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相关作文

【篇一:风格与风尚】

“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叶甫图申科的《家庭》中准确地描述了家风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形成一个有道德的家庭,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风气也就是说-家风。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它支撑着整个家,他堕落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颓废,他左右着整个家的风气有家必有家风,它,不可缺少。

鲁迅曾说过“只要思想未遭固蔽的”,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

我的爸爸也许是受了这句话的影响,他疯狂的想要我比自己优秀,然而这并不是满足他的虚荣心,而是心疼子女的表现。谁的父母不希望子女幸福呢?也正是这样我努力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好,爸爸曾说过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我的家虽然不大,但是这温暖的小窝确实我最强大的避风港,他良好的风气伴随着我成长到现在,漫延一代又一代,传至爸爸再到我,爸爸身上的勤劳,俭朴。诚信一样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慢慢地我学会了诚信,但勤劳俭朴却一直沾不到边。记得又一次家里经济好像出现了什么问题,那时全家都在省吃俭用,而年小的我却不懂得生活的辛酸更不知道钱的来之不易。看着别的小朋友买的新衣服新玩具,我嚷着要爸爸买却不知道这即将又是一笔开销。

第二天我抱着玩具乐呵呵的,而爸爸则是宠溺的揉揉我的头,眼里尽是笑意但有一丝忧愁一闪而过。现在想起当时的我真是好可笑。我只知道一味的索要却从来没有理解过爸爸妈妈的为难。妈妈告诉我,那是爸爸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只是一名工人只有干活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我突然想起每次爸爸回来疲惫的身影都是显得那样的弱不禁风,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留下的印记,我从小的心里终于立下了一个誓言我要撑起一片天,我要用我小小的肩膀替爸爸承担一部分责任,我要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现在我终于学会了勤劳俭朴我继承着爸爸的优良品质,我骄傲,我自豪,曾经我对爸爸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官,当一个像包拯那样的清官,爸爸只是笑笑然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吉鸿昌的人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1920年他父亲病重,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吉鸿昌含泪答应。从此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时,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战,在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9岁。

我知道爸爸说这个是为了鼓励我,我的意志随之坚定。

现在的我已步入高中,我无时无刻不在维持家庭的家风,家风塑造孩子们的无形力量,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要秉承一个良好的家风。

【篇二:当老规矩遇上新玩意】

三龙村是一个偏远的山村,七爷在这生活了一辈子。他年轻时是要呆在农田里忙活的,这样一过就是好几十年。如今他老了便在闲时拎着一杆长烟在村上溜达,嘴里吐着浓浓的烟,说话总带着一腔老调,村里的人都叫他“老规矩”。

老规矩没什么文化,也没去过哪村子是他的世界,他是知道在初一十五的时候上几柱香,护求保佑在外的儿孙能够平安发财,可心里还是不时地埋怨道:家里多好啊,非要往外跑。

三龙村的村民大都是老人了,年轻的小伙姑娘都去城市了。就在这天,老规矩的孙子回来了,他是个留洋的博士。

老规矩见到孙子,并没有一把拥抱过去,而是停在孙子周围打量着。一身笔挺的黑色西服,腕上戴着一块表,闪闪发光,一双发亮的皮鞋,眼睛后的眼神炯炯有神。在老规矩的心里只有当官的才有这身打扮,他问道:“孙啊!当官了? ”

“没有。”孙子无奈地笑了笑,顺手抓了把脑袋。

“咋穿的跟个领导人似的呢?”老规矩顺手摸了摸孙子的西服,“还挺顺滑的哩!”

孙子没有解释,而是把爷爷拉到椅子上,给他倒了杯茶。

老规矩咧着嘴笑了,悠悠地喝了口茶。“孙子有出息了。”说罢,便从腰间提起那杆子烟,正准备点火抽起来。

孙子见着了,一步跨了过去,从老规矩的嘴里拔出那杆烟,严肃的说:“爷爷,您这样抽烟太伤身体了!”

老规矩顿时也不乐呵了,那杆子烟是他的宝贝,是他的命。他说话的语气有点冲:“就这样抽了一辈子了,哪管得了这般多,戒不掉也不打算戒了,死在烟杆子上也就算了。”

孙子没有回话,只是在包里摸索着什么,不久就从包里拿出了一个小小的东西,一个像小柱子般的玩意。他递到老规矩面前,说:“爷爷,您以后就用这吸烟吧,别用那烟杆子了,真不健康!”

“啥东西呢?"老规矩接过这个新玩意,眼里放着好奇的光。

“这个可是美国最新的研制品,可以将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吸收,而且还不会影响那股醇厚的烟感。”孙子耐心地解释道,“不信您试试,我教您用。”

老规矩不紧不慢地将这新玩意递到嘴边,闭着眼吸了一口,又缓缓的从嘴里吐出了一口烟,惊叹道“这玩意舒服着哩!”

