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相关作文

【篇一:假如我有一台时光机】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世事难料,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如果我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如果我有一台时空机,我想穿越到明朝,救救神机妙算的传奇人物-刘伯温。

时间到了公元1375年2月,此时刘伯温抱病觐见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见其忠心耿耿,一起赤脚打天下,就派御医给他看病,开些药熬好,送给刘伯温喝下。我戴着测毒手环隐身来到刘伯温舍下,手环亮起了红灯并发出微弱的“嘀嘀”声,我越靠近他,手环红灯闪得越快,声音越响亮。原来朱元璋生性多疑假借看病之名实则想除之而后快,给刘伯温赐了慢性毒药,刘伯温掐指一算自己在劫难逃,但皇命好意难违不能不从,他正犹豫踱步站在窗前,我趁机将他的毒药换成草药汤。突然,他转身闭上眼睛把药一饮而尽,踉踉跄跄走到床边准备躺下等待死刑。我像超人似的现身在刘伯温面前,他似乎被惊吓到了,我赶紧解释道:“刘基先生别害怕,我来自现代,我是来救您的,送来的那碗药有毒,您喝下去的是草药汤,不会有事的,这颗逃祸救命丸,现在吃下可以除去身上的病痛,还有两颗,一颗在你回老家三个月后装暴病临死前吃,让皇帝确信你真死了,有人会亲自上报朝廷,三天后你可以复活,还有一颗当你觉得体力不支时服下,能让你再活600年。”刘伯温感激地说:“感谢神人的救命之恩,鄙人感激不尽。”还没说完我被迫隐身了,留下一句话:“以您的神机妙算本领就归隐山林里,替百姓排忧解难吧。”此时我回到了现代。

我忽然想起妈妈说过:“民间相传刘伯温并没有死,皇帝赐给他的棺材比普通人长一个人头,念在功劳不可没的份上以砍头罪保他全尸。在他的家乡-青田(现温州文成县),只要勤劳、善良、正直、受人尊敬的人遇到困难或有生命危险,就会得到一个白眉白胡子老人的神助;还有人经常看见一个悠闲自得的束发老人在江边垂钓。”难道就是我那时救了他,真的活到600年后?

时光机不存在,穿越时空也不存在,我希望刘伯温没死,生活中有更多救人于危难之间的神人“刘伯温”,让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充满温暖和阳光。

【篇二:心中的明灯】

节俭是一盏明灯,它照亮着我人生的路,引领着我在人生路上越走越远……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家风家教。东晋陶渊明便是如此。有一次他们造完战船,剩下竹子屑与木屑,陶侃便把这些收集起来,堆放在家中,家人嘲讽他,邻里笑话他,他都不以为然。直到一次大雪,路面很滑,许多行人因此摔倒,陶侃便叫人把木屑、竹屑拿出来,铺散在地面上,行人就不易滑倒了,人们这才明白了这个用处,夸赞陶侃节俭。

然而古人崇尚的勤俭节约,到了现在,却渐渐泯灭。现在的绝大部分年轻人,为了寻求阔气、“大方”、体面或刺激,经常大手大脚花钱,奢靡浪费,经常为在同学面前显得比较体面、不寒酸,早早地花光了自己的零花钱、生活费,去且要父母的血汗钱。记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曾是中国反腐节俭最严厉的皇帝之一。当时明朝初期,官员们十分腐败,百姓十分生气。朱元璋知道了,便趁着马皇后生辰,摆上了两菜一汤,让文武百官震惊了,他们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而皇后生辰竟摆如此宴席,实是不可思议,朱元璋便趁机颁布了一条法律规定——“四菜一汤”。

与朱元璋正好相反的是现在的宴席。有一条宣传广告,广告中是一家餐厅,第一张桌子上两位朋友在吃饭,大鱼大肉摆满桌子,两人举杯互饮,第二张桌子上则是一对父子,孩子看到满桌蔬菜便开始发牢骚,爸爸只好叫来了服务员……

勤俭节约为中华美德,节俭是我心中的明灯,节俭伴我成长,我们不应让美德泯灭,应让它永驻长青。

【篇三: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这一天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这一天也预示着“月圆,人团圆”这不,盼望已久的中秋节又要来了。我高兴不已。

学校放假了,爸爸妈妈也放假了。爸爸说中秋节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今天要和全家人一起吃月饼,看月亮。这是中秋节的习俗。

