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相关作文

【篇一:碎片化,生活中又一把双刃剑】

在当今的时代中,“碎片化”这个词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是,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错误滥用,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首先,何为碎片化?虽然带有这三个字的词语层出不穷,“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等等。但碎片化,真正的意思是将大量东西打碎、取其中概括性较强的一小块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不少人说碎片化益处多多,但真正带来的坏处也是不容小觑的。

碎片化使人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念,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生理条件之后,就会寻求自我修养的升华。然而碎片化带来的,就是大量零散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快感正满足了这一需求。为了再次获得这样的快感,人们不禁又点开了下一篇微信推送,微博。但是从真正的获取知识角度上来看,这些知识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知识网,很容易被遗忘。导致花费的时间最终只是浪费。

碎片化使人们忘记自我,“掩耳盗铃”。获得碎片化知识后,人们不仅认识不到这些知识的片面性,反而还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当你知道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哪部”之后,仿佛你就知道怎么写史书了;当你知道了“‘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哪个时代”,仿佛你就已经当过博士了;当你知道了“坦克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仿佛你早已开着坦克,在大街上溜达过一圈了。当人们都这样时,岂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吗?

碎片化使人们忽略基础,沉迷形式。以我们经常使用的表格工具来说,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各样的帖子中看见关于它的一些小技巧,这时人们也就会沉迷于这些技巧之中,感觉这些操作知识太多了,这么多技巧就够他们背很长时间了。但是如果他们沉下心来把基础知识好好的学习一遍后,才会发现很多技巧都是在基础上洐生而来。为了一点小技巧,却忽略了背后的大基础,这不就是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那该如何正确利用碎片化呢?人们需要注意的,只有四个字:“匠人精神”。遇见你感兴趣的一片时,就要把那片无限展开,深入,才是真正成功的关键,而此时,碎片化会帮你更快找到那片碎片。这,才是碎片化真正的打开方式。

碎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正确利用,会让你事半功倍;而错误滥用,会让你滑入无限深渊。避免碎片化带来的问题,学会“匠人精神”,才是能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成功的关键所在。

【篇二:瓷都】

大家知道瓷都是哪吗?没错,就是景德镇,这个瓷都可不得了,和中国共用一个英文名呢。今天我就来到了这个瓷都,一览她的风采。

下了高速我仿佛就闻到了浓浓的艺术气息,其他地方的电线杆都是白白的,可这里就大有不同,电线杆底部的蓝白花纹的青花瓷,让人惊叹,又看着舒服,美丽极了,我还想立马下车去摸一摸,感受一下陶瓷的光滑绚丽。

下午我们还特地去了陶瓷博览区,那真的叫一个精妙绝伦呢,每一个陶瓷制品都十分美丽,天工巧夺。我心里边在暗暗的想着,这些匠人都是天人吗?这颜色搭配的,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每个作品都是那么完美,可想而知是练了多少年的功力啊。

再往里走,我们还细致的了解了陶瓷的历史,十分有趣。

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不禁害怕了起来,这些传统艺术既繁琐又需要匠人集中精力,一丝力气都不能使错,年轻人哪有这么大的耐心呢?这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有谁传承下去呢?如果它们失传了,该是多么令人惋惜。

【篇三:我们独缺的是匠人情怀】

在嘈杂纷扰的现代社会中,无数人追逐着似镜花水月般的名利,很少有人坐下来,安静地做着一件日复一日的事情。

古代有一种人叫做匠人。何谓匠人?就是指那些专注、执着于自己所热爱手工制作事业的人。而他们身上那种专注,执着的品质可称为匠人情怀。他们在自己的事业领域有着坚定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正因为如此,这群人中佼佼者最终能达到领域内的大师甚至宗师的境界。

70年代的美国的唱片公司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专辑的整体水准才能体现歌手的艺术性。而单曲则通常用来打榜,只能反映歌手的的流行度。通常情况下,一个高档次的歌手只会从专辑中挑出一两首歌去打榜,他们害怕出版太多的单曲会造成公众的审美疲劳,甚至降低专辑的艺术性。但是杰克逊不信这个邪,他破天荒的选用了4首歌曲去打榜,最终这张专辑成了美国乐坛最成功的专辑。随后,他决定要让每首歌都成为流行金曲。他又从300首歌曲中精选了9首组成一张史无前例的专辑,正是这张专辑成就了当仁不让的专辑销量冠军。

