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让回忆永远停在那里】
“南山南,北秋悲,南山有谷堆。”
心里有一片海,激荡着过往的沉香。
星期五的晚自习前,班里总是会一阵躁动。唠唠嗑,谈笑风生,一点儿也不忌惮就在对面的教师办公室,以及“叶绿体”老班。
要不要管管?管了也不一定有用。不管?今天值日,不管不太好吧?我内心在进行着矛盾斗争,最后心中“肿胀”的责任感让我无法对如此糟糕的纪律视而不见。
桌面上放上一本书,恶狠狠地拍三下,再吼出:“不要讲话了!”班里的热闹瞬间刹住。我刚要为自己的威武得意时,私语的“嗡嗡”就出来了,几秒后热闹的状况就光荣复辟。我觉得自己受到了无视,挫败感演变成羞耻感,继而我又拍了拍桌子:“不要讲话了,有意思么?”“有!”起哄者喝道。再管下去也没什么用了,我在挫败感的笼罩下灰溜溜地埋头,气冲冲地在班级日志上记下捣蛋鬼的名字。
下晚自习后,一群熊孩子跑过来央求不要记下他们的名字,甚至拿出糖来贿赂,还有和我攀交情的。我可是八级台风吹不动,讲求原则的,在他们可怜巴巴的眼神中拂袖而去,把名单交给了老班。这样的事每个星期都在发生。
期末,被记名字次数多的同学被罚站在教室后面一整天,我虽然坐着也是如坐针毡。我是不是太斤斤计较了?我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看他们挨罚我其实也很难受和悔恨的。
现在离开他们已经许久,路上碰到,我们还和以前一样嘻嘻哈哈,没有生分。高三第一次联考后的动员大会上,点名表扬了理科前100名、文科前50名。会后有高一时候的小伙伴问我:“怎么没有听到你的名字?”我用一个“呃”搪塞了过去。
他们在理科班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文科班里四季如春。本是文理殊途的两批人,却还有人关心我是不是进了年级前50名。我想起了从前自己管纪律时的凶巴巴、放英语听力时的恶狠狠;听写英语单词我从不放水,该罚抄的就是要罚抄。说起来大公无私,但实际上是不是缺少了一些娱乐精神和人情味道?我想是的。
因为没有机会补救当时的错,现在觉得我当时真的是很臭,现在总是后悔没能珍惜那份同学情谊,真是不该。
如果回忆停在那里,如果可以改变过去,我不会再露出一副面瘫似的表情装正经,不会再那么不近人情。
歌手马頔说,你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他第一次遇见你;我想说,有你们点缀的回忆真的很美丽。
【篇二:人情与规则】
“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中国古人就提出了生而为人,须得以礼束之。在今天,那些“礼”就变成了我们立身处世必须遵循的规则了。但同时我们国人又很重视“礼尚往来”的人情关系,于是这人情与规则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撞出些火花出来了。
材料中的这件事正是人情与规则发生冲突的时候的典例。
司机的做法虽然违背了守时的规则,但他做了之后,大家却都支持他的做法,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适时变通,照顾了学生的难处,又不过分影响乘客,显得很有分寸,富有人情味,大受众人的欢迎,也很暖了人心。是典型的正能量,体现了对普通人的关怀,自然大受人们的点赞。
这样的例子古代就有。商鞅,一个让秦迅速强大起来的政治家。他变通的是法治,讲的是治世之道。治国不法古,应当因地适时而变,他的变法体现了跨时代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变法的内容上极具人情性。所谓人情性,就是关乎老百姓的民生,关乎大秦的国运。虽然遭到了秦国贵族阶级的反对,在他们那里似乎不见人情。但人情这种东西显然不可能没有偏向,对大多数百姓,对国家有益,商鞅个人遭受惨刑却成就了他历史上的英名。
法则可以突破,不必铁板一块,可以适时变通,这是古今证明了。但我们回到材料来,回到我们国情的现实来,像公交车司机这种突破约定的做法是否值得商榷呢?那种随意改变规则的做法如果可以的话,那么遵守规则是不是不那么重要了呢?
