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相关作文

【篇一:我要穿越时代】

“哎呀,你不能在吃了,你都那么胖了,”“好好好,最后一片,吃完就不吃了”这是我跟妈妈一个最为普通的对话,这就是我,一个集齐坏毛病一身的人,爱吃零食,又不爱运动,妈妈不让我吃,那我只好到房间里找事做,走进房间,看见有一本书掉到了地上,便弯腰捡起来,在我手指握着的那一页,我看到了一个胖人,这胖人还是挺漂亮的,我一读,哦!原来是杨玉环啊!以前只听说过,今天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我赶了兴趣,变往下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我要穿越时代。

对,我要穿越时代,而且这个时代不是别的,正式唐代,唐代跟其他时代不一样,唐代是以胖为美,我要是过去了,没准还能封个好的官位给我当呢!

听说,当时坐落于边塞地区,哪里风沙很大,如果是瘦一些的人会被刮走,呃,像我这样的人十级台风都刮不走,更和况是一点边塞的风呢!

对我来说都是小事啦!其实,唐朝崇尚以胖为美体现了唐朝的富贵气象,因为雍容华贵的女性能体现华丽的“大唐盛世,四房来潮”的气度,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独特的风姿才能把这大唐打造的这么华丽,也正因为这一代明君的仁政治国,民贵军轻,出手狠毒,才换来今日大唐的鼎盛财富,才可以被人们称为最重要,最强大的时代,正因为唐朝的文化先进,技术的输出,所有我们现在才有安逸的生活。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不怕则不威”是啊,我们就应该长胖点,如果我们瘦下来,我们的威风就没了,怎么像李世民一样掌管整个大唐呢?

【篇二:往事越千年】

中华历史有多少灿烂辉煌?它就像天上的群星那样耀眼,又像大海的珍珠那样熠熠生辉!就让我们漫步历史的海滩,走近唐太宗吧!

——题记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当时年号“贞观”,因而史称“贞观之治”。开创了这一盛世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唐太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明君之一,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他任用魏征等一批贤臣,采取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与民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建立民族友好关系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君臣和谐,全国上下齐心,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另外,贞观年间还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形成了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的空前盛世。

历史上,少年李世民雁门关献疑敌之计救驾,青年李世民拥父李渊反隋自立,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创盛世以及后来的反躬自省和诫子,这一切连缀起一代明君前行的足迹,勾勒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非凡形象。

登基以后,唐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才能得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颁布求贤诏命,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让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唐太宗深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而是根据臣子的不同特点,作出准确的定位,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从而让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之年人才大量涌现,魏征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非常赞同魏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见,魏征死后,李世民还流下了难过的眼泪。他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长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唐王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军事犀利,而在于他开放的气度和宽容博大的胸怀;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备受后人景仰,在于他具有一个领袖的广大胸襟和眼界。他的成功,为中国开创了百年的流金岁月。

【篇三:明君?还是昏君?】

刘彻,这是一个不太陌生的名字。他,就是汉武帝。

在他登基时,汉帝国已经建立整整61年,作为汉帝国第5位君主,武帝继承的是一个最美好的江山。父亲、祖父、曾祖父已为武帝的皇图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他也拥有了雄厚野心,紧紧盯着匈奴的版图不放,为此,他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征服,去开拓。

44年中,他一直在与匈奴作战:“河南之战”、“漠北之战”、“漠南之战”成了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也就这在开启的这些战争中,汉军马踏匈奴,收取河西,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以临翰海;威服西域三十六国,置城郭都护,西越葱岭,攻灭康居车师大宛诸国;这是大汉王朝和大汉民族的立国立族之战,更是华夏民族永恒的骄傲,炎黄子孙永久的丰碑。而他,汉武帝,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虽然他为我们打下了这大片江山,但是孰能无过?他抵不过江充的句句谗言,看不见朝廷后宫的钩心斗角,陷进了别人栽赃诬陷的圈套。然正是他的偏听偏信,导致了太子刘据的自杀等一桩桩血案的发生,而当汉武帝听闻这些事时,虽然意欲崩溃,但他却还没有停下他杀人的血手……

