚,为百姓谋得福利,受人敬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说是冷酷无情呢?
身为宦官之孙,却反对宦官专权,这种魄力不是常人所能够拥有的。弃小义而存大道也。他本可以大力拥护宦官专权,来为自己的家族集团积累更多的财富,为自己的步曲充实更多的力量,但他没有这样做。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说是自私呢?
天下纷争,曹公煮酒论英雄。他本可以乘机除掉刘氏,以绝后患,不过举手之劳而已,但他慧眼识珠,胸怀宽广,对于自己未来的对手,他没有这样做。试想,假若曹公当真出手除刘,然后挥旗南下,直取东吴,岂不可以早点成就霸业!然而,呈一时之快,博兄弟之欢,杀一刘氏而失信与天下,次此等贪“小义”,而失“大道”之举曹公不为也。
孔融,七岁让梨,兄弟争死,又是孔子的后世。其身份自是尊贵,然而孔融就躺在这身份上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还喝酒破禁,弃法律不顾,违反了曹公颁布的禁酒令。此等欺世盗名之辈,只有一个下场。曹操杀孔融,被很多人误解,可是我们想一想,禁酒令是为了稳定军心,壮实军队力量,提高战斗力的,而孔融一再犯禁,而且还针锋相对写文章,扰坏人心。没有真才实干,白混饭吃,这样的人就是放在现在能活得下去吗?曹公严格自律,执法如山,陷自己于“不义”,却顾全大局,维护了大道。
曹公弃小义,明大道,保护皇帝,保住汉室朝廷,使多少有“皇帝梦”的野心家望而生怯,百姓得以安定地生活。袁绍之子逃到渤海,曹操本可以赶尽杀绝,以绝心腹之患。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弃小义,明大道。曹操是英雄。是英雄,就会弃小义。曹操没有立曹否为太子,因为曹丕与曹操太相似,但是国家不可以像自己过去那样以武治国,再给百姓带来战乱。因此,曹操希望国家由曹冲来接管,只可惜没能成行。假若天下如曹操设想的那样,历史也许需要重新改写。
只有英雄才会做到为大道而舍弃小义,即使当时背黑锅,不被别人理解,但英雄始终坚持自己的大道。
曹操弃小义存大道,真英雄也!
【篇四:我心中的英雄优秀作文】
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出现过许多英雄人物,我最敬佩的还得是曹操。
曹操生在一个宦官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在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力,而且他比较任性,放荡不羁,既不修品行也不研究学业,正因如此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能做成什么大事。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东汉未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们背井离乡,流落四方。面对这种情景,曹操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这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献帝被西凉军争夺,各州郡牧守都在拥兵自强,断绝纳贡。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间混战。在这种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作用。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都是乐诗。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有很多,这其中说的有好也坏,田丰说“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赵云也说过“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个聪明绝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大家风范的英雄,当然曹操并不只有优点,他的缺点也是有很多的。但我觉得他的优点值得我来学习,曹操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篇五:她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她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她拥有完美的容颜,她更拥有一颗纯美无私的心灵,她就是王昭君。
本以为她只是凭着美丽的容颜而随意被皇帝玩弄当作彩礼送给匈奴罢了,但当我参观完昭君故里后,深深地被她吸引住了,甚至产生一种崇高的敬意!
昭君的故里原来如此美丽。进入大门,一片绿与生机映入眼帘,正盛开的三角梅的花香引诱着游客往里走,花香里带着丝丝甜味,也许它在告诉我,昭君的童年有多么甜蜜;也许它在告诉我,兴山的水果有多么甘甜;或许它还在告诉我,昭君就是用这三角梅做成香香的脂粉来梳理红妆。
往里走,是她的书房,作品室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品味。昭君家庭富裕,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琴声犹如清脆的鸟鸣,仿佛小溪正在奔跑,宛如高山般的狂放,她能时时变换琴声,让人身临其境。她的画秀丽,柔美,纸上跳跃着正在欢唱的鸟儿,站立着独自盛放的梅花。她的字轻柔而又刚劲有力,像潺潺的小溪流,像矗立的群山!
她的闺房更是整洁温馨,被褥正整齐地叠在小床上,衣服井井有条地挂在一旁,梳妆台上的妆品也有序的摆放着,这一切让人难以相信她已离去,她仿佛还活着,或许在花园散步,或许在书房看书。
童年时的昭君就是这么一个优雅,净美有才华的女子。
昭君一天天长大。有一天,皇宫里的宦官画师为皇帝来到民间挑选美丽的女子昭君因此被选进了宫里。宦官听说昭君家庭富裕想打捞一笔,而昭君生性刚烈以至于宦官什么也没得到,于是宦官在画人物画时将昭君丑化,还在她的右眼下点了一颗丧夫流泪字。当皇帝看见昭君的画像时非常生气,一怒之下,罚昭君扫三年后花园。
又有一次,匈奴来到中原王朝和亲,由于要嫁到远方,并于匈奴一起生活,没有一人敢站出来,但昭君站了出来,当她抬起头来让皇上看到她美丽的容颜时,皇上的心里别提有多懊悔,将五十个画师全部斩首。
在走之前,她回到兴山与她的父母告别,我能想象当时的昭君有多么的伤痛与不舍,也许,她泪流满面,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到最后,她还是带着满腹的才华,美丽的容颜和中原的各种文化随匈奴去了。
出塞后,她与匈奴人民和谐相处,将自己的才华与中原的文化传输给匈奴,使得整个匈奴族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她为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奔波于长江内外,在丈夫呼韩邪去世后,按照”父死妻后代母”,她再次嫁给了呼韩邪的儿子,她忍受着凌辱,受尽折磨。她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使中原王朝与匈奴族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使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六十年来没有发生战争,成为了中华民族和平的象征,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昭君是长江的女儿,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她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篇六:论曹操】
是“能臣”还是“奸雄”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东汉)许劭。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
当时,汉朝的气数已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很多人骂他是“汉贼”、乱臣”,可是更多的人说他是英雄。“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略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是爱惜贤才的,但他也是心狠手辣的。当时,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句诗是曹操人才观重要的体现。但是,遇到不肯投靠他的贤士,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贤才杀死,以免贤士投靠他的敌人。
曹操生性多疑,体现在他杀华佗这事上,也体现在他死后采取的“疑冢”的措施上,曹操晚年患了头脑痛风症,华佗说需要开脑根除时,他竟疑心华佗是趁机取他性命,所以他将华佗杀了。在曹操出殡那一天,都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同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成为千古之谜,至今未有定论。
曹操言而有信。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银屏戏台上面目可憎的曹操只能说明后人对曹操的咒骂声很多。但是那可能不是真正的曹操,又有谁能说曹操不是个英雄呢?”
