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段在六中的日子】
转眼间,五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回想自己这五天的所作所为,感觉自己收获不少呢!
星期一,我来到六中发现这儿的变化还真不小呢:主席台被拆掉了,变成了一堵高高的围墙;食堂的饭菜更可口了,几乎每一天都有好吃的;厨房里还有卖烧烤,每天晚上我都会买一根来尝尝,甚至五六根……总之,六中的条件更好了!我觉得甚至比家里还好呢!
星期一下午的拔河比赛有点遗憾呢,尽管我们班派出了许多重量级选手,可我们还是被别的班打败了。不过没关系,重在参与嘛。
每天早晨6点15分的时候,那丧钟般的起床铃都会把我吓醒,通常我都会“啊”一声,紧接着,全宿舍的人都被我吓醒了。遇到这种事,我都会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哈哈!
星期四晚上,我同桌和李玟看到了北斗七星,可惜我在睡觉,没有看到。不过,幸好李玟拍了下来,这一下,全宿舍的人都能看到了!
在一大堆有趣的活动中,最有趣的就是攀岩了,原本恐高的我居然也可以爬得上去,直到现在我还为此而自豪。
最棒的是,我的好朋友都和我在同一个宿舍里,大家彼此相处得很融洽,很友好,没有一个人哭,每一天都洋溢着欢声笑语。不像五年级那样,大家为了一件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整个宿舍被阴暗笼罩着,大家脸上没有一点笑容,甚至还绝交了!现在,虽然是才认识了几个月的朋友,却比以前相处了五年的朋友还融洽,这是为什么呢?
再见了,六中!明年再见!
【篇二:为战争敲响丧钟】
美丽而蔚蓝的大海,原本是海鸥的乐园,但有了水雷和舰艇,破坏了她们的乐园,这究竟是为什么?宽敞而金黄的沙漠,原本是甲虫和小动物的天下,有轰轰响的坦克和机枪破坏了他们的梦乡,这究竟是为什么?绿茵茵的草地上,原本有着孩子在踢足球,但许多碎片和子弹落在草地上,这究竟是为什么……
“轰轰——”一个个炮弹像雨点般的落了进来。天桥、火车、高楼大厦都被炸得不堪设想,全部都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被炸毁的房屋碎片。在一片空地上,有一个小孩在嚎啕大哭,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原来,他的爸爸是为了救她和妈妈而壮烈牺牲了。他妈妈带着三岁还不到的他赶忙跑到了天桥上。可是地面上到处散落的钢筋、混凝土挡住了去路,使他们前进也不是,后退也不是。突然一阵爆炸,在那石块砸下来。千钧一发的时候,妈妈用力推了他一把,使他保住性命。可是他的妈妈却永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个小孩痛苦的哭声“啊——”我听见了,我们听见了,大家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好像在呼喊“和平!和平!和平!”。
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妻子的孩子,为了丈夫的妻子。“求求你们为了世界的和平,请为战争敲响丧钟吧!”
这个场面时刻地提醒着我们: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创伤,我们要制止战争,请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为战争敲响丧钟吧!
【篇三:丧钟为谁而鸣】
李世石曾在围棋比赛中被阿尔法打败,这这一度引起全球人类的心里恐慌――人工智能夺取人类文明科技的结晶,成为人类物种的无线延伸。然而人类更深层次的恐惧,乃是来源于人类大脑对未来的预感:不愈几代,人就潜移默化地实现了自身的人机合体,计算机一样机械的思维方式自然地剥夺了几千年演化出的价值观和同情心,人性在绝对理性思维的压迫下最终沦丧殆尽。
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中,写下一位在囚室中接受着毫无止境的精神压迫的犹太人,如何在虚拟的象棋世界中,成就高超的棋艺,但丧失了常人的精神规律。这反应着纳粹无形的精神暴力,将人的思维一把推向机械的深渊。
当然,现代社会不仅是思维禁锢,更有价值观乃至最普通的同情心的沦丧,说到底,就是人性在发展的种种变故后,以万劫不复为终结。我们早已在《骆驼祥子》中领略到了时事淆乱、人心冷暖,我们虽是局外人,心灵却随之命运激越而颠沛流离。那俊朗勤恳的青年在厄运一次又一次的鞭打下,枯竭了血泪,撕裂了筋骨,折断了脊梁,最终心成槁木,任由内心的兽性,身心的倦怠将自己无尽吞噬。而我们自己,其实不也是经受着社会舆论的打压,价值观的洗脑,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无刻不是戴着镣铐匍匐?我们就这样,坦然接受所谓像样的、符合时代的命运,从而像流水线运作一般塑造出毫无人性可言的自我?自我小我融入时代翻滚着的暗流,因而也不再具有自我,二十那个被标榜为“信息时代”大潮中的沙砾,甚至渣滓。
然而反躬自省,为何我们要被时代浪潮裹挟呢?为何我们不能像《死亡诗社》的基廷老师,跳上讲台,用诗意的眼光打量这本应斑斓的世界,以高亢之姿呼喊出对时代的愤懑?
