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楣相关作文

【篇一:门内门外】

记忆中最初的门是外婆家的那扇门,黑瓦木梁白灰映衬下,一扇古朴的大门。夜晚,门楣上亮起一盏灯,投下一片暖黄的光。有时因玩过了头回家很晚,越近大门,我的心里越忐忑。妈妈立在那暖暖的灯光下,带着几分欣喜、几分责备,说道:“下次回家可别太晚啦!”

现在我总能早早到家,记忆中门的印象也渐渐淡去了。

直到那天,已过了晚上九点半,妈妈却还没回来。此刻的我竟莫名地着急起来。本打算再多看几页书,却总坐立不安,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圈,仍然缓解不了内心的焦虑。

十五分钟过去了,种种不祥的设想涌上心头,我决定到门口去等。出了门再拐弯,看到车辆来往的马路,我的心情有几分平静了。

等了一会儿,外面有点冷,我不得不又回到家中。屋内安静得出奇,我的耳朵捕捉着外边的声音,无论是由远而近,接着又由近而远的车声,回家人的谈话声,大门被风吹得微微开合的声音……可是却没有妈妈的声音,我越来越心焦。

又过了好久,大门口终于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妈妈掏钥匙的声音,我快步奔向门口……

原来门外的心情固然是焦急,门内的心情却也不轻松,有迟疑,有不安,有牵挂……

【篇二:我身边的民俗——春节】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四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成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既有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他化凶为吉。压岁钱牵系这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从公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被景,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对联贴于门上。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中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作,做成各种图案的,团友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篇三:美无处不在】

美丽,无处不在。美丽是泰山的雄伟壮观,美丽是溪流的秀丽潺潺,美丽是星空的万千变化,美丽是乡村的素雅古朴。而它的美是那么与众不同,它,古色古香,但是充满了灵气,它就是——河阳古民居。

说道河阳古民居,就会想到马头墙。马头墙的特点是“黑瓦白墙,飞檐翘角,依山傍水”。

那马头墙斑驳的白色墙面,把那瓦片衬得格外乌黑发亮,无不显示出古朴的美感。然而那黑黑的瓦片上叠积起来的“马头”,才是画龙点睛之笔,远远望去,就像一群群奔腾的就骏马一样,近看,只见一匹大马立在你面前,那马挺起了胸膛,马头高扬,注视着前方,就像即将出征的战马,整装待发,与整幢房子结合的和谐而密切,古朴中含有一些可爱,可爱中又不缺乏威严。

来到“循规映月”,大大的圆洞门、方方的水井,以及门楣上的“循规”、“映月”,都在传达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门上还有四个别具一格的象形字,它们是河阳的老祖宗自己创造的,牛田为“耕”,心口合用为“读”,屋下有男人为“家”,云动为“风”。这四个字——“耕读家风”,锲在门楣上,也锲在主人的心扉上,渗进河阳人的血脉里。

河阳古民居的廊檐、窗棂、柱子、神龛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堪称一绝,很好的把雕刻艺术和使用功能结合在一起。木雕有张牙舞爪的狮子,有栩栩如生的莲花,有超凡脱俗的凤凰,有活泼可爱的兔子,还有各路仙人等。另我印象最深的是虚竹公祠房檐下的鹿木雕,在茂密的松枝下,一只母鹿低着头,弓着身子护着身下的小鹿,小鹿在母鹿身下抬起一只前蹄,回首张望,似边走边看着什么,多么活泼俏皮。这样的画面是多么和谐美好!

古村里的道路大多由鹅卵石铺成,我踩在鹅卵石上,像是跌入了旧时光。我静静的慢慢的走着走着,又有了新的发现,似乎走进了艺术的天地。有的路用大块的青石在中间铺一列,一直延伸到远方,青石块的左右两边有规律的铺上小鹅卵石;有的路两边铺上大块的石头,中间用小鹅卵石铺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棱形,或圆形。人家门口、过道、庭院中也用鹅卵石铺成精美的图案。瞧,这就是河阳人在自家门口铺设的铜钱图案,在铜钱朝门口的部位缺了一部分,寓意是“钱进门”,主人做生意,一出门就踏进钱眼里,表示发财致富。这枚铜钱不仅造型别致,还有这么美好的寓意,真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河阳的村口有一座公济桥,桥下五个半圆的大桥洞与水中的倒影相合,犹如五轮圆月!桥身由四米多长的条石砌成,桥两边有52个石雕栏杆,刻有花鸟等图案,大气美观。

我站在公济桥上,回望古村,白墙黑瓦的民居绿水青山环绕,古色古香,又灵动秀美。我不禁自语:“遇见美丽,遇见河阳!”

【篇四:春节里的饺子】

春节,大抵是一年新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家乡的风俗很多与外地相同。贴窗花。春节前后的清晨从家中拿出一张张红色,干净的大纸平整地铺开,铺平在桌子上,先用黑色勾线笔较细的一头,轻轻地在纸上勾勒出物体的形状。最后再拿剪刀裁下,用沉淀许久的浆糊黏到院子里、厕所里、卧室里、每一个角落的窗户上。象征一年的美好和红火,贴了窗花一年里便能顺顺溜溜,大吉大利。窗花大多是孩子们剪的,不仅供自家欣赏,也给别人观看。窗花形状各异,有的是花,有的是当年的生肖,更多的还是孩子们天真的想法的体现。若是一家的窗花剪得好,引得人们围观,路人便称赞这一家人的心灵手巧。

