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相关作文

【篇一:我读懂了匠心】

你是否见过建在悬崖上的长廊?你是否见过几千年屹立不倒的长城?你是否见过多功能的农具?这些或许依靠现代技术可以重现,但是,在几千年前是如何制造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川——古称川蜀之地,周围多悬崖峭壁,交通不便,人们之间隔着山,明明“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了——在悬崖上建起长廊,这样不就畅通无阻了吗?但是,在悬崖上建长廊又谈何容易啊!许多年,许多人不断尝试,这期间有人因此丧生,可他们仍旧前赴后继。就这样,长廊终于有了蓝图。他们在悬崖上挖出一个又一个洞穴,在洞穴里凿出一个深一米的圆孔,在修好的桥板上凿出一个圆孔,在圆孔内放入一块纯花冈岩的巨石。接着把桥板嵌入深坑,巨石随之也嵌入深坑,就这样,一块桥板就镶嵌在悬崖上了。一块又一块的拼接,一条长廊就凌空出现在悬崖上了。也许我的描述不足以体现之艰难,但是,据专家研究:我们用现代技术也无法复制当初的长廊。但那时既没有冶炼,也没有起重机,天知道这巨石从何而来,又如何镶嵌上去。可古代人民硬是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在随时可能丧生的条件下,建成了这个奇迹!

再说说多功能的农具。你能想象这农具竟是木头制造的,而且经久耐用,甚至当你累了时,还可以将它拼接成一个板凳。没错,这就是无缝拼接。它的构造看似很简单,就是普通的木头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卡槽,就是这些卡槽,才能让它任意变换形态。那时,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天知道这精密的工具是如何制成的!

古人智慧无穷无尽,那些“奇迹”都是他们精艺求精后再精艺求精的智慧的结晶。这,就是古人,这,就是匠心!

【篇二:美丽的江西】

到达篁岭后,我就被那蔚蓝而又透彻的天空吸引住了,白云像一条轻纱,随着风飘动着。

坐上缆车,透过玻璃看见,一层叠着一层,让我心里想起“桃源应羡此梯田,俯望红尘只隔烟。”而在正下方,有零零散散的几朵黄菊,开得正艳。

沿着山路一直往上,阳光被浓烈的绿叶撕碎散落在地面,形成一个个光斑。在一面巨大的白墙前,树枝的影子映在墙上,就像心灵手巧的奶奶手下的剪影画,颇有一番味道。

来到一件古色古色的屋子,一抬头就看见一块正方形的“蓝天布”白云慢悠悠地散着布,木梁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吊着两个黄灯笼。上到二楼,就可以看见一个小小的阁楼,可看到篁岭的大半景色,一间间白墙黑瓦的屋子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整齐的排着队,不留一点空隙。看着木框里的碎布,就像看见了一位妙龄女子坐在阁楼里缝着布,一笑,便惊艳了岁月。

景德镇在我的印象中就是简简单单的瓷都,但在这次游学中,我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经过牌坊,便被那微凉的清风撞了个满怀,翠绿带有一丝黄色的竹子随风而舞,发出清脆的声音。道路上铺满了圆滑的石子,走在上面给脚步做了一个深层按摩。在路旁的石台阶上放着一个披着火红外套,很是透彻的瓷花瓶。头上茂密的树叶有多种颜色,拼在一起就像旧时的百家被,把蓝天宝宝裹住了,生怕它受一点儿凉。

来到一个大院子,白墙已经开始发黄,墙外的树延伸至墙内,颇有一番“一枝红杏入墙来”的味道。在院子的中央有一条淌着清水的水渠,水渠上架着一块块木板,板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瓷都,还未上色,是最纯粹的,不带一丝杂质的米黄色。

在这个大院子里,可以看见一个瓷碗产生的全过程,一些老人已经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但手却丝毫不抖,眼里对制作陶器的热情也丝毫不减,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陶瓷,毫不后悔。景德镇令我敬佩的不仅是源远流长的制瓷技术,还有那颗匠心的跳动,永不退散的热情。

