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给手游设计师的一封信】
手游产品设计师:你好!
近日,你们退出了“鲁迅群侠传”手机游戏,将人们熟知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装扮成游侠,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创新的想法以及做法,但在我看来,创新不免立于传统,更不可忽视经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周围的人是怎么样,那你将来很有可能就是怎么样”,相信这些话你们没少听过。那么,在传承文化,纪念名人时,就要注意方式,若是以游戏的方式呈现,那么早已深入人心的鲁迅作品以及人物形象只会在人们的玩耍中变质,丢失它该有的韵味。到那时候,一提到阿Q,人们想到的不是那个思想落后,不肯改变的农民,而是“驰骋沙场,杀敌打怪”的某大英雄,提到祥林嫂,人们想到的也不再是那个命运悲惨却依然对所谓的命运深信不疑的人,浮现在脑海的确是貌美如花,身材曼妙的美女。若是这样,那“纪念鲁迅”只会变成“诽谤鲁迅”甚至“埋葬经典”。经典人物不应成为你们赚钱的噱头,更不应成为人们通过鼠标、键盘以及手机屏幕就随意支配的游侠。经典人物应该是我们向之学习并给予尊重的!
林清玄曾说:“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根,树被挖掉自己的根后便会干枯甚至死亡,而一个名族丢失掉自己的传统后也只会一步步走向覆灭。因此,在弘扬中华文化时,敬畏传统,保护经典至关重要。这样看来,其实让这款游戏下线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此后的日子里,它不会祸害其他人,也能使你们少挨些批评与责骂,更是对戏谑文化的强烈否定以及对经典文化的肯定的最好做法!
对于文化创新和其它创新,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或已有的经验,没有根本的创新,不可能站得住脚。你的想法,足够创新,但却脱离了实际,永远不会站住脚。对于你们发明游戏的,我认为你们应该从生活中来寻找启示与灵感,只有这样,才能使玩家觉得不那么虚幻,而是在其中找同感,引起共鸣,那样你设计的游戏才会更受欢迎!
总之,无论做什么都不能离了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弘扬中华优良文化的责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不忘本的自信的活着,不可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而丢失传统。
林清玄还说过:“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失自信。”因此,若要拥有民族自信,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做到:铭记传统,敬畏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苏丹丹
2017。10。5
【篇二:书的味道】
我爱读书,作者通过他的笔使我感受到酸甜苦辣,令我为书中活生生的人物痴迷。
酸
仿佛又是鲁镇的酒楼,那个穿着破烂长衫的身材高大而又脸色惨白的孔乙己倚在台边,品着温酒,嚼着茴香豆,虽没有进学,但也是天天“之乎者也”。喜欢喝酒,不欠酒钱,却从不靠踏实工作来挣钱。几个小孩向他要茴香豆,他只是看了看豆,慢慢拿起几颗,一颗一颗给,孩子吃了一颗还想要,便眼巴巴地看着盘中豆,他却慌忙用手遮住豆,打发走孩子,暗自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最后,这位酸腐文人却是因为偷东西的毛病,最后“大约的确是死了”。孔乙己让我品到了酸,是旧社会文人酸腐的酸,是像泡菜腐肉般的酸。
甜
隐约在一轮明月下,带着银项圈的矫健的少年站在瓜田里,那是闰土。他屏着呼吸,小心翼翼的抬起叉子,对着偷吃瓜的猹狠狠刺去。他是迅哥家的长工的儿子,下了雪后,他与迅哥扫开雪,支起一个竹筐,撒一些秕谷,躲到墙后“请鸟入瓮”,两个人小脸都被冻得红扑扑,鼻涕也流了下来,但是抓到了鸟,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他们一起去沙滩上捡五颜六色的贝壳,去看跳跳鱼。少年闰土和迅哥一起度过了快乐而又甜滋滋的童年。闰土让我尝到了甜,是儿时欢乐玩耍的甜,是像蜜糖一样的甜。
苦
好像又是鲁镇鲁家中,那个终日干活的可怜的妇人祥林嫂。她早早成了寡妇。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却因丈夫染风寒死了,儿子被狼叼走了,背上了个“克夫”的名。用辛苦挣来的钱给土地庙门槛捐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也是枉然。某年冬天,当家家忙着祝福时,皑皑白雪中走来破衣烂裳的祥林嫂,她真瘦啊!原本壮大的手脚变成了竹枝似的,身子单薄的就像一张纸。孤苦无依的她,像一片雪花一样轻轻倒在了雪地里,无声无息的带着茫然死去了。祥林嫂让我看到了苦,是妇女被封建社会死死压迫的苦,是像苦茶青橄榄一样的苦,
