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相关作文

【篇一:走过秋叶】

走过秋叶,想象寂寞的心动,世间的波澜不惊穿不透微洒的秋风,脚点秋叶,所有的思绪在静谧中沉浮,浮想联翩。

走过秋叶,看秋叶飘落,有的或许不只是枯叶蝶梦幻般落下,还寓意着生与死的伪装。化为秋叶只为追寻生命的真谛,真正的秋叶何如?没有哪只树叶因为注定的落寂而选择拒绝绽放悦目的翠绿。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生死之中,太在乎落叶归根的重生,却忘却了悠然飘落也存在着美的幻想。当枯叶的身姿飘向永恒的大地,听到的似乎不是大地的叹息,而是似晨光中熹微的笑。踏一路秋叶满地,留一串支离破碎。在世间却由此多了细碎的旋律。何以从容?何以淡然?在春承受料峭之冷,享受破绿之喜。在夏轰轰烈烈绽放生命的色彩。如此,便能享受秋叶飘落之静美,清淡如水的人生也可体味悠然入地的从容。

走过秋叶,体味美的乐章。不必有层林尽染的豪壮,也不必在乎“谁染霜林醉”。看一片枫叶沾上胭脂般亮丽的红,看一片杨叶纯得无暇的黄,心中已升起无言的欣喜。光与影的协奏曲在秋叶中演绎得如痴如醉。叶影摇曳,将明亮的阳光切得斑驳陆离,残碎满地。阳光中透出秋叶的成熟,搅拌出迷离的朦胧。走在秋叶之上,感受细碎的微妙。漫步之中,微风吹拂,当秋叶的气息夹着泥土味,随风飘入心田,不知心灵门后的灰尘,是否也会随风流逝?清新自然的气息帮你挥手拂去心中的阴霾,留一片从容舒畅。在微凉的黄昏,褪去黄色的浮华留一点诗意的微红,光线随着秋叶滑到面庞,诗情画意便悠然诞生。走过秋叶,不必在乎经历的浮华或悲凉,忘却处事的老练,回归淡去的童真。秋叶或许没有高楼大厦的宏伟,却有着独特的自然之力,足已冲破水泥钢筋。

走过秋叶,感触内心的平静。站在风中,细品秋叶,除却杂念。那一刻的安宁愉悦,袅袅如烟。让诺言与浮华隐于秋叶之后,漫步于宁静的梦境,在阳光中透视时间的流逝,意态阑珊。真正的宁静,不知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秋叶中静思,拂去面前的名利,进而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秋叶飘落,化作澄澈之水,洗掉浮尘。不必在乎千年之后你的名字是否随历史的长河仍能到达彼岸,只需把握当下。秋叶中的宁静,流淌出淡泊的智慧。

走过秋叶,静听生之奥妙,品读自然之美,触摸心灵之静。掠过尘世浮华,守住最后一片秋叶——此刻,转身,亦或前行,一切澄明如镜。

【篇二:心向远方,何拘浮华】

欣赏一只雄鹰的优劣,是看它是否能搏击苍穹,而不是看它的羽毛有多么光鲜亮丽;判断一把刀剑的利钝,是看它能否削铁如泥,而不是看它的刀柄装饰有多精美。同样辨识一个人的好坏,是看他的学识与道德境界的高低,而不是看他的容貌与衣着是否漂亮华贵。

心中向往远方的人,是不会在意外物的好坏,他们所想的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最终到达向往的远方。汉文帝即位时,国库空虚,国家经济十分萧条。汉文帝决心改变现状,在努力治理国家的同时,汉文帝不允许自己的宫殿用金银装饰,只能使用瓦片。连他最宠爱的夫人都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只能穿粗布衣服。汉文帝极力倡导节俭,一心励精图治,最终成功实现了汉朝初年“文景之治”空前繁荣的盛况,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心怀天下的人,只想着为国为民,很少考虑自己。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博大的胸襟令人景仰。唐玄宗李隆基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他登基之始,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确实把大唐天下治理得“胖乎乎”的,赢(next88)来了大唐的“开元盛世”。只可惜后来宠幸杨贵妃,纵情声色犬马,最终己肥而百姓瘦,导致安史之乱,大唐一蹶不振。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拘于浮华的外物,必然会抛弃心中的追求。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被一个小学生问道:“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如此破旧的呢?”盖达尔笑着说:“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看来盖达尔并不是靠“皮箱”来赢得世人的敬重,恰恰是凭着他的才学与品德。也正因为盖达尔不在意外物的好坏,一心专注创作,所以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求学之路也是如此。当我们被外物的浮华迷失双眼的时候,不妨想想宋濂告诫马生的一席话:“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你的心中如果真的有向往学问追求真知的欲望,那就不要去理会那无关紧要的杂念,不必在意那身外之物的得失。

你若向往远方,那就马上出发吧。鞋子是否合适,道路是否平坦,天气是否晴朗,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踏踏实实地迈下那一步才是最关键的所在。你说呢?