窑火十年,匠心依旧。愿美景依旧,初心不变。

【篇三: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

阅读永远是人类必修的一门课程,阅读在无声无息地为我们铸造着美好的人生,起初我们都是一块钝铁,在千锤百炼后才铸成锋利的刀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哪个先古伟人是“无师自通”的,即便有超于常人的天赋,不勤于磨练自己,终也会沦为方仲永一般,凡有一番成就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少不了阅读这一环节。有几条阅读的个人见解和方法分享一下:

没有锋利的“器”,怎斩获丰功伟业呢?要想功成名就,务必从平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每从书中得到一些学识,就能让我们的“器”增添几分锋利。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要尽力抽出时间来阅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阅读,校园里就会书香四溢,人人从之,多人成众,谁都抵挡不住知识的诱惑。虽有时你会觉得乏味,因不能立竿见影而失去耐心,记住切莫急功近利,否则前功尽弃,阅读是一件不该急于求成的事情,假若你想一蹴而就,那么这样的奇迹是不存在的,即使偷得几招“雕虫小技”和“花拳绣腿”,这样又有何意义呢?是于事无补的!“器能成人之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每天阅读来磨铸我们的“器”。十年磨一剑,在三年后的高考中亮剑,大放异彩,大杀四方,满意的高考成绩单就是得来不易的匠心之作,成败全在乎于平时的阅读,积累。

识得阅读真谛,以“利器”开天辟地,书写人生缤纷绚丽。现在我们就呼吁起来,让校园充满琅琅书声,让同学们享受阅读,让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拨开迷雾,让幸福和喜悦接踵而来。

【篇四:匠心筑梦】

2019年是广州与奥克兰缔交友好城市30周年,5月18日我与学校的师兄、师姐们一起前往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进行文化交流。

我们准备了各种节目与礼物,送给新西兰的朋友们,其中我最满意的作品是广绣。

广绣,始于唐朝,是我国第一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它代表着我们广东珠三角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

学习广绣慢工出细活,我要学习广绣人的“工匠精神”。

我的老师是著名的广绣传人王新元叔叔,我的作品是游弋在湖里的白天鹅,白天鹅的羽毛洁白如雪,颈项柔媚细长,它高昂胸脯在湖面上优雅地前行。

刺绣制作开始了!首先,我要做好劈丝——取出一卷蚕丝,用手指尖小心翼翼地把蚕丝分开三份,双手灵活地把三份像编织麻花一样把它们编织在一起。

对于初学者的我,每次编好一条蚕丝,至少需要三十分钟以上。

蚕丝编织完成,我在绳子的初段,抽出一根线,再把它仔细地分成四份,取出其中一份,准备穿进针眼。劈丝完成。

接下来是穿针引线,广绣的针非常的细,估计也只有牙签的大小,我习惯把针朝着明亮的地方,好看清楚针眼与线的位置。

我把线头紧紧捏住,然后凑近针眼,这时候我的手总会不由自主的颤动起来,稍一放松,线就穿歪了。把线穿针眼后打好结,就要准备刺绣工序了。

刺绣要按照图案的轮廓与方向,可以比图案稍大一点,一针一针的绣下去,每一针都要恰到好处地间隔2~3mm才能制作出密密实实与立体效果。

一针一线,丝丝缕缕,我的“湖中天鹅”制作了整整三星期。我手被扎破了无数次,也不能阻挡我把这份礼物送给新西兰朋友的热情与期盼。

广绣是一门非常难的艺术,追求精美细致,要求广绣者有工匠精神,我为自己完成这个作品而感到骄傲,经过这次广绣课程,我明白了即使更难的事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愿我的这份工匠作品,带给新西兰朋友最好的祝福。

【篇五:传承匠心】

雪后初霁,名医陈济众推开自家的大门,发现门前站着一对父子,肩头已有落雪。

“快点,快跪下。”那个中年男子说道,“老先生,还请您收下这个孩子,让他在您这学一学医术。”“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大雪天的,别再跪出病来,进来说。”

“孩子尚且年幼,要知道学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知道知道,我已经和他说过了,放心吧!老先生。”孩子在一旁也连忙跪下磕头说:“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

