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呼啸山庄》读后感】
读了《呼啸山庄》这本书,我感受良多。
这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塑造了爱恨分明的性格。辛德雷的皮鞭让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同时也学会了反抗,不再忍气吞声中的屈服,他决定改变受辱的命运,她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曾经与他亲密无间,他们在真挚的交谈中萌出了爱情。可是,由于凯瑟琳的爱慕虚荣,她嫁给了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甚至可以说不认识的埃加德·林顿。她与希斯克利夫的缘分走到尽头。这个敢爱敢恨的男子怎会罢休?他开始了复仇,将两大家族毁灭,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终生幸福。
一切罪恶的开始源于凯瑟琳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与生命,也毁了希斯克利夫的一生幸福。凯瑟琳的死使得希斯克利夫的仇恨达到了顶端,当他终于毁灭了辛徳雷和埃加德,独霸了两大家族的产业时,他心中却未感到一丝欢愉,因为他用生命去爱的凯瑟琳已经死了,他们也就这么点缘分?!
希斯克利夫自杀了,他的死是一种殉情,一种我本善良的证明,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算是精神上的升华,闪烁着作者的人性主义理想。
《呼啸山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之一,是一部怪书。它一反同时期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是以一种近乎畸形的美诠释了这狂飙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作者以呼啸山庄的仆人——艾米丽的身份,旁观了这一场悲剧。她阻止,她劝说,却仍旧无力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这也证明了人在许多时候是无可奈何的,明明预见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读完整本书,交织不清的情感,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射作者对于这个病态的社会的理解?
到底什么才是常态呢?这值得引人深思。
【篇二:最美的角度】
如果没有花朵,春天将会寂寞;如果没有激情,四季将会平庸;如果没有微笑,心与心将失去沟通的桥梁。
一杯茶,一盏灯,独处斗室中,捧起一本书,渐渐地享受其中的蕴味。这是古人的作风,而我也颇受感染,闻着墨香,我走进了她们的世界。……
丑小鸭与白天鹅交朋友对“我”来说是件异想天开的事,书中的凯瑟琳是完美的代名词,品学兼优,家境优越。来自贫民区的“我”甚至不敢正眼瞅她。直到我生日那天,她清脆温柔的声音飘出来的祝福,“我”报以一个夸张的微笑,从此,那座冰封的心悄然融化……
一个微笑,换一份真挚的友谊,我轻轻提笔,落于书页旁。嘴角不经意间微微上扬,人生真的有很多难以切齿的事,与好友吵架却不知怎么道歉,因为误会与人闹翻却不知怎么和好……也许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仅仅一个善意的微笑就可以融化坚冰与隔阂,让彼此的心更加接近。我低下头缓了缓思绪……
那场意外,打破了凯瑟琳的幸运光环,手术使她截去左手,而“我”则因为爸爸的工作调离无奈搬离。一年后的重逢,凯瑟琳给我看了她排列整齐的几十只右手手套。“我”摸她戴着漂亮手套的冰冷的假手听她叙说:“我可以扔掉这些用不着的右手套,但我却无法抛弃事实……。”“我”望着她微笑的脸,尘封多年的同情随风而逝。
我不禁哑然,瞬间的一丝沉重压抑着我。依稀间,我仿佛看见了凯瑟琳那双美丽的双手,只是温暖不在,一丝怜悯犹然而生,随即,我又释然。脑海中突然浮现一句话“失去了我的左,还有你的右”。凯瑟琳是幸运的,她用自己的微笑让自己的心里永远开着一扇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小窗,即使有再大的苦难,只要笑一笑,没有什么事过不了。
微笑着去生活吧,用你的乐观去改变你看待问题的角度,用你的欢乐去赢得别人真实的肯定。《微笑着比什么都重要》我合上书本,的确,微笑着比什么都重要。
【篇三:爱】
“爱是心中的太阳,将你我身边的冰雪所融化。”正如这句话所说,每人都需要关爱,只要心中充满了爱,任何奇迹都可能出现。
自从有了妹妹,我总觉得她无时无刻都在跟我争宠,从阳台上的口水兜、床上的玩具、餐桌上的奶瓶,到客厅里的音乐,似乎都在宣告着这是她的领地,就连属于我的房间也不例外,她经常在那儿咿咿呀呀地指手画脚,最让我头疼的是:我获得的关爱似乎一点一点地在减少,因为只要妹妹一哭,大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逗她、抱她,而把我落在一边。
可当她因为黄疸太高而被送进医院时,我的泪也不禁悄然落下;当她哭泣时,只有我抱着才能给她一点安慰,看着她渐渐平静下来的小脸,我的心顿时融化了,就像被灌进了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当我伤心难过时,她也会跟着我痛哭流涕;而当我开怀大笑时,她也会跟着我哈哈大笑,虽然此时,她仅仅只有四个月大,却已懂得与我同甘共苦,我想这就是爱吧,只要你真心付出,就会收获甜蜜的果实!
