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相关作文

【篇一:苏轼:“何以解忧?唯有美食”】

提起苏轼,我们并不陌生;提起吃货,我们更加熟悉。但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你可能会惊讶,堂堂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的文豪苏轼,居然也是个狂放不羁热爱美食的吃货?实际上的确如此,我们与这位文学大家在某种程度上竟是同类。

苏轼同学真的很爱吃,而且没人能阻挡他对吃的向往。《东坡志林》中有记载:有一次苏轼患了眼疾,别人都劝他少吃肉类荤腥,他却说:“你们说得有道理,我倒也想这么做,只是我的嘴他不听我的啊。”仍忍不住不吃肉。还有一次他在雨中赏牡丹,赏着赏着肚子饿了,居然突发奇想要吃炸牡丹,“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连花都不放过,果真是吃货。

苏轼不仅爱吃,而且很会吃,他在吃的方面有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他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其中较有名的是他的《老饕赋》,它将中国古代烹饪与饮食表现得十分精妙,其中说:“滃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杏酪之蒸羔。”意思便是吃肉要吃猪颈后部那一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吃霜冻前最肥美的大螯。要把樱桃放在锅中煎成蜜,用杏仁酱蒸成精美糕点,光是看文字便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效仿。

为何苏轼对美食如此了解?这与他曲折的官场经历相关,因为他经常被贬,他去过许多地方任职,可谓足遍神州大地。也正因如此,才让他与许多美食结下良缘。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宋神宗一怒之下贬去黄州,而刚到黄州不久,苏轼便在朋友圈上发表新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意是“黄州的鱼真好吃啊,我一看到竹林就闻到了笋香。”不久之后又更新:“静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火候足时他自美,饱得自家君莫管。”这边是有名的“东坡肉”。小伙伴们见了都纷纷点赞,直呼想吃。而宋神宗内心却是“我想打人。”

晚年的苏轼命运更加坎坷,因政见不合他被一贬再贬,最后甚至排挤到了极其偏远的海南儋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历了亲人离散,友人疏远,爱妾病死,自己也年老体衰,孤苦无依,穷困潦倒。若是换了旁人,估计早就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了。但吃货苏轼偏不,还有那么多人间美食没吃过,怎能轻易消沉呢?这不,他又研制出了新菜式——“烧羊蝎子”。将羊脊骨放入锅中煮透,再浇之以酒,放盐少许,用火烘烤,等骨肉微焦后亦可食用,味道鲜美异常。他还勇敢尝试了在当时没人敢吃的生蚝,对其赞不绝口,迫不及待给儿子写信。“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千万别让朝中的人知道了啊,我怕他们都来这跟我抢。

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没错,苏轼有着十分有趣的灵魂,很会苦中作乐,自我调侃,又能荣辱皆忘,随遇而安。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跌跌撞撞,起起落落,是他用自己惊人的乐观豁达拯救了自己,也给后人带来许多启示。美食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爱好,追求,也更是一种慰藉,即使是在偏僻山林,破烂小屋,但能饮上一杯浊酒,吃上几口鲜肉,吟上几句小诗,又何尝不是一种舒适,一种快乐呢?

【篇二:我和苏东坡过一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哎,人生几多风雨?每个人的人生一定不是平平稳稳,不知,又有多少人会被“人生之坎”所绊倒,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但有的人,就是绊不倒,那个人就是苏东坡。

我梦回北宋,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苏东坡,与他一起度过了坎坷的一天……

此时的苏东坡关在阴森森的监狱里,被一起“乌台诗案”搞得衰老了几分,真是“尘满面,鬓如霜”。霎时间,我仿佛被一张用问号所织成的“网”所困扰:苏东坡可是救国英雄,怎么会被抓起来呢?是谁把他抓起来了?是一心想改革的王安石?还是王安石的“小弟”——宋神宗?难不成是年少成名的司马光……

苏东坡见我疑惑不解,于是他开口为我“剪破‘问号网’”:“我写了一两首讽刺朝廷的诗句,不料触怒了朝廷,被朝廷抓住了把柄。他们二话不说就把我抓了起来,呆会儿还要对我严加审问呢!”我咬牙切齿地握紧拳头,真想把朝廷里的人揍得屁滚尿流、满地找牙、体无完肤。我狠狠地朝朝廷里这些人瞪了上亿眼,好像要把朝廷里的人瞪个千疮百孔,连一根汗毛也不放过。“哼,这个昏庸的朝廷,滥用贪官、诬陷忠良、残杀无辜!”谁知苏东坡不但没有臭骂朝廷,反而回了一句

“没事!”

我疑惑地问道:“你确定?”

“没事!”

我追问到底:“真的吗?”

