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从一个窝窝头说起】
现在的我们身处一个和平优质的中国,我们大多数的人没有经历过饥荒,没有经历过那饥荒年代的无奈与伤痛,这是值得庆贺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造就了一些可悲:人们对食物的浪费,人们对物品的肆意挥霍实在让人心寒。我的思绪是从一个窝窝头说起的。
行走在东北的大街上,好几个摊儿在吆喝着“包子”、“窝头儿”“土豆饼”,热闹的集市上洋溢着温暖。但一声刺耳的尖叫打破了这一和谐的氛围。
一个穿着靓丽的少女随手把朋友递给他的窝窝头扔到了地上,并说了一大堆讽刺的话,其言语中,把我们华夏传承的特色食物——窝窝头,视为猪食。周围的东北婶子看不过去了,便和她争吵了起来。看到这种现象,我的内心是很痛的。因为在我眼中,一个窝窝头一份记忆与回味,它象征着过往的沧桑,是过往的清贫岁月里美味与幸福。
不同的环境下会给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感悟,清贫岁月燃起我们对粮食的敬畏,才有了今天的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我们所身处的富足优质的中国,需要我们铭记。但令人失望的是很多人告别了饥饿,却变的挑剔,在无形中变的贫穷,成为思想的乞丐。
每个人的口味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你喜不喜欢窝窝头,但必须承认窝窝头是一种粮食不可随意地丢弃。浪费粮食可耻,也绝不是一个华夏儿女应有的样子。衣着靓丽的女子的行为必然会引起了大家的围攻须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一个窝窝头说起,我们想到了对粮食的敬畏,更大的层面上说,我们看到了一种道德思想的传承,节俭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如今我们富足了,却不能忘记初心。因为在很多的地方,还有人饱受饥饿的折磨。当那名女子出言不逊时,东北群众的道德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青稞面、窝窝头,咸菜白粥其实在很多老一辈的人眼中是不可替代的美味,吃的不仅仅是味道,也是情怀。希望有更多的人懂得:每一样食物都是弥足珍贵的,没有高雅与低贱。
【篇二:拨云见日,方得始终】
在这人工智能肆虐的时代,有多少年轻人、中年人甚至是小孩成了“低头族”。那么,到底是人支配着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在支配着人呢?
或许人们不以为然,人工智能是人创造出来的,又何存人被支配这一说?但,发现了吗?在遇到事故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机取证,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没有错的,只是有些人就选看见了,也会当做没看见,当做在玩手机冷漠地走开。
人哪,逐渐在向计算机靠拢,分辨着利益的关系。
为此,人的道德感逐渐消匿。伪道德开始如狂风暴雨般横肆大地。在发现人出事时,第一个考虑的不是怎么救,而是该不该救。就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因为没有人去救她,导致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从此在人间消失。我想她大概是去天堂做了天使吧,毕竟天堂充满爱。这一事件震惊全国,但依旧有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丧命。揣摩一下那些冷漠的路人的心情,怕是因为自己如果救了他,最后还是没成功,那么他的家人会赖上自己?说是自己的错,也或许打心底里就不想救而已。
是什么时候道德变成了那华丽屋檐上的一块毫不起眼的瓦片,甚至是一笔线条。人性在泯灭,这令人悲哀。
但同时,也存在着道德高尚之人。一位空姐因为救人未成功而痛哭。一位公交司机被一位5旬老人交付安全送83岁的老太太回家的任务,但后来司机发现,那个站根本不是老太太的家,于是他靠边停车,亲自把老太太送到了对面的警务站,而车上四十余乘客没有一人显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这样的社会使人温暖。
在古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过,那时没有利益的纠纷,人们和谐相处,充满了人性美。但被人工智能的影响下,这一现象或许将不复存在。
只愿在这计算机笼罩的世界,人们能拨开这一切,见到明亮的太阳,回到“现代化”的古时和谐社会。
心如明镜台,又何惧迷茫?
