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相关作文

【篇一:传承传统文化,铭记红色历史】

2017年8月10日上午,榕城区实验学校的50多名小记者一起走进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进行采风活动。

潭王村,有“龙舟之乡”的美称,位于北河之滨,是一个美丽的水乡。经过近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便开始我们采风活动的第一站——龙舟文化。

解说员带着无比激动的我们去参观龙舟。一进门,两条壮观的龙舟映入眼帘,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头,龙角看起来像鹿角一样,其中一条龙舟的胡须是黑色的,另一条则是红色的。黑胡须的龙舟叫“青龙”,红胡须的龙舟叫“红龙”。听解说员说,龙舟最先是由村里一个叫王致林的爷爷自制的,他先造出27桡的小龙舟,后来再造出49桡的大龙舟。后来他的儿子王协正又造出一艘51桡的大龙舟。到了近几十年,龙舟制作技艺又传到了王协正的儿子王卫军的手里。他们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通过祖辈手口相传,自己不断摸索、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造船技艺。一家三代全是造龙舟的高手,实在是太棒了!潮汕地区有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但龙舟在四月初一就得先下水,参加赛龙舟的人也有讲究:最近一年家中不能有丧事,家中妇女不能有身孕。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可以去赛龙舟。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蓝康中心学校的旧址。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当地被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当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进行了长期的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所学校是全县闻名的抗日救亡宣传阵地,为潮汕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次活动已接近尾声,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美丽的潭王村。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关于龙舟的传统文化和龙舟制作者认真、刻苦的精神,也了解了潮汕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我也在采访得到了教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篇二:我根在潮阳】

我生在潮阳,根亦在潮阳。潮阳的水育我成长,潮阳的土哺育我成才。潮阳,是画家笔下勾勒出最美的土地;潮阳,有着诗人吟咏赞颂的风情;潮阳,更是民谣歌手天籁的圣堂.

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是祖祖辈辈流传、流淌在潮阳人血液中难以割舍的传统美德。我的奶奶是老一辈的潮阳人了,自幼我便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何为“乐善”?何为“崇德”?

奶奶她并不是一个特别信佛的人,每逢庙堂举行一些活动,她都会蒸上一大笼包子,带上我到庙堂门口。我在庙堂那棵榕树下蹦跳着,不一会儿,奶奶那一大笼包子面前便排起了一列长龙。奶奶将包子一个又一个地递出,包子升腾的热气模糊了奶奶的笑脸,也暖和了潮阳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也许那些乞丐们没有说过一句谢谢,然而在他人心中却永远记住了这个笑靥如花的老婆婆是一个潮阳人。

潮阳不仅是一个美德笼罩下成长的地方,她人文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更是引人注目。

潮阳人的潮汕话与其他地方比起来更正宗些,也更温和些,不僵硬。

我的妈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潮阳人,声音小小的,柔柔的,让人听起来就像山涧冲刷岩石的清脆声,微风轻抚过树叶的婆娑声,格外动听。讲起潮汕话时流畅清晰,那股子地道的乡音是我今后每忆起潮阳时最贴进心灵的温暖力量。

记得有一回,我们一家趁放假去了深圳游玩到一家饭店就餐,老板听出了我们是潮阳人时热情激动的模样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多年在外的游子对乡音浓浓的依恋情啊!

这就是潮阳,生我养我的美丽潮阳!

【篇三:潮汕的春节】

潮汕的春节是以拜神祭祖,辞旧迎新为主的,听上去比较刻板,但却丝毫不逊色。

腊月二十三开始,潮汕年味便愈来愈浓,人们开始忙着大扫除、贴对联、贴窗花,以在过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在外地工作的人大多都回到了家中,潮汕变得热闹了起来。这时商店已经开始有鞭炮可以买了,满大街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小孩子们嘻嘻哈哈的笑声。

除夕真热闹,家家都赶做年夜饭。年夜饭多以火锅形式呈现,五花八门的丸子:墨鱼丸、猪肚丸、猪肉丸、兔肉丸、大名鼎鼎的潮汕牛肉丸……还有各式各样的海鲜:墨鱼、鱿鱼、花螺、血蚶、虾蛄(濑尿虾)、鲍鱼、大龙虾……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有时还有生腌海鲜做配菜,经典的便是生腌螃蟹,当螃蟹被酱油浸得色如翡翠而又晶莹剔透,并有了些辣味,可谓是让人吃得停不下来。

吃年夜饭时可要“收敛”一些,因为还有一波美食将要来临:当人们在守岁时总会放些糕点做夜宵,常见的有种类繁多的粿,还有一半是甜,一半是咸的双烹粽子……整个除夕,潮汕都十里飘香。