想当年纳粹屠戮种族,那铰链、锉刀、毒气室留在历史上的伤口血痕犹在,价值观被民族主义冲刷,同情心被二战的恐怖抹去,人性于硝烟战火中焚烧成灰烬,这一切,都历历在目。历史的熊熊火光映在我们惊恐的瞳仁中,丧钟无时无刻不在鸣响,当它低沉的声音萦绕耳畔,谁又知道那不是为我们而鸣?
鲁迅在《铸剑》中曾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总是生年不满百,亦当常怀于岁忧。写给我们以启迪:要常怀于岁忧,切不可任由时代、世界掌控我们的思想,切不可抛却人类至今仍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和同情心,沦为毫无忧患意识、毫无情感的机器。我们要纵身跃出那惊涛骇浪,毫不畏惧舆论如波涛怒立,坚守看似脆弱实则坚若磐石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单》中,犹太幸存者子女向辛德勒石碑上郑重地当上石头,这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倘若辛德勒没有在女孩身上的一抹赤色中受到心灵的震撼,灵魂随之颤抖,恐怕被战争控制意志的他会沦为从乱世捞益的机器,恐怕犹太人至今杳然无存。如今,墓园苍柏仍郁郁青青,犹太种族仍在世界的一隅繁衍生息,这都是人性的胜利啊!
“过去的不能过去,”那残酷惨痛的历史,深深烙印在人类的记忆中,纵使白驹仍过隙,光阴仍似箭,也无法抹去无法淡忘。然而信息化的思维竟将这些视为旁门左道,将历史的痕迹作为文档收录,多么荒唐可笑。我仿佛预见人最终在高度机器化的心灵中走向崩溃,走向覆灭,他们最终以程式孤独茫然地写冗长的悼亡词,昭示着他们对历史的冷眼旁观!
因此,最后我想说:常怀于岁忧吧,人类,否则,丧钟终将鸣响!
【篇四:战争中的孩】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一个看起大约两,三岁的小子——小涛,在对着废墟大哭。原因是这样的:
一天早上,小涛一家人正在吃着早餐。突然,天空上想起了巨大的警报声,小涛的爸爸一听是日本鬼子要来轰炸了,赶紧放下手上的筷子,迅速的带领一家人离开家里。随后,一连串的爆炸声在小涛家上空响起,小涛的家被毁了。
之后,小涛一家四处奔波,他们逃到了上海火车南站。随后,日本的轰炸机也来到了火车站。轰炸机飞到铁路上空发出轰鸣声,大家听到声音迅速躲藏,可是炸弹已经扔下,一切都来不及了……,小涛的妈妈发现,日军在朝她和小涛发射子弹,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弹片,挡住了小涛,但自己倒下在废墟的瓦片中,自己却死了。
整个火车站被炸墟,四周都是倒塌的房屋,被炸毁的天桥。小涛对着废墟大哭,肯定他的家人在废墟下,就算是在下面,他只有两、三岁,而且还有重伤,他无法救他的家人。过了几天,没人照料的小涛又渴又饿,最后他活活的饿死了!
