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明与道德牵手】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追求成为一个文明、道德、有素质的人。但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真正做到这点的人到底有几个呢?
在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当我们步行在马路上时,时不时会会看见几个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随地乱吐痰、乱扔垃圾等种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也许,本想将垃圾好好弄进垃圾桶里,本想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却被他们这一行为的“传染”,从而跟他们一样开始污染环境。
在美国,他们看完了一场运动会后,当清洁人员扫地时,惊奇地发现,每一个座位都是干干净净的,就像没有坐过似的。这么一个民族,怎么会不强大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礼教。但真正的礼教只限于读书人,而抗日战争时的文盲率太高了,当旧的礼数被打破时,这些人失去了约束自己的规范,而读书人又被现代文明冲击,他们无法短时间内使中国古代礼数与现代思想融合,致使整整一代人失去中国礼教明确的规范,靠自已的理解规范自己,其中自律的太刻苦、不自律的太粗鲁。其结果是我们这一代人理解上一代,只有自己寻找、自已探索,这其中有太多人没认识到礼仪的重要而坠落,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中国人很多人素质低下。
所以,我们要向西方人看齐,为什么我们的古人与西方人都能做到文明、礼貌呢?我们中国人就不能吗?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忘学习礼仪——中国古人留下的精髓。
【篇二:腾飞吧巨龙】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腾飞吧!巨龙。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龙,在它的抚养下,我们渐渐长大,成了龙的传人。而那条龙就是——中国。我们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坠落,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了,我们日益强大,我们用自己的能力证明我们是强大的。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资源丰富,但因为那时的政府,腐败无能。我们美好的家园只能白白地送给他人。在这之后,我们中国人醒悟了,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所以一个个都站起来了,其中詹天佑表现极为突出,他不怕外国人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改革开放之后,神洲七号、九号、六号登上月球。2008年北京奥运举行成功,宇航员也登上月球,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这更让中国人为之骄傲。
中华民族的强大是因为中华儿女的付出。而时代的接力棒还得由我们的焊接,我们要更加努力,为新中国献一份力,这样我们中国的未来将一片灿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篇三:精神的故乡】
在我们身边,有一类人是精神上的“游子”。他们过分推崇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不屑。无论是吃穿用住,还是阅读、娱乐,均以西方人的习惯自居。在他们眼里,西方文化才是他们“精神的故乡”。
但是,西方文化不属于我们。一个痴迷于西方的人可以改变衣着,改变饮食,改变生活方式来模仿西方人,却改变不了中国人的黑眼睛、黄皮肤,炎黄子孙的基因。即使能改变外表的一切,也不能改变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积淀。毕竟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的不是基督教义而是儒家的信条;不是莎士比亚与贝多芬,而是《诗经》和《春江花月夜》;不是零散的历史碎片,而是流淌了几千年的民族融合的波澜壮阔的长河。我们是长江黄河的儿女。
中国文化才是中国人精神的故乡。
中国科技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古老的造纸术凝结了太多中国人的怀想,从汉至今,书法走进了多少人的生活中。一张张宣纸书写着中国人的笔墨,中国人的情怀,书法与宣纸寄托了中国人的理想、性情和精神追求。
中国文学渗透入每个中国人的细胞,成为每个中国人抒发情怀的寄托。从上古朴素的诗经,到魏晋的建安风骨,再到唐朝壮阔的诗篇,至于清约婉丽的宋词,无不折射出中国人的情怀。月永远是游子的乡愁,流水永远是对逝去岁月的追念,而那明媚的春光又是多少人舒畅心胸的写照,至于被历代诗歌赞颂的梅花,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守高洁操守的象征。
中国的传统思想,更是贯穿于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四书五经为历代学子诵读,塑造了中国人的品格。不经意间,我们会尊敬长辈,体贴孩童,尊敬老师,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这是中国思想留给我们的习惯。它完善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心灵。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很钦佩世界将“唐人街“办好的人。无论是否处于商业目的,至少他们身在异乡,却继续认可着自己的文化,并把它发扬。一战时被征调到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他们或许是第一批西方的华侨了。他们在西方人鄙夷的眼神下在异国安家,却忘不了自己“精神的故乡”,他们没有入乡随俗,把自己装成一个“黄种的西方人”,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回味自己的故乡,开辟令西方人惊叹的唐人街。唐人街上,川湘闽粤鲁豫,五味俱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在这里,这些可爱的人们不是异乡的游子,因为他们心系故乡。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如今那些钟情于西方文化,疏远中国文化的人们,是时候回到精神的故乡了。你可以喜欢西方的衣着、饮食、生活方式,但不能改变自己的“根”。