陈济众沉吟了片刻,心想:医术可是门大手艺,虽有勤能补拙一说,但要成为名医,无天资禀赋不可成也。但又想到自己无儿无女,至今也无弟子跟随,再想一想自己已经年过半百,摸了摸自己已斑白的胡须,想想如此下去自己的一身手艺岂不要失传?且看这孩子举止投足不凡,不如将这孩子暂且收下。

“行了,你走吧,孩子我收下了。”“好,好,多谢老先生。”那中年男子憨厚的笑着说,在叮嘱那孩子几句后便离开了。

“你叫什么名字?”“苏淮。”“好,苏淮,跟我过来。”苏淮便连忙起身跟着陈济众到了大堂下“跪下,朝着这对联拜上三拜,记住这对联上的话:选制药材尝甘尝苦,推敲病理如琢如磨。既然跟我学医那就得一辈子记着这句话不能忘,医者,仁心也。凡是医者上的事都得亲力亲为、心细如针,既要有仁心仁德,也要有对病者负责的态度,明白了吗?”“明白了。”苏淮朝着对联拜了三拜。

自此,苏淮对陈济众寸步不离,不仅如此,苏淮还“偷着学”,在陈济众教他辨别药材时便把诊脉也学了,就连《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也都熟记于心。

陈济众见此心中忖度道:这苏淮不仅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而且勤学苦干、肯下苦工。自此陈济众便手把手的教他,将毕生所学都教授给他。那苏淮也不负师望,医术精进,不过八年,便名声鹊起,方圆几个镇上都知道苏淮这个名医了。

又过了两年,一天,陈济众对苏淮说:“我的毕生本领都已经传授给你了,你也已经学成,可以出师了。这小地方困住了你,你应该到京城去的。”“师傅,徒儿不愿离开师傅,还想多学两年。”苏淮含着泪说。“不必了,你已学透,我在留你就是误了你,后日便是个好日子,好好收拾,准备离开吧!”苏淮见师傅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从堂上退下来。

后日一早苏淮便在大堂内向陈济众拜别,“既要离去,那就在朝那对联拜上三拜,你要一辈子记住,医者,仁心也。为医者,不可马虎、大意。”“徒儿记住了,还望师傅多多保重”……

一天,十年之后,宫中御医苏淮的府上接到下人上报:陈济众病危,望苏淮能前去尽孝。苏淮一听便连夜驰马到陈济众府上,发现陈济众已奄奄一息,陈济众模糊的双眼看见苏淮便说:“苏淮,你来啦。”“我来了,师傅。徒儿不孝,师傅先别说话,快,把我开的汤药端上来。”“无用了,我已知道我命不久矣,还能看见你我很欣慰。这些年没有辜负为师对你的期望,但是不要忘记那对联上的话和为师对你的教导。我死后把我的棺材放在那对联中间,也算完成我的一个心愿。”“徒儿记住了。”说完陈济众就闭上了眼睛,顿时全家举哀。

苏淮完成了师傅的遗愿而且将师傅的葬礼班的风风光光。在守完孝回京的那一日苏淮又对着对联拜了三拜且回府之后制作了一样的对联挂在大堂之侧。

【篇六:关于匠心的作文】

泉州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端。在这里,曾有五十八国的商人往来交易,文化也随之碰撞交融,衍生出不同的民居、寺庙。其中最普遍又最具特色的,便是石雕。

无论在哪都可见到这些石雕。他们不仅组成栋梁上精美的龙纹,高塔上慈祥的众神,亦有墙上叙事的浮世绘,也成为普通人家门口的莲花坠。他们融入生活,又反应着生活。但泉州人为什么偏偏选择石雕?

光看浮雕,看不出什么东西。唯有知晓浮雕背后的历史,方能给出答案。泉州的地大多是盐碱地,可产水果,却种不出粮食。人们有的毅然选择出海,但生死难料;有的人留在泉州,开采石料,做起了石雕。人处逆境,心中仍充满希望时,刻出来的是慈祥的神佛,是希望的莲花,是他们不屈的精神,亦是他们的向往。