显然,在今天以法治国的今天来讲,不是重要不重要的问题,而且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原则底线,那么就容易像梅菲斯特同浮士德骗取交易一样诱惑勾引上门,而且更糟糕的事是,人家至少是被知识所诱惑,而凡人大都则是因欲念驱使被私心所惑。如果只谈人情不谈法则,那么拉帮结派,贪污腐败,互相包庇,罪恶丛生,那这个国家还会有希望吗?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叔本华也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许多人主张克己禁欲,而不是沉湎于欲望之海然后难于自拔,以致带来不甘与痛苦,堕落与沉沦。
由此可见,人情与法则两者缺一不可,过分强调某一面都可能带来灾难,所以儒家才提出了中庸之道。在这样的世界上,我们需要人情关怀,但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法则的约束,原则的坚守,尤其在我们中国这一个人情大于天的国度里,更不容轻忽。
【篇三:冷与热】
生活中,冷与热随处可以见;人情中,冷与暖更是伴我们左右。人情冷暖,是生活中的一道风景,是生活这道菜的佐料。
“冷”与“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不同的态度自然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九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喊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声音,这里“冷对”的是千夫所指之人,“热”对的是普通劳苦大众。这就要求我们有正确而明确判断,毕竟,明辨是非是做出反应的第一步。当新疆暴徒在昆明火车站大肆杀戮,他们践踏的不仅是法律更是生命。所以他们遭到了社会大众的拷问,他们良心都到那里去了?而在另一方面,那些为抗击暴徒而英勇战斗的人们却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扬。这里的两种态度就是“冷”和“热”的体现,反映了大众鲜明的价值观。
冷漠和热心也是人情冷暖的重要体现。从两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到如今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都是人情冷漠的铁证。可是究其原因,都是被吓怕了。本来热心扶别人是出于好意,到头来却被反咬一口,这样的事件怎能让人不心寒。所以街头调查结果显示,若老人摔倒,百分之七十的人不敢去扶。这不是道德的退化,而是良心被困在了某处:想要帮忙却不敢出手。
倒是前几天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给社会打了一剂镇静针。有一老大爷被早上赶着上班的人撞了。肇事者连连道歉,并问是否有必要去医院,老人一口回绝了。他声称自己没事,并有医保卡,不用为自己担心。然而人潮过后,大爷却花了几块钱去泡了个澡,缓解身上的疼痛。其实他并没医保卡,他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不让他人担心。对比这两种事,冷漠让人觉得是被人浇了盆冷水的无奈,而热心却像是一股清澈纯净的暖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人觉得暖意无穷。
没有光和热的世界是可怕的,冰冷的;没有温情,冷暖的社会是停滞的,绝望的。冷与热是对立的,却又有相通之处,冷漠固然可怕,但我相信温暖定会融化这块坚冰。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人自然也不列外。不管前方是百丈悬崖,还是万丈坚冰,我们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自己的温暖汇聚成力量,无惧寒冷。
【篇四:岁月浓稀,人情未变】
那年,为了操持家业,她艰难起步,二十一年风雨,历经多少浮华掠影。她仍怀揣着那颗质朴热诚的心,"一毛奶奶"程应清,用她的伟大告诉这个社会岁月浓稀,人情未变!对社会的爱从未稀释。
这个世界应该有无私的爱。是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那抹零落的缤纷在"化作春泥更护花",万物无声却着显着奉献与爱。点滴凝聚着光芒,给予世界温馨。人对此更是领悟极深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如他,纵身入汨罗,江水悠悠,无法冲散他以死明志的心。他的大义凛然源于他对世界的爱与情。岁月浓稀,他的爱并未随他而逝去。传承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展现那爱的灿烂!