杰克逊的这个思考和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自己事业的追求中的热爱程度和他那安静执着的匠人情怀,心无旁骛地力图把每首歌都做到完美,也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杰克逊在流行歌坛经久不衰的传奇。

菲尔普斯,一位美国体育界的游泳巨星,也是美国历届奥运会上最为成功的一位游泳选手。他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8枚金牌,打破了世界纪录,也最终以14枚金牌拥有者成为奥运史上金牌数量拥有最多的运动员。他的光辉成就的身后,其实是梦想实现的安静追求的过程。他从7岁开始,几乎每天都坚持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每天的游泳距离多达12公里,最能令人另眼的是一年365天从未间断。就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努力,他成功了。这也是一种匠人情怀。看来安静执着,心无杂念,用心追求,历练匠人情怀,成功不是不可能的。

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好些时候漫无目的活着,盼望着每一天的结束却又希冀每一天的开始。之所以这种状态,与我们缺乏一种能够使自己静心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上的情怀不无关系,换言之,就是我们还缺一种匠人情怀。芸芸众生,不少人成天朝三暮四,不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底,或者遇到困难就张皇失措,要么左顾右盼,不能静下心来匠心对待,最终功不成名不就。也有人试图努力,却最终败在不安静上,明明曙光在前,最后也功败垂成。

好些时候抱怨世界不公平,社会不用我,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我们自己缺乏坚定安静的匠人情怀。拥有匠人情怀,即便是修鞋匠也能成为大师,更何况拥有远大前程的年轻人呢。静下来吧,做我们手中的事情,即便简单动作的持之以恒,也应该是我们的执着追求。这恐怕才是真正的高境界。

【篇四:岁月匠人】

时间煮雨,熄灭了旧时的灿烂。新的声音来了,新的土层覆盖了原本的断面,新的流水冲掘出河床,新的花开在两岸上。

时间如流水,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被写在了水上——遗忘。那些留下名字的,岁月匠人们,用很长时间,做好一件事。时间不会冲淡他们的故事,时间把他们的名字刻在丰碑上——看吧,那是伟大!

12年的时间,理查德·林克莱特交出了一部《少年时代》。12年的流行趋势,12年的政权更替,12年的精神追求……全部被他融进了这部电影。这便不仅仅是一部拍了12年的电影了,它更是小人物12年的成长与追求,以及大时代12年的风云变幻。成为“神片”是无可非议的,理查德用他那颗匠人一般精雕细琢的心,给没有故乡的年轻一代,留下了一个精神坐标。

同样的,从1996年至今,乔治·R·R·马丁的精力就全部投入了对《冰与火之歌》的创作上。他以高超的写作技巧,云谲波诡的想象,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构建了一个无比宏大的世界,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各异的人物,频频获得雨果奖,改编的美剧横扫艾美奖与金球奖是外界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而对马丁本人而言,20年的时间,他只是以一个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去热爱文学,不经意留下了一个激励后人的传奇。

正如侯孝贤所说:“创作的时候,心里是没有观众的。”岁月匠人们,用很长时间,做好一件事。他们不期鲜花掌声,不惧质疑非议,他们摒弃一切外界的繁杂,以一颗纯粹、虔诚的匠人之心,去拥抱他们所钟爱的艺术。

但是,那些传奇的岁月匠人们似乎都成了老一辈了。反观当下,更多的是投机者与拾荒者。时代的飞速发展和金钱利益的诱惑,使他们不能够,或者本身就不愿意,静下心来,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日更五千字,两个月一本书的网络写手见多了;边拍边播,一天三集的狗血剧更不在少数;令人瞠目的还有诸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拍摄仅用时5天。

一身污秽,步步向“钱”。它们怎么能成为传奇?它们怎么配成为传奇!投机者与匠人,小大之辩,可笑,可悲,可叹!

据说钧窑的瓷器,冰裂纹,出窑后依旧会不断“开片”,使裂纹一点点细化,时间是60年。

所以在这60年中,它所做的,就是不断修饰自己,使自己趋于完美。

人的一生,不也是六七十年的光景吗?

