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夜相关作文

【篇一:方法很重要】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六根火柴拼成三个三角形?”结果很多人都失败了,其实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搭成一个三角锥就行了。这仅仅需要一个好方法,所以说方法很重要。

方法很重要。学习需要方法,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为何有的人可以在很少的时间里学会很多的东西,而有的人在挑灯夜战后仍然在考场上铩羽而归呢?这说明方法不对。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学习上一点能步步高升,芝麻开花——节节高。

方法很重要。读书也需要方法,我们有时需要略读,有时需要详读,有时则需要跳读,方法总是很灵活的,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掌握好方法,会使我们收获更多,也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方法很重要。体育训练更需要方法,如果你爱上体育,你应该知道,奥运会和各种世界赛事上,破纪录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由于高科技,而另一方面则是运用了先进的训练方法,这可以提高运动员们的成绩,帮助他们在赛场上斩金夺银!

方法很重要。任何事情都需要它,方法意味着思维上的突破和创新,方法能够启发思维开拓视野,最大限度地挖掘我们的潜能,但方法不是照抄照搬的,按图索骥未必一定能行,要记住“欲速则不达”,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就是我们手中的一把利剑,我们要运用这把利剑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篇二:一封家书讲孝心】

亲爱的外公,外婆:

你们好!

最近你们身体怎么样?外公有没有犯咳嗽?是否一切都好?你们总是怕我们担心,很少跟我们说这些,可是,你们说了,我们才会更踏实啊。

其实,这次写这封信是为了感谢你们。说起感谢你们,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平平淡淡粗茶淡饭的农家生活,是那些我小时候与你们一起度过的乡间岁月。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蕴藏了无数件令我欢笑,令我哭泣,令我惭愧,令我感动的事,这些事曾在多少挑灯夜战时令我潸然泪下,暗下决心;又曾在多少次迷茫失意时鼓励我再次前行?太多了,多的我快数不清。太少了,少的我一件件都那样记忆犹新。

回忆里的小时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自然,幼儿园也是在外婆家附近的镇子上上的。记得那一次,外公抱我去上幼儿园,但我不愿意去上学,于是便不停地乱拍外公,外公您的脸,脖子,胸膛都被我拍红了,但是外公您啊,却始终抱紧我,怕我年纪小,走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摔倒了。请让我为那时的年幼无知,向您说声抱歉。

记得那时是初三,您突然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给我带来了家里的土鸡蛋,菜园里种的各种青菜……然后,您走进我的书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要把握好你自己啊,这未来的路你要好好走啊,知道吗?"看着您那因岁月洗礼而变得浑浊的目光,您严肃的神情,我坚定的点了点头,此后,那个点头·那份承诺成了我的信仰。因为,您从小就教育我,人一定要懂得守信用!

中考完那天晚上,您打来了电话,各种关心,要我把心态放平和,我笑着说:“我知道啦!”面对这些也许本应该习以为常的挂念与唠叨,却总是忍不住心一暖。请让我对您说声,谢谢!

没想到时光太匆匆,不知不觉间林花早已谢了春红。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临,我终于可以放下背负已久的包袱,回到那个宁静美好的小山村,去看望你们,我亲爱的外公外婆!

——爱你们的外孙女

【篇三:有那样一抹色彩】

很多人都说,我和妈妈长得极像,都是大的眼睛,浓的眉;只不过我的瞳仁是纯黑的,而妈妈的瞳仁却是浅浅的一抹褐色。

这一双褐色的大眼睛,便用它无言的沉默深情地注视了我十五年。

依稀记得小时候,妈妈教我汉语拼音,我每正确地拼读出一个,她就兴奋地点着头,褐色的眼睛里洋溢着无限的惊喜。后来,我逐渐长大,要起了独立,放学铃声响起,我执拗地说要自己回家,留下在校门口空等了好久的妈妈,在我身后不出一声地跟随着,也许褐色的眼睛里满是对我的担忧吧!只不过这些再也无从回忆了。

真正被她眼里那一抹色彩所打动,是在期末考前的那个晚上。

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半,我守在桌边苦读奋战着。窗外几颗零落的星星疲惫地眨着眼睛,月光从遥远的天外走下来,走过山坡,走过草坪,走过熙攘的街,一直把脚步引向我的窗前,浅浅地投下一点皎洁的影子,映出我伏在书桌上摇动笔杆的背影。我听见妈妈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若有若无的,好像在迟疑着什么。“时间不早了,快睡吧,早上才有精神。你不是早晨起床时老喊着头痛吗?”我皱起眉头,没有回答她,重新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篇目上来。这些东西真难啊,不行,我计划一定要在今晚把这个攻克下来。“睡了,睡了啊。”她的声音再次从门外传来,“快十二点了,别熬坏了身体啊。”我不耐烦地开门,望见了她焦灼的眼睛,浅褐色使我的心中一震,我敷衍着说:“行,行,我睡了。”

