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相关作文

【篇一:李老师的演唱会】

又到了周一,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进班了。

这时李老师仅戴着鸭舌帽,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嘻哈”墨镜,脸上有几个明显的青春痘,显得有些滑稽。上身一件运动式帽衬,帽衬上面有一只米老鼠。下身是一件和上衣配套的运动裤,显得很有气势,再一蹦蹦跳跳的上来,就更神气了。

坐在下面的李书博,手里捧着书,嘴里唠叨着:“不好好上课,还穿成这样,真是的,还是老师吗?”“大家好,今天我要开一次我的演唱会。”“喔耶,太好了。”“天呐,那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吗!”刘禅心里呐喊道,马锐手里拿着橡皮擦,随时准备着向老师扔去。而美丫呢,得意地笑着,只有她和李老师知道,这身衣服是美丫帮李老师挑的。喔喔头,边欣赏着李老师的衣服边组织其他同学喊着:“李老师我爱你,你是我的偶像。”刘禅和马锐这两个是学校出名的八卦二人组,他们想方设法的对抗老师。

演唱开始了,李老师唱的是《老鼠爱大米》,第一嗓子就迷住了班里大部分女生,其中美丫是听的最认真的一个,但她身边有两个正在为老师的演唱做着“准备”。

这美丫挥着小手,娇娆的身姿开始摆动起来。就连最壮的喔喔都站了起来,叫着老师的名字,李书博也顿时听得入神。

刘禅竖起了耳朵,当老师唱到最后一个高音时,刘禅和马锐尖叫起来:“有蜘蛛有蜘蛛啊!”害的老师很尴尬的走下台,下面的人赶紧鼓起掌来,缓解这种气氛。李老师脸憋得红红的,像熟透了的苹果。

下了台的李老师和在台上的李老师真是天壤之别,“刘禅、马锐,你们给我站起来……”批完他们俩之后,李老师又唱了一遍《老鼠爱大米》,让我们赞叹不已。

【篇二:走进诸葛亮作文】

【篇一:走进诸葛亮】

三国争霸,群雄并起,长板桥七进七出的赵云,霸气无双的武圣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一代枭雄曹操,这些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都是家喻户晓的。但与其相比,我更加喜欢智绝天下的诸葛亮,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得生活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座右铭,仅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颠沛流离,为刘备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当然,他并不是廉价的,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这是诸葛亮给予每个人的心理暗示,一个诸葛亮,让一个默默无名的刘备成为天下霸主之一,这足以体现其价值。

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事实上,他完成了这个宏伟的志愿,他成了每个中国人心中最崇高的敬仰。这与诸葛亮一生恪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谋而合。在刘备呗曹操打得落花流水时,诸葛亮没有离开他,在刘备七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是,数十年基业受到重创时,诸葛亮也没有选择离开。即使刘备身故,他依然忠心耿耿为刘禅奋不顾身,亲自镇守边疆。诸葛亮是个忠义的人。

“七擒孟获”“空城计”无一不是旷世妙计,但它们皆是出自于一人之手——诸葛亮。诸葛亮是个通晓人心的人,他懂得人的心理,这无疑是他最可怕之处。他知道孟获为人狡诈,所以欲擒故纵,知道司马懿多疑,所以空城恐吓:知道蔡瑁张允久经水战,故草船借箭,这一切说明了诸葛亮最大的长处—识破人心。

南阳高卧隐人龙,出处躬耕萃野同。讨贼祁山声大义,于今史册播丹忠。

诸葛亮——一个智绝天下、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篇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孔明,一个被称为聪慧似妖的古人,他为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

他本为深山茅屋中以种田为为的平民,却有自信自比管仲、乐毅。说:“我与他们一样强”!虽然得不到人们赞同却从不自我否定。

这是自大吗?不,事实证明,他拥有非同常人的本领。

他未茅庐却知晓天下大局。简陋的房屋前便为刘备铺好兴国之前路。然后一句“”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让刘备重燃动力。

