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相关作文

【篇一:她】

几年前,我同三叔一起回家乡。去的路上,三叔告诉我,院里新收养了一个女孩子。三叔在收养院里工作。

三年多没回了,现在回来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很复杂。

几代人聚集在大祠堂里,很热闹,也很伤感。

我见了各位长辈后,去了我小时候常去玩的古树那里。

树下,坐着一个女孩。她抱着膝,及腰的长发铺在草地上,那时正是大太阳,阴影下的她不太真实。

后来,听三叔说,她就是新收的那个孩子。

以后,每天都能看见她的背影。她没有名字,不喜欢说话,不喜欢交朋友,常常一个人坐这,发呆。

她的眼睛很漂亮,但我最喜欢她的虎牙,一笑,伴着长发摇曳,两个小酒窝和两颗小虎牙也露了出来。她很少笑,所以每一次笑的样子我都印象深刻。

记得她第一次笑是在下雨天,具体她为什么会笑,我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她低皱着眉,勾起一抹我看不透的笑。

我时常默默地坐在她旁边,和她一起望着眼前的风景发呆。偶尔偷偷瞄她一眼,见她还在发呆,便不再老是偷瞄,而是直勾勾地盯着她,在想她在想什么。各有心事,彼此不语。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相遇在那颗古树下。树荫下的她蓦然回首,那淡色的软眉,放大的眼瞳,小小而挺的鼻子,薄薄的唇微微张开一个小口。她的表情让我想到自己儿时吓唬小猫小狗时,它们的表情。

和她认识了几年,始终看不透她在想什么。想要再去了解她也没有机会了,我回去了,她被一家人收养了。

【篇二:故乡的舞龙灯】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它自己的地方特色,我的故乡江西吉安也不例外,吉安除了过年吃兰花根、晒酱油肉、捣年糕、祭灶神、贴春联、拜年等等一系列标志性的过年活动外,还有舞龙灯活动,这是我最喜欢的过年活动。

今年爸爸妈妈带着我到爷爷家过年,正月初二,我看了精彩绝伦的“舞龙灯”活动,热情的老乡还让我举了龙头,令我心潮澎湃,兴奋不已。“舞龙灯”也叫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故乡的“龙灯”属于“布龙”,龙身是黄红相间的彩色灯被,前为龙头,后为龙尾,每距五尺置一个灯笼,并拴一个灯把,共有九个灯把。“舞龙灯”是一种完美的艺术表演,那活灵活现的蛟龙舞起来,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故乡的舞龙都在白天进行,舞龙灯的"龙"平常供奉在祠堂里,舞龙灯当天村民会敲锣打鼓地把龙从祠堂请出来。令人期待的舞龙开始时,鞭炮噼里啪啦的放个不停。舞龙队由村头舞到村尾,家家燃放喜炮迎接。整个村子里在锣鼓声、鞭炮声中,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舞龙灯”能振奋民族精神,也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大家都喜爱的民俗活动。我衷心地祝愿故乡的龙灯队万古长青,愿故乡的龙灯文化,溪水长流,代代有传人!

【篇三:走进潭王村】

7月1日,我们50名小记者走进揭阳市知名的革命老区和“龙舟之乡”——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

首先我们来到“龙舟厝”,这是专门存放龙舟的房间。潭王小学的柯主任为我们讲解了有关龙舟的历史,还让我们拿起龙舟桨,亲身体验在龙舟上的感觉。“龙舟厝”里放着两艘龙舟,听柯主任说,一艘龙舟大概可以坐50个人,还有,据说喝了龙须水能治百病,能祈求一年的平安。

接着,我们来到了潭王小学祠堂旧址,跟着解说员老师的讲解,了解了广东地区的革命历史: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随后普宁、惠来等地区相继沦陷,广东地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侵略者无恶不作,残杀百姓,抢夺钱财,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牲畜,粮食等东西占为己有,烧毁房屋,强奸妇女,还派飞机进行轰炸,当时的场面尸陈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看完相关图片、文字,小记者们心中激起一股悲愤的情绪,也为爱国而不惜生命的革命先辈感到无比骄傲和敬畏。

据解说员老师介绍,1938年潭王村早期共产党员王液与其夫人林文斐,受党组织委派回家乡组织抗日活动,并在潭王村创建了这所专门培育爱国青年、宣传革命信念的学校,也就是潭王小学祠堂旧址,以前叫作蓝康中心学校,这个学校对先进分子进行爱国和革命教育,培养出一代代革命人士,在这里踏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征途。

这次采风活动,我们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揭阳地区的革命史、潮汕地区龙舟的民俗史以及一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篇四:我身边的故乡文化】

在我身边,有这么一种民俗文化,在故乡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到以后都不会消失。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梅州客家人的风俗信仰吧!