【篇三:人心与效益的第一性】
随着社会改型前进,人们的行事方法与准则也逐渐出现了“适应性”的改变。人们不再将人情道德放在首要位,而是将利益成果置于最高。这一耸人的改变正如同一边期待着人工智能拥有感情型的思考,一边却将自己的人性抛之脑后。
权衡人心与效益的第一性的标准时常浮动,其原本的概念也开始模糊混淆。所谓人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人情味和道德感,更是一个人长年累月积累而就的价值观与人性的本原。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而这善正恰恰意指着人情观念。
所谓权衡何者为第一性,并非是希望人们做事单单偏向感性而不顾及结果好坏,而是说明白此二者的共通性且融合地把控事态朝任何一者的发展。大多数人在为人处事上已将利欲熏心作为常态,有目的性地收敛起自身的道德感与同情心。好比前段时间非常出名的“扶老人”事件,许多人在扶与不扶之间踌躇再三,其实便是很典型的“利与情”的天平问题。人们持着担忧被讹诈的危惧意识与担忧老人身体的道德意识难以决策,更有甚者挂出事不关己看好戏的心态,其实是对人性思考的自我放弃。
而完善自我权衡点的方法并不困难复杂,只是易被人们追求捷径的惯行所忽略。人们所要的,不过是维持住固定的道德底线,克制对结果效能的过分追求且对他人的好坏结果有所顾虑,仅此而已。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案例,讲述几名男子行窃时见女子落水果断救人之事。听来或多或少有些荒谬,问到男子为什么救人时,男子应答:“看到人落水没有多想什么,就是应该要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虽因社会压制丧失了道德原则却在心中始终有一份善意的例子。很多人并非不明了这个道理,单不过是乘着名为大众的船漂离了本性的海岸,随波逐流。
我们的目标向效益本身固然是没有错误的,但不应该任由现代化的压力腐朽心中善意、干涸人性的源泉。说到底,我们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之间的区别,便是情感。如若我们不再带着“心”去做事思考,那即是沦落为只图成果的机器啊。故而人们务必该保持住心底的人情源泉,而不可在权衡利弊与道德的决意中失了分寸。
【篇四:我们共享的是什么?】
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资源共享——在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以后,这似乎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普遍方式。共享时代的来临让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都有了一个飞跃式的改变,但在面对这样一种新兴观念的同时,我们仍需扪心自问:共享时代,我们共享的是什么?
显然意见的是,资源共享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国市场。大至书店,小至篮球,我们共同分享有限的资源,也使“共享”理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活。以近几年极为红火的共享单车为例,人们不再使用自己的自行车,大都转而选择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它们话费便宜,使用方便,没有了固定停车位的限制之后更是如虎添翼。但不止于此:资源共享不仅让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还令生活理念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铺张浪费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过去式,我们的未来是一个提倡绿色、节能、环保、回收再利用的时代。正是因为我们深知资源的稀少与可贵,因此“节俭克制”转而变为了理念重心。
然而,正如并非每件事都称心如意一般,资源共享并不能够带来品质共享。随着共享事业的如火如荼的发展,社会上也必定存在那么一群并不乐于呵护这份成果的人。诚如无数张照片、无数篇新闻通讯稿中所记录的那样,有些共享单车被锁在家中占为己有、电瓶车被丢进树丛、车上的二维码被破坏得看不出原样……数不胜数的诸如此类事件,都是共享时代还未成熟的证明。我们飞速发展的经济使我们能够进行资源共享,但我们的社会仍未有道德观上的成熟与完善。正是由于这样,我们便必须承担一些因他人道德感缺失而带来的后果;我们能够做到维护社会资源、公共财产,不给下一位共享者的资源使用带来麻烦,却苦于不能共享我们的品质——而这才是这个社会最急需分享的。道德观念只能被个体所拥有,而不能如同以物易物那样被人们所分享。我们做到了物质层面的共享,但在精神,在道德层面呢?不,远未到。
所以,到头来,我们要真正明白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共享时代,资源共享开始逐渐变成浅显的层面,而更重要的是假以时日我们能够将我们的素质共享给整个社会。共享时代里,我们共享的是什么?无关物质,仅仅是我们每人心中悬着的那把裁决之剑罢了。
【篇五:论人与机器的异化】
人们的思维模式在时代潮流的冲刷下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信息时代的当下计算机早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对此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表达了他的忧虑:比起有朝一日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人类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才是更令人担忧的。
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只会按照某些既定指令和操作运行,毋庸置疑的是他将不再具有人类正常的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指令的最终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价值观和道德感对这个人的行为将不再有约束力。我曾看过这样一则人们设想如果计算机会自主思考的闹剧。一台接收到的指令为“在不伤害其他人类的前提下使人类快乐”的超级计算机,接受指令后迅速以其超凡的计算和学习能力开发了一款令人感受虚幻快乐的软件。它让所有人类的大脑连接上这种软件,在各种化学药剂和物理刺激下感受虚幻的愉悦感。现实中则是人类一排排躺在营养舱中以营养液维生,脸上露出笑容。但事实上计算机并不曾“伤害”人类,也让每个人都感受了“快乐”。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觉得营养舱中的人生快乐,但在计算机的眼中,它无不满足“快乐”的条件。这就是计算机的思维。请试想人类像上述那台超级计算机一样思考,在不断满足指令条件和执行指令的过程中将正常价值观和道德感的约束抛之脑后,不觉得可怖吗?如果人人都如计算机一样思考,其他物种甚至人类自己的权益和安全,在机械运行下真的能达到保证吗?届时人们行为的后果真的可控吗?