辣
似乎是未庄赵家,那个赵太爷,衣着打扮整整齐齐,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皱纹,没有老人应有的慈祥,而是一味的阴险狡诈。他先是欺负自认赵家亲戚的阿Q,不让阿Q姓赵,后来又担心被高喊“造反了”的阿Q造了反,便使出浑身解数讨好阿Q。在未庄中他表面上是“精神领袖”,其实是拥有钱财却压迫别人的封建阶级,城府极深,毒辣之极。赵太爷让我感到了辣,是封建阶级阴险狡诈的毒辣,是像老姜一样的辣。
每每翻看这些鲁迅先生写的文学作品,细细品味他犀利的笔锋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总是那样令人回味无穷。
【篇三:学生优秀作文】
大山深处,孤身一人巡视路况,回应他的是久久回响的汽笛;荒漠旱地,孤独无依艰难行进,回应他的是每一个日出日落。
回应是冬天里燃烧的火把,希望上下窜动,信心只增不减;回应是冬日的万丈青阳,让绝望变希望,末日变乌托邦。
也因了这不同的回应,人生也愈加丰富多彩起来,展现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魅力。
幸运的人儿,得到了回应,于是奋力追逐。幸运如J。K罗琳,在撰写的《哈利·波特》引起市场热烈反响之后饱受鼓舞,于是把写作这一副业认真对待起来,闭门“修炼”,终是创造了图书销售奇迹。因得到了千万读者的回应与认可,心灵某处的希望发芽滋长,劲头便也鼓足,带着希冀与热忱出发。
不幸运的人儿,得不到回应,只好孤寂一生。犹记得童话中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居住的世界,像少年一样隔绝人世地活着,一直到老。因在成人的世界里得不到期望的回应,也从那些所谓成熟的人的冷嘲热讽中清楚地明白了自己用心呵护的童真,自己努力营造的城堡在他人眼中不过尘土而已。孤独越长越大,萦绕在耳边的只是空响。
一直很庆幸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说话的时候有人愿意听,总是能够得到回应。每天早上睁开眼都能看到微笑的脸庞,在失败的时候孤单的时候五月天的歌声会告诉我方向教我不悲伤,那些如同藤蔓和我数不清的根系发达的植物一般的箴言,缠在我的每一根血管上,始终被我的血液携带着逆流而上,回应我的疑惑与彷徨。
可那些得不到回应的人呢?他们孤单、寂寞的灵魂要用怎样的声音去安慰。泛滥在体内形成的空鸣终究无法为人所知,他们冻结自己的内心,终是成为一座座孤单的岛屿。他们渴望诉说,渴望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收获一丝慰藉,却终究在冰冷的隔阂下败下阵来,再没有勇气诉说。孤独如祥林嫂,无人诉说,无人回应,在热闹的爆竹声中了结了自己的一生;寂寞如海子,笔尖流露无助却无人问津,终是卧轨而死。
回应的力量不言而喻。深不可测的山谷中,鸣笛声依旧,回应着庄重的敬礼;礼堂里掌声持久不息,回应着演讲者的澎湃激情。而我也在行进中边回应边前进。
【篇四:祥林嫂读后感】
又是一年春,鲁镇上散满了春的气息,在这个热闹的小镇,曾有这么一个勤劳,善良却又凄苦的人,至今又是一年春暖花开,而今又是一年春暖花开,而她又何在?——题记
那年,初相识
那年初冬,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她在春天没了丈夫,成为了一个寡妇,便出来给人做工。鲁四老爷见到她,便是直皱眉头,她知道,老爷是在讨厌她寡妇的身份。而四婶并没有说什么,并将她留了下来,无非是看她手脚壮大,模样周正,能抵过男子罢了。没人知道她姓什么,也没人去关心,只管她叫“祥林嫂”。
祥林嫂整天的做工,似乎闲不下来。她话不多,只知道不停做工,一看便知祥林嫂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鲁四老爷家有了祥林嫂,很多事情都减轻了负担,因为祥林嫂的勤劳,整个家庭多了一丝温情。
封建礼教下的她
祥林嫂是个勤劳能干的人。一年一度的“祝福”在鲁镇举行着,祥林嫂也参与其中,她手脚伶俐,把每一件事都做的滴水不漏,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四婶才会将她留下吧。在那个时代,祥林嫂走着与别人不同的性格与气质,她善良的内心,总在某一刻温暖了冬日。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祥林嫂便是如此。
然而,祥林嫂是个善良的人,却也是个苦命的人,她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不曾想过,婆婆会硬着逼她改嫁,让她做为牺牲品。她以为,在自己妥协后,一切都会好的。改嫁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生活也多了一层希望。却料到命运会让她失去所有。因为那让她无能为力命运,因为她悲惨的经历,大家开始厌恶她,她变成了人们口中的“谬种”。
花落,人散尽