【篇三:浮华流尽,寻找心中瑰宝】

舍弃珍珠,寻找麦粒充饥,这是公鸡的追求。于浮华中,人也一样容易迷失自己,不加考虑地索取,却忘记本真,未想过是否适合自己。面对诱惑,每个人都应当仔细考量,带着赤子之心,于俗世纷扰中,探求心中瑰宝。

隐身浮华,追求文学巨宝。

钱钟书与杨绛在文学上成就颇大,媒体报社、学者都各怀目的地上门拜访。他们甚少接见。名利于他们犹如浮云,他们只怕扰乱自身的安静,影响创作。他们只想寻找隐身衣,隐去浮世的纷扰,而后探求文学瑰宝。钱钟书夫妇清醒地明白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因而在名利这块肥肉面前无动于衷。而反观当代作家,为迎合大众,挣取稿酬,无法突破桎梏,即使名噪一时,终究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流星,怎可撼动钱杨二老在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看淡浮华,执著音乐之梦。

李宇春是大众歌星,是众多选秀冠军中,唯一一个影响巨大的明星。这不仅仅靠她个人的才华和勤奋的努力,更靠她那颗坚定如初的心。面对质疑,她默默接受;面对盛赞,她也不改初衷。她知道,名声金钱不是她要的,音乐才是她的灵魂伴侣。面对荣誉,她淡然地说:“八年我心如初,音乐还是我最大的梦想和信仰。”若当初她急于求成,追名逐利,那么她早就在浮华巨浪中沉沦。保持心灵一方净土,寻找音乐真谛,才是李宇春的追求。

看透浮华,追寻真我。

“国家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些称号对于季羡林来说并非盛大赞誉,反倒使他惶恐,他清醒地定位自己,所以都辞掉了。大师只求一方静隅,潜心创作,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宝,潜心研究,收获文学至宝。季老说过:“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就是大师,清楚地知道创作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名誉对他来说毫无用处,甚至会成为绊脚石。

钱钟书夫妇寻找隐身衣,李宇春坚守音乐梦,季老辞去荣誉,他们都在浮华尘世中找到自己的宝贝,在各自的领域中成就一番辉煌。

浮华流尽,心中之瑰宝方是永恒之物,何必执著短暂的名利?何不怀揣梦想,坚守真我,创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篇四:惟愿花间遇见你】

偶然翻开《花间集》,为了飞花令找寻带有“山”的诗句。本来以为不会太多,谁知道连温庭筠的布恩都没看完,便乌泱泱找出一大堆。心下大惊,立马认真去看,不由得啼笑皆非:别个的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温庭筠的山,是“小山重叠金明灭”。

天下名山大川不计其数,在温八叉心里,居然是姑娘额前绵延不绝那两道黛青山最美。这到底是如何放荡的公子哥?然而翻查资料才发现,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心下愕然。或许只有这般怀才不遇,才能孕育出花间鼻祖吧。

又想起李煜。其实买这本《花间集》,最初是为了李后主。翻过一遍没发现“李煜”二字,煞是惊奇。世人皆知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应是《花间集》的不二之选。后来真正潜心去读他的词才明白,所谓“浮华”在他是真浮华,只在表面游走,渗不进皮肉。

他骨子里到底是与红袖添香无缘的。南唐不亡是不可能的,国势已败,李煜即使有能力也无力回天,更何况国策早有失误,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减制纳贡了。可他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他天生是个文人墨客,哪怕早生或是晚生二十年,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都能成就一代大家,令无数文人骚客追捧。

但是老天这次仿佛在玩笑,他不得不成为一个帝王,他不得不背负起一个国家岌岌可危的未来。他不能放弃。千千万万黎民百姓的命运就压在他羸弱的双肩上。

宋灭南唐的形势已定,李煜继位,也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他必定要输。他必定要为千夫所指,做那亡国之君。

要是有人陪陪他便也罢了,不需如何,哪怕做他知己,为他排忧呢?可惜苍天无眼,早早带走他的娥皇,他连阿娇都留不住,徒守金屋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他在续弦小周后的那晚洞房花烛,是抱着什么心情度过的。在外人看来,他大抵是幸福的吧。一模一样的曼妙身姿,一模一样的姣好容颜,只有他自己清楚,纵然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也早就不知道何处去了。

他只好与西楼钩月为伴。月光惨淡,晚风萧瑟,谁能与他共度“晚起画峨眉”的闲散时光?谁又给他这些闲散时光?