上天不仅给了他才华,还给了忠义。他一生心一意为刘备做事。自刘备三顾茅庐将他感动后,便发誓要辅佐刘备兴复汉室。

他一生努力只为刘备,从未起不轨之心。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好军师。

打仗没有武器,他便巧借草人,在船舱喝茶之时便取得数十万箭支。未伤一兵一卒且将敌人气了个半死。

他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一人独坐城头,看似悠闲自得的弹着琴曲,让敌手误以为城内戒备森严而撤退。可事实上城内只有诸葛亮一人,一次完美的空城计便从中诞生。

或许上天是公平的,他在给予一个人才华的同时也会掠夺掉那个人什么,而诸葛亮失去的,应该是清闲。他上半生自家种田,苦叹无人赏识,而下半生遇到刘备,却因报答他赏识之心过度操劳,并未有多少快乐。

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停留了短短几十年,又匆匆离去了。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只留给人们美好的回忆。不过,这就够了。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计谋,体验到了忠义的深度。并且为这一非人之人而惊叹,以他为目标努力。诸葛亮,一首乐曲中的音符,一曲伟大的赞歌。

【篇三:走进诸葛亮作文】

在中国历史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位风流人物,他才智多谋,聪明过人,常常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自信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他在罗贯中的笔下,犹如天仙再世,能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心所想,明世间愁苦。他——就是诸葛孔明,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历代名言,影响不少的现代人,成为了许许多多有志向的仁人座右铭。那又有多少人了解他,走近过诸葛亮的世界、诸葛亮的生活呢?

伯乐识千里马,刘备识诸葛亮,高山有流水陪伴,蜀国有诸葛亮相随。“三顾茅庐”这是历代耳闻不知多少遍的故事,显明了诸葛亮的才华出众,智慧过人。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在血雨腥风中立下汗马功劳!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一件,也是让我走近诸葛亮的一件事。

这是关于才智的,“三气周瑜”中的一计“草船借箭”。周瑜想杀诸葛亮,便要求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古人来说,是极其困难且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却只提出要三日,并立下军令状,用命担保。周瑜不相信,命人跟与诸葛亮,观察诸葛亮去如何“造”箭。但第一天过去了,诸葛亮照样是琴棋书画样样来;第二日过去了,诸葛亮还是无动于衷,与他人风说风笑,第三日傍晚,在周瑜认为自己必胜之时,诸葛亮行动了,他通过晚上的风向,云雾来迷惑曹操,使曹操因担忧安危而射箭,诸葛亮利用这点,用草人接箭,智获十万支箭并交于周瑜,令周瑜都不得不佩服他。也令我十分佩服。

除了这事例,还有许多的事例,都足以让我们了解诸葛亮的为人与智谋,例如“赤壁之战”,典型的以少胜多,如“空城计”,用幻象迷惑敌人等等。也正是这些,让我们走近了诸葛亮。

但终究让人可惜的,是他最终还是败了,多年的鞍马劳顿,以致积劳成疾、带着遗憾离开世界。蜀国灭亡,似乎命中注定,天意如此,无法违背。也只能说一切都是刘禅无能、昏庸,使一切努力付之东流,让人心痛!

走近诸葛亮,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乐事,正是这名英雄所在,让我们感叹古今……

巨星有损,英名犹在的——诸葛亮!