当你沉浸在西洋画、歌剧时,请不要远离了故乡的山和水,不要忘了观赏故乡的云和月。
【篇四: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篇五:冷静看待中华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曾经的曾经,我们太爱中华文化了。于是便有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因为这份自信,我们可以闭关锁国,无视其他国家的进步。可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强大和自己的落后,我们头一次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怀疑:中华文化真的那样优秀吗?这种怀疑逐渐扩大,有人不相信自己的文化,全盘否定,甚至想要全盘西化。可是我们忘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中国曾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那是《诗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待人处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是《史记》中的人生信仰。
不仅中国的文学宝库有众多的耀眼明珠,中国的科技成就也曾举世瞩目。只是那时的我们不善于运用。
古时的四大发明,令中国人引以为荣。可是在中国人用指南针测风水时,西方人却用它来确定航向,周游世界,甚至侵略中国;在中国人用火药来做鞭炮爆竹时,西方人却用火药做炮弹子弹击垮清朝政府自认为坚不可破的城墙,并盗取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于是便出现了,圆明园兽首在海外拍卖的事件。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孙子兵法》。或许,有人会疑惑,一个科技如此之强的军队,为何需要读《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更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且美国人懂得引用和运用,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了解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熏陶,继承优秀文化呢?
现在,许多中国民众崇拜外来文化。一些青少年喜欢看韩剧,喜欢集中人物靓丽的外表和浪漫的爱情。可是,我们不要忘了,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他们的传统节日。可是连中国的小孩子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屈原投入汨罗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一些人喜欢看美国大片,喜欢其中的英雄形象。这其实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宣扬英雄主义,想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来实现文化霸权主义。
中华文化有糟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积极的因素。
冷静的看待中华文化,割去糟粕,融入积极因素,中华文化才能获得重生。
【篇六:成长伴七彩童年】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每件事情的第一次发生,把我的童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水彩画。这幅画中有辽阔而蔚蓝的天空,有雪白纯洁的云朵,有生机勃勃的绿树红花,还有耸立的高山、浩瀚的大海,当然还有那个最重要的拿着画笔的我。
第一次一个人过马路,虽然只是走过了一段小小的斑马线,却迈出了成长中的一大步。第一次一个人睡觉,让我摆脱了胆小的约束,这个独立的小空间给了我存放小秘密的地方,感觉非常奇妙而美好。第一次坐飞机,去外面旅游,我才真正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身临其境的站在天安门广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看着国旗缓缓升起时,我才知道爱国是怎样的一种情怀。第一次去吃牛排时,才知道西方人是不用筷子吃东西的,第一次对国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第一次上英语课,更加深了我对西方文化魅力的探索欲。第一次……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是这幅水彩画中炫丽的一笔。
现在,我渐渐明白,天空是我的梦想,云朵是我的天真与无邪,绿树红花是我那永不服输的劲,高山与大海则是我战胜的一个个困难。童年就是这样美好。这梦一般的七彩童年,更让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篇七:我喜欢秋天】
秋天,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风四处游荡,万物都成熟了。它,令人食欲大增;它,令世界五彩缤纷。
秋天,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树叶黄了,迫不及待的拉着风婆婆的手,从树枝上跳下去,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天空中飞,落到地上,成了柔软的地毯。菊花在阳光下绽放,开了它那数也数不清的花瓣,像一个姑娘在快节奏的华尔兹。桂花,像一个个小姑娘一样,躲在树叶丛里,又像许许多多的小星星,躲在深色的夜空之中。在稻田里,水稻们都成熟了,像一地的有生命的黄金,又像西方人的头发一样,被风吹时还发出“沙沙”的声音。
秋天,风四处游荡。时不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一个人在抱怨。它吹过常绿树时,树叶之间“啪啦啪啦”地响着,好像是一群马屁精在迎接上司,想上司对自己有好感。它牵着树叶的手,和它跳舞,轻轻地把它送到地上。
秋天,万物都成熟了。苹果像小朋友的脸蛋一样,红扑扑的。石榴张开了大嘴,露出满口的红牙,笑眯眯的看着农民伯伯,好像是要人们快把它们摘下来似的。许许多多的果子压弯了枝头,着急的等着农民伯伯们来收留它们。
秋天真美,我喜欢这样的秋天。
【篇八:冬日絮语】
万恶的冬日,正如微信上疯转的,都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十二月寒风似青龙偃月刀啊!每天出门都像后妈的手抚摸我的脸!北方人取暖靠暖气,南方人取暖靠一身正气!每天睡觉只能维持一个姿势,换一个姿势都冻成冰块一样,起床是一件煎熬,有没有?