奶奶和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大家都来了,姑姑、哥哥、妹妹都来了,妈妈买回来一大盒月饼,口味各种各样。我们全家人一起坐在桌子前,吃着可口的饭菜。品尝香气扑鼻的月饼。爷爷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月饼的传说。朱元璋起义时当时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厉,给各路人马传递消息非常困难。此时朱元璋的军师想出一条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子里面,派人安全的传递到了各地起义军中,八月十五当晚起义成功了。得知胜利消息的朱元璋下旨将藏有纸条的饼子命名为月饼,从此就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

吃完晚饭,哥哥领着我和妹妹去看月亮。月亮像玉盘一样悬挂在天空。妹妹惊讶的大声说“今天的月亮好大好圆”。

大家都笑了,爷爷笑的很爽朗,奶奶笑得很慈祥。大家都沉寂在幸福中。而此刻的我仿佛理解了中秋节的重要意义,“团圆”。

【篇四:我的读书生活】

我很喜欢读书,因为它可以让我收获许多新知识。

小时候,我就有了一个很大的书柜,里面放了许多书,有《恐龙百科》、《米小圈上学记》、《黑猫警长》……当时我还不识字,每天晚上都是妈妈读给我听。后来,我慢慢地认识了一些拼音和文字,便常常去书店看读本。书店里的书丰富多彩,我开心极了,那里成了我的乐园。

随着年龄和识字量的增大,我的理解能力不断增强,我开始喜欢上了《三国演义》。我常常把头天晚上看到的故事,第二天添油加醋地讲给爸爸听。七岁时,在反反复复地把《三国演义》看过几遍后,我又开始看《中华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史记》……我非常喜欢这些书。书上的每一个字,都紧紧地吸引着我的眼球。比如,《明朝那些事》里有个故事,描写了朱元璋造反时被敌人陈友谅围在南京的紧急形势。眼看着朱元璋就要支撑不住了,我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家里来回踱步:朱元璋,你可不能失败呀!我也很佩服朱元璋手下的名将与功臣,如刘伯温。在我眼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我喜爱阅读历史书籍,从三皇五帝,看到明末清初,我被我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出现过那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发生过那么多传奇感人的故事而折服: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以及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他们都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历史风云人物!

每天晚上,当我阅读这些历史时,就会感到热血沸腾,常常到了睡觉时间,仍然爱不释手,在妈妈几次三番的催促下,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心爱的书籍。

阅读,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其实,我开始并不喜欢看书,在妈妈的循循教导下阅读了很多书,我渐渐发现读书很好,很享受!

这就是我的读书生活,我爱阅读。

【篇五:你好对联】

嘿!你了解对联吗?

瞧瞧,“发奋识全天下字,立志读遍世间书!”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的对联,短短的14个字就写出了他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以及豪放不羁的品性;“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54岁的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对联,写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做人方面的要求和希望以及自己的高尚人格;“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这首《声律启蒙》不就是清人车万育为我们所有华夏儿女写的吗?……读着这些形式优美、朗朗上口的文字,我们不由得发出一声赞叹:真美啊!

在古代,人们将对联刻在桃木板上,所以对联在古代叫桃符。后来纸张流行,人们就将对联写在纸上贴在楹柱上,因此后来对联又被称为楹联、对子。

五代十国时,蜀主孟昶曾写下第一副对联(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当对联(桃符)传到宋朝后,王安石又写在《元日》诗中写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时的对联还叫桃符。

到了明代朱元璋当帝王的时候,有一年过年,朱元璋下令,让都城金陵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对联。当朱元璋在巡视时,看到一家屠户门上没有贴,于是就帮屠户写了一篇对联。当朱元璋第二次检查时,屠户还是没有贴,朱元璋很是生气,后来得知屠户因这是帝王写的十分珍贵,所以在家里中堂贴着,每天祭拜。朱元璋听了格外高兴,就赏了屠户三百两银子。人们听说后,都纷纷贴上对联,还比谁家的对联写得好呢。从此,对联就得到广泛普及,并一直流传至今。哈哈,朱元璋可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大功臣呀!

写对联可不简单,它要求上联与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同位不能重字,结构还要相当,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仄起平收,而且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关。贴对联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对联可长可短,内容丰富多彩,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行业联与自题联等等。怎么样,对联不一般吧,你是不是已经听得目瞪口呆了呢?

别发呆了,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积极传承吧,让对联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期里更加发扬光大。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喊一声:对联,你好!