我的故乡——梅州,位于粤北偏东,有一大河名为梅江河。梅州人多为客家子弟,常讲客家话,自然风景秀丽,有山水瀑布,茶庄田园等,其中温泉较为知名。

而我故乡在梅州之南的丰顺县,四周群山环绕。因元宵时节有“烧火龙闹元宵”的民俗文化,故被称为“火龙之乡”,据说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火龙”,就是用竹子人工搭排制成一条长约二十米的龙形竹架,再用硬宣纸把外面贴好,然后装上已制成好的胶皮龙套,最后装上数吨重的烟花爆竹在龙身上,向龙的眼睛里安装闪着色光的灯泡。这样,龙就成了火龙,在元宵节的晚上由三、四十名年轻人扛着火龙到特定的广场上燃烧。便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各地游客来参观这一年一次的火龙盛宴。而这一条条闪耀的火龙是不同村里的人聚款制作的。也象征着火龙能为村里的人造福,平安度过这一整年。

然而到了新年春节时期,家家户户都会杀鸡宰鹅和放鞭炮等,无一例外,这又是为何?再来,故乡里的每个村子都有个祠堂,大家每逢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祠堂里的太公。据说是以前创造村子的祖先,为村里做出巨大贡献。祭拜仪式通常是一位村里岁数较大并具有名望较高的老先生进行致念拜词,然后每家每户派出一人手接三柱香,对太公塑像三跪九叩,许下心愿,送上祭品便可。最后,聚合所有人的红鞭炮,一时齐放,烟气如浓雾般浮于空中,象征着这一年的福气。

在一年中,每逢农历中有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便有集市,极为热闹。有一条名为“凡桥”的大街,长一百多米并连着一个广场,一旦到了集市,整条大街上处处人来人往,像是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有卖鸡鸭鹅的、卖水果蔬菜的、卖服装首饰以及家具的,冰糖葫芦、烧烤熏香的应有尽有。据说还能有缘遇上亲朋好友,甚至找到爱情或友谊。由此可见,赶集使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除此之外,听村里的老人说,人人都有辈份大小之分,一共有二十五个辈份,每传一代人为下一辈份。即使有客人年龄稍小,但辈份却大于你时,你就更应该恭敬礼貌地待好客人,甚至连称呼都要有所改变。还有每年冬至日吃汤圆大一岁之说和饮食特产油炸豆腐干和脆喜糖的来历等。这些习俗让故乡的人们更加以礼相待和形成良好的传统客家风。

俗话说:“逢上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如此众多而复杂的民俗文化相传了数百年,历史悠久。但由于一股股强大的现代化之风逐渐地吹倒了这座传流民俗文化的小屋,依旧缺少许多人的守护,怕是在这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抹去。

我身边的故乡文化也造就了许多伟人,如朱德、叶剑英等,也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带来自信和自强,从而拖动村子的发展和更好地建设故乡。这样强大的民族精神把我身边的故乡文化发扬光大和为人民带来安详。

【篇五:旅行让生活更美好】

在旅行中见过美丽的风景时,内心会被洗成一片空白,自由而宁静,因为它抚平了心底的不安,让我突然明白自己是如此真实地活着。生活,因旅行而更美好。

去年暑假,我和家人一起来到安徽宏村旅行。进入宏村,就像进入了一片宁静的净土,一颗纷杂的心也静了下来。沿着石板路走了一会儿,南湖秀美的景色如画卷般徐徐打开。湖水倒映着蔚蓝的天空,偶尔泛起一丝丝涟漪。湖旁,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斜伸出树枝来,似乎在欢迎我们这远客,在湖上投下一圈树影。远处,一栋栋黑瓦白墙的小屋悠然立在南湖畔,一副岁月绵长的样子。这宁静而又深远的景色,使我的心渐渐静了下来,脚步也慢了下来,四周熙熙攘攘的人流慢慢隐去,好像只剩下了我与面前平静的南湖。我忘却了那些烦恼与不安,只拥有了一颗纯净、平静的心。