【篇四: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奇才”“神奇”“杰出”“忠诚”等词语常常会和他摆在一起。但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同样有凡人的种种。对于他,有缺憾的事也不是屈指可数。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的生活环境其实是不错的。自从9岁丧父,12岁丧母后,诸葛亮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就跟着叔父一起生活,叔父在几年后因病亡故,诸葛亮与其弟妹们就开始在隆中“躬耕陇亩”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好像并没有给诸葛亮造成什么影响,这不知道是古代人跟现代人的不同,还是这是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既来之则安之”呢?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起了蜀汉政权,这也是他为后人所称道的,他这一生最杰出的成就了,单单从他能早早分析的出三分天下理论这一点,就足见他的聪明才智。可是,就算诸葛亮如此足智多谋,建立政权也不会是什么易事,当所有人对诸葛亮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体谅到他也是辛苦的?好像因为他聪明,这一切成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当然,诸葛亮什么也没有说,这大概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了。

每一次看《三国》,或想起三国的历史,总不愿意去想刘备去世后,蜀国刘禅当权的那一段。似乎知道了结尾是失败后,就不愿开始一般。刘禅的昏庸无能本就预示着失败。这一点刘备很清楚,也对诸葛亮说出了“君可自取”的话来。诸葛亮又何尝不明了?而诸葛亮一直忠心耿耿地站在刘禅身后,为他料理国家大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病逝在五丈原,人们称道其“忠诚”,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可怜”?

诸葛亮对于我来说永远是一个光芒,无法走近。

【篇五: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旦于公元181,殒于公元234,年仅54岁。

……

让我们走近这位甘于农桑的卧龙,这位壮志未酬的蜀相,这位乡野间的出世才子,这位战场上的入世谋人。

这是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让我们尝试忘却世俗聒噪,寻找心灵的震撼。

这是一次追忆过去的探索,让我们暂时摘去层层面具,捡起遗漏的景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起数星吧,当我们做到心静如水心无所念的时候,或许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大军临下淡然静坐空城,孔明先生的豁达与耐心;或许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屈身乡间的执着和大志。

一起观月吧,当我们困惑月光为何如此皎洁的时候,或许我们就可以理解到身为蜀国社稷两朝老臣,孔明先生的忠诚与坚定;或许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出师未捷的悔恨和惭愧。

三人行,必有我师,今人是如此,古人又何尝不是呢?刘玄德身为皇室后代,三顾茅庐终得辅佐。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交心的知己,遇到人生的贤能,遇到钟意的益友。

走近诸葛亮,走近,去聆听他的心声。

明明已经才华横溢饱览群书,明明可以风流倜傥游走江湖,却甘愿成为一隐士,作农桑杂事。

明明已经暂离乱世拜托战争,明明可以不闻外事一心读书,却再次入世,随笔画下三分天下的版图。

明明已经擒获南蛮领主孟获,明明可以原谅马超顺水推舟,却一意孤行固执己见,被后人所感怀敬佩。

这是位愚者。

这是位智者。

龙潘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yu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走近诸葛亮,我们可以发现些许,又获得些许,甚至能够给予他人些许。

【篇六:走进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年少即居于隆中,不曾出山,遂了却天下大事,人称卧龙先生。侯至先主刘备三顾草庐,深受感激,以致于情日渐好,先主如鱼得水。

亮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用兵如神,曾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曾上演历史名计——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自先帝拜访以来,一心向蜀,肝脑涂地。

自先主临崩以寄大事以来,亮更报先帝知遇之恩,辅当世少子刘禅出兵向魏,计谋百出,夜以继日,以致于积劳成疾。

亮一生简朴,不贪锦衣玉食,一生清廉,不喜利禄俸金,更善于点明自身之过,街亭失后,亮即自贬自身,此乃大多人之不具也。

现世之时,又有何人如亮一般这,大势已失,依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心向蜀。现国如能治理贪官,明了自身,修政治世,便有中华复兴强大。

吾等也应一日三省吾身,明了自身之过,才能积极上进,有所进步。万不可目中无人,妄自菲薄。以亮为师,才能有所成。

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篇七: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一个代表着智慧和忠诚的专有名词,也代表着三国时期的全部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牙羊都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三国志》中的《诸葛式集目录》对他有详尽记载。

当我小的时候,诸葛亮这个名字好像整天被电视机喊出来,我或许通过当时的电视看过关于诸葛亮,但现在我早已不记得了。不过就因为这样,这个神秘而萦绕耳边的人物在长大后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时侯,我也才十一、二、三岁,开始在各个方面留意他。