【篇六:我是一尊兵马俑】

曾几何时,我和同伴们被泥土覆盖,被烈火煅烧,才站到这个空洞洞的大厅。

我们身边的皇帝,叫嬴政。曾几何时,他征服六国,一统天下,令人仰视。

谁曾想,就是这位英明的皇帝到后来竟变得麻木不仁,开始大兴土木,妄想长生不老,还一手造成了令读书人叫苦不迭的“焚书坑儒”。而今,一切都已经远去,他只静静地躺在我们中间。我们对他,有着太多的崇敬,太多的赞叹,也有太多的失望。但我们依然忠诚地站立在他的身边。

曾几何时,我们听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听到了人在呐喊,马在嘶鸣……我知道,又要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情景了。我似乎听到了“精忠报国”的抗金大潮声,也听到了无耻小人的阿谀声;我也知道,又有忠良要被奸邪算计了,又有有志之士要被小人杀害了……我感到有滚滚的热血流遍了我的周身,又被深深刺痛。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我也听到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自豪,也听到了单于无处可逃的那声声哀叹……

历史的车轮啊,抹不去的记忆!我醒了,从欣喜转为愤怒。我听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怜,也听到了反贼踏着尸骨跑过了城门,我听到了贪官大嚼五谷树上粮食的噪音,也看到了无数清官血染国仓的悲壮……

曾几何时,我看到朱元璋吃虎皮豆腐,大快朵颐,也听见马皇后心胸宽广,一心帮助皇帝治理朝纲……可我不明白的是,如此盛世,为何凤阳艺人还要唱“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一再地,我听到了“满汉合一”的欢呼,努尔哈赤被人朝拜……可曾几何时,我听到了彼得“雷帝”对边境的侵犯,在我知道了康熙大帝亲自领兵出征时,那颗悬着的心才慢慢地放下来……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我听到了一声声此起彼伏的“打倒封建主义!”——我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称自己为“人民公仆”而骄傲,也为卖国求利的袁世凯而感到羞耻;我听到了希特勒恼人地大喊“世界属于我!”,还听见,那残暴的日本鬼子用那沾满鲜血的双手杀死了一个又一个妇孺弱小,还以此取乐!我还听到了“中国不会亡!”的惊天呐喊声,终于,我听到了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声音……我笑了,同时,也涌出了眼泪,我可以放心地沉睡了。

醒来时,我发现我正站在一个玻璃罩里,面前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正用生硬但极富感情的中文在说:“中国的历史真是太奇妙了!”我又笑了。

还有谁能知我心中的历史印记呢?因为,我是

【篇七:走出来,就好】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是成功的人生,也会遇到痛苦和烦恼,关键在于能否走出来。所以,无论处在怎样的逆境下,都要告诫自己:走出来,就好。

遇到挫折时,走出来,就好。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出身没落贵族,参军后被海盗俘获并贩卖为奴。获得自由后,有蒙冤入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即使遇到这样的挫折,他也并没有气馁,而是在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等一批不朽之作。

试想,倘若塞万提斯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那么他还能够写出这部风行于世的作品,并被视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吗?当然不能。梁启超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塞万提斯面对挫折,他走了出来,因此获得了成功。

遇到危机时,走出来,就好。日本的丹波村贫穷落后,信息闭塞,为了富裕起来,他们广泛征集致富良方。最终,一位专家建议:既然只剩下贫穷和落后,为何不出售它们呢?今后村民到树上住,模仿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以吸引城里人观光。村民们采纳了这个建议,不到一年就富裕了起来。

没有人愿意遭遇危机,但危机常常不期而至。只有那些能够走出来并将危机化为专辑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可见,遇到危机时,走出来就好。

面对错误时,走出来,就好。明朝的卢熊人品文品都很好,被举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任命他为兖州知府,但官印上却写成了“衮州”。他立刻上奏朝廷,要求重新刻制。朱元璋出身低微,自尊心非常强,一怒之下将卢熊即日斩首。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改正。知错不改,又是一错。面对错误时,走出来就好,何必想朱元璋这样执迷不悟呢?

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但又有哪个人是一帆风顺的呢?轻易被困难打倒的人是不会有一番作为的。走出来,迎接你的一定是光明的未来。正像雪莱所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因此,永远不要忘记,走出来,就好。

【篇八:这,就是大明——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从小就热爱阅读,从天文到地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到科学……其中令我受益匪浅的一套书莫过于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明朝那些事儿》。

每每看到这套书,我总会想起朱元璋勤奋工作时的场景;每每想到这套书,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永乐大帝金戈铁马的日子;每每回忆起这套书,我的心中总会出现万历帝运筹帷幄的场面……朱元璋,朱棣,刘基,胡惟庸,常遇春,蓝玉,张玉,郭子兴,汤和,李善长,陈友谅,宋濂,王保保,徐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可是翻开这套书,我仿佛身临其境,那已远去八百多年的人物和事情又鲜活地在我的面前上演着属于大明的是非成败。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和历史沟通的桥梁,也是我认识大明的解说员。这套书一共九本,每一本都记载着一段时间里的要事。整套书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大明“公司”里各个“领导”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一个个黑白不分、奸诈虚伪而又国强民富的大明场面跃然纸上。其间,有许多复杂、纷乱的人物关系,作者都巧妙地用图表、插图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了,让读者一目了然。由此我不得不佩服起书的作者。

这套书的作者的确非同凡响,他就是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当年明月。他不仅是一位史学者,而且是一名才富五斗的作家!

