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数字化的时代,社交平台,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等把我们的生活分割成碎片。我们不再买份报纸细细的读,而是打开手机浏览标题决定是否点开细读;我们不再用一个下午和几个朋友畅聊,而是在手机上和几十个朋友聊天;我们整天忙忙碌碌,要做的事太多,要交的朋友太多,我们的时间都成了碎片。
许多人觉得时间碎片很难利用,不如打盘游戏刷刷微信,时间像流水,一整天飞一般过去。虽然时间碎片短暂而零碎,叠加在一起就可观了。要利用时间碎片关键要找到随时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事,把看似无用的时间变得有意义。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短小精彩的说明性书籍是解决方法之一。在餐厅等待午饭时,哲学漫画书能在五分钟里告诉你一个哲学流派的精髓;在车站等车时,一本短篇小说集能在短时间内让我们领略文学的精彩,感受自己不曾有过的生活;课间休息时,语文书上的自习短文也能让我们领略到生活的精彩。用书籍抓住时间碎片不是我的原创,早在宋朝,欧阳修就讲过“三上之功”。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你穿起零星的时间。课间利用课桌打打乒乓球;地铁上转转眼睛保视力;排队时踮踮脚扭扭腰,伸展一下锻炼身体。哪怕偶尔发呆也是一种放松,比无目的的刷手机有意义。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学习习惯会让你事倍功半。早上上课前,看一下昨天的学习内容;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打一个盹再背一小段英语;旅游等待同伴拍照时,画几张素描。学习不止在课堂,而是充斥在每一个时间碎片。
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离不开网络,而且很可能会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网络不是让我们的生活碎片化的罪魁祸首,是我们的选择让我们的生活碎片化。如果你觉得除了应付学校的课程之外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你觉得一眨眼就到了晚上十点睡觉的时间,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已被碎片化,请试着改变你自己。拿起一本好书;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你会发现时间碎片可以拼出一个美好的生活。
【篇二: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两三年前,在大学稳定下来,接触到了电子媒介阅读方式,瞬时一发不可收拾。下载了许多经典著述到电脑、平板中。以往慢慢读书的习惯也渐渐被部分代之以电子化的浏览。以往的一首诗,或许会费上一个下午反复背诵、揣摩。有了电子媒介,对于文本材料的记忆似乎退居二线,太多新内容目不暇接,许多好的文章看了一遍,收藏起来,几乎没有看过第二遍。
数字时代的阅读,最被诟病的一点似乎是“浅阅读”,即人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肤浅化。对此我倒是另有看法。
愿意看有深度的文本的人,自然会在网络上寻找有深度的资源。
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来源,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存储平台。能想到的阅读文本资源,当下基本上都能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找到。
阅读,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的形态,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君不见车站、公交之上,多少人低头摆弄手机,其中有不少是在阅读文本。对于其阅读的内容暂且悬置,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当下的科技,已经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方便地阅读文字的需要了。固然,带一本书上地铁也是一种阅读样态。但毕竟,纸质书携带起来不如手机、平板或电子书阅读器那样方便。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有其利弊。
其利在于方便,在于互联,在于海量资源随时获取。但是,数字化阅读的低廉转换成本,使得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本书上——或许看了几十页,就不耐烦,进而换成另一本书阅读,最终哪一本书都没有真正读好。当然,传统的阅读不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譬如对于“坐拥书城”,在家中书房阅读书籍的人们来说,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交替阅读几本书籍。而这样的对于阅读材料的转换,毕竟没有超链接与搜索按钮带来的那样“任意武断”。
更好的一个态度是,在数字化阅读与纸媒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电子化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博尔赫斯《沙之书》中描绘的那种阅读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是由超链接与海量文本加以支持的。
以往的阅读,往往在一个时段内针对一本书的文本加以细读。而有了超链接,书籍的对比阅读、延伸阅读、交叉阅读都要更加方便。如是,在海量信息的基点下,我们完全可以建构属于自身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某种意义上,超文本链接,也带来了学科间的交互。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其一就是信息与人的互联。在这一点上,人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有人指出,边际成本甚至会趋近于零。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好好阅读吧。基于正确的取舍原则,好好阅读,想不成才都难。
【篇三:传统与时尚】
前些年我们跟着潮流奔跑,在时尚中玩转非主流:前些年我们追逐所谓的娱乐,在嬉笑中寻求特别。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国家的儿女,拥有着富裕的物质生活,也在文化废墟中行走。
现在的电视剧不断地翻拍各种古典作品,《红楼梦》就是遭劫之一大的文学。据调查,新版的《红楼梦》被百姓们评论为自娱自乐的恶搞,戏中的人物,情节堪称不凡,因为都是著名的影视明星所扮演。由于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收视率只有俩三成!这是“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虽然重新解读名著是一种时尚,我们也不该不对历史负责,我们该多一份文化担当,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良知的中国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繁荣。
恶搞杜甫也是一大热点。书中悠然恬淡的诗人杜甫时而手持刀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脚踏摩托车……这些形象稀奇百怪的恶搞图片成为学生们的一大乐趣。在调查中,学生们声称当今的语文课偏离其真正的价值轨道,僵化的与语文教育使他们颇为不满,参与涂鸦只是一种宣泄方式,内心并不排斥杜甫。杜甫并不只是整天愁苦坐吟的诗圣,他也有过追鹰追兔的豪迈生活。学生们的话并不是不无道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到底该怎样继承和发扬?杜甫伟大精神。博大胸襟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倘若真的愿意走进杜甫,尝试领略其文学境界,那才是美事。否则,恶搞许多图片做为大众娱乐,只能表明当今社会的无聊轻薄,空虚而已。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世界。伴随网络打字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手写之美渐渐淡出我们的生命。几乎将近一半的中国人提笔忘字,所有人都认为我们的书写能力在普遍下降。键盘固然是时尚便捷,但我们也不该丢弃传统的文字书写。保留书法这门艺术,是要将传统的文字传承融入到我们的灵魂、血液中去。
不管是重新解读传统经典,还是用潮流的形态往古代诗圣身上灌输,又或者玩转时尚用数字化生活代替传统的书法艺术。都是我们科技日新月异的表现,我们不该丢掉最本质的传统文化。在时尚中立异的同时,也要有着灵魂的修养,散发着中华名族最美的文化,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