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执著为话题的作文】
人生似一次漫长的旅途,打开心的枷锁去领略前方迷人的景色。而唯独胜利者,才有资格前行,而失败者只会被沦落到淘汰的地步。每个胜利者都有他们无形的姿态,因为他们用执著开路。
这种过程是看不到的,你看到的只是他们成功后的笑容,而笑容的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执著与坚持挺过来的。
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只有执着才是最好的捷径。
我们学校的排球队是出了名的厉害,不论男排女排,年年是冠军,甚至都成了我们学校的代名词,每每他们比赛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看世界大赛的即视感,甚至还有媒体到校来拍摄他们训练的照片。我不仅为他们的球技感到惊叹,而他们所说:“我们只是出于对排球的一往直前”。排球只是他们的业余,他们喜爱它,所以渴望赢得它,不论有多少坚辛,也都终究凭借着执著挺过来了,他们这种坚持不懈,执著不放的精神令我十分敬畏。
这样的经历我也同样有所感受。受到队员们的感染,如今的我也学会了坚持执著。自幼来我的科学成绩一直是我的“拖油瓶”,六年级了,也该“补一补”这个漏洞了。我同别的男生不同,我对科学并不感性,但任它在那边越来越糟不是办法,因此我只好苦嚼着这乏而无味的苦涩的科学,如同口香糖反复咀嚼与琢磨,从中我有想过放弃,不止一次甚至十次,但将来因一科成绩而拉低我的分数实不不甘,我只好坚持着,做着习题,背着公式,课上与老师积极互动把不懂的趁早补好,不要亡羊补牢了才感到为时未晚,如今,我成功了。
我用执著开路而路,而执著为我开辟了一条宽敞无比的大道!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这是一个听上去很现代的词。17、18世纪的欧洲学者,回顾过去的一千年历史,荣耀地给自己加上了“文艺复兴”的冠冕。这与现代人自诩为碎片化多少有些相似意味。不同的是,现代人是出于一种“世风不古”的自卑情感才这样说的。
碎片化,听起来总有些刺耳,易使人想起家中的碎瓷杯或惨遭粉碎的名画。反正不是好的。于是乎,社会上开始出现一种生活方法,鼓吹宁静归真,相应地,打着“慢生活”旗号的餐馆、书籍、音乐应运而生,几乎可以形成生态。殊不知,这种生活方式已是典型的碎片化的生活。
之所以说“‘遇上’碎片化的生活”而非“遭遇”,就是因为碎片化不应过分被责难。十几年前广为赞颂的多媒体现在又被惧若虎狼,这种极端思潮或许是受《娱乐至死》等书的启发。该书讨论的大多只是电视行业的碎片化的危害,可是现在,除报纸、电视、广播外的第四媒体迅速崛起,再加上购物平台、社交软件粉墨登场,于是有人疾呼:人心在变得越来越浮躁!叫归叫,大家还是习惯于一边刷朋友圈一边看着八卦,耳朵里还在听吴亦凡、薛之谦的歌。碎片化是时代的趋势,最痛快的防微杜渐的方法莫过于将互联网一刀切,两相权衡下,人们不得不选择前者。怎么说起来有点“毒瘾成性”的味道呢?
现代化,一定程度上就是碎片化。博物馆里的现代艺术,看着五花八门、乱人眼球,其核心精神,在于打碎陈规、天马行空。无怪乎现代艺术作品往往给我“碎片化”的即视感。现代人听的摇滚、喝的汽水、吃的方便面也是同理,相比以往的音乐、饮料、食品,它们总有莫名的“碎片感”。就连现在的流行歌坛,也动辄“心碎了一地”之类的歌词,这也算是“碎片化”的一种表现吧。
外面的世界碎了,你不能碎。做你想做的事,你就能守身如“玉”。要有“人皆察察,我独昏昏”的觉悟,不盲从潮流,不碌碌无为,你就能避免“玉碎”的命运。还有就是,不要动不动就45度仰望天空疾呼“我心碎了”。
【篇三:我的小仓鼠】
昨天,我买的小仓鼠到货了。一只紫色,一只白色。紫色的身上还带着少许灰色,朦朦胧胧,神神秘秘,有一种雾里看花的即视感;白的脊梁正中间有一条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的黑线,听说毛色越白品质越好,那这只肯定是“鼠中豪杰”,我美滋滋地想。
刚到家时,它们瑟瑟发抖,紧紧地挨在一起,显得十分怯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再加上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也激动得有些手忙脚乱,小心翼翼地接过快递盒,不知不措。
小仓鼠居住的房子还未到货,我从家里找出一个大纸箱,却又不知如何将把它们转移至“新窝”,直接倒进去是省事,但容易伤到它们;直接用手抓又怕被咬着……正在我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时,突然想起厨房里妈妈的洗碗手套,赶紧戴上,小心翼翼地捏出它们。又把备好的木屑铺满箱底,两只只可爱的球球一个劲儿地刨木屑,想钻到看不见我的地方,继而又蹲下,在纸箱旁偷偷地乜斜着我。突然想起它们经过一路的颠簸,肯定又累又饿,我还需要为他们准备食物和水。说干就干,我往木屑上铺了一层鼠粮,他们无动于衷;我拿出家里的五谷杂粮,它们还是藏住自己。我慢慢退开,悄悄拉上门,透过门缝继续观察。它们停止了刨木屑,只见紫色的那只抱起一个瓜子,侧着头,转动着小黑豆般的眼睛,晃动着长长的胡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好可爱!我忍不住发出声。蹑手蹑脚靠近,机警的它听见动静,匆匆放下手中的瓜子,一溜烟又开始刨木屑。我后悔不迭。
现在,两只小仓鼠已与我渐渐熟悉,它们不时会爬进我的手心,一边洗脸,一边吃食;摸起来软软的,绒绒的,我真喜欢它们!