无意间,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叫“七岁女孩感动世界”,讲的是凯瑟琳救助非洲儿童的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不禁想到:一家人能为妹妹和我付出一切代价,七岁女孩能为救助非洲儿童而演讲,可我们这些哥哥姐姐有时却连铅笔也不愿意借给同学,相比而言,是多么吝啬啊!有人说,凯瑟琳很有勇气,这些勇气难道不是来源于爱吗?
所以,让我们多一点关爱,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吧!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篇四:《永不变老的日记》读后感】
暑假前班级组织了阅读《永不变老的日记》的微信活动,活动方式让我感觉很新颖,假期我又认真重读了一遍《永不变老的日记》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一个叫凯瑟琳的奶奶在13岁时候写的日记,她计划将在她曾孙女14岁的时候送她做为生日礼物。日记主要讲了凯瑟琳在13岁的时候,遭遇了逃跑的黑奴,热心的她送给了黑奴一床被子。但是继母发现后让她亲自做了一床被子。
凯瑟琳有个好朋友,她叫凯西,她们曾经一起做衣服,做袜子,一起谈天南地北,可是凯西突然离世,凯瑟琳伤心欲绝,可以说是对凯瑟琳说是极大的打击,以至于在日记的最后一部分,每一个角落都流露出对凯西的怀念。
凯瑟琳的妈妈在她10岁的时候发热病去世了,她爸爸给她找了个叫海厄姆的夫人当继母。凯瑟琳过了很久才被继母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和用心感化下敞开心扉的接受她。
整本书用日记的形式讲了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在这本书里让我真正的感受到:我们都要用坚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任何困难最终都会被克服。
【篇五:感动的一件事】
一个关于帐篷的故事
感动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感动是鲜艳的花朵,给人以芳香;感动是一盏明灯,给人指明方向。
大家一定感到奇怪:“感动”与“帐篷”有何关联?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揭秘答案。
凯瑟琳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小女孩,她偶然看到一则新闻:在非洲,有一种可怕的病叫疟疾,小孩子很容易被感染,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每个小孩子必须住在一顶喷有消毒药水的帐篷内。凯瑟琳为此无能为力,因为自己攒的零花钱只够买一顶,怎么办呢?第二天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老师述说了一遍,并讲出自己的心愿。老师也被感动了。于是组织把同学们的作品拿去拍卖,呼吁亲朋好友捐款。与此同时,凯瑟琳写信给富商和慈善家,求他们的支援。她同样写信给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收到信后,感动极了。于是他拿出2000万美元购买帐篷,捐赠给非洲遇难小孩。非洲小孩得救了,悬在凯瑟琳心上的一颗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凯瑟琳的爱心轰动了全世界,感动了无数人。希望你们也能用微薄的火种温暖世界。
【篇六:《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读后感】
读过《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一书,我立即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书中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分为五个主题:“我能行”、“你真棒”、“一起做”、“我帮你”、“谢谢你”。每一个主题下又有许多励志、感人的小故事,这其中,我最难忘的是美国少年的故事和凯瑟琳的故事。