这个世界爱从未断续。绵延五千年的华夏广土有着暴君杀戮的悲哀,经历过奸雄当道的迷茫,也曾一度因冷漠的人心而瑟瑟发抖,可总有那么些人在黑暗中高举爱的火把让世间渡过茫茫黑夜。秦王之暴政,刺痛了生命的花蕾。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燕雀安知鸿龙之子的英雄凭着对世人的爱,满怀勇气,肩负起民族之重任。奸佞当道,岳飞在十二道金牌面前,在忠与信之间徘徊,他的一片赤诚是他对民族浓浓的爱。我们也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中彷徨,以笔作刃,以语为枪,扼杀一切冷漠,让世界重燃温暖。
岁月浓稀,人情未变。有一些光亮在黑暗中熠熠生光,总有一些美丽在悬崖陡峭悄然开放,总有那么些人在岁月的河流上坚守彼岸,不忘初心,奉献一生!我们不是这个时代的看客,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愿人人皆可卸下冰冷,拥抱温暖。
那年,为了操持家业,她艰难起步,二十一年风雨,历经多少浮华掠影。她仍怀揣着那颗质朴热诚的心,"一毛奶奶"程应清,用她的伟大告诉这个社会岁月浓稀,人情未变!对社会的爱从未稀释。
这个世界应该有无私的爱。是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那抹零落的缤纷在"化作春泥更护花",万物无声却着显着奉献与爱。点滴凝聚着光芒,给予世界温馨。人对此更是领悟极深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如他,纵身入汨罗,江水悠悠,无法冲散他以死明志的心。他的大义凛然源于他对世界的爱与情。岁月浓稀,他的爱并未随他而逝去。传承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展现那爱的灿烂!
这个世界爱从未断续。绵延五千年的华夏广土有着暴君杀戮的悲哀,经历过奸雄当道的迷茫,也曾一度因冷漠的人心而瑟瑟发抖,可总有那么些人在黑暗中高举爱的火把让世间渡过茫茫黑夜。秦王之暴政,刺痛了生命的花蕾。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燕雀安知鸿龙之子的英雄凭着对世人的爱,满怀勇气,肩负起民族之重任。奸佞当道,岳飞在十二道金牌面前,在忠与信之间徘徊,他的一片赤诚是他对民族浓浓的爱。我们也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中彷徨,以笔作刃,以语为枪,扼杀一切冷漠,让世界重燃温暖。
岁月浓稀,人情未变。有一些光亮在黑暗中熠熠生光,总有一些美丽在悬崖陡峭悄然开放,总有那么些人在岁月的河流上坚守彼岸,不忘初心,奉献一生!我们不是这个时代的看客,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愿人人皆可卸下冰冷,拥抱温暖。
【篇五:珍惜身边的情】
身边的情,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爱情、友情、人情,亲情。从我一出生直到现在,这些情都在我身边一一放映。
首先是爱情,这是一种非常奇妙而又非常神秘的情。我哥哥曾经失恋过。那时他常带女朋友来家里吃饭,我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对外人这么好,哥哥说,她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外人,但却是他一生中重要的人之一。
当时的我只是粗略的得知了关于爱情的一些信息,就没有继续关注。直到我听到班上有人在恋时,我无法再正确认识这个社会,爱情到底是什么!有一天,我看了一本书,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恋人,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我才明白,爱情的力量多么强大啊!
说完爱情说友情。友情是在我身边重新最多的。我害怕得到友情,只因无法承担离别的痛苦,所以,我只交能一辈子走下去的,要么就当是云烟过客。班上的同学天天勾肩搭背,口口声声说是兄弟,可大难临头了还是各自飞。
身边充满着危机,但有朋友在,就不用害怕,他们会给你勇气,给你力量,甚至会帮你承受。
而人情存在友情、亲情之间。是人们口头上常挂的一种情。每逢过年,家人们都说是送人情,但我懂,这只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
亲情让我感到最心痛。我已经亲眼见过两个人在我眼下死去,我害怕再见到那种场景,可爷爷奶奶非常淡然,说不久,再空几年,他们也要离开了。我心如刀割,只得将痛苦藏在心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总是要离开的,而身边的情却长存!