【篇七:关于蔡文姬的作文】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出了许多有才之辈。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追随者与崇拜者。然而,我却偏偏对才女们抱有兴趣。我常常好奇,在那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她们何以才华出众?
于是,我结识了蔡文姬,一个如仙人掌般顽强的姑娘。
生长·苦难之经历
时间回到公元173年,你出生于东汉著名学者蔡邕家。你很幸运,拥有一个知书达礼的好父亲,他不但精通天文、数学、历法,更是鼎鼎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音乐家。
你真名叫蔡琰(yǎn),琰,美玉。文姬是你的字。兴许上天知道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所以要好好打磨你。
两岁那年(即汉灵帝时),蔡邕上书批评时政。然而,当时朝廷混乱,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导致政治腐败,正直的官员遭到排挤。蔡邕得罪了当朝宦官,被流放到朔方。此时,只有两岁的你,也被迫成了罪隶,一起去充军。虽然蔡邕九个月后得到赦免,可他害怕了,怕再次得罪“不该得罪的人”而惨遭陷害,只得携妻带子四入流亡。你又能有何法?不得已随父亲一起颠沛流离。常听到有句话“小孩子懂什么?”可你懂,你太小太小,却又懂得太多太多世事无奈。
逃亡了十多年,你披上红嫁衣嫁人了,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你对他又是何种情感呢?是爱?亦或恨?又或无感,只将其视作一个普通平凡的人生过客?无从知晓。
没两年,卫仲道死去,你回到了娘家,没有子嗣。你以为生活放过了你,可他又给你开了个玩笑。
感情·囚禁的自由
汉末,军阀董卓专权,蔡邕被胁迫利用为其做事。然而,董卓死后,蔡邕也被莫名连累,收监入狱,最后无奈死在狱中。彼时你在别处,竟连其死因都不知道。这时,天下已经大乱,汉献帝去南匈奴请兵。可南匈奴呢?趁机派兵至中原,大肆烧杀抢夺。你跟着难民逃亡,却被乱军所掳。你抵抗,你愤怒,你痛哭,却都无济于事。也是啊,在那个年代,你一介弱女子,又有何地位、有何势力可言?你被迫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还为其诞下两个儿子。
有时,我会想,身处语言、风俗、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的地方,你可曾流过泪,可曾伤过悲,可曾怕过黑?也许,你有心仪的男子,却在无奈中分离。
我曾见过一张你在南匈奴的画像:你身穿皮袄,头戴一层纱,美丽的瞳仁深不可测,说不上是喜,是恨,是悲。每当春季来临,南匈奴却是冰天雪地。你独立于风雪中,遥望南方,思念故土。你没有自由,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然而,中原局势发生了很大改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建立了魏。由于他同蔡邕是要好的朋友,就以汉朝的名义,派人携厚礼至南匈奴,要赎你回中原。左贤王未反对——他并不在乎你与他十二年的夫妻情,他只关心他的儿子。于是,他同意你走,却要你留下儿子。母子骨肉之爱与热爱汉地的感情撕扯着你的心。后来你感慨: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蔡文姬《悲愤诗》)
最终,你强忍着弃子之痛,归顺了中原。
可是,由于连年战乱,你的家人大多离散,城廓荒芜,庭宇凄凉。形单影只的你悲伤至极。曹操便替你作主,让你同屯田都督董祀成婚。
很多人说是曹操关心你,可我却同情你。你应当找一个懂你、尊重你,同你灵魂相通的人才是啊!
可你一生都没等到他。
才华·盛开的花朵
在你幼年时,一天夜里,蔡邕在黑暗中弹琴,不慎拨断了琴弦,你一听,便道是第二根弦。于是蔡邕故意又拨断一根,你一听,便道这是第四根。此刻他才发现,你对琴音已造诣颇深。后来,你作出了传世的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而你最大的作品,是《悲愤诗》,其分为被虏入胡、别儿归国、还乡再嫁三部分,共540字。
文学是个好东西,你可以借其宣泄,借其抒情,借其倾诉……我在看文章时,更喜从文章分析人物情感性格。
可惜你留下的作品不多,或许还有,但皆失传。好文在精不在多,有一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