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金东门怀古】
踏进东门老街,就如同步入了时光隧道,不由自主地走进一段旧日时光。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人们,依旧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老街上古代建筑的辉煌如今已经遍体鳞伤,抚摸着斑驳的墙面,我一下迷失在时间里,不知身在今夕还是往日。
上池斋药店中散发出阵阵药香,弥散在金东门大街上,我想,这香味是否已经延续了百年?上百年前在此经过的人们是否与我一样也是嗅着药香而踏进了店堂?
上池斋是清代的老字号药店,走进药店,古老的中药柜,陈旧的顶梁柱,破碎的地砖保持了原来的样子,然而厚厚的灰尘却怎么也掩盖不住它们所透露出的高贵与昔日的辉煌。
金东门大街上有无数家如上池斋药店一样的老字号,这里聚集了若干商铺。这与东门特殊的地貌有关,东门大尖有一座码头,外地的人来兴化,这里自然就成了必经的入口,明清时期,金东门的繁华从街道云集的商铺便可见一斑。
恍惚间,我的耳边不时传来阵阵遥远的吆喝声,那带着水乡特有的音律,让人心中莫名升起一种无以名状的沧桑感。
南北货云集
金东门大街深处还有一座状元坊。
明朝时,21岁的李春芳中举后,又苦读15年方才考取状元,皇帝嘉靖为奖赏他,特地为他建了这么一座“状元坊”。李春芳是兴化读书人的骄傲。可又有谁知道,在东门大街两边的深巷中,若干的读书人也如他一样闭门苦读,只是他们没有考取功名而被淹没在岁月长河中了。
拐入家舒巷,这里的时光仿佛停止了,也唯有这静静的小巷,才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见证了兴化的昌盛,默默守候着如水的时光。
赵海仙洋楼坐落在家舒巷中,这是一栋以西洋建筑风格闻名的三层楼房。
赵海仙是中医,医术高超,善治疑难杂症,被人们誉为“赵半仙”,引来无数人前来治病。他把患有疑难杂症的扬州盐商给治好了,盐商为了感谢赵海仙,请日本建筑师以罗马风格建成了洋楼并送给了他。赵海仙虽在兴化出生,然而他的祖籍却是高邮,我们从院落的门楣上题写的“盂园”二字上便可得知。高邮在古代被称为“盂城”。
走出东门老街,便可看见一座老屋掩映在一片竹林中,这就是被称为“郑家大堂屋”的郑板桥故居。故居面积虽不大,坐南朝北的房屋只有三间,但清秀美丽,保留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风格。郑板桥是一位清官,从山东罢官回家后,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站在郑板桥故居的天井里环顾四周,我仿佛看到郑板桥先生正骑着毛驴手拿道情,独自一人从远古走来……
太阳从云中探出头来,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与喧闹现代城市相比东门大街内却依旧那么恬淡、平和、寂静……
【篇二:回家路上】
前天,放学回家,我坐在校车上看风景。那天,在下雨,雨非常非常大,路上像条河一样。那天,在刮风,风也非常非常大。大树上的叶子都飘了下来,像小船似的浮在水面上,水里还泛起小小的波浪呢。
我们的校车开到了桥上。从桥上往下看,河里的水都比平常涨高了一大半。
校车开到我家对面的时候,车开得很快,地上的水很多。当车轮经过水面的时候,马路上的水就像一个人把水往地上泼似的,溅起朵朵浪花。那时候真的很壮观,像飞起千堆雪。这时我想起了念奴娇-赤壁怀古里一句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敢保证,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看的美。
这次回家我很高兴,我也感觉到了真正的美。
深圳南山中英文小学三年级 冯子阳
【篇三:枫桥怀古】
似乎是一夜之间,春意就盎然了起来。不忍心辜负这般良辰美景,我和家人欣然出行。
和其他的江南水乡相比,这里多了几分儒雅。踏着青石板街道,伴着潺潺的古运河,在粉墙黛瓦间,在两岸拂柳中一路走来。游人如织,阳光正好。暖阳透过古树紫藤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过后,光影羞涩地舞动,仿佛还能听到阳光调皮的笑声。
过石桥登上铁岭关城楼,当年带领苏州百姓英勇抗倭的任环将军的蜡像端坐大堂之中。他身披战袍,两眼炯炯有神,深情地凝望着这座千年古城。平台远眺,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碧波荡漾的河面跳跃着点点金光。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岸边的石凳上,楼阁的长廊里都坐满了休息的游人。他们或欢笑,或嬉戏,或拍照,或沉思。和古桥老宅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可有多少游人会想到这如画之地,当年曾经是苏州抗击倭寇的主战场?面对凶残的入侵者,说着吴侬软语的苏州军民挺直了脊梁奋起反抗,血染枫江数里,全歼入侵外敌。
下城楼注意到岸边的石碑,上面遒劲有力地刻着家喻户晓的那首古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是的,这里就是张继愁而不眠的地方。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凄清的夜晚,月亮缓缓升起。静寂里,寒气四处漫延,寒霜弥浸在这朦胧的天地之间,乌鸦的鸣叫打破了夜的宁静,陪伴着这位远方的游子咀嚼着人生的苦痛。那长长的榜单上寻不着他的名字,只有古寺的钟声回荡在夜幕,也重重地回荡在张继的心中。
天涯羁客,终须归去。如果张继重游今日枫桥,他一定会发现千年的枫桥早已抖落了历史的沧桑。见到眼前如诗的美景,快乐的人们。张继或许会挥毫写就:枫桥石路拂杨柳,人声鼎沸闹无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塔影钟声伴笑颜。
喧嚣中,我们不舍地离去。
回首,枫桥含笑不言。
【篇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
82年前,鲁迅用犀利如刀的笔和热情似火的文,向全世界疾呼:中国人不会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中国的筋骨与脊梁依旧在支持着中国人的信仰!