沿南湖走着,便进入了村落之中。村子里的屋子都有着黑色的屋顶和有着岁月痕迹的白墙,也挂了几串红灯笼,街旁生出几丛小草,几分古韵回荡在街巷里。幽深的小巷里,只有那老爷爷单调的叫卖声在悠悠地回荡,听不见一丝其他的杂音。沿小巷继续往前走,一些零散的店铺出现在眼前,我拐进一个,在纯朴的气息和轻柔的音乐声中拿起一张印有宏村景色的眀信片欣赏了起来,看着看着,我却觉得,照片拍出来的不如自己用眼睛观察到的,不如带给自己内心触动的。拥有那一双能欣赏美景的眼和宁静的心,便是旅行的全部。

走出店铺,沿着古巷缓缓地行走着,就走到了汪氏祠堂边。汪氏祠堂临水而建,微风抚着这个古老而庄严的祠堂。从朱漆大门走进去,走过一间间大小不一的房间,看着从那天井里透出的天光,欣赏着一幅幅精妙的书法作品,恍若回到了汪氏家族繁盛兴旺的那个年代。我仿佛看见了汪氏家族子孙满堂,孩子们嬉戏玩闹的场景,又仿佛看见了一家人聚在桌旁谈天说地的热闹场景。我穿梭在过去的岁月中,与汪氏祠堂这座古朴民居交融在一起,浸润着其深邃的文化。

走出祠堂,已是黄昏,落日染黄了半边天。沿来时的路慢慢地走回去,回味着宏村的秀美景色,品读着宏村的古朴民居,浸润着宏村的深邃文化。旅行,让我与美丽的风景邂逅,身心愉悦;让我与古朴民居相识,心神宁静;旅行,让我与深邃文化交融,心灵丰盈。这次美好的旅行体验,将会永存我心。

带上心灵去旅行,让自己的心在浮躁之中静下来,与如画的风景约一次会,充实而又愉悦。旅行,让生活更美好。

【篇六:霄南古村】

久闻霄南大名,我早就心驰神往。趁着天高云淡的秋天,我嚷着爸妈带我去亲眼目睹她的风姿,哪知他们一呼百应,来了个说去就去。

“下车咯!”一听到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夹着古香古色的气息。

我和小叶、小菲等一行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走向荷花池。池边被周围的植物染绿了,显得绿意盎然。瞧,鱼儿钻进池水跟我们捉迷藏,可那一个个涟漪把它给暴露了;风儿给了我一个拥抱,调皮地抚弄我的发丝;柳树姑娘婀娜多姿地翩翩起舞,柔软的头发在空中飘逸着,真令人心旷神怡了!

走着走着,一座白墙青瓦的祠堂映入眼帘。门口有两根柱子,一只小石狮子安静地躺着。我走近看了看,小狮子的毛弯卷着,脚下飘着几朵云彩,好似在腾云驾雾。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仿佛在跟我打招呼:“你好!远方的客人,欢迎你来我们这儿观光。”小狮子栩栩如生,仿佛要和我一起嬉戏。

在门口的外墙上,刻着一幅画,可精致了!我喊妈妈过来看。妈妈见了,啧啧称奇,又惋惜地说:“唉,原来上面还有一幅的,你看这纹痕,一定被人偷去了。”我感到遗憾,又有点愤怒,那些偷盗者真可恶!贩卖家乡人文物,不仅会被人指指点点,批评数落,而且还是一种对家乡文化的亵渎。

一条寂静的青石板小巷,引我们到了一排排古屋之间。巷子里的石头散发出古老的香味,让古镇有了隽永耐品的艺术底蕴。一间被废弃的小屋的门上刻了几个字,看上去年代悠远。“汪汪汪!”一阵狗叫声响起,我循声而去,一只黑狗和一只白狗,隔着栏栅摇着尾巴,拼命向我们打招呼。那只黑狗还想跳上白狗的背,向我们表演一个“狗骑狗”杂技,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正在这时我被妈妈叫了过去,一个铜钱状的水渠吸引了我,真奇特!下水道竟然是这样的,这儿的居民想象真丰富!