“真没事,不就是遇到了一个难越的坎嘛,没事。”

隅中时分(隅中指早上九时至十一时),案件开始审理。只见一群走起路来很有架势的人,浩浩荡荡地走来,龙椅上坐着皇帝——宋神宗。哼,原来是朝廷的人来了。

“苏轼(苏东坡的原名)嘲讽朝廷,有造反之心,罪该万死。”一个狱史念起了起诉公文,一个大臣念起了“死套路”:“把罪证献上。”紧接着,一个小仆人拿来了几张纸,上面写的全是嘲讽朝廷的诗文。

哎!人证、物证俱全,苏东坡看来是危在旦夕了,怎么会这样?那不可能是苏东坡写的?但那些纸上分明是他的姓名,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我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看走眼了?还是出现了幻觉?到最后,会不会出现“英雄救英雄的一幕呢?”

我真替苏东坡着急,现在的苏东坡不过是刀刃下的一只肥羊,无力反抗。这可怎么办?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此时的苏东坡呢?依然满不在乎地说:“这不过是一道特高的坎,只要越过去就完事了,不用替我我担心。”

那位念过“死套路”的大官正要下令砍头,突然有另外一位大官站出来说出救命之语:“且慢,此罪不足以赐死,请陛下三思而行!”

呼……好险哪!苏东坡的命算是保住了,于是我又问苏东坡:“差一点你就要去见祖先了。”苏东坡又是那句话:

“没事。”

人生总有几个难越的坎,但我们要坚信苏东坡的那句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篇三:我的压岁钱我做主】

春节,这个温馨祥和的节日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开心的时候了,我也不例外。这不仅仅是因为过年能穿漂亮的新衣服,能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更重要的是我都会得到很多的压岁钱,一下子就变成了“小富翁”。

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年俗,最初的寓意是镇恶驱邪。相传在宋神宗年间,某年春节夜晚,有个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南陔,跟随大人在街头观灯游玩时,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笔钱财。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放下南陔仓皇逃跑。后来,宋神宗得知此事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从此"压岁钱"在民间就流传开来。

每年春节我随父母到亲戚家拜年都会得到很多的压岁钱,往年我都把压岁钱交给妈妈,让妈妈替我保管。今年我又长大了一岁,决定自己来做主,并合理地分配使用,以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我是这样设想的:一是给自己交学费,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应该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为他们减轻一些负担。二是把剩下的钱保存好,在家人过生日的时候买些小礼物,送上我真诚地祝福,因为爱是相互的,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太多太多,让我们也把爱送给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吧!三是献爱心,在我们身边常常会遇上一些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的人,我要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帮助他们,因为敬老助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与和谐。

总之,压岁钱,是长辈们对我们的一种美好祝福,也是对我们深深的爱。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爱,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吧!

【篇四:王安石的改革路】

一个幼童,天资聪颖,受人喜爱;成长为年轻人,以大局为重,谦逊有才;成为稳重大人,为国家四处奔波,提出改革……当受贬时,又琢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个人,就是王安石。

(一)

王安石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又获得欧阳修前辈的大力举荐,考进士时又名列前茅。欧阳修曾多次推荐给他一些别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他却多次推脱,什么理由都出来了。最后,为了一家子的生计,当了个小官,在百姓中做事。这让他观察到了许多东西,为他以后的改革之路做了铺垫。

这段时间的差事,让王安石发现宋朝积贫积弱,百姓民不聊生,基层老百姓过着被压榨的生活。

(二)

王安石总结出了百姓的情况,做出一些针对当时形势的解决策略。只是,他还是一个小官员。可那又如何?以前,小官员还向皇上申辩。

王安石认为,有些政策是错的,应当改变。例如,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他搜集资料,与皇上、王公贵族据理力争,这使他得罪了许多人。不久,母亲病逝,王安石辞官回乡。

虽说得罪了不少人,但王安石并不后悔。为国为民,王安石有勇气与大多数人为敌,向胜利前进。

(三)

宋神宗继位,他对王安石钦慕已久。久仰,久仰啊!宋神宗好言好语,任王安石为宰相。终于可以施展平身抱负,他一上位,便雷厉风行,实施改革。有十来个呢: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就说青苗法:

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

这法子救了不少人!

(四)

全力改革的王安石,自然遭到不少反击。

保守派利益被严重损害,激烈地向王安石反击。

“罢免王安石!”民众声音不断响起,连太后也站在保守派一边,积极打击王安石。民众们宁可割腕也不保甲。他的改革再遭到暴风雨一般的打击。可是,王安石,一代名相,岂是这么容易就被打倒?

王安石顽强地对抗着保守派,与众人斗争。他那颗顽强不屈,敢于对抗大势力的爱国之心,永载史册;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永驻人心!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