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错别字的烦恼】
蟑螂、老鼠、苍蝇……这些给人类带来不便、恶心,甚至疾病的虫子,我们称之为“害虫”。而,在我们文章中也有“害虫”,它们就是一个常常给人闹笑话的“大家族”——错别字。
在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中原大战时,两个部队要一起攻打蒋介石。他们约定在沁阳会师,可他们部队的参谋长在拟定命令时,把“沁阳”写成了“泌阳”。这两个地方都是河南省的县,可相距数百千米。就这样,他们的军队错误的进入了泌阳,导致最后没有顺利会师。唉,最后都被蒋介石部队给全部歼灭。如果当时不是参谋长多写那一撇,可能中原大战的结局就会改写,你看看错别字的危害可真大呀!
曾经有一个吃货写了一句话:我一天吃“三吨饭”。哈哈,一天吃三吨饭,你还要不要活了,现在想来他定是把“三顿饭”,写成了“三吨饭”。
有一天我在街上走着,突然看到一个挂的高高的警示牌“森林放火,人人有责”。咦,怎么觉得有点怪怪的,再定睛一瞧,原来上面的“防”被写成了“放”。哈哈,我真想在森林里面大肆放火一番,给写这个牌子的人一个巨大的教训。
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吃馄饨。吃完后闲着没事儿我就看着墙上的价目表:牛肉面18元,狮子头面15元。刚看到,馄饨那一栏时,上面写着“馄钝”。哼,好一碗美味的“南京特色”小吃,果然有特色。这碗“馄钝”可真是黑暗料理呀,金属馅的馄饨可真不敢吃。
下面该我们给同学的文章里面找错别字啦!没想到李简乐,这位大神的文章里居然藏了七只“肥虫”。他把“妈呀”,写成了“妈呀”,把“任务”写成了“认务”,把“监狱”写成了“监犹”,错别字还真是无孔不入啊。
面对错别字,我们一定要多看书积累汉字,平时遇到不会写的字,一定要认真查字典,这样才能消灭这些“害虫”!
【篇二:为这家店点赞】
偶尔,我们青少年会向父母提议去外面吃个饭,我么还想要一家诚信又实惠,却很难。
我家是很少去外面吃,怕是不干净。除了停电的时候和家人很想吃,而我曾遇到的还是早点店。今天早晨,我和家人从外面散步回来,却听说停电。
商量好后,准备去吃豆腐脑,以前,我是很不爱喝的,家人吃完后,再带我去吃馄钝。后来,我也爱上。吃豆腐脑必须选择味道好,家里的人都知道。有时候吃的时候,却很少去那家,是很远。但那家早点店顾客人最多。吃豆腐脑,配着金黄的油条,才有味道。炸油条的人熟练地动作,可以让弟弟站在原地不动。
只是唯一的缺点:不帮顾客端到桌上,她们真的很忙。在吃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儿童吃茶叶蛋都要自己去拿。来到这里的顾客,却一点都不计较这个,是真的理解。
而且,老板还说:“吃完后再结账,”这让顾客欣慰不已。她们不仅仅是这个,何况,还有做豆腐脑的好手艺。
为这家店一个赞,相信顾客,顾客也很自觉。小吃更是实惠又好吃,赢得顾客信任。顾客自然会回头,为这家早点店点赞。
【篇三:3元馄钝】
今天早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心情沉重很久……
那是早晨菜市场旁边的馄饨馆,小店不贵,一碗馄饨才3元,但小店生意很好,许多人们都会到那里吃早饭,我偶尔也会光顾,但今天发生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赶时间,就匆匆点了一碗馄饨,馄饨刚上来,我就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步履蹒跚的走过来,她皱巴巴的脸让人心生怜惜,面对这样一个老人,我目视了许久,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又看了看穿着,衣服十分破旧,显然是穿了很长时间了,手里还拿了几个又脏又破的袋子,但袋子里面装了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一看,她就是一个流浪老人。
当她要了一碗馄饨时,用那干瘪的双手递给了老板5元钱,老人要的是一碗3元馄钝,正等待老板找她钱,只见老板说:“这顿饭不收你钱了,你这么大岁数出来很不容易,我不要你的钱,钱收好吧!"老人显得很不好意思,满脸通红,像做错了事的孩子说:"这怎么好意思?"老板笑着说:"没事。"
她“细细品味”这顿对她来说特别美味的馄饨,吃完后她准备吃治病的药,老板看到她的一举一动,于是给了她一碗汤,好咽下药片,刚出来的汤热腾腾的,老人下意识要喝,只见旁边一位好心的顾客笑呵呵的对老人说:"先别喝啊,汤热着呢,等一会啊!"老人感激地看了看好心人点点头。
我想:世界那么多的流浪老人,难道儿女不知道是谁养育了你们吗?父母视你们如命,掌上明珠,可是你们呢?不还是把那些年迈,随着时间一起老去的父母“遗忘”了吗?孝敬乃中华民族美德,要记住父母养育之恩!