之后,次子刘弗陵登临宝座。但不得不说,汉武帝的这个错误决定导致了汉朝的灭亡。俗话说国赖长君,如果武帝在天有灵,看到了三分天下,又会有什么想法?这我不会知道,但我却明白,在威震四海的汉武帝千秋之后,王朝的运势步入下坡。“国富民强”成了可欲而不可及的词,而“民不聊生”却可笑地成了它的替代词,这都在一念之间。而下场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禁让我感叹起儿时的天真,总羡慕高高在上的日子,可现在我才恍然发觉,即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有身不由己,也有无可奈何,还不如闲云野鹤,当个凡人呢。

明君?还是昏君?这似乎还是难以分辨。汉武帝他既有明君的风范,又有昏君的残酷,雾里看花,说的也不过如此。

【篇四:宽容最为珍贵】

千百年来,多少明君贤主以宽容之心待人,才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业。宽,指宽广;容,指容纳。所谓宽容,即指以宽广的胸阔包容他人的过错。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君,他为人宽厚,广招人才,就算是仇人,只要是对国家,对朝廷有贡献,唐太宗都会不记过往,让其效忠朝廷。魏征是个很好的例子,魏征为人坦率直言,曾多次冒犯唐太宗,可唐太宗往往一笑而过,认为“所言甚是”。看得出,宽容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要点。宽容最为珍贵。

秦朝秦始皇的暴政可谓众人皆知。其下大将蒙恬是一代名将,但由于直言过度多次惹恼嬴政。秦始皇写遗诏时,决定赐蒙恬毒酒一杯。蒙恬的死为赵高的“指鹿为马”扫清了障碍,从而导致秦国走向衰败。同样直言面谏的两位大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其君主之品行。不同在哪?只于两个字——宽容。秦始皇如果心胸再宽阔些许,就不会导致蒙恬的死,也就不会让秦国沦落到赵高的手上。由此可知,宽容,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宽容最为珍贵。

宽容,不仅是古人的优秀品质之一,更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

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小摩擦随处可见,这时就须双方宽容以待,方能化解矛盾。若双方不能理解对方,一味指出对方缺点,则会使交往的桥梁断裂。

蔚蓝的天空包含了一切——风雨雷电以及大地上的生物。这辽阔的天空不禁让我想到,能够宽容他人,享受人际交往,实在是一种最宝贵的享受!

宽容,最为珍贵。

【篇五:持恒者,方成大器】

古往今朝,不乏代代明君,万世景仰;圣贤之士,家喻户晓;将相之才,流芳百世。然不论明君之明,圣贤之圣,将才之才,皆源于持恒之志。故持恒者,方成大器。

持恒者,成大器,必坚信。古有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然持恒之志是以信念、理想坚定为基石。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报效国家,虽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其心不改,以死明志,是以后人“三闾遗恨发天问,五月端午祭屈原。”重病母亲姚厚芝为子女筹集学费,耗时三年绣成《清明上河图》,其忍病痛、耗三年之持恒皆源于母爱无私,此爱之信念坚定、顽强感动中国。

持恒者,成大器,必坚忍。坚忍,即坚持、坚定忍苦痛、忍折磨之品质。西汉司马迁触怒汉武帝,受宫刑之苦,牢狱之灾,却仍忍辱负重著成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坚忍毅力可敬可佩。卧底局长陈家顺变身民工,为乡亲走遍工地,为百姓吃尽苦头,调节纠纷尽千起,挽回损失百万余,其坚忍品德可歌可泣。剑桥大学物理学家霍金,天妒英才,年仅21岁却患上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却在手术后几天写下了世界名著《时间简史》,其坚忍信念让人叹服。