美国少年伊斯顿·拉查佩尔发明了脑电波控制的机械手臂。起初他只是认为机械手臂很酷,便想制作一个,但在一次科技展览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天生残疾的小女孩,于是下定决心要用发明造福残疾人。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第四代意念控制的机械手臂诞生了,他不仅没有将发明用用以盈利,而且尽量控制成本,将成果发布到网上,让任何残疾人都能下载并3D打印出来。
看完美国少年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某些黑心商人,不管他人的健康与生命,一心只想赚更多的钱。两者相比,美国少年的品质是多么可贵呀!将自己辛苦研究的成果无偿贡献给了广大残疾人士,是他们也能拥有一只自己的“手”。
距今10年前,有一个年仅五岁的小女孩叫凯瑟琳,她在电视上看到了非洲人民被疟疾残害,便决定帮助他们购买放疟疾蚊帐。她一面自己努力攒钱一面号召大家一起行动,她还用幽默的语言劝动了比尔·盖茨给她资助,一同帮助非洲人民。短短几年,小女孩筹集了数十万美元购买蚊帐运往非洲,至今,她还在为着防治疟疾传播而努力着。
凯瑟琳用自身渺小的力量筹集了巨资帮助非洲人民,她用她的实践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看到这儿,我又想起了令人敬佩的邓小平爷爷。在“希望工程”开始后,邓小平爷爷率先垂范,两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共计5000元。虽然5000元并不是一笔巨款,但这使山区儿童知道了:邓小平爷爷知道他们的,邓小平爷爷是关爱他们的!邓小平爷爷的关爱儿童,星系少年,使“希望工程”托起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蓝天!
缓缓合上这本书,我还回味着书中的故事,心中久久无法平静。我在这本书中懂得了:我们虽然都很平凡,但只要有一颗不甘平凡、帮助他人的心,就一定能为世界创造价值,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篇七: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是外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本长篇小说,阐述了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恨情仇,小说以悲剧收尾,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偏执,却敢爱敢恨,始终不肯接受现实,以致于最后看着他恨的、恨他的、以及他爱的一个个离他远去。
读完这本书,不由的感慨,当时社会风气我们是无能为力,人人都爱贪慕虚荣,趋炎附势。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的眼光、想法、以及做法,但却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不是么?就好像《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在面对所爱之人要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后,他选择了仇恨,让自己变得更强去报复“他们”,他做到了,报了仇,也怀着仇恨孤独终老。
相较于网络小说,《呼啸山庄》的故事显得更为现实。在网络小说中,男女主不管面对,经历过什么,最后几乎都会在一起。试问这世间有多少男女会在面对“权,利,钱”这几方面仍会对爱情忠贞不二?《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没经得住财富和名誉的诱惑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而希斯克利夫在经历此事后,走向了复仇的道路。曾有一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评价希斯克利夫“蛮横专制,没理性,以致害死了许多人。”我不这么认为,希斯克利夫虽然野蛮,但他对凯瑟琳的爱是真。他唯一的幸福来源无非就是凯瑟琳,可连这唯一的幸福都已被抢走,而他没有崩溃,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远走他乡。让自己变得强大,证明自己有能力去报复。
小说没有许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但重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他们形象各有特色,当然,希斯克利夫这个男主人公敢爱敢恨的性格让人讨厌不起来吧!