战争是残忍的,我希望能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充满光明。
【篇五:豁达点一瓣馨香】
迎着晨曦微光印上时间的痕迹,跋涉于人生浅滩的步伐逐渐蹒跚,我们怀着豁达的心不断前行,不老的生命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放大自己的痛苦,遭遇一点挫折就觉得生活一片黑暗,前途一片迷茫。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曾给多少人带来生的希望,尤其是那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让多少人在遭遇挫折后又重新踏上追梦的旅途。可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却因一次火灾烧成重伤,而后豁达的心胸离他远去,他被病魔击垮了,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在一天凌晨开枪结束了自己可悲的生命。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没有豁达心胸的海明威而鸣!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还有那么多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哪有那么多时间痛苦?”近代画家林风眠的画享誉世界,可谁曾想到这样一位艺术家,曾经也遭遇过非人的对待,文化大革命时许多作家文人都遭遇迫害,林风眠更是难逃一劫,红卫兵烧了他的画,他的心在滴血,每天都会被拷打,游行,几乎被折磨得不成人形,林风眠的好友老舍、傅雷夫妇忍受不了这样的屈辱纷纷自尽了,可林风眠一直就有一颗炽热豁达的心,他想着不能死,死了就更加没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了。正是靠着这样一份信念,他熬过了十年浩劫,他的画作也得以重见天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豁达乐观,我们平时遇到的挫折无非是考差了或是摔伤了。纪伯伦说: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我们遭遇的挫折和林风眠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其实,很多时候,痛苦就来源于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喜欢刻意夸大痛苦,所以都会觉得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其实,只要心胸开阔一点,豁达一点,生活就像那澄澈的湖水一般纯净甜美。我们还年轻,不要把这似水流年都错付于那看似不可逾越的挫折。
豁达,点一瓣馨香,照一束光亮。生活并不只是充满荆棘,在那荆棘过后,往往是绚烂的夏花,年轻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一颗豁达的心声在生命的长河中享受青春。
【篇六:一个中国孩子的哭声】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投放炸弹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前一秒,火车站还是繁华的,后一秒,火车站就成了一片废墟,血流成河,硝烟滚滚。
远处,一个小男孩在哭,他才1岁左右。满脸的恐惧与无助。他好像在说:“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谁可以来救救我。”
小男孩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小男孩可能会被抓走;也可能爸爸妈妈只是受了伤,但是总归他有一个完整的家;或许当乞丐为生,可这究竟是为什么?
战争给无数人带来了灾难,让无数家庭家破人亡,让孩子失去亲人,让更多的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究竟是为什么?
是战争,是可恶的战争带来了这一切。
回到现在,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在幸福中生活,何不借此机会好好的学习,报效祖国,不能让橄榄枝从和平鸽嘴里滑落。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篇七:一张旧照片】
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安稳,多么和平,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被和平包围着,也不是所有时刻,和平都如约而至……
一张黑白照片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1937年8月28日,可恶的日本侵略者把繁华的上海火车南站炸成一片废墟。眼前,塌陷的天桥,被碎砖碎片淹没的铁轨,残破的房屋,横七竖八躺着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的浓浓的火药味,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是战争!是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此时此刻,头顶上还盘旋着轰鸣的敌机,仿佛在检查是否有漏网之鱼,终于战机离开了。就在这时,死一般静的南站,传来几声哭喊,接着越来越响,最后开始号啕大哭起来。循声望去——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他张开大嘴,哭得声嘶力竭,他还是个只有两三岁的孩子,一出生,就要受到战争的摧残,本该幸辛福福过完一生,但是这美好的愿望被战争轻而易举地毁灭,消失得灰飞烟灭。那可怜的孩子身上伤痕累累,坐在铁轨上放声痛哭,虽然这个孩子是幸运的,他在这场轰炸中幸存下来,但没有父母的呵护,他该承受多大的艰难和悲痛啊!
当时记者把这一幕拍下来发到了新闻报纸上,有一位在这场轰炸中失去孩子的妈妈,收养了他,十五年后,小男孩长成了大小伙,但他没有忘记日军犯下的罪恶,没有忘记父母的遭遇,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保家卫国,为祖国的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呼吁,为了父母不再失去子女,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全世界要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为战争敲响丧钟,让和平之花开满世界!
【篇八:丧钟为谁而鸣】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诗词,是一种高雅的文化。
这是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现象的期待和愿望,然而在这些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丧钟隐隐的哀鸣,它传到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夹杂着人们对功利的渴望和文化的黯然神伤,愈演愈烈。
丧钟为谁而鸣?