坚信,如罗盘引航行之路;坚忍,如磐石稳大山巍峨;然欲成大器,还需有乐观的态度,方可成。

是以持恒者,成大器,必乐其态。有话如此说也:“今之态度决定明之高度。”诗仙李白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勉励自己于友人;诗圣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面对惆怅;宋代丞相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面对死亡。虽然境遇不佳却乐观面对的李白,虽然思亲惆怅却祝福他人的苏轼,虽然沦为俘虏却以豪情直面死亡的文天祥,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伟人,他们乐观应对挫折、困境,他们的故事流芳百世,他们的品德世人敬仰。

坚定之信念,引航行之路;坚忍之毅力,奠成事之基本;乐观之态度,定成功之高度。凡其三者,皆有,则持恒者,必成大器。

【篇六:命运靠自己主宰】

大家都会说“人的命,天注定”,可是又会有人说“人定胜天!”,那到底谁说的对呢?人的命运到底是由谁主宰的呢?难道真的就是上天注定,什么命运,就不能更改嘛?

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能依靠自己改变命运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在的生存环境,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我们熟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朝代的建立是以为明君的诞生,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家中姊妹众多,所以挨冻受饿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朱元璋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希望自己可以改变百姓的生活,让百姓可以更好,而且,可以让自己的家中姊妹能过得更好。朱元璋刻苦学习,没有钱的他就自己找途径学习,长大后的他依旧信心满满,在寺院做过和尚的他,更加对整个国家充满了满心的抱负,立志救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习,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大明王朝。最终也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只要人努力,就没有改变了的命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等着的,所有的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越王勾践被俘虏以后,不但没有从此堕落,而是卧薪尝胆,让自己更加有韧性,最终逃出了囚牢,并且打败了吴国。这个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了一代佳话。

我也见过我们周边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说,人的命不一定是上天注定的。只要自己有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大家都会说“人的命,天注定”,可是又会有人说“人定胜天!”,那到底谁说的对呢?人的命运到底是由谁主宰的呢?难道真的就是上天注定,什么命运,就不能更改嘛?

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能依靠自己改变命运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在的生存环境,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我们熟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朝代的建立是以为明君的诞生,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家中姊妹众多,所以挨冻受饿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朱元璋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希望自己可以改变百姓的生活,让百姓可以更好,而且,可以让自己的家中姊妹能过得更好。朱元璋刻苦学习,没有钱的他就自己找途径学习,长大后的他依旧信心满满,在寺院做过和尚的他,更加对整个国家充满了满心的抱负,立志救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习,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大明王朝。最终也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只要人努力,就没有改变了的命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等着的,所有的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越王勾践被俘虏以后,不但没有从此堕落,而是卧薪尝胆,让自己更加有韧性,最终逃出了囚牢,并且打败了吴国。这个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了一代佳话。

我也见过我们周边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说,人的命不一定是上天注定的。只要自己有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篇七:凋零的花还会再开】

寒风挟走了最后一片枯朽的花瓣,鲜花退去了往日的荟萃,想得到它的美就须学会等待。成功亦如此,想拥有它就需等待。

萧墙兮兮,白衣素衫,是谁在院中舞剑,又是谁在卧柴薪、尝苦胆?是越王勾践。亡国的屈辱没有使他颓废,而使他愈挫愈坚忍,他积蓄了复仇的力量,用汗水等待复仇的成功。耐心地等待一雪前耻,等待,终会有成功的曙光撕碎失败的黑夜。

等待往往夹杂着汗水和泪水的。等待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同样充满着崎岖和坎坷。同样有许多的挫折与磨难牵绊着你的脚步。成功的花往往浸满了等待的艰辛,而谁注意到在芬芳的背后隐藏着这么多难言的苦涩呢?越王的等待虽然苦涩,但在成功面前经历的磨难,心中的幽然顿时烟消云散。

司马迁为著《史记》而忍辱负重,诸葛亮为求得明君而隐居隆中,邓小平为给建设社会主义献计献策三次被打倒却毫无怨言。历史终归给了他们等待的答复——司马迁著成了不朽的《史记》而流芳百世;诸葛亮求得明君,成就蜀汉霸业;邓小平被三次平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被人们广为传诵。等待,终有一天暴风雨会过去,春天会来临,成功的花定会开得绚丽夺目。

然而等待亦须斟酌,因为有些等待是徒劳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你一定耳熟能详了。农夫的行径着实可笑,但亦需警觉。因为或许某一天你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谁又愿意守着一株已经枯死的成功之花呢?