【篇六:不失人情血性,方为万物之灵】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自进化开始便向食物链顶端爬去,但如今,因为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潮对人类的万物之灵地位虎视眈眈。在此背景下,现任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却不担心这种情况,唯独担心人类反而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在我看来,人类能被称得上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情和血性,若失去了这些,自然就称不上是人类了。
世间万物,将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分开的是什么?是人类独立的思考判断力和价值观,我认为这便是人情和血性。这种血性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方式,是一种超乎法律与教条的人文情怀,是一种不同于任何生命体的灵气。
正是因为人类拥有人情血性,人间才称得上是复杂的人间。这种人情是无神论者的教条,周国平在他的作品《守望的距离》和《精神家园》中多次体现,不论是不是宗教徒,信仰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方式和地位。举个例子,自古代罗马帝国开始,法律体系和其内容便不断地更迭修订;这不是人工智能的程序修复,是切实地根据人文道德和价值取向而做出的补充和修缮。不仅如此,在日本等国家,法庭上设有陪审团,在判刑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陪审团也是人们血性和价值观的产物,可见法律都因之而改变。人间也正因为这样的人情,使社会在不同价值判断下流露出的世间冷暖与人间百态。
如若失去了这般血性,那人生便像是无声默片,失去了灵气与悲喜。冰冷机器的运转无疑会替代徒有虚名的生命力的跳动。失去血性的一个人,会变成坐拥数套房产却声称没钱在网络上寻求捐款为女儿救命的豺狼虎豹;那么失去血性的一群人会变成引起恐慌和变乱的恐怖分子;那失去血性的社会和世界呢?失去价值观的一个人,会变成身出名校而不心系国家与民族,徒为自己利益而放弃思想的赚钱机器;那么失去价值观的一群人会变成侵蚀国家的贪官污吏,会变成犯罪累累的亡命之徒;那么失去价值观的社会和世界呢?人类社会中,万物之灵的灵气若是消失了,那么科幻电影中的灭亡之日会不会成为现实?
法律视人性为修订条件;诺贝尔奖视人性为颁奖条件;人类更应视人性为存在条件。老舍曾这样看待人类生活“有光有影”、“有悲有喜”;二战后战败国士兵忏悔自己“无人道主义”的杀戮;汉字拼成的句子因为不同的感情而衍生出成千上万种理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难道这些是所谓的人工智能所能替代的吗?我想不是的,这一切正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才拥有的血性和人情,使之变得不可替代、无法替代。
唯有万物之灵,唯有人情血性,才能使人工智能中的黑白剪影,变成带有情感和故事的花地,变成有生命力跃动的草原,变成有温情的极地,变成温柔湿润的森林小溪。
【篇七:时代】
当人工智能已经变成主流,进一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时,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当下十分热门的话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人工智能当道的时代。我们欣喜于它的便利,却又害怕它有一天替代我们,但是我们从未想过如果我们的思想被人工智能所限制会怎么样。
现在许多电视剧中把企业高层打造成一个能力过人,却又不近人情的“机器人”形象,并把她们打上“优秀”的标签,引得无数观众追捧。这难道不是人类思想被限制的鲜活的例子吗?我们把人的标准定义成对机器的标准,不能容忍一点错误的存在,我们不曾想过的事情不是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吗?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独有的思想和三观。而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东西淡化了,我们看重的就只有物质。科技发展提供便利固然是好的,但人的思想与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我们的思想应走在人工智能的前面,而不是被人工智能牵着鼻子走。