看书看到他在卧龙村中与刘备隆中对,那英雄气魄从骨子里表露出来,从他说“天下三分”时,似乎早就注定天下将三分,就像一个具有强大感染力使你信服于他天下将三分,这是多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过在赤壁之战时,求东风的那个坚定不移,镇定自若则更让人钦佩。当我幻想着自己站在一旁看他求东风时,我肯定会觉得这一切都是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不过当我看到那副认真、坚定的样子的时候,一切不相信和怀疑都会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唉,不过人生如戏,就算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免不了被命运捉弄。当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一意孤行把兵营扎在树林里时,就注定蜀国将灭亡,诸葛亮将无力回天,就当诸葛亮努力拯救残局时,马骥的自以为是又将蜀国推向悬崖边上,街亭被占,一切都将结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前半生春风得意,运筹帷幄,但可惜的是人生后半段,几个人的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把蜀国的基业毁得一干二净,诸葛亮让人景仰,更让人遗憾。

【篇八:走进诸葛亮】

在熠熠生辉的历史长河里,不乏各种各样的伟人。但偏偏有一个人,能够穿过历史和时光的风尘,仍旧活在人们的心中,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折服,为他的机智谋略所倾倒,为他的传奇一生所慨叹。

这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三国英雄,倾其一生为蜀汉大业的的复兴呕心沥血,他神话般的事迹就如同他名字一般永垂不朽。“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是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是巧借东风的料事如神;“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是空城计的运筹帷幄……从“隆中对”时便展现出的对天下局势的远见卓识,就已经预示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白帝城托孤,当刘备病重召他托付后事,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他不贪荣慕利,只想为主公实现成就大业的愿望,一句“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表现了他的无怨无悔,耿耿衷心。

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这种淡泊修养更令人对他心生向往与敬慕。他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类拔萃,在艺术文学造诣上也非常了得。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发明了孔明灯,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就是诗人杜甫对他丰功伟绩的高度赞语。

纵观千古,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无疑是最为声名煊赫的。历代不衰,千古传颂,无人不晓。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给了后人无尽的遗憾与唏嘘,但他为复兴汉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带来后人无限的崇敬与感动。

如此一个忠贞,廉洁,聪明绝顶,才略超人的伟大人物,说尽千遍也无法不赞叹,过尽千年也无法忘怀的人,没错,正是诸葛亮。

唯有诸葛亮。

眼前忽然浮现出三顾茅庐前的零碎画面,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先生宜枉驾顾之。”……

【篇九: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中已成了智慧的化身,虽然已去世多年却还活在人们心中。

在诸葛亮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俗话说的好是金子总会发光。龙不可能一直都是卧着的,诸葛亮的传奇一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他一直都很低调在山上种田,但他的才能和智谋注定了这一生的不平静,必定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

没有人能看透诸葛亮到底聪明到了什么地步,在人们的心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好像夜观星象就能明白一切,陆游曾称赞他到:“出师一表真世名,千载谁堪仲伯间。”有的人曾把他当做神,因为他的智慧已经到了超越人的地步,也有人把他比作妖。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充分的证明了他的不凡和聪明。他用它的智慧辅佐刘备从一个毫无势力的人到三国鼎立的局面,让人不得不佩服。

诸葛亮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单单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还有他的忠心和人品杜甫曾赞美诸葛亮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衣襟。”杜甫还评价他说:“江流石不转,遗恨吞长江。”这些千古名句都体现诸葛亮感人的忠心。他为了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有谁能做的到呢?

