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教育三部曲】
孟德斯鸠曾说过:人的一生要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学校;而另一种来自社会。
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教育简单的为两类:来自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理想而美妙;而来自社会的教育则现实而残酷。
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父母教会我们做人,让我们学会去爱,去相信爱,我们带着那颗纯净无暇的心来到学校,与同学、老师去实践、传递爱。
在学校中,老师教予我们知识,他们让我们知道诚实守信,让我们学会学习。在于同学纯净的友谊中,我们更加天真,带着好成绩与朋友之间美丽的契约,迫不及待的想踏入社会的大门,期盼着快快长大。
但是,当我们无意间发现,父母为了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获胜,为了给我们找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偷偷的给领导送礼、塞红包时;当我们无意间发现,有些老师因为家长的特别叮嘱而特别偏爱某位同学时;当我们无意间发现,身边的朋友、同学也会自私的“利用”你时。你也开始迷茫,开始不解。你开始怀疑,带着警惕的心接触人,你可能会吃许多许多的亏,跌许多许多的跤。可就在摸爬滚打中,你渐渐成熟,这时你内心封存着纯洁,带着面具在社会中立足。
你生活得很累,欺骗、虚伪、谎言,尔虞尔诈;金钱、地位、身份,不顾一切……也许唯一能够让你摘下面具的,只有爱人、父母和儿时的玩伴吧!
在社会中,你会面对太多的选择,当然免不了迷惑。我认为,我们所具有的判断力,太多是关注外在社会,去寻找一个处世的准则。我们盲目模仿、跟从,最后迷失了自己。我们所缺少的,是去反观内心,去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韩信终究在社会中选择了报效的君主,为才所用;陶潜终究看透了功名利禄,返归田园;苏轼晚年看破得失,笑对贬官;梵高最终看透生命,穿越生死局限,饮弹离世。这都是他们在社会学习中的感悟,一种归属。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社会的教育价值,我们要认清方向,在社会中发扬前两种教育,这才是你知识的递进,教育的延续,人格的升华。
【篇二:《游山西村》改写】
有一次陆游因为被贬官,来到浙江绍兴的山西村。
陆游找到一所房子,在那里住了下来。村里的人热情招待陆游。可是陆游还在为不能报效祖国而失望。就在这时,房子的主人笑嘻嘻地拿着腊酒对陆游说:"来来来,喝杯腊酒,不要嫌弃我们农民的腊酒很浑浊,但还是很好喝的!“主人的妻子又跑过来说:“今年是丰收年,我们这里的鸡肉。猪肉都很多,可以吃好几顿,来品尝品尝。”陆游和主人还有主人的妻子边吃边聊,聊得热火朝天。很快就把贬官的事忘了。
第二天清晨,陆游早早地起床,告别了房子的主人,继续向前走。阳光越来越毒辣,地也越来越陡,走了一个上午,陆游早已满头大汗。走着走着,陆游不知是不是出现了幻觉,只看见前面有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林,上面长满了可口野果。地上有清澈见底的泉水。陆游早已没有食物了,他填饱肚子,准备好食物便又继续前进。前方的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走到一半时陆游停住了,他想这前面是不是无路可走了。他边想边走,就在这时,突然出现柳荫浑浑。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安宁的村庄。
【篇三:小石潭记读后感】
柳宗元,一个三十而立被贬官的男人。却还有心情游山玩水写文章。美名其曰:“借景排遣自己忧伤的心情。”却没料到,越看越伤啊!《小石潭记》便是此种心情下的一篇著作。
乍一看,文章的前两段描写的景物可以说是非常美了。可是仔细一品,又仿佛觉得哪里有点不太对头。石潭周围和本身的景物如此之多,他为何偏偏要写池中不起眼的小鱼呢?而且还写它“皆若空游无所依”呢?这就好比当初的柳宗元了,被贬官永州,职场失意。自己的家人也一个个离他而去。而且因为改革的失败,还要饱受世人的指责。在大千世界里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支持他的人。可怜又可悲!
还有文章最后一段所提到的“崔氏二小生”。无缘无故,为什么要写他们俩的名字呢?“恕己”“奉壹”。柳宗元在忧伤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吧!放过以前的自己,才能面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篇四:读诗品茗的感觉真好】
一卷诗词,沏一壶清茶,在斜斜的阳光下,细细品味着茶的清香、书的墨意。摊开书本,选一首我最喜欢的词,与古人一同进入那清幽的山谷,那忧愁的客栈,或那沉浮的官海……
找到了!那我中意的词篇——苏轼的《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苏轼,他几度沉浮于官海这趟泥水,却“只因名太高”而被卷入乌台诗案,打入大牢。从虎穴龙潭中夺得一条命,带罪贬官黄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曾几何时,他也有“门庭若市”之景象,而今,皆乃黄粱一梦。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他清白之身,却硬被戴上“讽刺陛下”的帽子,险些被杀。他虽不平,可如今孜然一身,带罪贬往黄州,又有谁可依靠?只得幽幽一叹:“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末了,只得借酒消愁,醉于酒中,全身避祸。只叹“借酒消愁愁更愁”。此三万六千场酒,故能远祸,何能消愁?只得寻欢它物,忘忧于生活。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官场上的沉沉浮浮,“妨”了生活的无忧无愁,官海这趟浑水,又有数千人搅和,何必踏入?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汝若踏入,便定得安分守己,又何必抵死,说个功名俸禄,品级高低呢?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被贬官黄州,变得苦中寻乐,了却了这妨碍欢乐的官场,于大自然内洗净满身泥点,与欢乐重逢,相拥。解开了心结,又幸得这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但可细赏这无边风景,亦是一大乐事。
所以,“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远离了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生活却又别样好,赏那明月薄云,观那竹柏苔茵,做个飘逸旷达的闲人,亦不是一大乐事?千钟美酒,伴那一曲《满庭芳》,岂不妙哉!
