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况相关作文

【篇一:观赏荷花】

小的时候我喜欢画画,闲得有空就抓着彩笔涂来涂去。通常是什么也画不精,唯独画荷花时常常得到家人、老师的表扬。于是就常常画它,有半开半掩的,有尽情绽放的,总之各种情态都有。荷花那亭亭玉立的美就这样根植于我幼小的心中。

长大了些,读了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我认识了荷花的秉性。是的,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我也和周敦颐一样,独爱莲花了。爱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爱它的濯清涟而不妖,爱它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爱它的根、茎、叶、花。

再后来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无数次的在大脑里想像着月光中荷花的别样图案,无数次的想像旧时江南人釆莲的盛况,回味着那些描写当时采莲盛况的诗句。闲来时常读几段,也下笔努力模仿过,但捧着本子左看右看总感觉少了荷花最吸引人的地方,想来想去还是因从前无缘一睹她芳容,因此写不出精髓来。一直惦念着哪天去看看真正的荷花,可又找不着好的地方。今年夏天倒有了机会,我和伙伴们一起有幸参加了荷花节。

那日的阳光很好,照得大家暖洋洋的,满心欢喜,却没想到荷花还未开满,第一片池子里尽是荷叶。偶尔有一两个冒尖儿出头的花骨朵,也因较远而看不真切。荷叶多,残败了的也多。许是想早一点领略大千世界,早早的开了,却也早早败了。倒是让人想起黛玉夸李商隐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也算别有一番风味。

沿着桥走,忽然就敞亮了,原先只有一边,现在两边都成了池塘。这里就有了荷花,远近高低开了不少。荷花荷叶互相映衬,也就有了杨万里那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同行的人都拿出手机开始拍照留念,我也不免俗。它们不同姿态,各有风情,倒教我拍得酣畅淋漓。还是花骨朵儿的那几株情态十分可爱,粉嫩嫩的颜色像小娃娃的皮肤;半开半掩的荷花姑娘羞答答的,穿着浅粉的衣裳,绽开的那片花瓣像伸出的手臂,瓣尖儿那点白是纤纤玉手,好像在等待人邀请她舞一曲;最有人气、最惹人喜爱的还是尽情绽放的荷花,近看不必说,颜色已经又镀上了一层红,鹅黄色的藕心嵌在里面,自然是“颜值”惊人。远看才是意外之喜:一朵挨着一朵,灿若朝霞,微风过处,惊扰了一片,你挤挤我,我搡搡你,竟也摇得韵律十足。站得近些,风儿携着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惜别这一片胜地,走到了一处拐角,前面的伙伴突然蹲下,高兴地喊:“快来看呀!”我好奇凑过去看,发现了一位娇小的勇士。它从亭子的两条横栏之间探出花骨朵儿来,花杆子已经被压弯了,却还在为更美的风景而努力。所有人都将聚光灯对准它,感叹着它的顽强。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是呀,美好阳光的生命总是令人钦佩。

逛了一圈到了傍晚,想着要离去,心里十分不舍。借着晚霞用眼睛又将荷塘描摹了一遍,才依依不舍跟着大家回去。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乘着小舟,慢行于一片大大的荷塘。荷塘里,片片绿叶铺于水面,绿叶之上,千万朵荷花盛开,很是壮观。

我在花海里已目不暇接……

【篇二:我身边的名人】

在我身边,有一位因做小笼包子而出名的“名人”。

他是一位中年男子,体型偏胖,个子不高,一张标准的国字脸,见到客人总是憨憨一笑,眼角的皱纹如同他家小笼包子上的褶皱一般,让人看着很舒服。我们小孩子觉得他身材好似小笼包,又都很喜欢吃他家的小笼包,私底下都亲切地叫他“笼包叔叔”。

他的包子店位于商南县城文化路,算是老字号了。整个县城,只有他家的包子是用炉火蒸制的,吃起来比那些用电蒸的香多了,再加上价格适中,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打小我就对“笼包叔叔”家的包子情有独钟,毫不夸张地讲,我是吃着“笼包叔叔”家的包子长大的。早些年,我家住在文化路的一条小巷内,我几乎每天早餐都吃小笼包: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是豆腐粉条素馅包子6个,外加一份小米粥,双休日则是大肉萝卜馅包子4个,外加一碗不要辣椒的豆腐脑,醋水次次不可少。时间一长,细心的“笼包叔叔”记住了我的爱好和习惯。每次只要我一入座,不用点餐,“笼包叔叔”总是微微一笑,马上端来我所需要的餐点,我也总是以微笑回应。那时候,我几乎天天目睹着顾客前来吃包子的盛况:店内,座无虚席;店外,人们或站于树下,或露天而坐;店内店外客人络绎不绝,直到午后。

“笼包叔叔”的包子店如此繁忙,他和阿姨却游刃有余:叔叔在外部负责蒸制、上餐、打包、收银、清理餐具;阿姨则在里面专职包包子,顺带盛稀饭。他俩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享受着美味的包子,看着他们娴熟的动作,默契地配合,虽置身如此简陋的环境,却觉得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冬日的早晨,那刚出锅的热腾腾、圆鼓鼓的小笼包,召唤着我,成了我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的最大动力。

前年的时候,我们搬新家了,距文化路相隔好几条街,走捷径也要15分钟以上的路程。搬家后,吃“笼包叔叔”的包子次数大大减少,但“笼包叔叔”那见人一笑的容貌,那纯正的味道,那顾客盈门的盛况,总会经常勾起我要再光顾“笼包叔叔”包子店的欲望,为此,隔三差五,我总会早起几分钟,多跑几条街,前去“笼包叔叔”的包子店,好好解解馋、饱饱口福。

这就是我身边的“名人”——我最喜欢的“笼包叔叔”。

【篇三:法门寺游记】

到陕西去,必去的就是那闻名中外的法门寺了。

信步走进庙中。看见不远处的真身宝塔,其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我看着那高耸的古塔屹立在那里,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目的光,如一个指引着古代与未来的信标。想必它也快站累了吧!

走入塔内,进入地宫,岁月的沧桑扑面而来。那些古砖埋藏着这里曾经的辉煌,破损的石碑记录着这飞逝的岁月。在这里,我看到了曾存放着佛祖舍利的密室。法门寺那曾经的秘密——那令它引以为傲的秘密,就在我面前。我不禁想到,佛塔是为了纪念某个不为名利的高僧,那为什么这佛塔还会让人们发现呢?众多的游览者是否惊醒了这沉睡的高僧?

钟声悠扬,慢慢地走向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不少隐秘的过去在那里展出。那一个个古老而又形态各异的文物,那一段段故事都透露着法门寺曾经的盛况。我了解到,法门寺自唐朝之后沉寂了千余年。时光变迁,现在法门寺虽无从前之盛况,但已有传承之力。在法门寺的千年之间,已改变太多。

动身前往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塔城佛家弟子经典的双手合十状,指尖直指苍穹,两手掌间安放者佛指舍利的宝塔。我拾阶而上进入塔下的大殿,弥勒大佛像是花岗岩石体雕刻而成,铂金装饰,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整座塔像是一个孤独的佛教信徒,也像是一个指引信仰的丰碑。

传统经典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融合,法门古寺也在这千年之中浮浮沉沉。谁能想到那佛骨舍利在这现代建筑中供奉。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延续千年的法门寺将在这里踏上新的辉煌,更在这里继承着古老的佛教文化。当年的辉煌的古寺已在千年的时光之海中沉去,但现在的法门寺已在历史之海中浮起。

或许历史的沉浮都大致如此吧。在平凡中沉去,在光辉中升起。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