【篇五:大国之匠】

2016年中秋,“中国廊桥之乡”温州泰顺遭遇洪灾,多座古廊桥遭受重创,急需修复。而在人们加紧筹办修复工作时,却陷入了“无人可修”的尴尬局面——在全国仅有的数位掌握古廊桥修复技巧的主绳木匠中,大多已放弃廊桥修造工作,而如今依然坚守廊桥事业的匠人,多年事已高。这些急需修缮的廊桥,或将陷入失修窘境。

为何这些匠人放弃了对这些古老技艺的坚守?这不能完全责怪匠人们。随着物质高速发展,这个社会似乎已没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匠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匠人”成为了一张“冷板凳”。

很早以前,我们曾为有着独特文化财富而自豪,而如今因前路艰难我们就要放弃这些文化么?像是泰顺廊桥这样待修或是失修的文物还有很多,我们仍需要那些匠人,那些真正的大国之匠的出现,来重现文物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大国之匠,他们坚守技艺。他们往往没有多么富裕的生活,也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不管他们是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还是踏实肯干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比如单士元单嘉玖父女两代人九十一年守护故宫,专事书画修复。三十八年来,经单嘉玖修复的书画有近两百件,耗时最短的也要三个月。一本满是虫蛀的《双鹤群禽图》,将洞口逐个织补的工作,用了她四个月。实际上单嘉玖是苦中作乐,这种乐趣,是他人无法体会的。真正的热爱,是在孤独寂寞中找到快乐,始终怀揣匠人之心。

真正的大国之匠,他们展望未来。他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无论世人褒贬与否,永远放眼未来。他们选择寂寞,只为了让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重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为了让后世子孙看到这些传世文物的美。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匠人们超脱于这个时代的一面。汪国真先生的那句“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便是对此最好的阐释。

“板凳要坐十年冷”。他们都是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员,却在心中永远担负着重任,以平凡的身份演绎着不凡的人生。在这些担负责任,一生兢兢业业,精心守护着传统文化的匠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但是文物的价值,更看到了生命本身所焕发的光辉。

不忘初心,十年一日坚守大国匠人精神;砥砺前行,仁心匠德展望中华文化传承。

【篇六:我相信】

在迷茫的时候,选择相信。

——题记

期中考试的失利,让我陷入迷茫,无法相信,亦不敢相信——坚持真的有意义吗?努力真的能成功吗?

母亲见我闷闷不乐,驱车带我到附近的古镇散心。

暮色潇湘凉入骨,缓步入街中,两三油纸伞,撑起满心愁。

兴致缺缺,随处寻觅,意外地,走进了一家名叫“巷尾”的店。这是一家油纸伞店,店如其名,低调而独特,总让人脑海里浮现出阴雨绵绵的雨季,女孩撑着一把油纸伞,静默地行走在街头巷尾的美丽又凄婉的情景。

店里悬挂着大大小小的油纸伞,骨架分明,丝线满穿的伞架,远看像凤颈,近看像朵花,虚虚实实,针脚如注,那一抹抹玫红翠绿月白水蓝,如诗如画般在半空中绽放。

“桃之夭夭”有着活泼清丽的淡粉,绣上“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烟雨江南”则有一种“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幽梦一帘收”的凄清哀婉。最妙的是“青山远黛”,如兰花般高洁素雅,不极于色,“令人赏之有馀,而名之不可”。

能做出如此浪漫的,相信定是位妙人吧。

出乎意料,店家是一位老先生,衣着简朴,不修边幅,戴着老花眼镜,镜腿缠绕着胶布,留着半把花白胡子和一头稀疏零乱的花白头发,正坐在小板凳上旁若无人地摆弄着手上的一把油纸伞。

心下好奇:”老爷爷,做这一把油纸伞要多长时间?”他并未抬头,仍穿插着手中的五彩丝线:“至少一周时间吧,要选竹,刨节、刮青、钻孔、穿签,制杆、装跳子、穿线,切纸、石印、糊伞、上油……有七十多道工序呢!”