翻过这篇文章,别过那飘逸旷达的苏轼,伴那清幽甘甜的茶香,我进入了另一位古人的世界,去寻那另一片洋溢书香与茶香之间的美好……
【篇五:我心中的好声音】
展望历史的长河,我们随手便能摘得许多的名篇、诗词,古人的伟大发明,保贵的精神食粮。从诗词中,我能感受到:生活无处不情怀!美妙的诗词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好声音”。
诗词中,有道不尽的豪情壮志;诗词中,有理不尽的思乡之情;诗词中,更有数不尽的愤慨不平……从诗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多少感人肺腑的感情、撼人心扉的故事呀!
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打动了多少人!友谊,这个美好的词汇,使得我们隔着千山万水,也能找到最知心的人!
李煜有一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体现了一国之君,纠结于儿女情长,无心治理国家,致使国家混乱不堪,人心惶惶,南唐后主,就此断送前程,成为亡国之君。最后,这位原本意气风发的君主,被大宋人活活毒死,读来不免有几分惋惜与悲哀。
王建在中秋之夜,与家人异地隔阂之时,作下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名篇,这是千千万万游子的心声啊!值此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共进晚餐,抬头赏月,确是一番惆怅。回头再看,因为朝廷昏庸腐败,多少名人志士得不到重用,被贬官发配边远地区,此时同伴遥望明月,只能低头默默流泪……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黑暗、腐朽的统治,早已丧失民意,藩入被动状态,解放军连战连捷,攻下南京总统府,毛主席又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当十万人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欢庆新中国成立之时,国民党残部只能在台湾欲哭无泪地反思自己。
这些震撼人心的诗词,正不断激励我们前进。她们,是我心中的“好声音”!
【篇六:论苏东坡的才情与风险】
前言
可以说,在我了解的所有宋代文学家中,苏东坡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却无可奈何地走上了向赤道方向贬官的不归路。“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被贬官的路上”,这是他的真实写照。才学的丰富,官场的风险,一个伟人走出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No。2
才情与风险
1037年的1月18日,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纷纷登场,大部分黯然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子由,陪伴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他初次崭露头角时,是他去参加科举的那一次,直接中了进士,而且其文被文坛领袖欧阳修赞叹不已。那年,他21岁。
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发生在苏东坡死后十年,宋徽宗崇宁五年五月。刻有苏东坡名字的元佑党人碑被雷劈,宋徽宗被吓得半死,他自然不会把这和积雨云、阴阳电极等等联系起来。他认为这是上天愤怒的表示。于是他对苏东坡进行了制裁,严禁苏东坡的著作传播,还剥夺了他在世的一切官衔。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苏诗不但没有被禁止,而且在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朝廷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宋徽宗尴尬呀,更可怕的是,一个道士向他奏称,苏东坡成了玉皇大帝的驾前文曲星。宋徽宗吓坏了,马上恢复了苏东坡的官爵,后又另封高位。
这就是学霸的风采。
一般来说,学霸都是很受人欢迎的,但宋朝有些官员并不这么想,甚至还想要至他于死地。为什么学霸还能有如此风险?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了,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见不同。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影响苏东坡一生命运的人,现任国务院总理王安石。他是个很有理想的人,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准备变法,一场注定失败的变法。因为他推行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而王安石同志居然想在一个小农国家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这完全就是违背社会经济规律。
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场变法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错误,但有人确实意识到了,像苏东坡,像司马光。尤其是司马光,他当然不想看到这个当年他用来砸缸的石头推行一场违反经济规律的变法,便联合了包括苏东坡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上书反对变法,结果纷纷被发配去支援边疆建设。苏东坡的贬官之路从此开始,一路向南。也开始了他才情与风险之旅,从此圈粉无数。