温情脉脉,总是与他无缘的。如果可以,我真希望他能活的轻松些,随性些,与轻风流水对饮,或是亭台水榭下独酌。如果可以,我希望《花间集》的作者栏里,能有李煜。

但是不行。

那么,就请东风轻些,再轻些,别刮散了朱颜,扰乱了离愁。

【篇五:真才实学胜于浮华外表】

人生在世,面对追求偶像的问题,许多人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偏颇。正如古人彭几,见到范仲淹便兴叹自己没有耳毛,瞻仰狄梁公就想要修剪眉毛。只为了与名人外表一致,试问彭几:只是盲目地拥其外表,而无真才实学,岂不是东施效颦?

看如今,个个“俊男靓女”,都极力地装点自己的外貌,生怕表面比较的失利会使自己的品质下降。

诚然,爱装点相貌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会看他人的外貌,因此也就派生了表面上的盲目追星。虽然如此,但相貌却并不能决定才能。一个人如果过分拘泥于相貌,而不讲究自己本质的充实度,就好像“稻草皮囊”一般,只有充实华丽的外表,却无实在的内里。光有外表的艳丽而无本质的绚烂,就是杭州城中卖柑者的柑子,只能落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称号。

况且,相貌是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的,人的容颜易老,形体会衰落,但真才实学却永远不朽。且看孔丘的一生,他从年轻时便奔走于列国之间,和众多追名者一样,寄希望于做官成名,而他游转了大半生后,已是年老色衰,却无功名,这时彻悟的他便开始办私塾,教书育人,思考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并作为儒家经典广泛流传,影响了一代代人,他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典范,相貌是会老的,而一个人如能将才华发挥光大,便是无限风光,永远美丽。

同时,有些人本身就其貌不扬,却十分有才能与德行,而这样他就能够使自我更加高尚,能从本质上树立人生典型。诗人温庭筠,并无出众相貌,甚至可以说他是丑陋无比,他出门便能将人吓走,一点也不夸张,然而他却能在诗歌上有极大造诣,写作了许多温婉的诗词,成就了他自我。

由此可见,好的相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对于人生来说,无法决定人生的品质,惟有后天所得的才能,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只有才能能使人的精神一直长久长存。

所以,我们不应效仿彭几,庸人自扰于相貌之中,而应注重真才实学的励练。少花一份力气装点自我,多倾注一份心意学习知识,博览群书,才能真正地成就自我,使自己成为贤能的人。

停滞于相貌的一时之美并不意味才德的养成,而惟有注重真才实学,才能成就真正的自我,才能真正让自己星光闪烁。

【篇六:瓦尔登湖读后感】

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细细读完《瓦尔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来,漫过我的脚尖,没过我的膝盖,将我的一整个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灵魂被它浸润着变得丰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梭罗的隐居生活我是极为向往的。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场花事,“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这样的生活不禁让人们由衷慨叹: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可是书本之外是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总是在努力把“惹眼、闹腾、勉强自己”,把外在的华丽看作一切成功的标识,把拥有的东西看作一切苦难的出口,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粉饰自己,让心灵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下呢?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于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露如电,似雾似烟。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风乍起之时,一世光阴,了无痕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有季羡林文革时期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庐山云雾中拥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超然。他们都因舍弃浮华而得到了纯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浅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且去逍遥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说:“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我想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灵的原乡,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宁静。

他对瓦尔登湖有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管瓦尔登湖今天是否变成某一个人的产业,我们总是可以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会如卢梭一样寻到一处属于我的“瓦尔登湖”。那时,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阳光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篇七:我的舞台,本色出演】

我不愿做那抬头学天鹅叫的鸭子一般的人,我不想听别人阴奉阳违的谄媚,假如人生就是一场戏,我不愿模仿别人,我的舞台要演绎我的人生,我的舞台自然有我自己的风采,我的舞台就是要本色出演。