每次读这套书,我总会被作者那幽默风趣、自由豪放的笔调所吸引。作者抛弃了以往老套、拘泥的写法,以炉火纯青的手法,自由自在地描绘着明朝那些事儿,把历史这种本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叙述得生动有趣;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把历史的本质突显得淋漓尽致!让死板、枯燥的史书变得通俗易懂,可谓“妙笔生花”啊!

合上《明朝那些事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人物多是在不停地斗争中,这是封建社会的残酷。哪怕是朱元璋,这开国皇帝,他也是以其疾风怒涛之势,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国皇帝的伟大转变,统一了泱泱天朝,终成那个时代的超人,传奇由此开始。俗话说:“自古人生多磨难”,正是明朝那些事儿蕴藏的精神,才铸就了那些年辉煌的历史。那些年,每个名人辉煌的历史背后,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史。他们或受人诬陷、锒铛入狱;或受人嫉妒,脱离官场。在沟沟壑壑中几进几出!只有守得住自己的底线,守得住自己的理想,才能反败为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在凄风冷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终究攻成名就!

这就是令我感动、令我终生难忘的大明。他是伟大的、神奇的、特别的。这套书犹如浩瀚书海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也犹如我人生道路上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路。

【篇九:美味的腊八粥】

我时时盼望着腊八节的到来,困为只要腊八节一到,奶奶就会熬一大锅腊八粥,供我们一家人吃。

腊八节吃腊八粥还有一段传说哩!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时,生活很贫穷,有一次被捕入牢房,在牢房中吃尽了苦头。一天,朱元璋无意中从一个老鼠洞中挖出了许多杂粮,他如获至宝,把挖出来的杂粮放到破锅里熬了一锅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他当上了明朝的皇帝,整天好吃好喝,可他总是想起在牢房中吃得那一锅粥,那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于是,他宣告天下,每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粥,所以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流传至今。

做腊八粥需要各种材料,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

材料准备好了,奶奶半夜三更就起床,我也会猫在被窝里兴致勃勃地看奶奶做腊八粥。奶奶打开高压锅把试先浸泡了一天的各种杂粮放进去,倒上水,熬大约1个多小时,粥熬好了,再洒上白糖。这时,我这个名副其实的小馋猫,就赶紧扑到腊八粥前吃起来,“啊!这粥真是香气浓郁、甜而不腻、柔软爽口啊!”我边吃边赞叹着,一家人也都围上来,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来。一瞬间,温暖流通我的心头。

每次想起奶奶做的腊八粥,我这只小馋猫就要掉口水了!每次想起那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腊八粥的场面,我就想每天都过腊八节。

【篇十:苏州游记作文】

周庄,我梦里向往的地方。

周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地带的一个小古镇,古色古香。

走进周庄,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黑白的.房子。这房子屋顶是黑色,墙是白色。仔细一瞧,还别有一番风味呢!

周庄有“三多”,一是蹄多,这里的蹄指的是猪蹄,也叫“万三蹄”。关于这个万三蹄,还有一个来历呢!据说在朱元璋那个时代,有一天,朱元璋到沈万三家去做客。他看见桌上有道菜遍问:“这是什么?”万三想:不能说这是猪蹄,因为朱元璋姓朱,若说这是猪蹄,就等于说吃了皇上。这是对皇上的大不敬。沈万三想了想,咦,有了。他答道:“这是万三蹄。”言下之意,您是君,我是臣,您在上,我在下,您吃我没关系。为沈万三的机智点赞!

这第二多便是桥多。周庄镇有:双桥、富安桥、通秀桥、梯云桥、报恩桥、太平桥、全功桥。福拱桥“八大名桥”。当然还不止这些。其中周庄的双桥最为著名,顾名思义,就是两座桥在一个地方,一个水流上而得名。

嘿嘿!在江南水乡,这第三多便是水啦!江南这里,几乎随处都能见到水,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上面有几条小船。真的是应了这句“小桥、流水、人家”啊。

周庄,江南第一水乡。那美丽的地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