回想过去几年来的新闻,“人情冷漠”好像成了这个社会的标签,但你敢说有些当事人他没有能力吗?他不优秀吗?显然不能,他们缺少的就是价值观与同情心,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死板而不懂的变通。可是有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好像我们从小绝被教育成一个死板的形象,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也没有人来解答为什么,如果你问了,那你就变成了大人口中的“无理取闹”的小孩。
计算机会像人类一样思考吗?会的,因为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吗?即使我们不承认,但是多少人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同化了。
任何事情我们都想要计算出一个概率,得到一个结果,好像这才让人安心。可是我们来人间走一趟,最具魅力的不就是结果的未知吗?不就是在人生路上不断健全的三观和日渐成熟的思想吗?而现在我们好像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感觉,我们把人生好坏的标准定义成了活得是否像一个计算机。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放在如今也同样适用。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科技发展国泰民安;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人的标准已经逐渐变成了人工智能的标准。
这是我们的时代。
【篇八:资本与腐败】
资本,即金钱,或政治课本中的一般等价物。它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它具有流动性,不流动,那么金子也只是一堆金属,钞票也只是一堆废纸。第二,它具有追逐利益的本质,哪里赚钱,“热钱”流动资金便会流向哪里。
腐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是主要发生在政治体制机制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由吃拿卡要发展起来的一种与大商人(大资本家)资金有密切关联的一种行为。任何的体制机制都不能完全充分的解决这一个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讲究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这个人情把握不好就是腐败了。
人性的贪婪在其中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家境贫穷带来对物质稀缺感还是金钱带来的社会认同感都会给腐败留下滋生的隐患。
资本与腐败,虽然看着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细追究起来,资本的逐利性与人性的弱点一结合,便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从以上的描述以及讨论我们可以大体从以下几方面去预防腐败:1、加强资金监管,严格大额资金流进流出、对官员财产进行透明化,2、建立轮换制度,基层党群干部要及时调动,不能长时间待守一地;3、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虚荣攀比。
【篇九:至最爱的人】
粉笔在黑板上游走。
你睁开眼睛,我有几分惊讶,这个时候的你向来是不愿睁开眼的,因为你说过:“这是数学课,我不能如此残忍的对待我的大脑。”我看到,你望着我,脸上是曾未有过的认真于满满的担忧,你说“我做了好长好长一个梦,梦里我们一起上大学,一起经历别离……”我揉了揉你的头,无奈的说:“你又睡过头了……”
透过窗户明媚的阳光照在脸上,嘴角上扬,偏过侧脸望了望身旁,空空落落。呵呵,就连想起你我都会不自觉的笑,都会很开心。思绪被带走,微风掀开了课本上的书本,一页一页都是关于你的文字,记载着你的故事。
曾经的无数个夏天,闷热无风的时间温柔的拥抱着我们年轻而又膨胀的身体。“那年缘分像一扇门,上面画着你的手纹,相遇让我成为路过的人,你推开门,留住了缘分•••••”我不知道原来缘分这种东西竟这么真实,把我和你紧紧绑在了一起,紧紧的,不松开。
总想和你说,和你在一起是我的快乐,那么执着那么深刻,像一阵风席卷我记忆的每一个角落。记得你的笑,记得你笑起来可爱的酒窝和阳光下亮晶晶的小虎牙,记得你那双触动我心弦的大眼睛,记得你对我说过的每一句话和你的每一个面容。