老先生如数家珍,说得云淡风轻,我却听得连连咋舌,说道:“如此耗时费力,生意又冷清,还不如就不做了呢!”“我要是不做,这手艺怕是又少了个传人呐!”他的眼中忽然闪出灼灼的精光,“但我相信,只要有人像我这般坚持,祖宗的手艺,就绝不会被人遗忘……”

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这位传统手艺人所相信的——坚守与传承。他在乎的并不是能否靠着这油纸伞大富大贵,他不过是想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承下去,让后人仍能见识到油纸伞的风采。

有人说:“匠人,他们看上去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在旁人眼里枯燥无比的生活,却是他们所热爱、所相信的。”

是的,他们是匠人,也是“犟人”,他们“择一事终一生”,惟器载道,惟人弘道,以前人之器,破当代之雾。“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他们的坚守,“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谦”是他们最好的注脚,这就是他们所相信的“工匠精神”。

顿悟,那些找到自我的人,并非不曾迷茫,只是他们选择相信坚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仅此而已。

匠人凭着这份相信,耐住了寂寞,抵挡了岁月。追梦路上,我为何不能也做个“犟人”,相信坚持的力量,去打磨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抬眸,看向前方,风雨如磐的青春路上,我相信坚守,相信坚持的力量,将以笔为伞,用“匠心”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一方无雨晴空!

【篇七:创新从模仿中来作文800字】

【篇一:创新从模仿中】

锐意创新,方得成功;沉于旧思,终被淘汰。——题记

时间在时代的长河上流淌着,奔腾的浪花正汹涌澎湃着。一次次击打,一次次怒吼,又有多少船舶毁弃其中。时代在不断更迭,换新。正如托马斯彼得斯所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号召,岁月的潮流,国家的目标,人民的责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但是路途却是如此的艰巨又遥远。自四大发明以来,中国已逝去的辉煌。但在人们眼中,创新该怎样理解呢?是创造前所未有的,还是凭空想象呢?或是别的什么?当然,创新就是创/新,但如何去创这个“新”呢?结论是:“创新从模仿中来”。

或许,面对这样的说法,你会认为是胡说八道!或是令人匪夷所思。——创新是创造新的东西,而不是模仿。但结果确实是的!

创新的基础便是模仿。婴儿呱呱坠地时,睁开眼看世界,学习便已经开始了,而这学习便是模仿。他们学习着说话,交流。五一不是从父母社会中模仿得到的。就连吃饭用筷子,上课也是从模仿中来的。吃穿住行,社会,学校,家庭。无一没有充斥着模仿的气息。正因为有了模仿,世界才会得以持续,人这一种类才能有能力繁衍生息,才会有能力创新。

创新源于模仿,是模仿的升华。现代科技是先进的,时光退回去200年,这些现代科技是人们想也不敢想的。可以说现代人甚至比帝王更享受。因为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帝王,也没有做过火车,飞机吧。但是现在如此先进的东西也是从模仿中来的。其中仿生学就是一个大的模仿了研究,例如电子蛙眼就是从蛙眼开始研究而制成的,雷达源于蝙蝠的超声波,蜻蜓的复眼和翅膀就有了今天的电子眼和飞机。诸如此类的,很多研究和科技产品都是模仿自然界中,以存在的生物种类,绝不是横空出世凭空想象的。

今天的人造飞船,火箭归根结底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模仿。就连读书学习也是一个模仿老师的过程。只不过是先从形再到思路和灵感,慢慢再形成自己的想法罢了。

正确的模仿缔造创新。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能变为创新的:就如匠人做了几十年,对,技术已烂熟于胸了,但也只是匠人,并没有变回大师,因为他只是训练技术,并没有引起思考或是改进现有工作繁杂的工序,这样怎么做也只是匠人。但是如果成天思考怎样改变,却能要学的也没有学会,如同邯郸学步一般,也是异想天开的。想创新,只有一个途径——先学后思。

要想创新,先得学会模仿。——后记

【篇二:创新从模仿中】

有人曾经说过“在中国,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当然,所谓模仿的模仿并不是照搬,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改进后的一些东西。在模仿生物这一领域,我觉得真的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