战争很快裹挟住了泉州。自南北宋交替,蒲寿庚杀宋室亲属三千余人,后又投诚蒙古。这一举措点燃了泉州数百年的战火。后蒙古大势已去,而泉州又集中一干波斯外族以镇压汉人。前事之果,成后事之因。等到朱元璋灭元朝,又屠尽蒲家。风雨之中,泉州经历了几代战火的洗炼,商人们顾忌战火频发,分分退出;外迁户眼见不再繁荣,又投身别处。泉州的匠人们看在眼里,叹息一声,从灰尘满布的工具里取出一把把刻刀,又将石料取出,仔细端详。豆灯之下,是一张坚毅的脸,以及一双笃定的双眼。

泉州的石匠又开始忙碌了,从商、种地的本地人放下手中的活,也加入其中。人们将石料堆积,堆积的地方便成了石料街;人们将泥土堆起,垒上千斤石块,架成了一座座石塔。匠人在经过多少个不辞劳苦的日夜后,才打造出泉州辉煌的文化,使文化得以随时间缓缓流淌,始终不会停止。

文化的背后,是一群非凡的匠人。清朝有人以异兽睨日,以告诫官不可贪;民国,也有人刻狮虎护家,拒不改籍,以昭爱国之诚;战乱时,亦有世家挺身而出,保护国家石刻宝藏。泉州之匠以心雕石,其心正,其志坚,于家国亦一腔热血。方其石雕益美,人像弥善。

我们匆匆走过石匠的遗产,惊羡其美丽的同时,也应当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人性的坚韧,也是匠心的一种支撑。始终对生活怀有希望,各组成神佛嘴角那一抹恬淡自然的微笑。

【篇七:奋斗新时代,青春跃起来】

在世界的东方,一幅宏伟的图景徐徐展开,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我们,要做时代的弄潮儿,新时代的青年,要以丹心为志、要以奋斗为基!这个时代,我们主宰!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们是幸运的,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我们又是责任重大的,中国梦要靠我们来实现,我们要为“中国力量”增砖添瓦。

新时代的新青年,要以科技创新筑就梦想。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在世界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过硬的实力必不可少。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中国智造”进一步推进,但是,我们还记得中兴核“芯”之痛吗?美国的制裁,让中兴——全球第四大通信设备制造商的业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答案毋庸置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青春年华,风华正茂的我们,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做到无悔青春!

新时代的新青年,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未来。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传递出了中国开放最强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从小渔村到深圳大都市,从贫困到小康,开放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古有大唐盛世开放繁荣的景象,今有“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我们一定要秉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奋斗的姿态,我们要敞开胸怀,吸纳包容,兼收并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他国优秀之处,在交流中成长,在合作中变得更强。

新时代的新青年,要以工匠精神折服世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进入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的新时代,这就需要一种伟大的精神——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中国青年有匠心,能始终不渝追求卓越,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就有大希望”。瑞士手表闻名世界,宝马汽车享誉全球,赵州桥的鬼斧神工,港珠澳大桥的飞架两地,这背后无一不是工匠精神。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是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难能可贵的品质。作为中国的新一代,作为祖国未来的脊梁,我们难道有理由不学习工匠精神吗?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奋斗是青春永恒的底色,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我们要同携手,共奋斗,让我们的青春跃动起来!

【篇八:慢下来的精彩】

生活就好比一盏清茶,慢慢品,便可体会到其中的精彩。

老巷子里的风,不急不猛,缓缓拂过那高高的围墙,雕花的屋檐,岁月与风雨渐渐磨损了当年的风光,映入眼帘的,满是历史的沧桑。我大步匆匆走在身着深绿色斑点花衣的石阶上,左顾右盼,渴望找到使心灵平静下来的东西。路过一扇大门,端庄而凝重。望着门上的五颜六色,不禁将心神驻留。

大门上张贴着的是一张胖身娃娃年画,衣间的花纹、装饰数不胜数。门是半掩着的,透过门缝,便见一弯着腰的深黑色侧影,正一点一点地比划什么。我探出脑袋,想瞧得更清晰些,不料“吱呀”一声,触动了大门。我慌忙望向那个身影,他腾出一只手向我招了招。“进来吧!”嗓音沉重而沙哑。我便轻轻跨入那宽敞的院子,两侧尽是盆景、活灵活现的假山。

