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相关作文

【篇一:我的烦恼】

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写作文了。

每次周末留作文作业或作文课我都头昏脑涨,手忙脚乱。这是我最难克服的烦恼。

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了老半天才开始写。

我是按早、中、晚的顺序来写的。写到“中午”的时候,我发现才写了半页稿纸。

我愁眉苦脸地趴在桌上,艰难地想怎样凑够一页半。

我好不容易写出了“晚上”和结尾,可惜才勉强写够一页。

我心想:去碰碰运气吧。我把作文交了上去。

老师看了看说:“篇幅太少,重写!”我顿时感觉天旋地转,脑子一片空白。

回到座位上,看着被打回来的作文,没有一点头绪。

我问老师“可不可以抄一些旧作文的段落?”老师回答“可以。”

我有了些希望。

我眼睁睁地看着大部分同学都走了,我还得在教室里继续写,急得团团转。

我终于写完了,班里的同学已经寥寥无几。

我一会一定要努力写好作文。

【篇二:遇见,碎片化的生活;品,阅读这杯茶】

当了四分之一天的网上外交部长,又做了一会儿资深购物经理人,终于有空喝一口阅读这杯“茶”,急急抿一口抒情,匆匆来半杯叙事,囫囵吞了小半杯议论,再倒进两三杯说明,这杯茶味道怎么样?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上了互联网下碎片化的生活,连阅读也是趋于碎片化,种类越来越多,有纸质的有各类媒体推送的,应接不暇;篇幅越来越短,四五千字已算长文,两三百字的微博、微信推文大行其道。

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阅读变得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利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可是真的可以这么零敲碎打地品“阅读”这杯茶吗?

首先,这样碎片化的阅读可能会导致对较长信息处理能力的下降。在书本里与作者遇见是欢喜相逢,也是一种重新审视。在江边读完305篇《诗经》的屈原与阅完自家“书巢”的陆游,望着如今上网十分钟便扫完几十篇文章标题的人们,他们可能会羡慕,阅读竟有了如此大的选择权,也变得如此便捷,根本不用把书堆得满屋都是。而我们望向他们,却自愧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完整耐心地啃完一部长篇巨著。这并不是所谓的时代差别,这就是因社会的浮躁而变的不甘情愿。从不愿到不能,毕竟短的是故事,长的是人生,我们不再能懂得读完长文后的厚重和开阔,这种能力的缺失到最后是人类文化的丢失。

其次,从更深层次来讲,缺少一个完整的、相对长时间的阅读过程,我们便不会有反复咀嚼细细回味的过程,而是停留在快餐式阅读的层面,那又怎会有源头活水来的涓涓清渠。

“没有阅读,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抽象思维的建立,也难以获得连续思考,长程推演的思维能力。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也就只能胜任一些简单思维的劳动分工”。行成于思,好文不在于其篇幅,而在于是否经得起推敲。同理,阅读能否有收获,关键不在于读书是否到了万卷,而在于他思考了多少。一本远在西洋轰动50年的《纽约书评》反复精思才会显得越发醇香。而如今的碎片化阅读浪潮中有多少人能如传统纸媒时代耐心品尝,悠悠书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甘甜,少了对一篇文章所含丰富的观点的辩证思考,又何来李商隐在田间书屋的恍然大悟。

也许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下环境下也不全是碎片化阅读啊,还是有网络长篇小说啊,读者也非常多,有的书动辄连载三四年,读者也“从一而终地”跟了三四年。姑且不论网络小说的质量是如何良莠不齐,我只说网络小说的阅读形式依然逃不脱碎片化的窠臼,因为阅读同样是被分成了无数个小片段,在作者连载的几年里断断续续完成。

逝者如斯夫,追求高效是每个人都追求的,这正是碎片化阅读能如此影响我们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味地追求效率,仿佛使人本身也进入了工业时代,变成了一位只会标重音打节拍冷冰冰的指挥家,消逝了人性本身。那么既要取其精要,又要利用好互联网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便要对“品茶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对自己的阅读进行分类,像微信、文博、媒体公众号这一类碎片化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生阅读物,显然可以选择性、碎片化地即时阅读,以保证时效性,也利用了自己的细碎时间。而对于文学经典则更应该细细品味。其次,无论长文还是短文,无论是长时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最终的就是——别忘了思考。就如品茶,无论品一下午还是喝一大口,都别忘了用心体会。

正如《互联网时代》中所说,人类社会中从不缺少善良的愿望,只不过在太漫长的岁月里,难以因为具体动机而汇聚,互联网是人类所求的,然而重点在于人类自身是否会在自己的愿望中迷失。无论如何,这一壶茶总是要细细品,慢慢尝的……

【篇三:我爱古诗词】

昨天上课时老师发给我一本《古诗词80篇》。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吟诵起来,书中的古诗词能让我体会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古诗词虽篇幅小,但词汇丰富,情景真实,并且还能给予我生活和做人做事的启发。我特别喜欢《古诗词80篇》!

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非常有感情地表达了孟郊对母亲的那份浓浓的爱意,希望自己也能像母亲爱自己那样爱母亲,回报母亲。每次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里便立刻出现妈妈对我的种种关爱,不由自主地又让我想起我做错事使妈妈生气的场景,心中羞愧不已!我心里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改正不好的习惯,争取用好的成绩回报妈妈对我的关心。

古诗词的篇幅很小,但是意义深刻,这些诗人都是用短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和体会古诗词的独特韵味,从中汲取营养。让古诗词伴着我一起成长吧!