正月初一,大人们到亲戚家里做客。小孩子们也会兴高采烈的跟着大人去,去的原因是拿那笔小财富——压岁钱。

正月初六左右,潮汕的春节又迎来一个高潮。这几天是要“迎老爷”的,迎老爷其实就是各式各样的队伍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游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的),牌手(举牌的),轿夫,乐手组成,当队伍来时,会从远处传来鼓声,每家的男女老少都会走出来观看,全街都会放起爆竹,震耳欲聋。

当迎老爷队伍,走到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是由几百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有敲锣打鼓的、有英歌锣鼓表演的、间有唱潮剧角色的……最吸引人的便是舞英歌的:有红脸红须的杨志、黑须满腮的李逵、和尚装束的鲁智深……队伍中必有一人扮时迁,手执布制长蛇,穿梭腾跃,交流舞姿动作和舞蹈图形信息,前棚舞蹈队伍表演时,敲击着木棒和小鼓,伴随着“冬冬喳,冬冬喳,冬冬喳”的英歌锣鼓节奏,紧凑迅速地以优美的舞姿,演绎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

正月初十后,潮汕变得清淡起来,学校大都已经开学了,大人们又开始工作了,不知不觉中,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又过去了,迎来的又是新的一年!

【篇四:好家风,伴我成长】

家庭是圃,孩子是花,家风如落红,它化为春泥,看似无情却更护花。花蕾只有在春泥的滋养下,才能健康美丽地绽放,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茁壮成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潮汕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忆往昔,每次我在学习的时候,妈妈总会把电视关掉,然后皱着眉头对我说:“写作业的时候不要看电视,你要从小养成一心一意做好每一件事的习惯,对事如此,待人也要如此。”在妈妈的悉心教导下,我渐渐养成了专心做好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人的习惯。这个习惯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样,让我做每件事都能事半功倍。

看抗日老电影是爸爸的一大爱好。以前我也跟着爸爸看,只是那时的我对电影的内容一知半解,就是觉得新鲜罢了。那会爸爸还会跟我说起很多以前的老故事,并且告诫我:“你从小就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吃苦,敢于吃苦,这对你的未来会有帮助。”我想:或许就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样,现在所吃的苦,将会成为你今后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吧!

看今朝,我已成为一名高中生。在此之前,我也渐渐地蜕变成为一个坚强独立、敢于吃苦、真诚待人以及乐于助人的人。仔细回想,这些都和我家的好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家的家风,融化在爸妈的一言一行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

而如今,时间就像握在手中的细沙,飞快地流逝,一家人相聚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我愈加珍惜,每个周末晚上,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品着功夫茶、聊着家常……爸妈还是不厌其烦地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做人要诚实,要和人友好相处,时常为别人着想,多反省自己的错误……”爸妈的一言一语犹如那沏人心脾的茶香,飘进我心底的最深处。那正是我家的好家风,引领着我不断前进,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未来,树立优良的家风,继承优良的家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潮汕文化,引领潮汕人民凝心聚力共建文明美丽潮汕的重要内容。如今社会中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淡化,正能量得以传递,如若再加上优良家风的传承,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整个潮汕地区甚至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昌盛。

好家风就像空气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它如影随形,伴随在我左右,为我传递正能量,助我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篇五:体验舌尖上的中国】

不管是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与定义,既起自于饮食,有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用“甜”来表达喜悦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在不少即将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种甚至让人在睡梦中还会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葱薄饼。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看到许多卖糖葱薄饼的摊档。每到春天,卖糖葱薄饼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妈走街串巷拉着长音吆喝着“糖葱薄饼~”

在潮汕的一个步行街对面,我曾吃到过一次糖葱薄饼。做糖饼的是一个看起来年过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摊档前,在这片不大的地方,一边熟稔的糖饼,一边讲述着他的故事。从老人口中得知:这门做糖饼的技艺是从他祖上传下来的,早年他还不愿意学,可是后来家中变故,他又不得不靠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老人的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彰显无疑。

他一边说着,手边也不停的忙活着。他先在锅里刚一勺糖,慢慢加热后白糖变成了焦黄色,之后放在一旁等它冷却,等到温度合适后他才趁拉打。拉糖的动作很像北方拉关东糖。他将糖条中间往钉子上一挂,拉长后两股合在一起往上拉。这样不断重复拉打,不断将空气包在糖里面,直到变成白色的中空长方形糖条。然后是制作薄饼,他手里捧着稀面团往锅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锅上的薄面层却凝固成饼,于是另一只手将薄饼揭起叠放在旁边。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把三张薄饼叠摆成品字形,中间放两块糖葱,洒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来,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葱薄饼了。

手中吃着入口即化的糖葱薄饼,能够品味到一个老人独自支撑起家庭的那份坚信。

除了甜,还有酸,苦,辣,咸等着我们去慢慢体验。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