一开始,学生们为了拿到高考的默写分数,只会背诵诗词,而不去体会其背后的艺术韵味,诗词的地位在学生们的心中每况愈下,甚至因为分值不高就对他置之不理。丧钟的长鸣,不仅是因为诗词的传播受到思想的阻碍,更是因为诗词被时间磨练了几千年,依然带着他缤纷灿烂的光芒出现在这里,人们一番斟酌损益过后,用一句“不值得”和质疑的目光对待它。
听听那一声声哀鸣着的丧钟,我们都走的太快,然而回望过去,那些在历史中流淌着的经典熠熠发光。是它提醒我们,为什么要放慢脚步,放下功利,回归心灵的纯净,感受诗词的美。
你可曾有过“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的心情;可曾见过“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风景;可曾有过“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感受,可曾经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傲。可曾听一曲幽调,如愿如慕如泣如诉;可曾见一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曾知道古人也有“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的天真;可曾羡慕“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安逸;可曾惊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思;可曾追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勇气,当人们真正放下功利和所谓的效率,用最大的虔诚和最深切的情感,正视他们,就会感受到一次奇妙的、富有魅力的古今对话。木心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高雅的失传。那才是社会中最无力又悲哀的丧钟。
是时候停止哀鸣的丧钟了。
在灯红酒绿、喧嚣浮躁的世界中,是否会有几个身影默默坚守与耕耘那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享受科技飞速发展,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停下脚步,暂时忘记那些世俗的数字,从心底里由衷的去欣赏诗词的美。感受它的温度,热爱它的表达,触摸它的情感,赞叹它的内涵。
而这种心态需要我们把它用到中国所有优秀的文化中去。学习文化,热爱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文化的魅力就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挖掘品赏。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院里厮磨,丧钟哀鸣声将经过一代又一代新青年的真情渐渐消退,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篇九:细微的智慧】
微风细雨浸润的是破土而出的嫩芽,微微烛光照亮的是孤寂的心,细小撼动的是未来人生大厦的根基。细微的觉察是一种智慧,带我们领略生活的微观。
古代有“小处不可随便”的告诫,说的是要认真仔细,严谨精致地完成一件事。沈从文先生改小说,十遍、二十遍不厌其烦。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修改了三十八次,才拿去出版。如此细致,才造就了文坛巨匠。
现今又有“细节决定成败”的论断,说的是为人处事要着眼小处,抓住关键,往往与成败密不可分。当年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将领参观清国军舰时,发现舰上炮口的锈迹,回国后立即部署海战,结果有了《马关条约》。诸葛亮正为南蛮骚扰不断而犯愁,偶然发现蛮兵是穿着浸过桐油的藤甲打仗的,轻便坚固。于是,他想到了火烧藤甲兵,造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三国佳话。这是细节之于成败的智慧。
中国科学也有很多由细节而来的。“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是农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得出的结论。张衡在大量的地质研究和理论分析后,得知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从而研制出了地动仪。孙思邈在炼丹药时也因为细致地研究丹药爆炸的成分,才有了后来的火药。无论是分子原子,还是细胞组织,皆成为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源泉,这就是细微的智慧和力量。星系运转宇宙变化,生物宏观性的作息节律,都包含在那些细微粒子的研究当中。
文学艺术上的细微更是丰富多彩。虽说细微,反而对应了老子的“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的哲学思想。细节被拍成了微电影,被演绎成微小说,无数的动人瞬间被那一双双艺术的眼睛捕捉,然后绽放在更多人的眼前。可以说,微小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描述一种种事物的大小特征了,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方式。
简单的想法,勾勒出惊人的智慧。
【篇十:哭泣的孩子】
看着书上的那张照片,时间把我带到了1937年8月28日。
那天上午,日本军打到了上海,人们落荒而逃,急匆匆地来到了上海火车站,躲避战争。
一对夫妇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本以为可以坐着火车去一个安全的地方,但,他们不知道,灾难很快就会降临。转瞬间,天空中飞来了几十架战斗机,子弹犹如雨点一般洒落在上海火车站这片土地上,人们四散奔逃,大声尖叫着,坦克和大炮正在一步步向人们靠近。不一会儿,人们被日本军包围了,他们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那罪恶的子弹还在不停地向人群扫射,死亡一步步逼近着人们。
到了下午,火车站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这时候,一颗子弹不偏不正,刚好打到了这个孩子的父母。几小时前,这个孩子还是爸爸妈妈怀里的娇儿,可就在这一霎那,他却成了孤儿。孩子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与无助,看着血流成河的火车站和已经死去的爸爸妈妈,他大哭起来。虽然他很小,也许他还不太懂事,但是,眼前发生的一切,相信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战争!战争!战争!让人们失去亲人的是战争,毁灭世界的也是战争!战争啊!停下你的脚步吧!我们要的是和平!让未来的世界,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