一股子嘚瑟劲来了,老规矩便叼着这新玩意出门,跟村里人炫耀了一番,说这是孙子从国外带回来的洋货。村里人都说老规矩享福呢,老规矩一路乐呵呵地。而客厅的茶几上那杆子长烟还孤独地躺在那儿。

吃过晚饭后,爷孙俩坐在一块聊着天,孙子给老规矩展示了很多稀奇古怪但各有实用的新玩意,这些都是最新研制的产品。老规矩盯着这些新玩意,听着孙子讲诉,如同一个听着有趣故事入迷的孩童,眼里闪着光,嘴上没说一个字,心里却充满无限幻想。

之后,孙子给老规矩放了一部科幻电影,并耐心地回答老规矩好奇的问题,这时候的老规矩心里有了一个充满新玩意的世界。渐渐地,老规矩入睡了。

当天夜里,老规矩做了个梦。他梦见他成为了像电影里那样的科学家,把弄着各式各样的新玩意。

【篇三:哈士奇当官】

盛夏的早晨,天空黑沉沉的,仿佛一块黑布遮住了人的眼。断了线的雨水时不时滴落在一条脸上有着明显刀疤的哈士奇身上,他的名字叫“有钱”,此刻正漫不经心地走在大街上,似乎在炫耀着什么。

有钱昨天刚用自己曾经在城里主人那儿学来的手段当上了动物城的食品检查员,接下来就要着手考虑如何累积财富和升官了。

有钱最开始也是规规矩矩地检查食品,揪出不少黑商。可没过几天就找到另外几个的把柄,威胁他们把自己选举上去,做食品安全科主任,然后就开始在暗地里做官商勾结的违法乱纪之事。

他最开始接触的是狐狸“物美”和老鼠“价廉”,他们做的腊肠用的是没怎么洗的猪大肠和腐坏程度极高的肉,而且来源多半是野外死者的尸体。但他们包装精美,色泽靓丽,口感极佳,不仅可以轻松蒙混过关,而且极受大众喜爱。

捞取大笔利益后,有钱又接触了买“健康绿色食品”的山羊“不法”,不法的食品看似是新鲜蔬菜做的,实际是野草烂菜和化学药品混合而成,只是看着和农家蔬菜一样新鲜。

积聚了大量财富后,有钱开始培养自己的“安保队”,实际上是暗杀队。因为在竞争下一任官职时,有钱发现了满身正气又非常难缠的竞争对手——黑马“清风”,不除此心腹大患将彻夜难眠。

有钱安排安保队长黑猫“投机”在清风外出时潜入他家,在茶水里放了食用兴奋剂,又在房屋周围放了许多小石块。清风果然中计,喝水后拔蹄狂奔,摔得内脏出血卧床不起,有钱借此机会顺利升官。

然而,令有钱没想到的是,几年后当上大官的他在一次“感谢宴”上喝得烂醉如泥,不小心吃了物美和价廉的腊肠,住进了动物城高级医院,更不巧的是服用了已转行成为“老中医”的不法的草药,因而毒上加毒,一病不起。迷糊中的有钱说漏了嘴,将自己过往做出的一些丧尽天良的丑事传到了纪检委的耳朵里,在经历无数痛苦后死在了阴暗的监狱里。

古人有云:“自作孽,不可活。”机关算尽的有钱最终还是遭到了报应,兜兜转转还是死在了自己掘起的坟墓里,可谓是罪有应得。

【篇四:小学生作文】

我,我就是我,善变的我。我叫小宜。大概是父母对我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所以我特别调皮可爱吧!

我个子矮小,比同龄人矮了点。我身材矮小没什么,可我的头又大大的。小时侯别人都叫我“大头”,我就不开心了,又哭又闹。那时侯,妈妈就会哄我说:“莫哭莫哭,头大当官,头小要饭。”我听后,就破涕为笑了。

妈妈说的可真准啊!我每个学期都要当干部。

可我每次当官都不称职,有时不但不能很好的和同学沟通,而且还会大发脾气,对同学挺凶的。因此,同学们都说:“大头脾气太坏了。”我知道这是坏毛病,我也一定会改正。

我也有优点,我喜欢看书。如果没钱,那就借书,只要有书就行了。

这就是我,一个可爱的我。

【篇五:端午忆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留给世人的感叹;头戴花冠,手持白芷,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美好形象。他纵身一跃,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名字——屈原。

在勾心斗角的政治生活中,一个纯洁的诗人是注定要被排斥在外的。美政的理想是注定不会被昏暗的朝政接纳的。你不肯投机取巧,不肯迎合世俗,宁愿随流水而长逝也不愿放弃自己所崇尚的美德。