就在这时,我发现我桌子上的馄饨已经凉了,时间好像停止了,停止在这次吃馄饨,这家小店……在路上,我不禁回想起那位老人,那位顾客,那位老板和那位3元馄饨。
【篇四:善良的心】
上个星期的一个夜晚,吃过晚饭后,侄子丁丁要去广场玩,我们和大姑先去,爸妈收拾好就跟去。
四个人说说笑笑走在桥上,不远,我们看到有一位老爷爷坐在那,旁边一个普通三轮车,我们走过去,我听见老爷爷,后面说了馄钝两个字,前面我没听清。一向善良的弟弟看着可怜,大姑拿着背包,没有装钱。
不久,妈妈来了,我问妈妈在来的的路上,有没有见一位老爷爷,在桥上,妈妈说有,待了会,我们就着急回去。在路上,妈妈说了一句,谁要走,我没听懂,妈妈又说,我转过头一看,是老爷爷要走,走得很慢,像是饿极了。我们站在桥上愣了愣,妈妈让弟弟去给老爷爷一元钱,弟弟让妈妈去,正好说着,静姐姐骑着电车来了,见我们不走,问问怎么了。静姐姐说,那个老头,在我下班回来时,就在路口,妈妈又重复一遍,让弟弟去,静姐姐笑着说,你是不敢吧,妈妈又看了看,很犹豫。静姐姐说,她要去超市买面包,我回来时,给他一块吧,妈妈说,行。我们过了马路,在另一边桥上,又站会。
妈妈说,要不咱买个火烧,两瓶矿泉水,回来给老爷爷送吧,我们匆匆忙忙走着,在小区路口,妈妈让我去骑电车,让我和弟弟一起去,可他不走,我一路小跑,还没走多远,妈妈又喊,说不用去推电车,先回家。
到家,妈妈把晚上新包的饺子,给老爷爷,还拿了瓶水。路口,碰见静姐姐和大姑,听见他们说,老头要喝水,原来,静姐姐给老爷爷买一块月饼,老爷爷要喝水,她们买了瓶水,又回家拿。
弟弟害怕老爷爷走远,一路重复着,要是老爷爷走了,咋办,到财政局,草坪边,老爷爷坐在那,妈妈热情的把东西给老爷爷,看着他的手颤抖着,我的心也很颤抖。
随后,静姐姐和大姑来了,我们和老爷爷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回到家,我们都放心啦,不用担心老爷爷挨饿,弟弟还说,如果我有钱,一定给100元,我们笑了。
【篇五:妈妈的馄钝】
我所爱的美食屈指可数,馄饨便是其中之一。
就在昨天,妈妈就为我做了一顿“超级大餐”——馄饨。妈妈做的馄饨十分好吃,一片片薄薄的面皮,环抱着一个个“宝宝”肉馅,只见面皮环抱着“宝宝”争先恐后地从妈妈手中逃脱,快速跳进了危险的锅里,仿佛要来一次热水中的洗礼,才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
随着热水沸腾出美丽的水花,馄饨终于好了,裹在面片里的肉馅依稀可见,充满了诱人的魅力。我用舌头舔了舔嘴唇,赶忙接过妈妈递过来的碗,拿起一个勺子,舀了一个混沌,轻轻吹了几下,才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面片入口即化,肉馅又无比美味,真是“此菜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把几回尝。”慢慢嚼着那可爱的馄钝,品味着那令人销魂的香味,我仿佛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名叫什么,忘记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忘记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忘记了自己身旁还有一位亲爱的妈妈……
“宝贝儿,妈妈做的馄钝好吃吗?”妈妈笑眯眯地问道。我这才如梦初醒,朦朦胧胧回答道:“啊?嗯嗯,您可是世界大厨,做的饭怎么可能不好吃呢?”“你这小子,这么会拍马屁!”妈妈的笑声似乎更加甜蜜了。
……
每当我和别人谈起美食,总会想到妈妈的馄钝。
【篇六:我学会了包馄钝】
馄钝是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用薄面皮包馅儿,通常为煮熟后带汤食用。源于中国北方。
今天在作文班上,老师教我们做中国传统美食——包馄饨,听到这个消息,班上顿时人声鼎沸,激动不已,看着老师准备的食材,真叫人垂涎三尺。
首先,老师给我们做演示,老师拿起一张面皮,用左手托着,然后拿起筷子,夹起一小团肉馅,放在面皮上,再折了两下,紧接着老师蘸了一点水,抹在面皮边缘,角对着角,合在一起。老师说:“蘸水是为了防止露馅。”然后又用力一按,一朵“小花”就包好了。
我学着老师样子,先把馅儿放到面皮儿上,装模作样地包起来,老师说:“同学们,如果哪位同学不会包,可以让会包的同学教教你。”
我看大家都开始包了,可我不会,心里很着急。向同学请教吧,又怕同学们嘲笑,没办法,只好乱包一气。过了一会儿,和我一起包的同学看到我包的馄饨说:“谁包的?大家看啊!”我的脸“唰”的一下红了,只好小声说:“是我包的。”那位同学说:“你不会,我可以教你,人又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见他看着我,我不好意思地说:“那你们不嘲笑我?”“不会的!”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便和大家学了起来。一开始包得还是不怎么好,一会儿功夫,也就“熟能生巧”了。这种热闹的氛围下,不知不觉中一堂课过去了。