跟贴窗花相似的是贴对联。在小店铺里买来的大多是红底黑字,对联的内容也千篇一律,“万事如意”,“红红火火”,与之相似的也有很多,贴在门楣上,以及门楣的两边。要说孩子们最喜欢的玩意儿便是放鞭炮了,小时候我们几个熊孩子总会约定好一个时间,地点一起出来放鞭炮,跑到池塘边,抽出一盒鞭炮,只不过是“威力巨大”的双响炮,与摔炮不同需要用打火机将其点燃。既然没有打火机,我们便向店铺的阿太要了一跟香,将香点着,再将香头与跑的红色一段接触一会儿,不一会儿,鞭炮那一端便会冒出灰色的烟以及一股刺鼻的的气味,使人不禁皱了皱眉头。急促的“滋滋滋”的燃烧声仿佛在催我们快点扔出去。鞭炮点了并不会立即爆炸,然则,我们之中那一个最胆小的在一通手忙脚乱的操作了之后,连忙蹲在地上,双手紧紧捂住耳朵,闭紧双眼,吓得急发抖,额头上紧张得要挤出汗来。等了一会儿,这鞭炮似乎是一个哑炮,落到水中,只冒了几股白烟,便不动声响。只见他缓缓站起,颤颤巍巍地向四周张望。突然,只见水底绽放出一阵白光。“砰砰”两声响起,愣是将他下趴在地,仰面朝天。这着实就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笑得我们几个孩子前仰后倒,笑声连片。

每当除夕夜的时候,各地的亲戚朋友均会齐聚在爷爷家中吃团圆饭。往往当大家吃得正兴时,母亲就会端上一盘子水饺供客人们享用,吃完之后,亲戚朋友们纷纷称赞母亲的手艺精湛。问是什么馅做的?该放什么做配料?要放多少?母亲脸红着笑道“差不多就可以了,主要还是看大家的喜好罢了。”除夕夜上,母亲总是忙这忙那儿的,哄着脸在酒席里闪过。然则,只有当客人们离去时,母亲才会一个人坐下吃一口自己亲手做的饺子,然后再悄悄地收拾饭后的碗筷便休息去了。这一天常识母亲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日子,平时的饭菜总是交给别人去做,大抵只有这天,母亲才会耐着性子一个人坐在大厅中包饺子。

饺子讲究的是皮儿要薄,要嫩且需要有一个度,皮太薄,饺子在煮的时候容易破,馅都会从一个口子漏出,那么整个一锅的饺子便毁于一旦,一天的功夫也都功亏一窥了。皮太厚也不行,吃起来口感粗糙,让人感到十分难受。母亲包饺子便就这样一五一十地做下去,有时面粉挥发的小颗粒总会呛得她一连咳嗽一个下午,但是她总不会主动提起。我也只是偶尔遇见,每当我正要开口时,母亲总会抢先一步,尴尬地笑了笑,劝道:“没关系,一不小心呛到了,你回屋学习去吧!”回到屋中,听着屋外母亲急促,断断续续的咳嗽声我总不能静下心来,母亲的声声咳嗽仿佛就像一滴滴水滴在平静的水面上,在我的心中荡起阵阵波纹……

……

母亲的饺子味道我一直记得,质细而油多,轻轻咬破外层的薄皮,油便流了出来,流进我的味蕾,流进我的心房。那种味道着实让人想念。可如今母亲工作繁忙已经很少包饺子了,我也鲜有吃到如此美味的饺子了。然不知为何,每当我回忆春节时,我总会想起母亲那美味的饺子,还有母亲端出饺子时那通红的脸……

【篇五:我依然幸福】

优雅从容的行走中,总有一些美丽芬芳饱满了我们的记忆,绿了一个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幸福了一个个斑驳的曾经。

那是一个阳春三月,午后的阳光明媚慵懒,似乎空气中都饱含着阳光的清香。幼年的我坐在门槛上,靠在妈妈怀里,看着院子里缤纷的梨花,耳畔萦绕着妈妈的故事,妈妈在给我讲故事,给我讲《海的女儿》。那时,年幼的我总是祈祷时光静止,幸福永远停留。

可是,时光没有静止,我的幸福,却永远停留在那一刻了。

妈妈走了,走的猝不及防,像小美人儿一样化作了泡沫,消失了。我依然坐在门槛上,靠着门楣。门楣如此冰冷,不仅妈妈怀抱的温暖。春还未写完这一首明媚的歌曲,梨花却早早退场,陷入泥中碾作尘土,或许我的幸福也如梨花一般消逝了。

院子里,来来往往许多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仿佛一个剧场。我蜷缩着身子,把自己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静静地等待这场剧谢幕。

忽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纷飞的思绪,我循着声音望去。阳光下,一个年迈的老人倚在电瓶车上,几根银发,在大片大片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辉。此刻,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岁月静好,格外幸福。

我缓缓走过去,轻声喊了一句“奶奶”。奶奶没有应,只是右手拿过我沉重的书包,左手递给我一瓶牛奶,动作娴熟,仿佛做了千百次。牛奶是温的,不是很热,也不是凉的,在这样咋暖还寒的季节喝起来正好,不会生病,煮的人应该费了不少心思。

我不禁热泪盈眶,口中弥漫着香醇的牛奶,我被满满的幸福包围着。

到了家以后,我依然坐在门槛上,阳光一如当年般明媚灿烂。厨房里,奶奶忙碌的身影不停的穿梭着,偶尔噎住了阳光投下一片片阴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梨花变成了尘土,但它的清香依然还在;小美人鱼即使化作了泡沫,但她在天堂依然快乐。

妈妈我依然幸福呢……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