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守相关作文

【篇一:心怀坚守走向改变】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的发展使得改变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然而在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人们需要对昨天有所继承和保留。心中怀着坚守,才能让改变更加灵动。

标新立异固然是美好的追求,可一切的“新”必然要从“旧”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放弃对过去的坚守而单一追求明天的改变,不仅是对昨日的背叛,更使得所谓的改变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由此得来的“新”多了一份造作,少了一份灵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沉浸于新奇的虚拟社交,却忽视了对传统亲情人际交往的坚守,反而使人更加孤独;全球化趋势下国人被外来文化、尖端科技吸引,而忘却了对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传承,失去了文化归属感。

由此可见,坚守才是孕育变通的土壤,继承中的批判才是真正的“扬弃”。面对当代中国城乡建筑趋同的现象,建筑学家王澍秉承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地域建筑传统的理念,坚守着老师梁思成“中而新”的观点,从传统建筑结构中寻找现代中国建筑的改变方向,用传统元素是建筑活化为一个个优美的中国符号。同样是追求改变,王澍并没有像大多数同行一样从虚无中寻找灵感,平地起高楼;而正是他所坚守的传统风格使得他拥有无限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来源。所以坚守对于改变的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怀着对昨日的敬畏和坚守,才能使明日的改变更加自然而灵动。

不过,学会坚守并不是故步自封,我们要警惕不知变通而刻板固执的“死守”。面对诽谤与排斥,屈原纠结于自己理想的破灭,愤懑忧郁而投江;渔父却能随世事变化而自我调整,在江湖之中活得洒脱自在。面对萧条与饥饿,苏联死守“斯大林模式”而被刻板的经济制度束缚,走向解体;中国却在邓小平指导下及时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与腾飞。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坚守之中也要寻求改变,懂得变通。

可也正是因为无数“死守”的教训,使人们害怕对过去的继承,一味地青睐于新奇和改变。但我们也要在改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坚守的意识,保持自己的本原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追寻改变,莫忘坚守,才能使每个个人、民族和国家愈行愈稳,愈行愈远。

【篇二:守住生命的美丽】

小草死守着它对蓝天的渴望,冲破层层阻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大地增添了生机。

溪流死守着对大海的仰慕,从遥远的地方一路走来,拒绝了农田、山谷的挽留,最终投入大海的怀抱,成就了大海的宽广。

梅花死守着对冬天的热爱,战胜了刺骨的寒风,向冬天呈现了它的高雅,赢得了“雪却输梅一段香”的佳话。

而我们人呢,也只有死守住自己的信念,才能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屈原,他守着自己爱国的情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虽遭人陷害,不能重用,他也不曾改变自己的初衷,最后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铸就一缕汨罗英魂。

现在,几千年已经过去了,但人们仍然记着屈原,常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试问,如果屈原当初没有死守住自己的节操,而向佞臣们屈膝,今天还会有那流传千古的颂歌吗?

越王勾践,被吴国战败后,没有放弃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是忍辱负重,不断积蓄力量,最后成就了“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功绩。

可是,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勾践没有死守住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不堪夫差所辱,看重颜面的话,那他还能称霸一世吗?恐怕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不为人所知。

杜甫,我们敬佩他,不仅因为他的诗见证了一段历史,更因为他在贫困的一生中,能坚守心系苍生的情怀。即使饥肠辘辘,生活无依,仍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人用他们的“死守”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美丽。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美丽,“徒有羡鱼情”。而是“退而织网”,拿出实际行动,勇敢地面对生活,死守住自己的信念、理想、节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时,我们都曾为推动它作出了贡献,那么,历史将记住我们的美丽。

【篇三:文文的日记】

2032年5月6日星期六

今天,长假正式放了三天,我回了老家,去了我以前的小学,样子真的变了,连教学楼都换了,估计是翻修过的吧。我站在学校门口,保安是不会让我进去的,我站在哪儿,小学的记忆碎片开始慢慢拼凑,我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那是我三年级的时候。