不模仿他人的剧情与桥段。我的舞台本色出演,有人讲人生如戏,全凭演技。的确,人生确实如一场自导自演的戏,但是就算你演技再高,模仿的与别人再强,也终究不是你的剧本,别人的剧情与桥段又怎能演出属于你自己的青春?韩寒,知名作家,赛车手,叛逆的他,不顾反对,跳出既定的轨道,寻找自己的航线,终于活出自我,也活出了本色。我并不否定他人的人生,也不否定当今社会的教育以及人生规划的既定模式,我只是认为别人的剧情再完美,毕竟也是别人的,别人的桥段对来再精心巧妙,也始终不是属于自己的。就算把别人的借来自己出演,只演不出自己的味道,毕竟是在模仿,所以自己的舞台自己做主,本色出演,演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不听信他人的奉承与恭维,我的舞台,本色出演。身处人生这场戏中,我们是自己剧本中最重要的角色,既然是一场戏,定会有人观看,也会有人评论,我们处于正常演出的中心,也处于舆论的中心,不要被别人的话所干扰,尤其是他人的奉承与恭维,利益是驱使行为的鞭子,他人有什么目的?我们不清楚,反正做好自己就好,做好自己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保护,我不要要求每个人都活在全世界之外,而是要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背后的目的,不是要设立一堵防火墙,对别人的话一概不接受,而是要堤防看恭维带来的危害,自己的舞台,自己做主,不要让别人左右自己的风格,本色出演,赢得掌声与喝彩。

褪去浮华,尽显本真,我的舞台,本色出演。不饰繁琐浮华的装扮,没有矫揉造作的演技,用自己最本真的态度在自己的舞台上本色出演。居高官享厚禄衣食锦华。福泽子孙。林和靖却不饰浮华,尽显本真,归隐山林,梅妻鹤子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选择了本色出演,而看如今的明星作家,官员为了提升知名度。为了所谓的名誉,不惜大费财力,挂头衔争职称,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呢?再光鲜的明星不如合家欢乐来的实在,再知名的作家,不如多写有意义的书来的有价值,人的一生何必沉浸浮华,不肯以本真活出自我的舞台,本色出演,褪去浮华,尽显本真。

我的舞台不要别人的剧情。不要别人的恭维,不饰浮华,我就是要我的本真,我就是要我的天然,我就是要我的本色出演。

【篇八:断石】

记忆中的那一块深冬的石,在万物凋残的绝壁中,熠熠生辉。

年初和父母去了佘山,正是万物枯朽的季节。满山的灰色突兀地刺向万里无云的天,赤裸的山上奇石密布,给深冬的山更添了别样的风采。

远处的绝壁上的一块石,吸引了我的视线。远看,石的一面光滑平整,另一面却支起了一个半圆,那个半圆好像婴孩的头颅,配上身旁平整的石面,好像一个小顽皮在桌面上探出了半边的脸。我想那脸该是红红润润的,不然怎么会生出这样圆的脑袋。

稍走近些,那圆圆的脑袋不见了,原来那半圆的侧面是很崎岖的,借着树干遮掩,那个半圆又像是侧身微坐的少女,那块大石俨然是一位懒起梳妆的女孩,对镜贴花黄呢。

沿着山间的小路向上走,那块石又悄藏于树枝间了,不见了踪迹。可是仔细一瞧,那块石,还在树枝间,这次它又变了样子,像一方古琴躲在树干深处,隐隐约约,若即若离。

向上再行几步,又不见了那石踪影,不知为何,我竟沦陷于与这石捉迷藏中了。每变一个角度,那石又以全新的姿貌展现于人眼前。我沉醉在这块石的变幻中,想象它该是怎样的一块石。它或许有着玉的圆润,或许有着金的光芒,或许带着银的空灵,或许带着珠的剔透,它长在绝壁之上,定是经过山岚洗礼,才能如此变幻多姿。

我愈发沉醉,快速奔到山石之旁,向下俯视,云雾中的石却是……

没有玉的圆润,没有金的光芒,没有银的空灵,更无珠的剔透,这只是一块由半腰断裂的石。那半圆,只是它断裂的残迹,一种失望油然而生。那石的棱角孤傲地刺向蓝天,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只是欲语而不能。

我有些憎恶这块断石,拿起一块石用力地砸下去,想要砸断它,可是它却牢牢地接住了石。我惊诧于这石的坚韧,忽然想起初见它时,它也只是石,只是我太肤浅,才不懂它的美在何处吧。它孤傲的棱角似乎在说:美丽的事物并不一定浮华。我失望的心渐渐平息下来,美丽的事物,从不因浮华而美啊,我这浮华的心怎配这美丽的石呢?我有些敬畏这块石,又像是明白了什么,我想我得转身离开。

再回首,那断石在绝壁上熠熠生辉呢!