人人都知道诸葛亮聪明但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才,大家看到的都是他成功后的一面又有谁会注意到到了深夜他还在看着书的情景呢?古代像诸葛亮一样的人很多但他们没有像诸葛亮这样流传千古我觉得出了后天的努力不够之外就是没有诸葛亮的忠诚的品质。

【篇十: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他是智慧的象征,是忠臣的诠释,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流传了千年。他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家,也是一个预知天下大事的占卜家。刘备“三顾茅庐”,也看出了诸葛亮之后对蜀国作出的贡献相照应。让我们一起走近诸葛亮,走近一个千年流传的传奇。

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方面,我们能用到他的成语。在节日上我们用孔明灯来放飞希望。“空城计”也常常被我们在捉迷藏游戏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木牛流马”对后来的各种交通用起到了非常大的启发。从他一次次策划的胜仗中,不得不否认已经无法有人能取代他,这个人就是卧龙军师。我们男生也从“三国杀”游戏中感受到了诸葛亮不管是在年轻时还是在年老时都能看出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抵御外敌的同时体现出超人的能力和最智慧的头脑。

诸葛亮既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遇上伯乐,但却不能完成他的愿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我们走近诸葛亮光辉的一面,但他忧愁的一面往往是被人遗忘的。可是遥望历史几千年,只有那么一部分人的背影依旧停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向他看齐的。

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和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幸福的。相比那些生在战乱环境下的平民百姓,他们的雄心壮志是后人小小理想的垫脚石,我们做的是去缅怀他们,用更多的传统活动来为他们表示尊重。

走近名人,走近历史,走近生活,慢慢地才会发现生活遍是他们留下的足迹,留下的一切,让后人进行改进,改进成我们美好的生活。

【篇三:也谈三国】

四大名著,我独爱三国。今日便和大家探讨我对这些人的看法。

心思缜密的刘备

有人认为,刘备性格软弱,遇事优柔寡断,特别是“煮酒论英雄”更可以看出他的胆小如鼠,但只要细细斟酌,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首先,当时的刘备羽翼未丰,正行韬光养晦之计,忽听到曹操的那一句话:“天下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他大惊失色,连筷子都掉在地上,只能借打雷来掩饰。这个情节里,掉筷子并非刘备胆小。要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要是刘备听了他的话毫无反应,曹操一定不会轻易放过刘备,到那时刘备别说实现政治抱负了,甚至连许昌城都出不去了呢。这一进一退之间,足见刘备的心思缜密、急中生智。

刘备的聪明不仅表现在心思缜密,还在于他高超的“哭”技。可不要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哟,他哭送徐庶,得到军师,哭得百姓人心向留,哭得赵云死心塌地,哭得了荆州,哭败了周瑜……哭是他的拿手好戏,是他的策略计谋。他就凭着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夺得一份基业。

忠贞不“愚”的诸葛亮

一些人谈到诸葛亮时,总会贬之为“愚忠”。我认为,这是片面之词。说诸葛亮愚忠,因为他们认为,刘禅是个昏君,是一个不可扶持之人。事实上,刘禅身边有一大批贤臣,他们都被委以重任。刘禅知人善用,拜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尚书令兼大将军。此二人,一人主管军务,一人主管政务,两人互相牵制,又各有侧重,如此巧妙的安排,岂是一个昏君能做出的?刘禅共在位41年,诸葛亮逝世后,他又做了29年皇帝。在这期间,他停止了劳民、折兵、伤财的北伐,休养生息。在乱世中守得蜀汉江山,作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绝非无能昏庸之辈。既然并非昏君,那诸葛亮的“愚忠”二字又从何说起?

诸葛亮忠于刘禅,一方面是感激刘氏父子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是他已经把辅佐刘禅当作一种责任,一种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他忠贞不二的写照。

有勇有谋的张飞

说到张飞,大家的潜意识里立刻浮现出一个虎背熊腰,相貌粗犷,豹头环眼、有勇无谋的大老粗形象。

其实,张飞虽然为人鲁莽,性情暴戾、脾气急躁,但他还是有计谋的。大战长坂坡、破许褚、降严颜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可以看到张飞兵不厌诈的计谋。