当成功的花退去往日的荟萃,只剩下枝丫在寒风中瑟栗,你会等待春的到来,等待它再开出花朵吗?你的回答是“会”。但往往耐不住等待的寂寞而放弃,其实,我们需要的是等待,等待将到的胜利。

等待不会一帆风顺,成功的花需要你用等待的汗水浇灌,需要你愈挫愈坚忍的护理,终会有一天,你会嗅到成功花朵的芬芳。等待会让你陶醉在那沁人心脾的芳香中,忘记往日的痛苦与挫折而迎来胜利的明天。

【篇八:丢失】

有时,将一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俗语当作座右铭,会使我们白白丢失很多的机会。甚至到最后一事无成,还去座右铭那里寻求安慰。

“姜还是老的辣。”这几乎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谚语,但它使多少将其当做座右铭的人白白地丢失了成功的机会啊!

不得不承认,历史上的“老姜”都很“辣”。但他们都是以内外兼修的品格,坐观世事的淡定来改变乾坤。比如,汉末三国时,黄忠六十跟刘备;日本武士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周朝姜子牙八十拜相;佘太君百岁挂帅等等。

但是如果人们都开始信奉它,就会使人们希望自己等成为“老姜”时才开始“辣”,这会让他们在少年时一事无成,等到满头白发时才明白,自己以前的机会是那么多,而都被自己丢掉了。

历史上新芽超过旧枝,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到老了就一定有属于我的年代;我不相信年少时的机会就一定要丢失掉;我不相信“小姜”就一定没有“老姜”辣!

春秋战国时期,布衣童子甘罗十二为使臣;一代明君康熙十四岁铲除“老姜”鳌拜,尽显少年英雄本色;而那二十二岁就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将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念诵成千古的悠悠回肠。是啊,难道就一定要等到老了才能成功吗?白发苍苍而又一事无成的人在哪个时代不是大多数?难道年少时的机会就一定要被我们丢掉吗?

朋友们,不要把一句谚语注解成为失败开脱的理由,否则,我们将会白白地丢失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机会,以至于悔恨终生!

【篇九:齐桓公管仲鲍叔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管鲍之交”,也听过“管鲍分金”的故事。我们被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所折服,也赞叹鲍叔牙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但我们在关注管、鲍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一个人的存在--齐桓公。

齐桓公被鲍叔牙所辅佐,并凭借鲍叔牙的才智登上了霸主帝位。鲍叔牙也在后来把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也答应了他的举荐。史书大多数在褒奖鲍叔牙的大将之风、贤才之能,但我认为,在这件事中,齐桓公才是最有才智和先见之明的人。

在朝廷中,最后做出决定的依然是皇帝。大臣的建议能否被采纳,也全在皇上。齐桓公能让之前辅佐其对手的人来辅佐自己,并且不会怀疑他会不会是奸臣,可见齐桓公知人善任、广纳贤才。

让我们把目光对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明君,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士,都是其左膀右臂。他相信他们的才能,也相信他们的一片忠心。正因为有了君王的知人善任,才有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看当今社会,有一位明君的国家是安定的,是昌盛的。在疫情期间,我们国家有像齐桓公那样的明君,也涌现出了一批像鲍叔牙、管仲那样的有谋之士。我们战胜了新冠疫情,将阳光洒满了人间。“青山一道,风雨同舟”、“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诸多古诗词,随着抗疫物资远至他乡。简短的句子中,包含着我们的热心。这一切,离不开全国上下来自各行各业的管仲、鲍叔牙。

明君有贤臣,不亚于千里马遇见伯乐。唯有知其能,才可发挥其应有的能力。但有时千里马也不常有,如果有幸遇到了,那一定是莫大的幸运。

管鲍之交流传千古,但如果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君支持,管、鲍也就无法发挥其价值,齐国抑或不复存在。

所以,《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