走出小巷,看见河边有一个小亭子。正方形外框,门是拱形的。颜色是竹子般的苍翠。靠在小亭子的栏河边,俯身凝望那静如明镜、绿似翡翠的水面,会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静谧深邃。

直至太阳升到头顶,爸爸说要走了。我回头望望那古村、湖水、小巷、祠堂……依依不舍地在心里说了声:再见了,淳朴的乡村,再见了,勤劳的人民。这次游霄南古镇,让我感受到鲜卑族文化,更让我大饱眼福,受益匪浅!

【篇七:清明】

清明节,全国放假。爸爸带上妈妈和我,约上族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去乡下给死去的亲人扫墓。

今天天气晴朗,是扫墓的好天气。我们坐车来到娄底,也就是第一站:罗氏祠堂。祠堂是宗亲聚会、缅怀死去的亲人、商量族里事情的地方。我们走进祠堂,里面已经有了好多人。有的人在拍照,有些人在互相交谈、有些人像是在讨论什么事情、还有人在静静的沉思,那一定是在怀念亲人吧……过了一会,我和妈妈出了祠堂,来到外面参观。从外面看,祠堂很雄伟。大大的立柱、古色古香的大门、建筑物四角耸立着大象和仙鹿的雕像,很是庄严!祠堂旁有一排整齐的桃树,现在又恰逢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一朵朵开得嫩红柔软,就像一个个婴儿的嘴巴一样。在桃花映衬下,一切显得那么春意盎然。我请来爸爸为我们拍照留念,当然,我和妈妈是摆了很多poss的。

离开祠堂,我们来到第二站:太太公墓。一路上就听大人们说,太太公是个武将,一身是胆,而且心地善良,友爱乡亲,在当地可曾算得上是个大人物了。来到墓前,大人们顿时忙碌开来:有的挂山纸、有的点麝香、有的帮忙打扫墓上的树叶、一个个排着队跪拜缅怀……我也跟着爸爸认认真真的磕头跪拜,太太公的形象就好像清晰了起来。叔爷爷点放完鞭炮后,大家也就陆陆续续往山下走去。一路春光明媚,大家有说有笑。

之后我们还拜访了几位亲戚,他们对我们真是太热情了。

今天这一天过得真有意义。也让我懂得了人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篇八:乡情】

家乡,是哺育我成长的地方;家乡,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地方;家乡,是我牵挂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广东梅州,当地有一种建筑叫做“围屋”。围屋跟福建的土楼很相似,只不过高度小一些,占地小一些……总之,规模不够宏大。我的童年差不多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围屋成了我小时候的乐园。

围屋前有个大祠堂,每年正月初一,村民们齐聚一堂,开开心心过大年。一大早,村民们便忙碌起来,摆上几张大长桌,把敬神的东西供上桌,全村人一起敬神。年味儿越来越淡,可敬神的气氛却越来越浓。

祠堂前面还有个荷塘,水波粼粼,清澈见底。入夏,荷叶田田,荷花点点,学过《爱莲说》的大哥大姐就在荷塘边吟哦起“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知不觉中,我也竟然会背了。

每逢暑假,我必回老家梅州,祠堂前的荷塘里当然会有“鱼戏莲叶间”。每天下午我总拖着哥哥去钓鱼,他虽乐此不疲,有时候也会抱怨:“我怎么会摊上这么个弟弟。”

印象中,家乡的土壤是香的。东风吹起的时候,便有一股香气在田野上飘起。是土地、是禾苗、是小草散发出来的,空气中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天空清亮透明,阳光灿烂和煦。

印象中,家乡的空气是甜的。银丝似的珠线在牛角上挂着,饱满的谷穗在微风中摇曳,叮咚的泉水在自觉地伴奏,美丽丰饶的家乡分明已陶醉。

人在惠州,思绪却久久萦绕在家乡的土地。家乡的每一人、每一物,总是那么动情,总是那么惹人思念。我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深情已经刻在我的骨子里。