你的精神流传了数千载,你的故事为世人所传诵。再看看当今社会,每天都有不同的贪官被举报,看着那些惊人的数字,我不禁想,你留传给我们后人的精神哪去了?你通过死亡发出的控诉被多少人真正听到?有多少人是像你一样抱着美好的政治理想去从政的?既然是当官就应该有比常人更高的觉悟,不应在世俗中迷失自己,为了迎合世俗,昧着良心做那些贪污腐败的事。当腐败渐成一种风气,当官的在自己偷来的金钱名利中安然入睡,我们只能祈祷屈原的精神不要太早消逝。不知那些只顾享乐,不顾民生的官员,在今天读到屈子诗句时,会不会感到无地自容。

端午节快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端午节代表的不是忙碌生活中的一天假期,也不是粽子的香味,更不是龙舟比赛的精彩。人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却不知道古人真正纪念的是屈原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爱国精神。

阴历五月初五,我们即将迎来的不是一个节日的形式,是一个自我反省、信仰的坚持。我们庆祝端午节是为了表明屈原的精神还在一代代人的心里传承、发扬。

【篇六:一堂有趣的诗词鉴赏课】

1月15日是星期三,刚刚结束了学校的期末考试,我就参加了一堂天卓才艺培训中心举办的课外诗词鉴赏。

这堂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真的是很厉害呢。

老师说,唐朝做官有三种途径,科举、荐举、修道。李白想当官,只能从三种办法中选一种。他先是选择在峨眉山修道,但是没成功;唐朝商人的地位和等级很低,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的父亲是商人,所以他参加科举考试这条路也走不通;李白只剩下一条荐举的道路了,于是,他来到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来寻求做官机会。

李白来到长安之后,先后遇到了贺知章和司马承祯,他们都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向皇帝提出让李白当官的请求,但是皇帝没有答应。后来李白又遇到了玉真公主,献上了自己的作品,玉真公主赞叹不已,又向皇帝举荐了李白。这一次,皇帝召见了李白,不仅赐给李白七宝龙床,还亲手调羹给李白。李白只做了八个月的官,因为与宫人不和,皇帝赐金放还。

李白游历天下,处处游山玩水。他在洛阳认识了杜甫,又在梁宋遇到了高适,李白、杜甫、高适三人,一起去寻找孟浩然。

762年,李白在安徽去世。李白的死因,至今未明。为了纪念李白,人们给他建造了一座碑。有人在李白的墓前,题了一首诗,叫“题李白墓”。全诗是这样的: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一节鉴赏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我们学到了不少有趣的知识。

【篇七:“当官”也不容易】

如果你想在我们班找个“官”当的话,我可以立马把我的“指挥官”让给你,不用任何条件让给你哦!

哎,自从开学以来,我当领队员是当得多么失败啊!我现在终于体会到杨海佳(以前的领队员)是多么辛苦了。现在的小学生是越来越难管了,特别是我们班,相当于是所有“怪物”中的“暴死”。要是不信,往下看:

今天上午的大课间,又要进行那厌人的冬季长跑。下课铃一响,老师一离开教室,我便喊道:“请同学们出去排队!”没人反应!岂有此理,竟然没把我放在眼里!我又大声的喊了一遍,同学们还是各干各的,我扯破嗓子再次喊了一遍,才只有几个同学出来。我的那个气啊,从脚后跟窜到了头顶,跑进教室一把拽住几个人就往教室外拖,又拉了几个人出去……有几个胖子本来就不想下去跑步,被我这么一拉,就更不想出去了。就在我正在一旁思考我的人生的时候,我的“大救星”——鲍老师来了。被老师这么整了一下,才勉强可以走了。

我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着,以为队伍走得很好,可是转身一看,这叫什么队伍啊!女生从严谨那就落了一长段,有的聊天,有的和男生在打闹;而男生就更不用说了,有的打闹,聊游戏的也不止十几个,有几个竟然还在厕所那玩水……

好不容易把队伍带下去,不过我们又“光荣”的成为最后一名,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班。到了指定位置,一看,原来的四排只剩下三排了,我只好一个一个拉出来,有几个人还给我竖中指,我也是醉了!

可是这学期才开始不久……

【篇八:一堂别开生面的活动课】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主讲的周老师面带笑容的带我“走进了”唐代的历史。

首先周老师向我们卖了一个关子,有谁知道,诗人李白字和号分别是什么吗?”“我知道,我知道,我们纷纷举起了手,其中一个被叫到了,他回答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周老师点了点头,拿起遥控器把李白的简介放了出来,他这样对我们说,在一般人看来李白是这样的。”他模仿着李白喝醉酒时的样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接着又放了一张图片。上面的李白一手撑地,身子半躺在地上,另一只手捧着酒壶,大口喝起来。“这是李白真正的样子。”周老师说。我还以为真正的李白像文人墨客呢,结果却是个酒鬼诗仙。