【篇四:我的拿手好戏】

二十一纪的少年,科技时代的宠儿用什么”微信"啊“QQ”啊,用得都形云流水,而谁又会想到用笔来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挂念?那似乎只有老几辈的人还在用厚重的钢笔写一个个娟秀的字体,来寄托对生活的热爱吧。

自从打我记事起,妈妈每晚都会给我念出《一千零一夜》,《365天的小故事》等,听着妈妈读出来的一篇篇优美的小故事,我时而为白雪公主的善良而感动,时而又为皇后的恶毒而感到气氛。

上了一年级之后,老师开始教我们识字。各种绘本,童话书便纷纷被我“收入囊中。”

三年级,老师又开始教我们写作文。想象力丰富的我便把它们转化成文字,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小故事。

五年级时,我认为我自写作水平已炉火纯青,便开始写一种类似想象类的小故事。小故事的篇幅很长,两天才把它写完。

看着自己多的文章,我骄傲极了,活像一只刚刚战斗了的大公鸡,我反反复复看好几遍改了又改,然后就信心满满的拿给了语文很好的妈妈看。

妈妈拿到我写的作文时,有一点儿惊讶,不过她很快平静下来,认真的看着我的作文。我仰着头,插着腰,脚还很有节奏的打着拍子,心里美滋滋的想:哈哈!这次妈妈一定会表扬我的,过了一会儿,妈妈看完了文章,郑重的跟我说道:“你的文章的立意不是太深刻,篇幅很长,但大多都是废话。”她清了清嗓子,又接着说:“值得表扬的是,心理活动描写的比较细致,人物的动作刻画的还可以。其他的,继续加油吧!”妈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

本来高兴地我现在像极了一个泄气了的皮球一样,真可谓“乘兴而来,败兴有归”呀!可是我还是不服气:我写了两天的作文怎么可能这么差呢?用妈妈的话来说,我这篇作文只能打"一星"。我疑惑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仔细地读了又读,发现我确实有我妈妈说的几个缺点。之后,我更加努力的改正缺点,吸收范文里的优点,争取把作文写的更好!

又有一段我时间,我迷上了诗歌。一天我在一本书上看见了一篇诗歌和作文结合的文章,我的脑袋里的小灯泡一闪,一个新奇的想法在我脑海中滑过。

“在同学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句子在我的笔尖流动,又一篇文章在我的笔下成形。

我又拿给妈妈看妈妈不信任的眼光向我扫来。妈妈越看越惊讶,最后也长大了嘴巴,仿佛可以吃进拳头。她把我狠狠的表扬了一遍,我知道,我成功了!

这就是我的拿手好戏。我还立志要当名作家呢!

【篇五:今天你打碎了生活吗?】

“碎片化”是当下社会的一个代名词,而“碎片化”一词又重新回归到世人眼中。首先,何谓“碎片化”?碎片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碎。目前,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间等诸多被分成碎片化的东西进入人们生活。在享受其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当拒绝该种现象,我们需要拒绝过于“碎片式”的生活。

第一个现象便是碎片化阅读。现如今,人们获取咨询信息的途径较以前大为不同。以往,人们都是去报摊买上一份1元钱的当天日报,读完一长大篇幅的文字来知晓社会以及国内外的新闻;如今,人们通过互联网,无需买上一份报纸,而且网络上的新闻往往经过简要的概述,人们只需花上几秒的时间便可弄清事件的原因过程及最终结果。大大缩短了浏览过程中所需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将这种称为“碎片化阅读”。它将原有的长段篇幅缩短精炼,再利用一种更为普遍的方式投入大众的视线里。然而,这种“碎片式”的阅读从表面上来看并无弊端,但却隐藏了巨大的漏洞。这会使人们将浏览短篇文章变成一种习惯,从而抛弃了查看长篇文字的耐心。久而久之,人们会一直浮于表面的进行阅读、从事,而无法静下心来耐心地完成一项事情。该现象在当今并不少见,许多年轻人忠于看短篇的微博咨询,却在遇到了所谓的长篇大论就选择退出页面。所以,碎片式的模式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再有,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在做一件事,手机提示音响起,你拿起手机回复对方消息或者点开页面看看刚推送到的消息,过了一会儿将手机放回继续做刚刚正在做的事。不久,手机再次响起,重复这一系列的动作。手边的事情过了许久再完成。就是这样,我们的时间被这一声提示音被打碎了。原本一段完整的时间变成一段一段,这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做事效率。

然而,“碎片式”的生活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它虽带给我们便利,但在某种条件下我们也理应避免。生活如同一面镜子,而如今我们正在将这面镜子慢慢砸碎、在剥离使其变为一片片的碎片。万不可一直沉浸享受于这种乌须有的便利中;万不可等到人们只享受“快餐式”阅读,而使长篇经典之作无人问津时才意识到碎片的弊端;万不可等到世人变得焦躁不安,失去耐心,忘记如何静心才想到如何将破镜重圆。待到那时,生活的这面镜子已被我们自己砸的支离破碎,无法在弥补。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