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的生活】
如今,我们已经迎来了碎片化的生活。
有人指责说,这让我们生活支离破碎,浪费了许多大好时光。可也有人说不要为浪费点时间就有那么大的负罪感,该吃吃,该睡睡,心情好了再用连续的时间做事。所以,我借此机会,介绍一下碎片化生活的利与弊。
我就拿碎片化的学习来举例子吧。有人说碎片化的时间不能让人快速进入状态。可是,我认为,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较为简单的任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我这么说,有人肯定会反驳道,碎片化的学习不能让人建立知识体系。可是,其实我们学习的知识体系已经足够完整,现在我们对他进行小修小补或是一点一点的延伸,反而对我们有帮助。
也有人说了,碎片化让我们的学习肤浅。现在好多人成天利用和碎片化的时间刷微博,逛知乎,玩贴吧,花了老半天时间却只学到了皮毛。我认为,这只是我们对碎片化时间的误解,只要用这些时间查查资料,甚至去买相关书籍看看,都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只是知识本身的价值问题,不应该让碎片化时间背这个“黑锅”。
所以说来说去,这只是我们学习习惯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信息不加筛选,所有获得的信息就一定是难以结构化的。还有,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新奇的问题,在网上随便找到一个肤浅的,只涉及到皮毛的答案就心满意足了,也不往深处想,这到底是怪碎片化的学习还是怪我们自己好奇心不足呢?
所以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提前先把学习计划好,再将它分成一小个模块一小个模块去做,去实行,时间的碎片化怎么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呢?这反而可能对我们的学习还会有一定的帮助呢!
总而言之,我们要先结构化,在计划,最后碎片化。而且,不单单是学习,其他的东西比如“碎片化阅读”,也可以用这个方法,现将这本书分成一个个部分,再利用碎片化时间休息。
所以,我们不能改变碎片化生活的到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适应碎片化生活。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人们的工作节奏太快,导致许多人没有一整块的时间来用于阅读、购物和社交,于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阅读一本书的时间被分成无数小段时间的区间,穿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购物与社交亦是这样,成为了无数人休憩时动动手指的小事。
碎片化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也正是由于这些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完成更多的事。可是每当谈及碎片化生活,跳出在人们脑海中地字眼和评价总是负面的,总是认为由于碎片化生活方式地出现,使得人们完全没有了自主连贯思考的可能性,失去了每周与朋友一聚的理由……但过好碎片化生活的人仍不在少数,归根结底,造成碎片化生活对人类具有如此之大的负面影响的原罪依旧在人类本身。
科技为人类带来的改变的初衷都是美好的,而最终早就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则是人类自身的弱点——惰性。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的确很快,生活也的确因此变得碎片化起来,但就像白茵所说“最忙的人时间最多”,一个忙人总是会珍惜时间,将时间多效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率。而现在的年轻人与其说是忙,不如说是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却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以忙为借口拒绝着阅读,却又在下一分钟拿起手机刷着朋友圈和微博。碎片化的生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碎片化生活下日益破碎的灵魂与认知。
我们无法单纯地因为一些在碎片化生活方式中出现的问题而完全否定甚至试图去推翻这种生活方式,因为在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中,也一样有智者可以不断汲取智慧、完善自身,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寻找一种于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共存、共同发展的方法——借助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使灵魂完整与认知变得结构化。其实许多电子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初衷也是如此,像kindle和百词斩本就是以利用闲暇的碎片时间来充实自己的工具,如此便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摆在眼前,我们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对于触手可及的资料多多加以思考,要对于所见所闻有自己的价值与判断,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起一种系统而完整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藉此来保证我们灵魂的完整与独特。
正如朗费罗所说的,“人生不过一场幻梦,灵魂若睡着了,就等于死了。”,碎片化的生活的确在悄然影响和改变着每一个人,但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碎片化的生活之中坚持着探索,追求灵魂的完整和认知的结构化,充分利用碎片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来帮助我们快速成长。
【篇三:结构化思维】
最近看书的时候,都有下意识地研究书中的目录,并将有用的目录结构记录下来。我训练自己在正式开始阅读时做这件事,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前能够很好地整体把握全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一本书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化思维。
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肯定遵循某种逻辑条理与思维方式去叙述整个情节内容,目录可以说是写作的大纲,目录就是将书本内容高度概括化的树状思维结构。
最经典的目录结构一般遵循五个W与两个H的原则:who,when,where,what,why,how,how much 。也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作文课上强调的记叙文六大要素,是谁,什么时候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发生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成本与代价)。
还有一种常见的是目录结构是,发生的现象群体,大量的数据调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得出结果并实验证明等等。这类目录结构常见于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中。
当然有些书籍是遵循这些基本的目录结构,但在一些文学类书籍上的目录,作家们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以另一种个性化的结构方式让人陡生鲜异之感。
比如,意大利伟大作家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的目录更是有趣奥妙,该目录用了十一个小标题,对应五十五个城市,第一章与第九章相互对称,整个目录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美。这种新奇的发现让我感觉非常惊喜,阅读本身就是一件人生乐事,而目录结构的趣味性研究更将吸引着我进行下一步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