其中,最精彩的要数醉酒气张郃了。瓦口隘前,张飞几番挑战张郃不成,便佯装醉酒,引得张郃前来偷袭,结果正中张飞下怀。张郃中了埋伏,被打得溃不成军。他能把张郃这样的名将都打得落花流水,难道仅仅是全靠武力完成的吗?不仅如此,据说历史上的张飞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能书善画,算是个文武双全之人,绝非有勇无谋之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中英雄辈出,他们各有所长。如今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留待后人评说。

【篇四:读《三国演义》有感】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篇五:我心中的诸葛亮】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是他一生的概括。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质至今仍被人歌颂。他,就是诸葛亮。

他本躬耕于南阳,淡泊名利,吟着《梁父吟》,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因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为了汉室王朝鞠躬尽瘁。

他是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在空城计中,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扎草人佯攻曹营,从而借来十万之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为了求得南方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与孟获的战争中七擒七纵,最终使得孟获心悦诚服归顺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

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本可以取而代之,可是他没有,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他把报答刘备,忠于刘禅当作了自己职责本分。直到死前,依旧不忘蜀汉的社稷。

时至今日,诸葛亮俨然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一把羽毛扇,仿佛蒙山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除此之外,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忠贞不渝。

淡泊名利,充满智慧,知恩图报,忠贞不渝,这就是我心中的诸葛亮。他的灵魂与肉体虽已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出耀眼的星河,为世人永远展现他那圣洁的光辉!

【篇六:孔明告诉我】

在我心中,孔明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但他的失败也告诉着我们做人的道理。

有人说,蜀国的灭亡是因为刘禅无能。有人说,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他们认为“成也孔明,败也孔明”。因为孔明实在是"管的多”,独掌大权,才导致刘禅不学无术。我的观点与后者略有差异,我认为孔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懂得审视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没做到“知己”,他输了。

他的事迹诠释了什么叫做“知彼”,他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格,上演了草船借箭一场好戏。他看出了魏延有造反之心,死前留下锦囊给姜维,最后除掉了魏延。这样一个人才却没有审视好自己,没有“知己”。刘备第三次顾茅庐,孔明向刘备道出了“三分天下”的宏伟战略蓝图,刘备自然心服口服,认为孔明是个人才。但读了《隆中对》后发现,在外苦等的关羽和张飞对他并不服气,还是刘备说“愿诸君勿复言”,羽,飞才停嘴。而孔明在一旁什么也没说,读完《三国演义》后,我竟有一种他们并不服气的感觉。孔明日夜为蜀国操劳,但我认为他并没有切身为蜀国的将来做打算。因为他没有培养出一个称职的君主,没有找到和当年五虎将同样英勇的将军,即使是自己的徒弟也没有得到他的毕生所学。他没审视自己,没有审视自己为蜀国的将来留下了点什么,一心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光复汉室。

孔明的智慧也算得上前无古人了,即使是他,没有审视自己也会失败。那我们呢?没有他的那种智慧,又不懂得审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成天趾高气昂,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不会显得很可笑吗?

还是那一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个信息社会,“知彼”容易得多,那么“知己”呢?就像写卷子,一个题目读完后没有一点思路,五分钟后还无法下笔,你却盲目自信,相信自己写的出来,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我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初中数学老师给的评语是——一百一十分的能力,一百二十分的心,最后一百都不到,典型的眼高手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会审视自己,才能在今后面对人生挑战时,“百战不殆”。

【篇七:励志的作文】

蝴蝶飞不过沧海,有谁忍心责怪。

-----题记

一只蝴蝶欲像雄鹰般飞过沧海,没有坚实的翅膀,没有翱翔苍穹的意气;只有华丽的外衣,盘旋花朵的虚伪。现实像那无边的沧海,而我们则是那欲飞过沧海的蝴蝶,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是雄鹰?”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曾历练,只是一群围绕在花朵旁的蝴蝶。