即使当时的中国天昏地暗,即使当时的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当时的东北濒临瓜分,中国,中国人,中国精神,中国人民的自信也不会倒下!
初读文章时,我并没有很理解鲁迅笔下文字中蕴藏的深意,只是直白地认为鲁迅只是在赞颂那些仁人志士,反驳那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人,但我也深知鲁迅的文章,并不只是说些皮毛,道些浅理,再细读几遍,“自信力”这个字眼,仿佛有了几分姿色。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以上这几句话,鲁迅不光有对劳苦人民,对为民请命的革命先驱的赞扬,我还读出了当时的国人心头有万千仇恨急于言表,却被黑暗织的大网牢牢笼罩,越反抗那网越紧,但中国人民放弃了吗?没有!中国依旧有那些引路人,而他们就将鲁迅口中的“自信力”汇集于一身。这些人没有屈服,因为中国人的血脉里没有畏惧,中国人不会畏首畏尾!
鲁迅用强有力的信念,教会中国人自信,也教会了我,尽管现在的天不再灰暗,现在的空气不再污浊,但现在的我们是否还有自信力呢?常常害怕面对失败,害怕遭受否认的我是否做到自信了呢?我还做得不够好,害怕,胆怯,这不就是懦弱,这不就是畏首畏尾吗?这与整天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人没有两样!鲁迅告诉我要将自信力刻在心间,千千万万中国榜样告诉我,不要做畏首畏尾的人。
读鲁迅,读国人,读自信,我相信不再畏首畏尾才是真正读出了鲁迅文字下的情思吧!
【篇五:读《前赤壁赋》有感】
初读题目“前赤壁赋”,心中不免感想到——这应是篇怀古吊今之作吧?带着疑问,我读了下去。
苏轼的词向来以豪迈著称,本首也不例外,一开头便给人以磅礴苍穹之感。一叶扁舟,泛于江上,“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美景佳人,怎会少了酒相助,这不,过了一会儿,正喝尽兴了,便传来歌声。歌声是美好的,可一加上箫声,便顿时给人一种凄凄惨惨慽慽之感,或许是箫本身的音色,或许是作者的内心萧瑟,听——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大环境的壮阔再加上箫声的凄寂淡意,作者的内心,由一开始“涌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转到“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便有理有据了”。
噫!“乌台诗案”一发,苏子被贬黄州,满心的愁苦只在游山玩水间被深深咽下去,那心底的压抑遇上一个大环境便发挥的淋漓尽致。周瑜、曹操,两位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周瑜在此将曹操大败,如今苏子同游赤壁,也悲叹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或许苏子想借此抚慰自己,一时政治上的失意也没什么大不了,于此,作者怀古吊今的感叹发挥到了极致。人寄天地,投身山水,再加上大英雄的落败,苏子内心的渺小与落寂融为一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人生之短暂,人的渺小与天地而言,不过一霎,低头望水,抬头望月,竟心生羡慕之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但却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内心写照应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手脚,但却无奈不可多得,希望落空,失望来临时,似乎连一开头的“清风徐来”都变成了“秋月悲风”了。
然而,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苏轼却依然保持着旷达乐观,积极豪迈的心情。再次低头望水,抬头望月,竟也发现了些许不同。水滚滚向前逝去,未曾回往,而月,却最终没有丝毫增减。自变与不变,往往就在一瞬,大概是自己变化的人观看,则天地连一瞬间都不尽相同;自己不变化的人观看,则物与我都没有尽头,又何需羡慕呢?如此说来,苏子是自变者,潜移默化中,作者转变了自己的思想——既然万物皆有主,如若不是自己的,即使是一分毫也不能取得,借自然哲学之理,打消了自己从政念头。“惟江上之清月,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啊,也只有这山水,为天下人共有之物,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又何怕终止的那一天呢,不如趁现在,不负光阴年华,好好去游一游,赏一赏这“造物者之无尽藏”。想必此时,原本的寂廖与落寞一扫为空,作者又回到了赏景之中了,此时的喜,比最开始欣赏美景之喜,又多上一层深意吧。