“唐朝的吧,唐朝时,李白很想当官,当官的有三个比较正规的道路,谁来说说看?”“贿赂。”“哈哈哈……。”“有那么一点吧,但这不是当官的正确途径。”“科考。”“科举考试试一下,还有吗?”“自荐。”“举荐吗?是的,还有吗?”底下没有人能想的出来了,老师便放了几张“修仙”的图,难道是修…修仙?这时周老师指了指图,就对我们说:“第3个途径是修道,由于李白的爸爸是商人,而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的,李白修道也没成功,所以他只能去自荐,有了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两个人的推荐,唐玄宗就认了他当个闲官,专门为皇帝作诗,但李白实在……”周老师一不当心就投入到故事当中去了。他抬起头问我们:“谁知道李白的官当了多久?“一年。”“两年。”“一个星期。”可老师还是摇头。“半个月。那时皇帝身边的高力士与杨贵妃正陪着唐玄宗,李白出现后让高力士脱鞋,让杨贵妃研墨他们两个很是气愤,所以他当了不久就被辞退了。"

“755年安史之乱,唐玄宗的两个儿子为了帝位争斗起来,永王大败,李白也被流放,后太子继位,关中地区大旱宣布大赦天下,李白的流放被赦免,但李白死因至今还是个谜。”周老师借助PPT讲述了李白的一生,让我对李白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也更热爱历史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像李白虽然当官不是一条好途径,但写诗一样的出名,我希望我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也成为一代伟人。

【篇九: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朝杨慎写出了著名的《临江仙》,而《明朝那些事》则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搬上文学舞台,让作为读者的我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一般。作者当年明月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但更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入木三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文韬武略的徐达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至正二十三年,徐达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

朱元璋评价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他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文可以称相,武可以为将的徐达,谁能想到他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所学知识都是靠自己平时点滴积累的。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

就是这样一位才能卓越的徐达,其高尚的品行更是令人钦佩不已。他严于律己,不摆架子,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征之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他生活简朴,以天下之忧为己忧。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

徐达告诉我: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定是胸怀大志而又关注细节,从点滴小事开始,通过不懈地努力,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精忠报国的于谦

尽管于谦七岁时,有位僧人认为其奇特,称他为“日后能够挽救时局的宰相”。但真正让于谦流芳百世的,是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当时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也先挟持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肯答应。最终迫使也先无机可乘,释放英宗。之后,于谦又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蔽风雨。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就是于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的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西湖三杰”之一。

于谦告诉我:做一个正直的人,就要有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决心,不同流合污的勇气和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正直清廉的海瑞

有谁敢冒着生命危险,在皇帝不理朝政时买好棺材,上书直言?

有谁曾让贪官污吏自动辞职,被百姓成为“海青天”?

有谁临终时家里一贫如洗,却留下唯一的遗言,叫仆人归还朝廷六钱银子?

他就是海瑞!

难怪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海瑞告诉我:出淤泥而不染的不仅仅是荷花。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我们也可以做到!

和平使者郑和……抗倭名将戚继光……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朋友。我想说:读《明朝那些事》,就像和无数高尚的人交朋友!

【篇十:我们的班主任】

今天赵大官人没有来,王老师来代替当官,做了我们班主任。

今天早晨,我从后门进入了班级。尹一凡好心提醒我别说话,小声点,我巡查了一周并没有发现赵老师的痕迹。我坐下问他;“怎么了?”然我我猛然一回头,这不是王老师吗?“现在你知道了?”“嗯。”后来李大胆地去前面接水,也被王老师好一顿批评。同学们进班都再次上演了一次我所经历的尴尬场景。而王老师只是若无其事地说“刚到的同学,把作业交到讲台上!”

王老师当官后,从早自习开始上了一节足足有90分钟的可。下课后同学们不禁都伸了个懒腰。而后我去找宋谈话。王老师;立刻地、狠狠地批了我一顿。随后说道“你们也太不把村长当干部了!”从早上到下午王老师每次来巡逻都抓我。我很生气,但我敢怒不敢言。后来爸爸说老师以我作为例子,而王老师知道我懂事不会反驳的。我有点不信,反正爸爸是这样说的。

间操时,万老师到处炫耀“我又当官了”。别的老师惊叹道“呀!老王太太又当官了啊!”我在老师身边做操,心里暗暗地笑。

到下午,全校老师去开会,同学们知道赵老师不在。班级里就炸了窝,保安过来看管纪律已经多次了,而班长那小嗓门,也喊不动啊!

到放学时王老师早该走了,可我都出校门了,也不见王老师出来,王老师也蛮敬业的嘛!

在今天平常幽默的王老师,突然变长了赵老师的一个翻版,而且比赵老师还严格。看来王老师说原来当了好今年的班主任,真不是吹的。王老师也早已琢磨透了学生们的心理。看来王老师真是名不虚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