如今,这样的“蝴蝶”不在少数,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两耳不闻窗外事,考上大学才光荣”的思想,只要学习,剩下的,无论是家务还是琐碎的小事,一律家长包办,这样的我们如何才能成为雄鹰?现在的家长犹如三国时的诸葛亮,而我们则是他忠心辅佐的刘禅,无论事情大小,“诸葛亮”都亲力亲为,而“刘禅”只需一句:“全凭相父处置”。何等的悲哀啊!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的见解,是永远不会成长的。温室的花朵,终没有梅花的芬芳,雪莲的圣洁。当我们去穿越沧海时才会发现,自己甚至住经不起清风吹起的半点漪沦。我们需要的是犹如雄鹰般坚实的翅膀,而这翅膀,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才能获得,这不是任何书本可以教会你的。

“每只雄鹰的尽头都是苍穹”,那搏击长空的意气,使他勇敢,坚强。掠过荆棘的山谷,飞过痛苦的沼泽,越过孤独的高山,踏过危险的森林……展开你拼搏的翅膀,自己去发现这世界上的酸,甜,苦,辣,自己去寻找时间的美妙。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与路线,然后奋力去实现。不要怕有人嘲笑你,你只需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不怕困难,勇敢翱翔。无论前方多么危险,都不曾退缩,因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亲身体验过才会成长。“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飞越苍穹需要勇气和毅力,检讨自己,你有坚实的翅膀么?虽然拼搏精神是雄鹰的特权,而我们只是“沧海之一粟”,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像雄鹰一样,踏上自己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肯实践,肯努力。

面对未来,我们必须勇敢,让自己可以在暴风雨中自由的翱翔。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篇八:我眼中的诸葛亮】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而在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他,是智慧的化身。手持一把鹅毛扇,号称“卧龙先生”。“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诸葛亮的聪明盖世体现在许多方面,草船借箭就是最为精彩的一件。当时周瑜想杀了诸葛亮,但又怕曹操取笑,于是心生一计,对诸葛亮说:“先生,军中正缺少箭用,敢烦先生您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可见周瑜的阴险狡诈,心胸狭隘。但令周瑜意想不到的是,诸葛亮居然答应周瑜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里体现了诸葛亮的自信及非凡的能力。原来,诸葛亮预知这两天会有大雾天气,便用二十多条扎满稻草人的船支引诱曹军,使曹军误以为敌军入侵故而放箭,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集齐了十万多支箭。

诸葛亮还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刘备在白帝城逝世,临终前嘱咐诸葛亮可心辅佐刘禅,也可以自立为王,诸葛亮明知刘禅扶不起来,但还是尽心辅佐为其办事,始终不肯自立为王,最终在五丈园病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位有勇有谋、智慧超群、忠心耿耿的大英雄。

【篇九:外力与努力】

“牵牛花啊,你永远挂在别人身上,开自己的花。”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借助外力与自己努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缺少了外物的支持或自身的努力,牵牛花都不会怒放。可见,外力固然重要,自身努力也不可或缺。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的壮举,并非仅凭借他一人之力。他也联合了一些部族的首领,才创下如此丰功佳绩。当然,他的实力也是不容否定的。如果他没有实力就率兵出征,就会像明朝时期的朱祁镇一样,落得个被生擒的下场。铁木真就好比那朵牵牛花,而与他联合的各大部族就是支撑起他的“外物”,加上铁木真自身的努力,终于在广阔的蒙古大地上开出了一朵鲜艳美丽的花。这说明,外力与自身努力都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人太过依赖外力呢?他终将一事无成。就像刘禅,那位被司马集团软禁还“乐不思蜀”的昏庸皇帝。在诸葛亮还没去世之前,刘禅太过于依赖这位“相父”,导致其政务能力荒废。诸荀亮去世之后,蜀汉集团开始走下坡路,而他宠信奸邪小人,无疑是给当时的情况雪上加霜。终于,蜀汉集团被司马集团打败,被强制迁到洛阳一带软禁起来。如果当时刘禅能不那么依赖诸葛亮,自己多处理政事的话,也不会说出“灾民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的昏话;更不会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世留下笑柄。由此可见,太过依赖外力,将滋生懒惰、贪图享乐的情绪;一旦离开外力,才会发现自己的脆弱。