作者旷达,积极、乐观,一大部分是从自然之中获取的。而最后的“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给人以随意洒脱,豪迈肆恣结尾,果然,从前那个东坡又回来了。
此词与《小石潭记》很大的一点共通之处,便是以空寂廖落的环境触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但最后,东坡悟得真经,柳宗元却没有,如此说来《前赤壁赋》不失为一篇佳作。不只有怀古吊今的悲慨,亦有自己对人生,对自然道理的悟彻。
【篇六:曾是同桌的你】
曾是同桌的你,那微笑,那眼神,那鼓励,那背影,令我难以忘怀;曾是同桌的你,你不因我的倔强而止步,而是带领我坦然走过,渐行渐远;曾是同桌的你,依然是小学六年最温暖的存在……
活泼开朗的你,调皮捣蛋的我。每节课上,坐在我旁边的总是你。我们无话不谈。上课的时候,老师因我们的讲话,经常在课上打打闹闹,总是把我们赶出去听课。所以我们常常拿着课本站在教室外。面笑迎风,望着这在空中飞翔的小鸟在那自由的飞翔。放学的时候,我们的”老规矩”可要实行了。依旧拿着扫帚,依旧拿着垃圾同桶盖,依旧顶着自制的白色帽子,在走廊上疯狂的打闹,肆无忌惮的你追我赶,东奔西跳。
神采飞扬的我,自信满满的你。这时的我们和以前大有不同了,小学六年了,我们在学校拼搏了六年了,成绩突飞猛,进在学校的名气也壮大了。因此,每一次学生讲话经常是我,因为你是我曾经的同桌,所以每当有节目或演讲时候,我经常向老师举荐你,你我总是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记得有一次在朗诵《赤壁怀古》的时候,我和你在一起耍小孩子脾气,和你比谁朗诵的大声,和你比谁朗诵的好听,和你比谁朗诵的震撼。我撕声裂肺地高唱着,你也鬼哭狼嚎地叫喊着,似乎你我拼了命都要赢。声音响彻云霄,连六楼的老师们都在那呻吟啊!跑到一楼来批评我们俩。我们总是笑嘻嘻的,连声说到;“对不起……对不起……”“下次不会这样了……下次不会这样了……”
冷漠自傲的你,泪霜满面的我我的光辉塑造了骄傲的你,骄傲的你也给我小学最后一年留下了许多心灵的疮疤,这些疮疤常常给我带来哭泣。你开始对我冷漠,经常对我发火,经常等你走后抚摸着你的桌子,经常坐在操场的另一边看着你和其他朋友打篮球,经常……你我的距离便开始拉远了,鲜红的“三八线”隔离着我们,像深渊,像流水,像泪痕,像风雪,就这样渐渐地逝去了。就此,曾是同桌的你已经疏远了,离去了,黯淡了……
同桌的你已随风而去,而初二的我觉得昨天就是小学分离的那一天,回首曾你我走过的岁月,回望曾伤痕累累的课桌,回忆色彩斑斓的朝华,回望曾是同桌的你……
记忆,犹如电影胶卷,虽以陈旧,可令人怀念。而电影所播放的,是曾是同桌的你。
【篇七:诗词怀古】
诗中,有太多太多诗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怀念兄弟,怀念友情,怀念从前的过往,怀念许多许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日,你登上高山,眺望远方。望着家家户户门上插满了茱萸的样子,你心中便不禁有了相思之情,这种兄弟分别的相思之痛,也只有你能懂。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冶丧之日,你望着棺木中的她,百感交集。想起了儿时与她一起读书,一起捕捉蟋蟀的样子。也想起了自己年少与她分别时她痛哭的场景。而今,你又与她分别了。只是,这一次便再也不会重逢了。过去的事情像影子一样清晰,可当你想靠近它时,它又旋即消失不见了。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也只有你能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七夕,皇上已将毒酒送来。你望着它,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享尽了半生荣华富贵,歌舞升平。自己才华横溢,可却做了一个君王。艺术和政治,这两件事就如平行线一样,永远也不会相交。“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可却在一夕之中,国破家亡。这种痛苦,我想也只有你懂。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午时已到,你望着百姓,想起了自己三年来面对清政府的镇压,你从来没有畏惧过。已知自己即将英勇就义,你从来没有后悔过。
诗词之中,有太多太多的感慨以及怀念,从诗中,能读出诗人的情,也能读出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