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长城游记】
暑假,我来到北京游玩。北京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提起北京,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长城了。
长城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修筑的军事工程,东西绵延数千米,又名“万里长城”。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一定要当好汉,于是我来到了八达岭长城。
我来到长城脚下往上一看,啊!连绵不断的长城就像一条盘绕在青山绿水上的神龙,真不愧有“万里长城”这个称号。我迫不及待的来到索道处,“哇!长城好汉真多呀!”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惊叹,等待坐索道上长城的队伍一直排到山脚,真像一条“小长城”。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坐上了索道,从缆车上往下看,是茂密的树林和陡峭的石壁,我感觉自己在飞,中国古代入侵者要翻上长城是多不容易呀!我忍不住要为古代祖先的智慧叫好。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长城上。长城上有几个大洞,因为长城倾斜的厉害,感觉自己会像皮球一样滚下去,我赶紧抓住了那几个大洞,又仔细一瞧,哦,原来是古时候打仗时士兵射箭的箭垛。这时很多人向山顶的烽火台登去,我们也试着爬了一下,可前面是“人浪滚滚”,我们拍了照留下纪念便返回了。
虽然我没能爬上好汉坡,不过我很高兴,我也登上了长城的百分之一。哦!现在我连做梦都想再去长城一趟呢。不过,我不希望还是这么多人,我真担心,有一天长城会被踩平,我们应该更好的保护人类的遗产。
【篇二:荆州古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荆州古城。我叫谌威衡,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说到荆州,你们一定会想到三国演义吧,那里有许许多多让人惊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面就有荆州,如刘备借荆州,关羽失荆州等。荆州一直以来都是行军打战的必争之地。
荆州古城一共有六道门,分别是东门、小东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和南门,每座城门均设有“双保险”,前后两道门,两门之间均设有瓮城,可致攻城之敌于死地。六座城门原都建有城楼,现在只有东门和北门有城楼。因此我们游览古城最好的去处就是东门和北门。东门又称“迎宾门”它是迎接来使宾客的地方,所以城门最壮观,特别是晚上天黑后,霓虹灯亮起,城门上的宾阳楼好似有千万颗星星落在上面,光彩夺目。大北门又称“拱极门”,是古代通往中原和京城的唯一出口。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荆州古城一定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出发前提醒各位朋友,荆州古城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给予保护,不要随意破坏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荆州古城,去探寻荆州古城的历史印记吧!
【篇三:游襄阳古城】
暑假,阳光灿烂,爸爸妈妈带我去襄阳古城玩。
听爸爸说襄阳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是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三顾茅庐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来到襄阳,我们从昭明台进入襄阳古城。到这里游玩的人真是人山人海,热闹极了!两边的房子错落有致,古香古色。里面有很多商贩。有卖玩具的,有卖衣服的,还有卖各种特色小吃……真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走着走着,忽然我闻到一股臭味儿。四处一望,原来味道是从臭豆腐的摊点传来的。妈妈告诉我臭豆腐闻起来臭,但吃起来却很香。我一直不敢尝试,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吃了一口臭豆腐。没想到黑黑的臭豆腐居然特别好吃。所以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能只看它的外表。
接着我们登上襄阳的城墙,城墙很古老,非常雄伟。它像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城墙是用石头砌成的。上面有凹形的垛口。用来防御和攻击敌人。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这次游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篇四:唐朝历史读后感】
我最喜欢看历史书,尤其是唐朝的历史,令我爱不释手,我可能太喜欢强大的唐朝了。在唐朝的历史中,你们一定知道平阳公主吧?平阳公主是唐朝的一大名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而“平阳公主”这个名字,只是她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给她的一个封号。
也许你会问:唐朝的女牛人那么多,比如: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杨贵妃等等,为什么我就非要写平阳公主呢?答案很明显,我非常敬佩平阳公主,她不仅仅是女中豪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娘子军,就是平阳公主建立并统领起来的,山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就因平阳公主带兵驻守于此而得名。顺便说一句,她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用军礼安葬的公主。
带领一个军队,对于男人来说也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一个女人带领军队那就更难了。首先,女人地位低下。能召集几万人的军队,说明平阳公主的政治能力很强;其次,女人没有很多的学习机会,平阳公主还能带领军队打那么多的胜仗,真是绝顶的聪明。
平阳公主带领她组建起来的几万部队和父亲李渊会合,顿时,李家军队势力猛涨,在那个打仗靠人多的古代,这简直就是助了很大一力。这也为以后的李渊建立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实我最佩服平阳公主的还有两点,第一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不像一般的女人退缩,而是担当起了男人都不敢担当的事情。第二,平阳公主不贪恋于权势,她能把她辛苦组建的几万人部队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父亲管理,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这也是最宝贵的一点。
【篇五:腾飞的沁州】
“中国沁州、北方水城”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无疑向人们展现了它的特殊重要地理位置。
在这片面积129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朴实、大方沁州人,他们始终与沁州共发展。
我现在已是一名中学生了,是建设沁州未来的接班人,我为我是沁州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仅从我们自身经历的十几年,已经感受到了沁县的飞速发展。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沁县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到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物,道路坑凹不平,一下雨便是泥泞不堪,街道脏乱差。“这个地下没挖的,地上没采的”的地方,在外人看来,根本就是一处“不毛之地”。但是不肯服输的沁县人民,他们发挥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不畏艰辛,将沁县推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短短数年光阴,我记忆中的沁县以成为了历史。如今的家乡,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霓虹灯下,平坦宽阔并且整洁的柏油路上,人们悠闲地散步,各式各样的车辆来来往往,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蓝天碧水,令人心旷神怡。
还有沁县盛产的沁州黄小米、唯思可达、吴阁老土鸡蛋、谷之爱等等产品,都已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沁县人民为之而骄傲。
我相信,沁县的发展永不止步,它将会以更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成果。我们正值黄金时代的青少年,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我们故乡的发展与腾飞,而且作为沁县的下一代主人,我们更应该做好准备,好好学习,为了沁县的持续发展,为了打造现代化沁县的目标,而贡献自已的一份力。我坚信未来的故乡会更美,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