1071年7月,苏东坡任杭州市委书记(一把手),作诗无数。杭州作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喜爱,写下了很多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被贬密州,他写下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样的生活很舒适,但某些人并不愿意他自在下去,于是,他在湖州任上的1079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而这一群施暴者,就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当时的独特国情。小人把持政府,历史上赵高、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特别普遍。接下来就是轮番扑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的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最终,苏东坡没有被打死,贬谪黄州。黄州对苏东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年没有长江经济带,黄州只是长江边上的穷苦小镇,但苏东坡顾不得这些了,死里逃生已经让他心有余悸。不过,他相信安静的力量,于是开始乐呵呵地种田开荒,过起了农家乐,发明了东坡肉还写下了《念奴娇》和《赤壁赋》。一路的贬官,一路与孤独为伴,在黄州的大彻大悟使他面对生活有了一种乐观的心态,这从他的《赤壁赋》中就能看出:
他用辩证法的思想十分真实的阐释的世界的规律,而身为尘世的自己,不必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的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因黄州这几篇名作而记住了苏东坡。这样一个千年难遇的才子,却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的悲哀,他是乐观的,但我们仍为他当年被贬黄州而感到莫大的愤恨与同情。苏东坡想突围,可是只有厚重的枷锁与暗无天日的牢房听得到他悲切的呐喊。
正直的驳斥,诚恳的解释,对于已被舆论糜烂了的朝廷,都无济于事。曾经痛苦的岁月带给他深深的烙印,让他此后远离那令他无奈的朝廷,隐居山间,踏歌而行。抚一抚长须,豪酒入胸,七分酿成了醉入山水,三分酿成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
苏东坡的才气让他多次面临险境,有才气便意味着多了一分风险。只因这个破败的朝代,一个注定不会长久的时代。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军两路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苏东坡最终没有看到这一切,但他并没有与北宋王朝一起消失在朝代更替中,因为他和他的伟大作品,将一起载入史册,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臧克家说:“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壮哉!
【篇七:窗里窗外】
窗里窗外,演绎的究竟是怎样的人生?
——题记
如果说,把这千年的时空比作是一扇窗,那么,窗里窗外将是怎样的一副景象?是千年前窗里他的淡然一笑,亦是千年后窗外她的潸然泪下。
元丰六年夜,他解开衣服,正准备入眠,突然发现一缕月光从外面探进户内,洒得地上一片银白,他不禁笑了笑,起身走出。
公元二零一二年,她呆呆地坐在房间的椅子上,冻得发抖,月光也从外面爬了进来,似乎在嘲笑她的愚笨与无知,她估算了下分数,考得一塌糊涂。
他正走在路上,月光与他作伴,尽管遭贬官于此,却也有一份独特的清闲。于是他又是几声轻笑,准备去找怀民。
她忽然站起身来,胡乱地在脸上抹来抹去,望着桌上的几个小字再次泪湿眼底,那是几个月前兴高采烈地写在桌上的“中考必胜”。她打开门,在转动门把手的同时,一颗晶莹的水珠滴落下来,跌成四瓣。
来到承天寺,他看了看,如此凑巧,怀民也没有睡,他们俩相视一笑,一种默契油然而生,伴着轻柔的月光,不可多得的知己,他扬起嘴角,准备和怀民一同去庭内散步。
来到厅内,刚好看见家人们正聚在沙发上看电视,听着这幸福的欢笑,她竟发觉有点刺耳,“原来,只有我一人被世界所抛弃。”她默默地想,脚步沉重得只有月光听到。
庭下好像水一般清澈透明,伴着竹柏的影子,他忍不住开怀畅笑,贬官之苦还是有的,可拥有这如此美的月光,和与自己如此默契的知己,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于是,他轻启薄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回到房内,她小声抽泣,不让哭声被家人发觉,犹豫许久,她提起笔,默默定下,“既然我无法面对自己的成绩,那么,不如先走。”然后,只留下满地鲜红。
窗里,是他留下千古名句时的淡然轻笑,是无数人的拍手叫好;窗外,是她桌上骇人的“遗书”两字,是家人的痛哭流涕与找不到人的录取通知书。
可歌,可悲?在千年的大窗前,窗里窗外,是他和她截然不同的人生……
【篇八: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诗,是古代文化的旗帜,;诗,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这首诗表达了男女之间刻苦铭心的相思之情。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尤其成名。那时,李商隐正值壮年。他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由于他才华出众,考上了状元。被皇帝接见,从此又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当时京都有一个有钱人家看中了李商隐的才华,要把女儿嫁给他。那家人家的女孩长得肤白貌美,李商隐也长得十分俊俏,两人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李商隐不仅考取了功名,又抱的美人归,真是人生得意之时!可是,就在这时,李商隐因为种种原因,被迫贬官。新婚燕尔的两人只能被迫分离。就在李商隐贬官期间,妻子因过度思念而得了不治之症,去世了。当李商隐回来时,他早已见不到妻子,非常伤心,难过。这首诗就是思念妻子而写。后人常用“春草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比作无私奉献的老师。
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我发现郝老师讲课时的声音不对劲,很沙哑。郝老师经常咳嗽,偶尔含几颗润喉糖。我想,郝老师一定是感冒了,郝老师咳嗽这么严重,还带病给我们上课,我突然想起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说的就是郝老师。
古往今来,有很多优秀的古诗,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去诗海拾贝,去细细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