四角天空下的我和你,同样的脸仰望着一季又一季。我们都爱望天,看飞鸟划过天空的痕迹,看夕阳下落日挥洒的忧伤,看到生命中凌乱的碎片从眼前慢慢飞过,捕捉到每一场繁华短促的缝隙,而我们在这些片段和缝隙中飞舞。我们都爱徐志摩,记得他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只酣醉了的花蜂,我饱噬了芬芳,我不讳我的猖狂。“我们虽不是花蜂却承诺要在彼此的生命里猖狂一辈子。
我和你总是最后离开教室的人,我记得我们戴着学校大门前的柳条编织成的草帽子,张开臂膀,奔跑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放肆的笑洋溢了整个夕阳,记得一片一片青绿的柳叶上滑过我们的汗珠,加上青涩的脸庞,这画面如此美丽。记得最大的柳树下我和你共同埋葬的誓言,对了,那是我们曾经立下雄心壮志要永远不吃零食的”伟大志向”,不过貌似它已经成了我们遥远的目标。
这样一晃就是好多年。
我们用三年的时光筑成了一座城,一座虽不是固若金汤却足以为我们抵挡日晒雨淋风霜剑的城;我们用三年时光学会了人情世故,学会了人情中的真心与实意;我们用三年时光做了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记得去年生日,我给你准备了一封感人肺腑泪流满面的长长的情书(信里面都是我们的曾经),我记得你泣不成声的“狼狈”,如同钻石一样的泪光,那么可爱那么深情那么让我难以忘怀。我说过,我不相信我的眼睛,我只相信你。你说,牵着我的手闭着眼走都不会迷路。
他们说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你开朗阳光像个太阳,我文静内敛像个月亮,可太阳和和月亮却相知相识,相亲相爱了不是吗?她们共同编织记忆里那些美好的青春之歌。
粉笔止住了脚步。
走出楼道口,狭窄的楼与楼之间苍蓝天空,阳光照在自己的脸。嗯,我们都要好好的,我最爱的人。
【篇十:走过《边城》】
慢慢地我走过这座城,走过这最好的年纪。
——题记
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邂逅仿佛是十三四岁的年纪,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沉闷的午后,语文老师清澈的嗓音不轻不重地打破教室的寂静:“《边城》是一部很美的小说,值得一读。”由此,便记住了这个名字,边城。
青春躁动的雾气总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笼罩在岁月的生活中,买回来的《边城》并未受到珍视,搁在了书架上染上了薄薄的一层灰。直到十六岁的暑假,才真正拿起这本书,按下心头的躁动,在床头细细品读。
读《边城》,总感觉置身于潇潇湘雨下的一座依河而建的城,抹不开的伤感,笼罩着碧绿的石阶,湿滑的桥面,甚至鲜红的灯笼,人家的笑颜。它像是触碰不到的,如同童年的失落,又如无法把握的世界。边城的雾气,漫延在这似水似火的年纪。初读时的故事,是一碗热烈的酒,一饮而下只知故事的浓郁;再读有如一盏茶,冲击减了几分,却品到了背后的清逸悠远。天保傩送的兄弟情谊,翠翠爷爷的祖孙深情……让人唏嘘不已,却又十分憧憬向往那个人情淳朴的湘西。
这样的世外桃源,即使是悲伤,也是美的。
是啊,哪怕梦一场,也是美的。
沈从文先生要建造一座“希腊小庙”,我以为,他笔下的边城便有几分似了。这里处处沉浸着湿润透明,沉淀着人情的温暖,沉寂着战乱纷扰。这里有时间的味道,清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边城,是一座湘西边境上的城,一鸡鸣三省,静谧得如无外人打扰;边城,是一座处于现实边际的城。那里有纯朴的民风,古朴的风俗,有脱离现实的惬意。那实在是一个堪比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世外桃源。我想,在湛蓝如璧的天空上方,一定有某个神灵在守护这座城。人们虔诚地劳作,虔诚地彼此爱护,风中没有细沙,水中没有污浊。这或许就是一块精神圣地吧,沈老先生用纯美诗意的语言描绘,呈现在世人眼前。深意所在,细细品味才是。
于是,我便向往这座城,向往先生生活过的故乡——凤凰。这年夏天,我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湘西这块土地。走过了张家界,看过了土家园,却被凤凰拦在了门外。天公不作美,凤凰遇到百年不遇水灾,导致全城防疫不允许观光。看着眼前崎岖蜿蜒的山路,呼吸着湘西的空气,心里空落落的。咫尺天涯,为凤凰而来,独没有见上一面。宁静的凤凰,神秘的凤凰,随性的凤凰,旖旎的凤凰,只是无缘。
这全然是种遗憾,像心中一根久久不肯松断的线,牵引我到那个氤氲的古城。遗憾,不必多说,不肯多说。只愿还有机会,一睹心中的向往。
引一句汪曾祺的评价:“《边城》是首抒情诗,剔透如烟台玛瑙樱桃。”它表现了赤诚民风,也哀叹了世俗现实,它是剔透的玛瑙,每一面都有炫目的美丽。
慢慢地我看完了《边城》,走过了边城,走过了懵懂的岁月。但是,心中的边城,心中的美丽,心中的执着,心中的火焰,依旧不灭,依旧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