【篇九:游黄山】

古语说:“登黄山,天下无山。”我有点不信,去年暑假,我和妈妈便到安徽黄山游玩,顺便证实一下。

第一天我们跟着旅游团来到宏村夜游,到达宏村已经将近傍晚五点多了,我们一共玩了三个景点:汪氏宗祠、半月塘和美食街。一进大门就到了汪氏宗祠,祠堂里主要介绍了汪氏的悠久历史。从祠堂出来,沿着小路一直走,就到了半月塘,因为塘的形状像半个月亮,取名为“半月塘”。美食街,顾名思义都是美食,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第二天我们老早就起来了,坐一个多小时的景区公交车,终于抵达了我盼望已久的黄山脚下,我们坐着缆车慢慢上山,一边欣赏黄山的奇峰怪石,云雾缭绕,一边赞叹不已……

黄山处处是美景,每个美景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比如那个“飞来峰”。听导游说“飞来峰”,就是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时候吃蟠桃的核扔下来而形成的。飞来峰周围的云形状各异: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一匹匹骏马,这些云缠绕在飞来峰周围,看起来飞来峰像架在半空中一样,若隐若现……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线天”。从远处看一线天,就像一条缝,我心中暗想:这么窄,怎么过去呢?走近一看,我才发现洞口正好容纳一个人可以过去,我慢慢的扶着石壁,一步一步,颤颤巍巍的往上爬,好不容易爬过一线天,我又怕又累,觉得脚都不属于自己的了。接着我们又游玩了西海大峡谷,妈妈在各个景点前还帮我拍了许多照片呢!

游黄山,过程虽然很累很苦,但我体会到了登上峰顶时才有的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是啊,没有艰苦的攀爬过程,怎能欣赏到如此的美景呢!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真的当之无愧!

【篇十: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

风是时间的使者,它剥去了这间古老祠堂的昔日的光辉,外墙暗淡了旧时鲜艳的色彩,木门上的花纹被风吹散了色彩,此时祠堂里竟传出悦耳的扬琴声,推开木门,发出吱吱的叹息声,我缓缓步入。

那悠扬的扬琴声,竟是来自老人钟爱的粤曲。本对粤曲不以为意的我转身,欲踏出祠堂。忽感到眼角似金光闪闪,转头再看时,发现是一个身着金黄色戏服的老者,颜色辉煌庄严。老者虽然白发满鬓,满脸沧桑,却透露出一种毅然。观其眼眸,别有几分深意,那是一种深邃的黑,如一个深潭。平静则已,若是泛起涟漪,定是悠悠不绝矣。出于对老人的好奇,我找了一个位置,静静坐着。

老者持一本厚厚的乐谱,上台放好乐谱,站好位置。只见他缓缓吸气,轻轻吐出“哎——”一声,回荡无绝的长叹。一众古典乐器迅速应和,二胡将弦一拉,一股萧瑟,满腔悲凉,犹如万马齐喑,将人的思绪带到了粤曲中那古典的场景。一旁几个阿姨告诉我说,这是《百里奚会妻》。我想,这曲调如一条岁月沉淀的小河,轻缓淌入她们的心间,是否让她们回想起了儿童时在父母肩上看粤剧时流淌的温馨呢?这千古流传的经典已经在她们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吧。

忽而一阵扬琴叮咚,闭起眼来,似见飞淌的泉水撞击石头,莺鸟歌唱;忽而一阵唢呐悲鸣,仿佛苍穹之下杜鹃啼血,给人持续不断的震撼。老者在优美的和声中,用地道的粤声唱词,他的声音更是使大地震动一般的有力,我不觉沉浸其中。

不觉乐曲已经进行到结尾的高潮部分,一众乐器急凑地演奏。二胡拉到一把热了,便换下一把。老者依依不舍地唱出最后一句,最后一词,最后一字。余音不绝。似与粤曲已融为一体,不分你我,使我不禁感慨老人是在唱粤曲,还是在唱粤曲本身的兴衰?

曾经的“万家灯火万家弦”,现在的知音许少,爱者渺渺。我不知这抹逝去在岁月里的温馨会不会永远消失。

岁月的决定,只可由他自行斟酌。

我转身,踏出祠堂,耳畔依旧是那叮咚的扬琴,叮叮咚咚,叮叮咚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