我抱着几本厚厚的复习资料钻进被窝,冰冷的书本把我常年抱着入睡的小兔子挤到了角落里。我拧亮手电筒,迅速推开书本,在被窝里埋头看着——我已经干过很多次这样的事了,就是为了不让她看见我挑灯夜战时又伤心落泪。我摁着手电筒有些无奈地打了个哈欠——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哎呀”一声,门被悄悄地推开了,我慌乱地关上手电筒,却迟了一步,门缝中探出妈妈失望的脸。我脸朝下卧着,不敢做声。“你……在复习啊,还是早些睡吧,又过去半小时了。”我抬起头:“你没睡?”她笑了一下,说到:“我陪你睡,我不困。”我看见她的双眸在客厅透过来的光中显得更加疲惫了,褐色的眼珠被四周的血丝包围着,我突然感到无比的抱歉。我愧疚地躺下,合上了双眼,想那浅褐色,此刻还会不会满含母亲的柔情……

有那样一抹色彩,让我重新理解了爱。

【篇四:所谓年味】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年味已经没那么浓烈了,大家总是会与自己记忆中的年味比较,但他们也忘记了过年真正的意义,如今的生活更加美好了,对于以前的人来说也许这样的物质需求,难道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过年吗?

每个春节都是迎接新的一年,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家都祝愿新的一年红红火火、万事如意,许下美好的愿望。

我的狗年春节当然年味是很足的,虽然没有比以前更多新奇的方式,但是家的味道与幸福的味道仍在,在除夕味道是最浓烈的。

除夕夜晚,推开爷爷奶奶家那支支吾吾的大门,就被一股刺鼻的辣味呛着了,“煊回来了!”‘唉,是的’奶奶在厨房里包着饺子与爷爷一起,客厅则闹翻了天,小孩在追赶,大人们一边看电视,一边聊着家常,好不热闹呀!趁着吃饭前,我便吆喝着小孩们一起到楼下放烟花,没有一点颜色、声音,春节怎么会热闹呢?看着五颜六色的烟花点满星空,心里是美滋滋的。家庭的团圆宴,家人们团聚在一起亲情的味道便都流露了出来,对彼此的祝愿,在这马上要到来的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是多么的珍贵,大家虽然没表达内心的感情,但是大家每个人脸上的笑脸都流淌着幸福,大家都知道。吃完饭大家就坐在一起,不闹了,都围在一起看起春晚来,享受着歌舞、小品的熏陶。在这有着黝黑天空的除夕夜晚,多了烟花点缀天空,家人团聚的欢笑声,来自五湖四海人们的声音、舞姿。这样年味也就出来了。

“三、二、一!”转眼又是新的一年了。全中国都在欢呼!烟花撒满了天空,点亮了每个人的心灵,在这一时刻没有什么比家人在一起更重要了。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今虽然以有更加现代化的过年方式,但也不能忘记中华传统习俗,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画年画、守岁、放鞭炮、包饺子。“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夕一人独守囚牢,只有孤灯相伴,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再做了。与家人在一起是才是最重要的。

一道道烟花划过天空,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一个个家庭团聚在一起。这就是年味。

【篇五:唠叨的背后】

上周末,辛老师给家长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忍住唠叨一星期。

因为我平时已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妈妈说我是响鼓,不须重锤敲打,所以我对唠叨的体会不是很深刻。不过,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很高兴的,我要此机会享受一把我的时间我做主的快乐日子。

当我把这个振奋我心的消息告诉刚从省外回来的妈妈时,她一脸疑惑地看着我:“唠叨,你觉得我唠叨吗?”“不是,妈妈。我没认为您唠叨,这是辛老师下达的任务。”我急切地说,“不过,我还是希望这个星期的时间由我支配,行吗?”“哦,是这样!”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接下来的日子我过得可忙碌了。我一改放学回家先做作业的习惯,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坐在沙发上玩游戏,直到肚子“咕咕咕”地闹起了“革命”,才知道饿了,匆匆吃完晚饭又忙着去足球场开遥控飞机。本来话就不多的妈妈看着“不务正业”的我,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心里暗自高兴,若不是辛老师这把“尚方宝剑”,我能这么自由,能玩得这么开心吗?

由于这几天我都是把玩乐当作头等大事来做,作业自然是在天快黑了才开始紧赶慢赶,平时七点左右就能完成的作业,现在都是挑灯夜战至十一点才能做完,书写也不尽如人意,第二天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因为在课堂上打瞌睡被老师点过名。更可怕的是,妈妈一句话也不和我说。唉!这日子何时是头啊!

虽然这几天我获得了一时的快乐,但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没有唠叨,我和妈妈形同路人;因为没有唠叨,我的作业书写不够认真;因为没有唠叨,我的生活没了规律……我真想对妈妈说:“妈妈,请您还是像以前一样给予我适时的唠叨吧!千万别保持缄默,您那‘起床了’、‘多穿点衣服’、‘书写再认真点’这些平时令人厌烦的话语,如今我都觉得是那么的入耳和亲切!”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辛老师的良苦用心,她让我在短短的一星期里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并能正确看待和接受父母的唠叨。因为适时的唠叨是父母对我们爱的表现;因为适时的唠叨似平静的湖面泛起的小小浪花;因为适时的唠叨如寒冬里那缕温暖的阳光。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