相传有一次鲁班进入深山去砍伐修建房屋所需要的木材,但当时只有斧头,所以进度非常慢,在他发愁该怎么提高速度时,他的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他便摘下了一片叶子仔细观察,摸了一下后发现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小齿,而他的手就是被那些锋利的小齿滑坡的。后来,他又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一条蝗虫,他发现蝗虫吃草的速度非常快,于是他便把那只蝗虫抓了起来仔细观察,他看到蝗虫的牙上也排列着许多的小齿,所以它可以很快地磨碎叶片。在受到这两件事情的启发后,鲁班开始想,如果有一种工具,它的两边也分布着许多的小齿,那么它会不会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呢?于是他仿造他所看到的形状进行了很多次尝试,终于将这个工具做了出来,并起名为“锯子”。

创新并不只是凭空想象,如果你可以去学着模仿,仔细观察,那么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潜水艇的发明与模仿也密不可分。当时为了让一种船既能在水面上划动,又可以到海底游动,科学家们开始观察鱼这种动物。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鱼肚中有一种叫做鱼鳔的东西,里面装满了空气。在鱼想要潜入水底是,它们就会将鱼鳔中的空气排出来,浮力就会因此立刻变小,鱼就可以自由地沉入水底。于是科学家们就根据这一发现设计了一种机器装入了潜水艇中,它的里面也装满了空气,将空气排出后,潜水艇便能够沉入水底了。这一发明让社会的发展向前走了一大步。

这些例子向我们证明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创新的脚步不断前进的。伽利略打破了传统思维,促进了科学进步,从而千古流芳;比尔盖茨放弃了哈佛学位,致力于当时并不热门的电脑行业,成了世界首富。

创新并不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为了发展应当去选择一条相对较快一些的道路,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去模仿。当然,“模仿”不是抄袭,而应该是通过努力,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实现创新。这需要很多人的不懈努力,所以身为祖国的未来的我们更应当肩负起这个责任。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争取在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只有我们在现在这个时候打好了基础,将来才会有可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八:关于匠心的作文】

泉州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端。在这里,曾有五十八国的商人往来交易,文化也随之碰撞交融,衍生出不同的民居、寺庙。其中最普遍又最具特色的,便是石雕。

无论在哪都可见到这些石雕。他们不仅组成栋梁上精美的龙纹,高塔上慈祥的众神,亦有墙上叙事的浮世绘,也成为普通人家门口的莲花坠。他们融入生活,又反应着生活。但泉州人为什么偏偏选择石雕?

光看浮雕,看不出什么东西。唯有知晓浮雕背后的历史,方能给出答案。泉州的地大多是盐碱地,可产水果,却种不出粮食。人们有的毅然选择出海,但生死难料;有的人留在泉州,开采石料,做起了石雕。人处逆境,心中仍充满希望时,刻出来的是慈祥的神佛,是希望的莲花,是他们不屈的精神,亦是他们的向往。

战争很快裹挟住了泉州。自南北宋交替,蒲寿庚杀宋室亲属三千余人,后又投诚蒙古。这一举措点燃了泉州数百年的战火。后蒙古大势已去,而泉州又集中一干波斯外族以镇压汉人。前事之果,成后事之因。等到朱元璋灭元朝,又屠尽蒲家。风雨之中,泉州经历了几代战火的洗炼,商人们顾忌战火频发,分分退出;外迁户眼见不再繁荣,又投身别处。泉州的匠人们看在眼里,叹息一声,从灰尘满布的工具里取出一把把刻刀,又将石料取出,仔细端详。豆灯之下,是一张坚毅的脸,以及一双笃定的双眼。

泉州的石匠又开始忙碌了,从商、种地的本地人放下手中的活,也加入其中。人们将石料堆积,堆积的地方便成了石料街;人们将泥土堆起,垒上千斤石块,架成了一座座石塔。匠人在经过多少个不辞劳苦的日夜后,才打造出泉州辉煌的文化,使文化得以随时间缓缓流淌,始终不会停止。

文化的背后,是一群非凡的匠人。清朝有人以异兽睨日,以告诫官不可贪;民国,也有人刻狮虎护家,拒不改籍,以昭爱国之诚;战乱时,亦有世家挺身而出,保护国家石刻宝藏。泉州之匠以心雕石,其心正,其志坚,于家国亦一腔热血。方其石雕益美,人像弥善。

我们匆匆走过石匠的遗产,惊羡其美丽的同时,也应当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人性的坚韧,也是匠心的一种支撑。始终对生活怀有希望,各组成神佛嘴角那一抹恬淡自然的微笑。