在遭受了重重打击之后,祥林嫂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积极,乐观。现在的她眼神呆滞,她开始相信地狱与灵魂的存在,她开始害怕死亡,害怕她身上承担的罪过太大,太多。在冬日的夜里,祥林嫂迈着承重的步伐,仿佛她的灵魂早已不存在。花落有再开的时候,可祥林嫂却永远长眠于那个冬日的夜里。花开又花落,再也无人记得祥林嫂,祥林嫂终究是成了封建礼教下被摧。
【篇五:祝福】
我匆匆地赶路。已是年底,镇上的空气中有微微的火药味儿,远处某片天空的云中不断发出闪光,那时镇上有门面的人家在放送灶时爆竹,比如今天我的主顾鲁四老爷。他们这样有头有脸的人物照例是要做的铺张些的,好显示出身份来,缺人手了,便招几个佣户来做短工,我们这样的人也好讨几个钱过年置办些。
快到四老爷的宅子时,我看见了祥林嫂,她依旧提着个装破碗的篮子,拄着竹竿,晃晃悠悠地不知作甚,只是眼睛也不知看哪儿,放出些讨厌的神色来。我生怕靠近了她……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这种人是晦气的,近不得。不然准得倒霉,读过书的鲁四老爷也曾这么说的——想来也是,不然何以落得如此下场——看她的模样,大概也是快要死了的,的确靠近不得。我于是匆匆进了宅子。
大户人家的祝福极讲究,我虽然没什么见识也还有不少事要做的。在厨房里时,我听见几个女人和柳妈谈论,说四老爷的一个本家侄子来了——他是到外头读过洋书的,这类人和新党靠的近,或许自己就是新党。按鲁四老爷的说法,凡是和新党有关的,总是颠倒伦理纲常,败坏风俗,最危险混乱不过的。
第二天我起得早,四老爷的祝福我得在一边伺候着,各种福礼也需准备好。到厨房里,却听得柳妈和几个女人在说祥林嫂,她昨晚不知几时死在路边。我于是感到自己的明智,昨天幸而没有靠近她——又听柳妈说有人看见四老爷的侄子和祥林嫂站着说了会儿话——新党的人果然是不知自重的。柳妈和女人们一边准备着东西,一边极神秘地低声讲起些祥林嫂的事来,从她以前刚来做工,到后来如何被带回去,如何被逼再嫁,后来生的儿子如何被狼叼走,最后如何变为要饭的——这些东西过去祥林嫂自己也常讲,鲁镇的人都是熟习的,以至于后来大家都烦了她。如今想起来,那时人们说她的话也是有道理的——不然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柳妈讲究一致,便露出不屑而恼怒的神情:“可见不是好的!“
我端着些东西出去时,听四老爷在房中愤愤地讲话,说祥林嫂不早不迟在这样的日子里没了可见是谬种——读过书的人果然有独到的见识,叫人信服。
我去给那新党冲茶时,他向我打听鲁四老爷说了什么话,我只告诉他祥林嫂死了,他却感兴趣地又问,还说出“死“这样的字来,可见四老爷没错,新党总是败坏风俗的,我虽没什么见识,倒也不屑于新党靠近的,于是赶快出去,莫要耽误了四老爷的祝福要紧。
【篇六:祝福读后感】
我不知为何要写下这篇读后感;我仿佛感觉鲁迅的那个年代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我想,是为了掩饰或说成弥补语文课上答不出“《祝福》之感”的问题的尴尬罢?抑或我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现在的我们,对于那个充满悲剧性的年代的人们已漠不关心了,国民的生死存亡愈加与我们不相干了,掩藏在内心深处的“呐喊”与“彷徨”已被周围浮躁、冷漠、自私的空气淹没了……
当然,现在是和平的年代,若是人人身上饱含民族危险感,像鲁迅那个年代的热血青年,以“救国救民,强国强民”为人生最高思想,是不现实的,为“杞人忧天”,留人以“虚假”的印象。而鲁迅的文章往往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罢,使灾难降临时,中国人能够团结起来,不重蹈曾经亡国作奴的覆辙呵。而鲁迅先生的文章依然保留到现在,更是有十篇小说、杂文、散文编入中小学生教材里面,仿佛意义也在此。
然而我要说的不只这些。
祥林嫂作为封建社会受压迫、玩虐的典型,把她的坚毅顽强比于个人的悲惨命运,让我感到无限的悲哀。我想:一个人的命运是靠自己争取的还是由周围的空气所决定的呢?诚然,这散发着恶臭的空气能麻痹人的心灵,回眸慨叹,原来的自己被空气包围,而现在的自己不为人满意,因为人变了,彻彻底底地变了,变得破烂不堪,乞食保命。可祥林嫂还是原来的祥林嫂,依然善良顽强,可她终究还是死了,孤独惨痛地死去。她像一只断了腿的啄木鸟,形单影只,活着只是为森林服务,死了掉在这林子枯死的树叶堆积发酵了的沼泽地里,不为人所知。可见,一个人的命运是与周围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受封建思想的剧毒,再是怎样的挣扎,义勇而顽强,终究逃不过孤独死去的悲惨命运。
而鲁迅先生善于写这悲剧;课上老师说,做他的文章的题,用些悲剧性的词句即能拿下大半分,稍加渲染可得满分。我对此点个赞。试问:倘写下喜剧性的人,结以美丽动人的尾,怎会唤起悲剧性的人,去拯救喜剧性的人、喜剧性的社会?
祥林嫂的悲剧迄今已绝迹了,我们难以从身边寻出它的影子,是源于我们的思想解放了,祖国发展了,人民民主了。我们确保不再有封建顽疾,这是时代的进步;这进步的背后,隐含着曾经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