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题记
老师是我们心中的明灯,是路标,是黑夜时的灯塔。好学生遇不到好老师不行;有好老师,而学生却不努力也不行;唯有好学生在好老师的教导下,勤奋、刻苦、拼搏才会有沉甸甸的收获。我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而我暂时还没做到好学生。
小学时成绩说不上很好,可也不错,可以说是上等吧。到了初中作文常被老师表扬,我便有些飘飘然了!小学时的一些毛病也都渐渐浮现到了大家的眼前——上课说话、做题不仔细、懒!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默写语文词语时,我错了好几个。谢老师把我叫过去,对我说了一番话:“看你这词语怎么回事呀?该注音的没注音,这‘箩筐’的‘筐’有这一点吗?全班好多人都对了,你这么好个小姑娘怎么错了呢?说明你还不是个细致认真的小姑娘!你觉得这是你该有的水平吗?”
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幡然醒悟。是呀,我还不是个细致的小姑娘。我要是能再细致一点,或许就不会错那么多了。老师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因为老师在我身上寄托了很大希望!
好老师不止谢老师一个,还有王老师。前两天的英语单词和句型听写错了一大片,有的会有的不会。老师都一一在微信里给我讲清楚了!最令我感动的是,王老师还给我发了一张纸,上面是她亲手写的几个相关句型,根据这些句型在微信上用语音给我讲了又讲!要知道王老师不仅要教我们,她也有一个和我一样上初一的孩子需要辅导,家里还有一个Baby需要照顾!王老师竟然还在周末不辞辛苦给我讲题,怎能不让人感动?
既然有这么好的老师教我,我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把成绩提上去?我又怎么能残忍地辜负老师的期望?
【篇二:那一刻】
【篇一:那一刻】
张思宜
地铁上人群拥挤,空气里都带着灼人的热浪。我看到了身旁的红衣少年。他皮肤白皙,睫毛很长,靠着座椅的扶手,低头看一个本子。我出于好奇心凑近一看,哦,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英文单词。字很丑,像一条条蚯蚓,在每个单词旁边还有一些中文,但都很奇怪,根本连不成词或句。比如:“what'sthis”,旁边的注释是“袜子惹事”,原来这是在标注读音啊!
我忍不住细细端详起他来:额头光洁,上面有些许汗珠,细腻得几乎看不见。浓黑眉毛,皮肤苍白。可当我看见他的嘴唇时,内心颤动了:他读着那些单词,红红的嘴唇蠕动着,但看得出很艰难,可他依旧很认真的读着,头也不抬。那一刻我的喉头有些发紧——即使那般困难,即使已经逼出汗珠,他也在坚持全身心地投入。我在学习中会有这样专注吗?但同时我又很痛心,他没有用音标注音,却用中文注音,这样的方式根本不正确呀,努力的方式不对,难道不可惜吗?那一刻我的内心百感交集。
【篇二:那一刻】
殷颢峰
上个星期,有一天早晨,黄老师来到班上,她的声音像是感冒了。我也没太在意,可能是因为最近气温骤降的原因吧。那天下午黄老师叫我去她包里找U盘,我打开她的包的拉链时,震惊了——最上面的就是药,药盒上面写着一日三次:适合发热,咳嗽,流涕等风凉感冒症状。接着我又翻到了很多卫生纸,湿巾,越往下翻得越深,我的心也越往下沉得越深。翻到最底下的是一个煮熟的蛋,冰凉的鸡蛋。啊,我才想到黄老师为我们早饭都来不及吃,多么辛苦啊!