【篇九:别急慢慢来】

看到林清玄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有着发财梦的乡村青年,急于发财,没有耐心等待沉香木变成沉水香,便将沉香木变成木炭出售了。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当下的人们总是过得快马加鞭,却忘记了生活本如一块沉香木,需细细品味,才能懂得它的美好。

为了赶时间,打车要快、开车要快、吃饭要吃快餐、走路要用跑的……的确,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效率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过快过急的生活是否会让我们错过了擦身而过的美好或者忽略了身边的人细微的变化?每天经过的花坛最近开出了花朵、公交站的灯箱换了新的广告、小区的老奶奶做了一身新衣裳、父母又添了皱纹白发……我们总是过于紧急地生活着,每天准时到学校、准时上班,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一刻也不能耽搁,然而我们花在思考人生、体味生活、回望岁月的时间却少之又少。那么不妨适时地提醒自己,别急,慢慢来。

在追求更快、更好的大背景下,追求“慢”的事物会显得突兀,但也显得珍贵。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匠人之国”,从“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到日本“复活之神”大野耐一,他们的工作看上去既琐碎又乏味,然而其中的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确实值得我们推崇。这种匠人精神是在浮躁时代中坚守着的一种情怀。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提醒着这个工商业快速发展、流水线日夜不休、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社会:与其快失质,不如慢下来好好思考,用专注和精细让产品重回正道。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有一间名为“蜗牛”的邮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慢,许多人邮寄卡片给若干年后的自己,有人给隔代的亲人寄去忠告,也有父辈寄给子女的遗嘱……其实这个邮局所邮寄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件或物品,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希望。这种“慢”在当下这个强调速度的时代着实难能可贵,当我们适应了凡事匆匆,偶尔放慢脚步,也许会对当下或未来有更多思考,也会发现以往忽略了许多珍贵而美好的事物。

就如那寓言中的沉香木一样,生活也是如此,它就像沉香木,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可以剥除那些腐朽的部分,空间可以化解那些无味的外表,发散出内在的芳香。

所以不必过于紧急,放慢你的脚步,生活与生命的美好,绝不会在你匆忙的行程中显露,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滴,当你专注细致地去对待每一事物才会逐渐领悟。

【篇十:学会做一个匠人】

这是个需要匠人的时代。

匠人不同于工人,他们有自己的作坊,他们有自己的独创的思想,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负有全部的责任,他们需要用十分的激情与热情与这个世界碰撞,他们在用生命去完成一件又一件伟大的杰作。

后工业化时代已经离去,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新的时代,正需要这种热情、负责、坚持、创新的匠人精神,而我们也只有学会做一个匠人,才能登上人生的制高点,在这个纷繁错杂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乔布斯曾说:“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他的确用一个啃了一口的苹果改变了世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产品无限的热情,严谨的态度以及对美学、人文、科技完美融合的“苛求”。他曾经因为字体不理想而将所有程序全部改写,他曾经将工厂全部涂成白色仅仅为了美观。他也曾经将一批成品电脑外壳全部打回工厂重做。他不会得过且过,而是力求完美。有人说,乔布斯不懂电路板,亦不是一个工程师,他只是一个营销天才与美学大师。而我觉得,他只是一个匠人,他用他的匠人精神征服了世界,改变了世界。

真正的匠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他们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默默耕耘。

达尔文,他在海上漂泊五年后回到了伦敦。那时的他早已将全部的热情与心血转化成了丰富的标本与资料。但他没有急于写出《物种起源》,而是选择了沉寂二十年。究其原因,只因他是一个匠人,他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任。一个雄性孔雀为什么长有尾屏的问题足以推翻他所有的假说。于是,他选择了用二十年来想明白这个问题。在他回国的第二十一个年头,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写出了这部生物学的皇皇巨著—《物种起源》。

李时珍跋山涉水,亲尝百草,凝毕生心血终成《本草纲目》;英国木匠哈里森三十年间,不畏艰辛,制成航海钟;司马迁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用生命写成了《史记》。

这便是匠人,他们用匠人精神照耀着整个时代,推动了社会前进的齿轮,造就一个又一个辉煌。

学会做一个匠人,时代便是我们的作坊,人生就是我们的产品,负责任地过好每一天,让生命之花承载着匠人精神,开得那样绚烂,那样芬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