那时我经常被一个小霸王欺负,他打我骂我,还威胁我不能说,其实我比他高也比他壮,可那我是个典型的乖孩子,妈妈曾告诉我不能打架,可当事情被妈妈知道后,妈妈却说我连这么矮的孩子都打不过,那时不懂事,没有多想,可如今早已步入职场的我,对此事另有看法。

家长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不说脏话不打架,可往往忘记了孩子还是孩子,他们的应变能力还不是太强,往往只会死守“命令”,所以出现问题时家长按照大人的思维来思考小孩的问题,结果又是与“死命令”相矛盾的,于是在孩子看来就是自己明明是对的,听了家长的话,可却挨了一顿臭骂,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经历了这事,孩子其实只是白费精力,并没有得到成长,这就是个教育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

在我看来,不妨就从这个“死命令”来下手,比方说叫孩子不能打架,就说自己主动不能打别人,但如果别人打你,你可以适当还手,而且不能被别人威胁住,发现情况立即告诉老师家长。这样就妥当一些,因为既然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死守命令,那就把命令下得全一些,从头到尾都安排妥当,让他去执行,这样的话就做到了教育孩子不能打架。当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家长们也必须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为祖国培养人才。

时间也不早了,晚安,我的故乡。

【篇四:英雄之殒】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打开历史的画卷,千古中华锦绣河山。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而大凡称得上英雄的,皆有悲壮的一生。

韩信家境贫寒,但心怀天下,项梁渡淮河,韩信前去投奔。但当他看到项梁并非识“千里马”的伯乐时,他毅然离开了项梁,投奔了项羽。不久,韩信发现项羽亦非雄才,于是他又果断地投靠了项羽。不久,韩信发现项羽亦非雄才,于是他又果断地投靠了刘邦。此后,英雄终有用武之地,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终于挣得半壁江山,最后一统中原。韩信立下汉马功劳,可谓功高盖主,他成了刘邦心中一根欲拔之二后快的刺,可韩信此时未意识到危机,不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贪恋荣华,死于妇人之手,为天下笑。韩信当初不死守不放,屡次弃暗投明,可谓智也!可后来,却死守荣华富贵,可谓愚也!如果韩信能功成身退,进退自如,也许能免遭杀身之祸。

项羽可谓英雄,当年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席卷半壁江山,声震宇内,名闻四海。其手下兵多将广,谋士如云,本有争夺天下之势,但项羽并非帝才,他没有刘邦善于笼络人心的心思,可谓匹夫之勇。项羽也曾说过“竖子不足以谋”。经过几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至于垓下,四面楚歌,何其悲也!后项羽逃至乌江亭,亭长已备好船,只等项羽渡江,东山再起,可此时项羽沉默了,他放不下心中的愧疚,咽部下这口恶气,他放不下昔日的威严,实在低不起这个头,他缓缓地退自,仰天长啸:“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不愧于心乎!”他死守着颜面,最终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要是霸王不死守着颜面,鼓足勇气,渡过乌江,那么“卷土重来未可知”了。

哦!范蠡,才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当年勾践沦为阶下囚,越国危在旦夕。范蠡挺身而出,将自己钟爱的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赢得勾践回国,并助他兴复越国。二十年后,三千越甲终吞吴,勾践大仇得报。本是范蠡与西施重聚之时,却不料勾践从中夺爱,以致于西施投湖自尽。此时的范蠡深知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荣华。于是,他劝文仲早日抽身,免遭杀身之祸。不久,他便退隐,面对勾践虚情假意的挽留,他心如死灰。而不听劝告的文仲,贪恋荣华,最终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古今多少英雄,都曾叱咤一时,但终身死人手,令世人惋惜,何也?死守不放而成败之势异也!只有那些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宽广,得失无意、宠辱不惊的人,才算是真英雄也!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