【篇四:缘】
所谓其“缘”,绝大部分人都觉得它指的是“缘分”,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
曾经在QQ空间中曾发表过这样的一个说说
“偶然的错过三生的落寞
思一时念一世
愁情一杯苦涩半盏”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却这样说,“在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偶然,它只不过是化了妆的必然罢了”,刚看到它时,也没过多地在意,只不过是轻瞟了几眼。寂静的夜晚,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越想越觉得这几个字并不是那样简简单单。目光再次凝视着那几个显眼的字,良久,内心不假地思索着:难道我与那个人的错过是上天注定的吗?带着这个问题,不觉间进入了梦乡。
天空似乎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布,有种梦幻般的即视感,独自一人徘徊在繁华的大街上,人潮拥挤,不得已地踮着脚尖一点儿一点儿地走。不经意的一刻间,似乎望到了一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背影,他只管一味地前行,而我,此刻,站在那里,凝望许久,只为他那华丽的转身。一刹那,他的身子转了过来,而我,却有些不敢面对,也好似得到了一个“深情的回眸”。时间仿佛定格在那里,两人对视,惊诧而又欣喜。
一个人“银豆豆”纵然掉落,另一个人嘴角上扬,内心感慨,“有缘人千里来相会”,两人下意识地向对方走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其实两人都从未知道他们曾擦肩而过。而不知何来的缘故,让两个人对彼此都怀有天大般的好奇心……
仍旧陶醉于那个梦境,但那种感觉却从未再次出现。现实生活中,那真的有可能是“有缘无分”吧,也许在这绝情的世上只有那“必然”,而不会有“偶然”,而且那错过,不是偶然……
“缘”这东西,让人好奇,可又让人琢磨不透,它总是玩弄着人们,但到最后,它总会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守望那片星空,不觉间诵起了诗歌,
人生是一团迷解不开
岁月是一道题当我还没看透
光阴叹息而你是我的梦
还未等我珍惜时光匆匆过矣
……
【篇五:二十年后回故乡】
2035年10月1日,巴黎上空的一栋云层浮楼最顶层的咖啡厅里,两位东方面孔的女士正愉快地用中文聊着天。其中一位是我,另一位是我小学时代的玩伴王蕴涵。在异国偶遇的我们都很激动,不停地向对方述说着这些年自己的经历……我们不约而同地聊起了故乡。于是,我便萌生了回故乡看看的念头,第二天便飞回了中国。
一踏上故土,我便径直向曾经装载了我所有童年回忆的家走去。可是,我在附近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那栋记忆中的老房子。一打听才知道我的家——那栋老房子早已拆迁,并建起了高楼大厦。望着这插入云霄的高楼,我不禁感叹:“故乡变了!”正想转身离去,却无意间瞥见大楼前花坛里的那棵老桃树。以前,每次有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我都会坐在它身旁抚摸着它,向它倾诉。现在,它竟成为了这个家唯一的守候者。我走上前去像以前一样轻轻地拍了拍它,它好像一个沉睡的老人,被好久没有回家的孩子叫醒,又惊又喜,叶子不住地“沙沙”作响。我心底泛起一股伤感,最后看了老桃树一眼就离开了这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穿过一条马路,来到我的母校——路桥小学,一股亲切感便涌上心头:学校还是和以前一样啊!走进校门,却发现学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学生全都不背书包,只用手指着科技系统来学习,整个学校有种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即视感。有一处地方却很显眼,那就是我一二年级时的老教学楼,它竟被当作文物,用一个巨大的玻璃罩保护了起来,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回忆的窗口再次被打开,我想起了曾经在这栋楼里嬉戏、看书的情景,那里有着最纯洁、最质朴的童年,有我最美好的回忆。顿时,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和老师讲课时平和的语气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不舍地离开了母校。
从学校出来,我突然想着要去看一下小学同学。可是许多同学都离开了故乡在外漂泊,只有项乐乐还在台州。我找了个时间和乐乐见了一面。乐乐见到我时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惊讶,惊喜只从她的脸上一掠而过,很快便恢复一副沉着、冷静的模样。这让热情迎上的我有些尴尬,她有了一些成熟女性的魅力,跟曾经那个单纯的乐乐不一样了。她变了吗?不,她没变!因为在她望着我时,我可以从她那琥珀色的瞳孔中看到她的内心深处,还有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俏皮可爱和纯真……
时光匆匆从手指缝间流走。二十年了,故乡变了,故乡的人也变了,没变的是那份浓浓的故乡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