如果一个人只凭自己的努力呢?他可能成功,但不会太大。一个小孩在玩具沙箱里玩耍、他想挖一条隧道。可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隧道。他竭尽全力,可石头纹丝不动。为此他哭了。哭声惊动了他的爸爸。他说:“我用尽了力气,可这块石头却纹丝不动。”他的爸爸回签道:“不,孩子,你没有竭尽全力。我就在你身边,而你却没有向我求助。”我们就像那个孩子,那个巨石则是只凭我们自己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孩子的爸爸,则象征着外力。当我们遇上这种障碍,是满足于现有的小成功,还是向外力求助、通向更大的成功?只凭借自己,你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功。这说明,外力与自身努力不可或缺。

只有当外力与自身努力平衡的时候,牵牛花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外力与自身努力不平衡时,成功就变得遥不可及。

【篇十:我心中的刘禅】

《三国演义》和一些影视作品中,刘禅一直都是作为一个昏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他碌碌无为、平庸无能,这种观念持续了几百年。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并非真的扶不起,这顶帽子也可以被摘去了。

刘备去世后,刘禅登基称帝,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国力日渐强盛。诸葛亮、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国力日衰,后来魏国大举进攻蜀国,刘禅不战而降。他和降臣被迫迁往洛阳,被封安乐公,我们会说刘禅胆小懦弱,但刘禅前后在位共41年,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蜀国投降后,魏军也并未进行杀伐,蜀国百姓依旧安居乐业,所以不战而降,应是刘禅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刘禅不仅不昏庸,还很有智慧。《三国志》中刘备在遗诏中告诉刘禅:“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丞相赞叹你的智慧度量不一般,这是我没想到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也没有什么担忧的了。你更应该勉励自己从而做得更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以陈寿的治史原则,断然不会无端溢美;以诸葛亮的人品学识,也不会轻易阿谀。由此看来,刘禅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昏庸。

《魏略》中也有记载,魏国大将军曹爽死后,夏侯霸畏于司马氏父子,走投无路之下逃往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为了消除两家过往的恩怨,刘禅一脸真诚地说,“卿父遇害于行间耳,非吾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话便使昔日仇敌成为自己部下,可见刘禅有多么智慧了。

至于我们所熟知的“乐不思蜀”的典故,《汉晋春秋》是这样说的:一天司马昭宴请蜀国降臣,并安排了四面蜀歌。唱蜀地的歌曲,跳蜀地的舞蹈,蜀国群臣看到此情此景,思乡之情难以抵挡,满座重闻皆掩泣。唯独刘禅在那儿神情自若,不悲不忧。司马昭很是好奇,便问安乐公思蜀否?刘禅淡淡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和魏国大臣们都笑起来,说诸葛亮在世,都不一定能辅佐好,更何况是姜维呢?我们后人也会笑他傻,听到故乡的乐曲,竟一点儿也不悲伤,着实是一位昏君。其实刘禅内心不苦吗?但他为何不表现出来呢?但是我们想想,如果他是拉着司马昭的手痛哭流涕说,“我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那结果又会怎样?让我们想想南唐后主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后还不是被一杯毒酒赐死了。或许刘禅看透了司马氏的为人,仔细思量后决定表现出一种“没心没肺”,况且他身后还有整个蜀国百姓,他不得不为他们着想,于是他便重现他父亲当年青梅煮酒时的睿智,一句“乐不思蜀”便避免了生灵涂炭,蜀国得以保全。

时间是公平的见证人,经过岁月的沉淀,乐不思蜀的故事逐渐呈现出真相。

刘禅可谓是真的大智若愚,他头上“昏君”的帽子也可以摘去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