来到一间墨香四溢的书房,心顿时安宁了许多。

那男子,身着深黑长袍,坐于一张边角几近磨平的椅子上,戴着平框眼镜。他不紧不慢地挥舞双手,似两阵清风,将古朴之气挥洒、充盈。我不禁看入了迷。他转头望向我,语气依旧庄重:“这桃花坞木板年画,一共有三道大工序,为画稿、刻板、印刷。我现在做的,便是刻板。而要用到的工具呢,虽不多,却缺一不可。”看着他专注的神情,炯炯的双眼,棱角分明的脸庞,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手上的这把小刀,叫做拳刀,这是根据每个人手的大小、力道而定制的,因此因人而异。”他捧起手中的拳刀,轻抚了几下,眼神温和了许多。

空气仿佛凝固了,我所听到的只有那节奏分明,缓缓的,刀在木板上划刻的声音。时间的流逝也慢了下来,满眼尽是精彩。一刻一划,一起一落,一点一触,皆因慢而显得游刃有余。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风度。

“慢工出细活。”是那名男子对我讲的最后一句话。细细一品,在一张精美的年画中,那细致秀雅的纹理,对称的构图,交织着的红黄蓝绿,是匠人多年不变的匠心。技艺里没有捷径,文化的传承更不能速成。脚步匆匆行走于人生路上,往往被那扬起的尘土侵袭得苦不堪言。看淡苦难与磨砺,放慢脚步,会欣赏到更精彩的人生。

慢慢走出大门,回到来时的小巷,内心不再浮躁。身处于这满满匠心的市井小巷,忽觉慢慢走,生活同样精彩。

【篇九:遇见白围裙】

心系一处,无事不成,这是匠心——题记

露珠,沿着蒲公英和三叶草的梦境滚落,溅起一片片透明的阳光。在一种金黄般的喧哗声中,孵出一个不再潮湿的黎明。

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一番洗漱后,迎微风、踏鸟鸣,我迫不及待的走向附近新开的肠粉店,要尝尝鲜。

肠粉店店主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大姐,眼角上爬上了隐约可见的几条鱼尾纹,但两眼非常有神采,一道柳叶眉,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一头秀发盘在脑后,岁月的风霜在脸上刻下的沟壑却掩饰不住她曾经的美丽,身材高挑,穿着一条白围裙。

洁白的围裙上还绣着一枚红牡丹,一片片花瓣紧凑地挨在一起,一层一层地,紧紧地裹住中间的花蕊,像个雍容华贵的夫人。

只见大姐先用软刷把不锈钢专业肠粉盘涂上一层油,再用一个大勺舀一勺米浆放在盘子里,上下左右晃动,米浆就听话地摊平在整个盘子里,再把肉末均匀地撒在盘子上面,又拿起一颗鸡蛋在盘边轻轻一磕,蛋壳上出现一条裂缝,大姐单手拿着鸡蛋,微微一捏,蛋黄和蛋清迫不及待地跳到盘上,再撒上少量生菜,把盘子放进蒸炉里。

大姐行云流水的动作赏心悦目,让等待的过程也不是那么漫长枯燥了。

不一会,一盘肠粉就做好了。晶莹剔透的肠粉慵懒地躺在带青色花纹的碟子里,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夹起伸入口中,一股浓郁的米香扑面而来,肠粉本身淡而无味,精髓在于最后淋上的酱汁,带出肠粉本身的鲜美。大姐做的肠粉,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深深惊艳到我了。

我好奇地问大姐为什么她家的肠粉那么好吃?是不是有什么神秘配方?大姐脸上笑意盈盈,说道:“哪有什么神秘配方,肠粉好不好吃,就看米浆和酱汁。我们家的米浆,都是前一天提前将糙米放入水中浸泡,第二天现磨出来的,而现在大多数肠粉店的米浆都是用粉冲出来的,味道哪有我们家的好?虽然成本低,但是没有用心,没有下功夫,哪来的好味道?我们做餐饮的,重要的是良心,不然哪能做得长久?“

大姐对肠粉制作的细致与精益求精大概就是她的肠粉店生意这么火爆的原因吧。

匠心,是这个时代稀缺的精神。佛家有云:双手合十,乃是将十方力量凝聚。制心一处,无事不成。时间撒在哪里,哪里就开花结果。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

大姐的精神,不正像这白围裙一样洁白、动人。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