我没找到U盘就往她桌上望去,上面放着大摞的作业本,旁边还有一张A4纸,上面写着我们今天在数学课上讨论了很久的一道题。
黄老师虽然感冒,但仍是坚持着上课,坚持着批改作业,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再次回想起我找东西的那一刻,总觉得,不止找了U盘,还找到了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一些应该令我们深思的东西……
【篇三:那一刻】
杨熳
记得是晴朗的一天,我在公交车上准备去补习。公交车上很挤,有许多人站着,还吵吵嚷嚷的。我眼看还有四站,便也松了口气,至少不会再那么难受了。我闭上了眼,想要在这吵闹的车中休息一会儿,结果还没有一分钟,就在我斜前方的后门,突然“嘣咔嘣咔”的发出细碎的声音,我皱起了眉头,毫不情愿的睁开了眼。映入眼帘的是位老人,站在后门外,他正用力捶打着后门,我便也打量了他一番:
破旧的军装外套里,穿着一件较旧的棕色毛衣,下身又是劣质的长军裤,他满脸皱纹,皮肤早已晒成古铜色,他满头花白的发,在阳光下,格外耀目,他一只手挑着那满满的菜筐,一只手也还在用力地拍打着车门。我这才回过神来,想站起来叫司机,但我眼看着公交车内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便也放弃坐下了。公交车摇摇晃晃的开起来,那个老人还是没能上车,我一直望着他的背影,落寞,更多的是愧疚。
【篇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的这句名言,我一直刻骨铭心;周恩来总理,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只要一有空,我都蜗在书房,在属于小小的我的秘密乐园里读书。
在我不识字时,看见爸爸书架上满满的书,不由得十分好奇。可惜那时无法领略其中的乐趣,就缠着爸爸讲故事。正是在那时,我认识了周恩来,知道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言的由来。稍长大些后,我会看注音版本《安徒生童话》之类的童话书,读得津津有味,反复看了十几遍。再大些,看不注音的漫画,比如《哪吒闹海》。之后,接触了一些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林冲的英勇善战叫好。现如今,看些科普读物和杂志,像《博物》、《意林》和《我们爱科学》等。
读书让我感到一种力量。那种力量温柔地在为我的心灵塑形。我隐约看到了世界的真实摸样。没错,小小的我正是通过这些文学艺术品窥视着这个世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我的行动。
我蜗在五六平方米的书房偷偷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尽管身处一个狭小的地方,我的年少时光却宽广得足以信马由缰。即使懵懂无知,却也被这些文字的温暖感动。正是这生命初始奠定的暖色基调,成为了我往前走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记忆深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如窗口悄悄洒下的橙色暮光,照着缩在书房的小小身影,那些柔和温润的文字,以及那种温暖丰富的力量,暗暗地被我深藏在心,陪伴我成长。
【篇四:我学会了欣赏】
流星划破了夜空,于是,有人说,短暂的是最美丽的;雕塑矗立在广场,于是,有人说,永恒是最美丽的,我却一直在寻找我自己的答案……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九岁,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特别喜欢看“楚汉之争”相关的东西,那时还小,捧着一本注音的《刘邦传》兴致勃勃地研究。书上说:刘邦布衣起身,斩白蛇,举义旗,终于夺得天下。脑海里浮现的是高大威猛的形象——手握利刃,直指苍穹,率领千军万马征服天下。
那时候的刘邦就是我的榜样,是心目中的英雄。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十二岁,注音的那本书依旧放在书架上,手边的是精装版的《刘邦传》,内容也丰富了不少。此时再读,少的是一份崇敬,多的是一些愤怒与责骂。当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要以煮汤杀之以威胁刘邦时。刘邦依旧是那副懒散的样子,似乎更有些兴奋地对项羽说也要分自己一份。
无赖!简直是无赖!少年无赖,长大了依旧这么差劲!心里不由暗骂。再看夺取天下后,刘邦更没有人性,杀功臣,用小人。吕后更是帮助刘邦杀死了韩信,株连九族!当年这些人为刘邦奔波劳累,夺取天下后,依旧不让安宁。天理何在?!
“啪”书摔在了桌上,再也不想看了。刘邦——你已不是个英雄!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十五岁,我长大了,当年的冲动与无知已然过去。看着《刘邦传》泛黄的书页,有种想哭的感觉。又一次翻开了它,细细的品味,却发现此时的感觉有不一样了。是的项羽要煮杀父亲时,刘邦虽然表现的不在意,但能忍心吗?那是他机智的手段。刘邦也明白,韩信等人若势力过大,必须使其江山不稳,于是舍将才取江山,也是明智的选择。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气势豪迈,又岂是一个无赖写出的?不,他是一代帝王!
或许,我对刘邦的看法会继续改变,但至少我找到了那个我的答案:欣赏是一门艺术,换个时间,换个地点,或许你欣赏出的是另一种结果。多变的事物是在我以为最美丽的事物,而我,也已经学会了如何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