【篇八:推荐一本好书】
它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小说”之一。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它在经过时间的冲刷后依然放着光。我抱着好奇心翻开了它。
不同于姐姐夏洛蒂所著的《简·爱》,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并不是“小家碧玉”的风格。《呼啸山庄》所展现的,已经远远超越了爱情本身,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剖析人性的善恶,而不是只讲述两个人的儿女情长。所以在我带着读《简•爱》的心情翻开这本书时,我意识到我还是太天真了。
《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两个庄园的爱恨情仇:老恩肖收养了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将他和自己的一儿一女一同抚养。女儿凯瑟琳性格洒脱,受尽旁人冷言和毒打的希斯克利夫生活中唯一关心他的就是凯瑟琳。两人就这样日久生情。阴差阳错下,凯结识了画眉山庄温文尔雅的少爷林顿。林顿为凯的美貌倾心,提出求婚。凯为了给自己一个名分也为了帮助希同意了。而希却以为凯抛弃了自己,在绝望中离开了呼啸山庄。
多年后,衣锦还乡的希斯克利夫回到了这个小镇。他要开始他的复仇。他让凯瑟琳因赌博穷困潦倒的哥哥将呼啸山庄抵押给了他,并且沦为他的奴仆。他报复了曾经欺凌他的义兄。希将目标转向林顿的妹妹,让她对自己的外表倾心,最后说服她与自己私奔。他却把她囚禁在呼啸山庄并虐待她。他报复了“那个伪君子”最爱的妹妹。
婚后的凯瑟琳过着平淡的日子,而昔日的希斯克利夫突然闯入了她的生活,搅乱了平静的湖面。希的出现,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爱与狂野。她竟然在激动中病倒,死去了,只留下一个早产的女孩凯蒂。希痛苦不堪,对凯的爱意丝毫不减,还平添了他的仇恨。
林顿的妹妹逃到远方并生下了一个男婴,也取名林顿。凯的哥哥在凯去世后不久也酗酒而亡,他的儿子哈里顿落入希的手中。
十二年后,小林顿的母亲去世,他回到了小镇上。希十分厌恶他的娇气自满,但决定利用他这个儿子进行他的复仇。趁林顿病危时,将凯蒂骗至呼啸山庄与小林顿结婚。不久林顿病逝,希名正言顺的得到了画眉山庄。他报复了他的死敌,并且毁灭了他的一切。
这部交响曲到这里结束了它沉重的重低音,透出几分轻快。就好似大火燎原,灰烬中冒出一点新嫩的绿色,予人希望。
羸弱的小林顿不久也病逝了。而哈里顿此时已长大成人,希一度给他灌输邪恶,令他看上去粗鄙、野蛮,可他敦厚老实、本性善良。凯蒂在认清他的内心后对他产生了爱情。这大大激怒了希,他决心拆散这对恋人。但是,他在凯蒂的眉目中寻到了她母亲的神采,在外表粗鄙、不讨喜的哈里顿身上找到了少年时自己的模样。昔日和凯瑟琳的种种仿佛又回到了他的眼前。希斯克利夫放下了他复仇的屠刀,拾起了他的爱。他最后的时光极为痛苦:他长期不睡觉、不吃饭,精神亢奋又恍惚,酗酒,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最终,在一个风雪之夜,希斯克利夫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离开了人世。
……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也饱受争议。
有人说,这本书赞颂了爱的力量,讲述了人性的灰面。有人说,这本书充满了负能量,病态、扭曲、残忍、暴力、丧失人性。有人说,希斯克利夫根本不是人,作出那么多丧失人性的事,简直令人作呕。有人说整本书最讨厌的就是小林顿,羸弱、娇气还自以为是。也有人说最同情小林顿,喜欢他的浪漫可爱。……
我先不去评论书中的人物怎样,我认为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时候很难去评判一个人是非对错,事情并不都是非黑即白的。《呼啸山庄》歌颂了人的善良与美德,抨击了人性的黑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希斯克利夫之始至终没有放弃对凯瑟琳的爱,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对自由对美好的追求。
当我合上书低头沉思时,一瞬间我觉得,那山呼海啸的爱正在书中盛开石楠的原野上,萌生着、生长着、铺陈着、燃烧着、呼啸着,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