冬日中,吃火锅什么的最爽了,正如999感冒灵的广告“暖暖的,很贴心”!
再说说那万恶的教育局,圣诞节派对都不能开!西方人的节日都是玩的,万圣节啊,圣诞节啊什么的,但中国节日都是吃的,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冬至吃麻糍……中国人注重吃,西方人注重玩,差别好大哈!
今年下半年学习时间好长啊,课文教完了,还有一个月复习,下个学期只有3个半月不到,心塞啊!
哈尔滨已降到零下30几度了,爸爸的同事在哈尔滨玩,他在朋友圈说:“今天只有零下16度,好暖和啊!”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温州的雪有N年没下了,想当年,我才二年级,和一群坑爹的队友打雪仗,玩嗨了敌我不分,把我打得“粉身碎骨”!
冬天,北方吃饺子,我们包饺子,全班的人包得可热闹了,包到一半停电了,真活该!
冬日絮语,一言难尽啊……
【篇九:青春在感恩中萌生】
我常常在想,这个纷繁的世界,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感恩。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常常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报恩的情感的句子。这也许是一个普通人感恩的境界,同时也是最真诚的情感。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三国时期关羽放走曹操,为报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位老臣。他们为我们书写了无数的感恩故事。
其实人心之忧,大多在高尚品质的缺失,而假如这个世界我们都懂得感恩,那么所谓人心之忧便变得无从谈起,这个世界也将因感恩而更加和谐。
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一个人不仅要懂得感恩,更要让别人懂感恩。
西方人非常看重感恩节,信仰基督教的人更是在每次吃饭前都会做祈祷——感谢上帝赐给他们食物。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却能反映出感恩之心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
而我们这些青少年,更是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给与我们生命,感恩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感恩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感恩阳光、大地和水,感恩这个容纳我们“胡作非为”的世界!
感恩,可以让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感恩,可以让一个民族团结一致;感恩,可以让我们的青春更加丰富多彩;感恩,让世界变得有滋有味!我们一定要让感恩之心永驻心中。
让感恩,与青春同行!
让我们的青春,在感恩中萌生!
【篇十:蜗牛的启示】
蜗牛是一种很常见的小动物,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但是,在它们那平凡的身上,有着很多不平凡的道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蜗牛像征着缓慢,有气无力,做事拖沓,俨然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的心目中,蜗牛则像征着顽强、坚持不懈。蜗牛在芬兰,也是人们测量近几天的天气的得力助手呢!
蜗牛的行进速度的确是非常非常的慢,而且它还慢的出奇。一般的蜗牛,一分钟最多最多只能爬1米左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中国人把蜗牛比喻成做事很慢的人,这也一点没错。
有人说,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它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行进速度慢而自暴自弃,仍然顽强的生活着。有一次,我路过公园,看见一只蜗牛在地上很吃力的爬着,我便停下脚步,蹲下身子,仔细的观察起来。只见它在向前挪动它的身体,每向前一步,连脖子都用力地往前探一探。那个小小的东西就重复着这些动作不停得向前方努力着,虽然没能走多远,但它那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就因为蜗牛的这种精神欧洲人才觉得它们是顽强的化身。
蜗牛也是人类的好帮手,它们会测天气,帮人们管理菜园等等,很多事情,却都不求回报。
我们要像蜗牛学习,学习它们坚持不懈,顽强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