不一会,水已经烧开了,我们把馄饨一个一个放进去,看着馄饨在水里翻滚,我特别激动,大约过了五六分钟,一碗加好调料,香喷喷的馄饨就上了桌,我们大家吃得上津津有味,有的同学吃得直打饱嗝,有的把汤都喝得一丁点儿不剩,全班的同学都在回味着包馄饨和吃馄饨的无穷乐趣。
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包馄饨,也更拥有了一种团队精神。
【篇七:有一种美丽叫信任】
信任是什么?信任是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和芳香;信任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的生的希望;信任是干旱过后的甘霖,救活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
有一次,我出去玩,却因走得太急,忘记带钱了,身无分文的我走到了一个卖馄钝的摊子上,到处都是馄钝的香味,摊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这时,我的肚子又唱起了“空城计”,我眼巴巴的看着老奶奶手中的馄钝,还不停的咽口水,老奶奶似乎注意到了我,走过来对我说:“小朋友,是不是想吃馄钝呀?”我结结巴巴地说:“是……是的,可……可是我……忘记带……带钱了。”这个时候的我,脸胀得通红,十分尴尬,可老奶奶却面带微笑地对我说:“没关系,下一次再给钱吧!”说着,老奶奶就已经在煮馄钝了,不一会儿,老奶奶就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钝,我吃过馄钝,谢过老奶奶之后,飞奔回家,就把钱拿去给老奶奶,老奶奶却还是那样笑着说:“你明天或者后天都可以来给我,不用那么急。”说完,老奶奶就转身煮馄钝去了,我望着老奶奶的背影,心想:真是一位善良、可敬的老奶奶啊!
世界上有一种美丽叫信任,信任是人和人之间的必要条件,它美丽着人们的心灵,美丽着每个不起眼的角落,美丽着这个大千世界!
【篇八:让感动常驻心灵】
氤氲的夜色浸染着紫色的窗棂,梦里似乎又闻到槐花淡淡的幽香,感动似一道澄清的柔波慢慢地荡漾开来……
——题记
月下,小路,老槐树……
又是一个有月的夜晚,风渐起渐落,吹乱了人们的头发,吹乱了人们的思绪,只有那颗心依旧格外温暖。
槐树在小路的尽头,树下有间馄钝店,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伯,年已过半百。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积蓄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那双深邃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他的店铺虽然在小路的尽头,但生意格外好,常客新客不断。
我独自骑车在回家的路上,黑暗袭来,寒冷袭来,我便哼着歌为自己壮胆。但无边的落寞还是爬上了新月,高挂在心头。
终于挨到了槐树下,我下车缓解压抑,正值老伯收摊,忙了好一会儿才看见我。他笑眯眯地冲我招呼道:“小姑娘,吃馄钝吗?”我摸了摸瘪瘪的口袋,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老伯仿佛猜出了我的心思,硬是拉着我坐下了。
老伯先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钝,又递上一杯水。我悄悄地抬头注视着他。那炽热的目光中包含的,无疑是一个老人对学生的最无言的温情。我的眼眶不知不觉中湿润了,赶紧低下头匆忙接过水杯。手无意间划过他的手指,凉凉的。而这杯茶却是滚烫的。仿若是他用手心将茶焐热,也用那炽热的目光将我的心焐热。我凝视着这杯茶,透过一层淡淡的雾气,两颗红枣静卧在水底,轻呷一口,一股枣香环绕于我的身心,感动的心绪涌动着。
这老伯我认识,生活仅靠这家店维持,生活的担子压得他好累。但每当乞丐乞讨之时,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学生放学晚归时,也总是他护送着他们远去。也许,感动的心绪不止一次涌动……
月下,槐树与老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深秋晚景图。我吃完馄钝,卸下寒冷,抛下畏惧,带上感动,带上这份爱继续后面的征程。
老人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越发高大,这份感动的心藏在老槐树下,也永驻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