【篇九:从诗词中窥见万里浮华】

隽永的文字如天蚕丝般一点点涌出,真挚的情感如天山伤的湖泊般流荡。寥寥数字勾勒半生春花秋月,短短几行描绘南北是非。这是诗词。当时间的长河逝去,我站在岸边,从那仅存的文字中一窥古代的浮华,一窥那风流人物的半生喜忧。

秦观,宋代十大词人之一,苏门四学士之一,用他那婉约妍丽的文字叙出了他的闲情,愁怨,郁郁。“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骄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此时,秦观正春风得意,因那柳枝般的文字备受苏轼赏识。城外青山,城内绿湖,常有翩翩公子写下他的闲情。“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洞府空教燕子,占风流……”秦观此时仕途得意,但身边佳人远去,飘渺无踪,满腔愁绪都寄注在他的笔下,仍道不尽绵绵相思。而命运的波澜却不眷顾他的才思,一朝风云变,荒僻山路上多一匹瘦马,马上人叹道:“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紧闭……”一首首词,让我窥见了秦观的闲情、愁怨、郁郁。

陆游,南宋备受瞩目的诗人,笔下写就的锦绣篇章寄托了他的深情、希望、爱国。“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首《钗头凤》令多少人满目伤怀,潸然泪下?这是路由无意遇到前妻唐婉而写就,饱含对命运的感慨,对离别的心酸,对曾经琴瑟和鸣生活的怀念。而他的一番深情,又怎能不令人叹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身处淳朴农村,百番探寻后寻见出路,那中的希望让多少人为之一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此时宋朝正风雨交加,而一间破旧的茅屋中有位病弱的诗人,仍惦念着为国家效力,悲愤中写下此词。此种爱国之情,怎么不令人动容?一首首诗词,让我窥见了陆游的深情、希望、爱国。

古代诗人词人,满腹才情。我能窥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儿女情态,能窥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万丈,能窥见“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狂喜骄傲……

诗词,浩瀚如烟,字字珠玑。那流泻的珠玉般的文字中,我能窥见古代的浮华,烂漫的景观,还有那些风流人物的半生喜忧。

【篇十:心弃浮华求本真】

古人说:“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见追求本真重在褪去内心浮华,而不在于身离喧嚣之地。

并非有霓虹的地方就是浮华,也不是走上了乡郊小路就可称作脱俗。难道身处于雪山之巅无视壮阔风景双眼紧盯手机就好过坐在林立的高楼之中不顾灯红酒绿手执一卷闲读?正如隐逸不在偏僻,心远地自偏;本真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有史记载竹林七贤所会之处并无竹林,只因他们皆欣赏竹的清高而以此相称,这便是心中有竹的境界。庄子的淡泊被后人称颂也不因他隐于深山,而是因他从不变那赤子之心的本真,因他“晓梦迷蝴蝶”的物我合一的心境。南唐后主李煜,虽不称为一位贤君,确是性情之人的典范,他不因皇位丧失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更不为此迷失他的天性情感,为人所掳,他不叹家国皇权,只叹一句“垂泪对宫娥”。连皇权之位下的人都能如此“放任”性情,又何以言追求本真需身离浮华?

身在城市,有夜晚的宁静与它褪去了所有的粉饰的深邃的黑令我们沉淀自己的心。人也是脱去了一切伪装,洗去了一切铅华,白天的闲话不必再叙,白天的琐事无须再想,一切喧嚣与自己无关,只觉心弃浮华。静下心来,自己回归于真正的纯粹的自己,富有韵律的呼吸就好似澄净的灵魂与自然的对话,不受拘束的遐思就恰如思想与美梦的缓缓绽放。静下心来,仿佛白开水都品得别有滋味。是否能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保持本真,不染浮华,全在于心。西装革履的人若是拒绝虚情假意,选择真诚待人,他一样不会感觉到世俗的压迫。真诚率性,不矫揉造作,不阿谀奉承,让一个人在喧嚣的城市中守住本心。

用夜晚来缓解疲劳,放空心灵是可贵的宁静,轻装出行,重返自然,呼吸清新空气更不失为良策。但归其根源,欲要追求本真,还需心弃浮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