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只有纯理性运算而与人的各种情感无关,人类一切善的情感,对弱小者的怜悯同情,对正确事物的认同,乃至于对朋友的友谊,对家人的爱都将不再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这些善的情感,几乎是人类群体中所有值得称赞的利他行为的根源。不再能有母亲抬起汽车救出自己车轮下的孩子,因为计算机运算中弱小的女子不具有抬起几吨重的汽车的力量;不再会有年轻的志愿者乐意去乡村支教,因为他们不再对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产生怜悯同情,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无望的职业前景足以将他们吓退;不再有人托举坠出楼外的孩子,也不再有人会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人类所有非为名利企图而帮助他人的行为都因人们如计算机一样思考而被从根源上掐断。它让人过分理性地衡量利弊,而忽略了美好的情感产生的一瞬间于人于己都是大善,是利人行为的开端。它让人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客观条件和可行性,而忘记了人类的美好情感,譬如爱,能突然让人变得无所畏惧而坚不可摧。久而久之社会上所有的利他行为都会消弭,人人都在看似“理性”地利己,将人性中本应温暖的闪光点一一剥离。人类柔软的皮囊下裹着坚如铁石的机器的心,那时候人类社会除了钢铁机器还能剩下什么,是否会加速走向灭亡的道路?到那时群居动物都知道保护幼崽、扶助同伴,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否会觉得难堪?不、不,他们只知如同计算机一样思考,引发难堪的羞耻心又怎会在计算机的运行中出现?
但是对于苹果总裁库克的话我也并非全然认同,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这件事并非不值得人类担心,相反,它同样应获得关注。如果说AlphaGo打败柯洁还能说是计算机在围棋这种长于运算的棋类活动中占据天然优势,那么美国的另一项实验结果更令人惊心。一款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被放在Twitter上,它如同一个一个真正的人类小孩,像一张白纸一样在网络上任人图画。可它的研发者惊恐地发现它开始“学坏”了,开始说脏话、骂人,种种劣行不一而足。它的研发者在将它放在Twitter上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将它紧急关闭清理数据。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首先便是要让它获得学习力,如今就有险些失控之虞,往后更不必提。更有甚者,如今看来电影中设想人工智能自主思考和无数人类同时谈恋爱的情景并非天方夜谭,到时会思考的计算机会不会取代人类在彼此生活中的角色,每个人都成了一座被计算机包围的孤岛,人类社会又谈何繁衍生存?
此言并非是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计算机的关系是无可回避的。卡夫卡《变形记》中讽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而如今人们应提防的正是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不可异化成计算机,而人工智能和人也必须终差一线,这个“度”的把握是未来几十年内人类发展人工智能时应该不断摸索,也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中应不断反躬自省、时时为戒的。
【篇六:总是”新”雨敲”旧”窗】
计算机的思考模式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条从起始通向终点的直线,抛去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有利合适的决策。那人类又是怎样思考的呢?作为社会情感的结合体,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法脱离于主客观因素曲折地向目的地靠近。许多人类社会学家在面对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科技高速科技发展的今天都曾提出过类似的忧思,他们担心有一天人类会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变成一台台冰冷冷的机器,他们担心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情感、价值观、道德感都在潜移默化间向计算机的思考方式接近。
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可以完成人力所能做的全部职位时,人类唯一的优势便是情感。当理性思考成为社会主流时,人性的存在是多么难得。如果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如何实现它并能顺利预测每一番波折,那么热情便不负存在。赛缪尔曾说:“岁月流逝,苍老只及肌肤,热情抛却,衰微必至灵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是得不到真正敬仰的。除了对生活的态度外,人的情感还表现在对其他成员的社会同理心上。无论是从生物学、心理学还是哲学的层面来看人都是群居性的社会动物,而计算机却完全不需要依托于他物存在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个体。同理心的存在就像金字塔的底座,支撑起社会团体间的你来我往。一旦底座被摧毁,它所承载的所有社会联系也会崩塌殆尽,理性思考固然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但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又有什么不好,既保全人性又成全了理性。
其次,是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计算机的思考模式告诉我们,金钱、权利、名望是人生附加价值的体现,那追命逐利便是应贯彻到底的人生格言。这一类人,在现代我们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选择情有可原,却少了些人情味儿,教育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最主要的渠道,那么学校最初目的是将我们改造为社会机器吗?这显然不是,海明威不就曾说过吗:“我渴望被理解,但终于意识到给予比收获更重要,爱人比被爱人更伟大。”若是每个人都只为自己而活,那又与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描述的罪恶之境又有何分别?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类道德感的改变,计算机的思考模式固然让我们汲取知识的速度加快,但若只重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就会变得如赫尔曼、黑塞所言的那样缺少了有道德,有修养的客体,纵使读再多的书,也不会懂得爱与活力。缺乏了情感,同理心,价值观的依托,道德建设着实困难,所以可以说道德是建立在两者之上,更为高尚的追求,亦可以说两者的结合体。这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不可辜负,一是天上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没有丰富的情感便无法欣赏夜空中闪耀的明星,没有情感、价值观的加持就更不必谈论道德了,辜负了最不应辜负的两样东西,又何足以语人生呢?
冰心先生曾言:“总是旧雨敲新窗”,而我今天将它改为“总是”新”雨敲”旧”窗”。人类的思考方式是旧窗,那么计算机、人工智能便是那新雨。它敲打在旧窗户上,改变了我们这些“老古董”。理性的思考模式固然有它优势、先进的一面,但若全盘“理化”,便完全脱离了窗台原有的样貌。纵使先进,纵使高效,可却不能称之为人了,机器尔尔。博取“理”与“情”之众长,兼顾人性与理性才是真正的进化。总是“新”雨敲“旧”窗,莫让那雨淋湿了少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