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相关作文

【篇一:知惑】

不禁想起《师说》中一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知惑的人尚且不能解惑,那不知惑的人又将陷入怎样一种可怜的境地呢?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知惑是尤为重要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方能“翻腾大浪间,沧海一声笑”,方能摆脱可怜之人的头衔。

但看看当下,又有多少人知惑呢?他们似乎生来就注定在名利场中翻滚,名利就是他们人生的信条,他们从不迷惑,想要书写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供世人景仰,却不知娘胎里带出来的是一个问号: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他们不知这个迷惑,这个终其一生都要解决的问题,“不惑”“知天命”也只能沦为别人谈论这个可怜虫时的笑谈了。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不探求内心、反省自身如何能知惑呢?李叔同面临人生的选择时,本来只想做个居士的他被好友夏丏尊一句“倒不如直接做个和尚爽快”所点醒,他细细想来,自己心中还是存了个要不要和俗世斩断联系的迷惑,和好友相视一笑间,他已斩尽俗丝,遁入空门,趋向人生的至善之境。若是李叔同不知惑,恐怕世上会少一位弘一法师,多一位杂念未除的佛门弟子吧!李叔同之所以成为弘一,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反省,使他知惑从而解惑,他并不是迷茫而不知所往又不愿反省内心的现代人,而是在不断的反省、知惑、解惑中获得人生境界提升的弘一。

当我们在都市中穿行时,就像匍匐在权威之下忙忙碌碌的蚂蚁。对权威的崇拜已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只知应声附和,将权威作为我们的神明,将他们的话语作为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只知敬奉、遵守,而不知何为批判的眼光,在一片喝彩声中,树立的是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漏洞百出的权威,倒下的是人们应有的可贵的迷惑之心,本应存在的理性思考。迷惑被人们弃掷如弊履,人们将自己塑造成权威的绝对信徒,一个不知惑的可怜虫。

佛家有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知惑是对自身的清醒认识,是获得真理的重要一步。知惑、解惑,方是人生正道。

【篇二:开在心上的莲花】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去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我记得多年前李叔同的妻子奔赴到日本问他:“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爱,就是慈悲。”李叔同合掌答道。出家人,舍身在外,慈悲为怀,又何不是热爱自己而后由小爱化为博爱。年轻气盛的李叔同选择出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出身富贵,才气灼然的他,一向自尊自重,爱惜自己,爱惜生命。“渡己,又何尝不是修行。”这是他出家前的信仰,不想自身被这周遭污浊侵染,不愿看自己被这尘世压迫,还自己心灵的清净,是对自己的热爱啊,秉承着这份热枕,一生清灯长伴,源于这份对自身的热爱,源于这份悲悯的情怀。李叔同一心向善,感化他人,用阳光驱散阴霾。

“我多想拥抱你,可惜时间之外天南地北,可惜你我之间人来人往。”金岳霖是爱着林徽因的。这份爱深沉、郁烈,似稳稳一江春水,似沉沉一曲悲歌。但他选择退出,他选择放弃。因为他唯有好好生活,热爱自己,才能爱着林徽因,回馈这生命。

他愿做林徽因与梁思成最忠诚的朋友,用这种方式,默默守着爱情。这是他爱自己的表现啊,他热爱自己,为了减少两个人的痛苦,他甘愿,他热爱自己,为了成全她的幸福,他甘愿。恪守本心,为着自身的那份真情,他懂得珍惜不易,他懂得相望之苦,那是因为他平常便是这样清廉的一个人啊!因为对自己严格,因为对自身忠诚,他成全了自己,成全了林徽因。这份爱,已不再是他们之间的事,他的这份博爱的胸怀,爱着他人,爱着这世间的万物。“你是人间四月天。”他曾夸林徽因,反之呢?因为他的爱,人间何尝不是四月天。

别再关心灵魂了,那是神明的事。你能做的,就是些小事,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多思念母亲,多热爱自己。像诸如早晨一样清白。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梵唱,才换来今世与你相见。

我说:穷尽此生追及阳光,浴火凤凰,如此热爱自己,再来换人世无限安康。

【篇三:此岸花开需回首】

此岸羡慕彼岸的欢乐,彼岸向往此岸的幸福。追求幸福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追求他人的幸福而忘记寻找自己的幸福,实乃人生一大悲事啊!其实幸福就在此岸,回首便是满眼的灿烂春光。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贤士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只因他们一心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去羡慕他人的权势名利,才能淡然的收获满岸花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送别》由李叔同创作,出家之后被尊称为弘一法师。自出家后,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许多载,他仍说“能穿就行”。一日三餐咸菜配粥,弟子都颇有抱怨,觉得粥寡淡佐菜咸,法师却道“咸有咸的味道”。一心享受讲经布道的简单幸福,吃穿上也就不觉苦,实乃知足常乐。

本是日本留学归来,精通作词作曲,绘画、戏剧也颇有造诣的李叔同,本该过着富足安乐的日子。可他却选择出家,不染红尘,不窥它岸花开,过着平淡清苦的生活。所以他的幸福即是珍惜当下,享受眼前拥有的普渡众生之满足。

历经战难,半生飘零,老来困苦,却知足常乐,此乃陆游的真实生活写照。生活贫苦,可他不感往时风光意气,不恨他人闻名显达。“买尽烟波不要钱”就可看出他的乐观心态,以读书为乐,使他忘记烦恼、贫穷。“医不可招惟忍病,书犹能读足忘穷”。正是在这种乐观旷达的心态下,他看到了眼前的幸福,暮年仍有大量佳作诞生。

不去追寻无尽的远方,而是回首抓住此岸的幸福,正是陆游知足平淡的秘诀。然而往往现实却是:我们过度追求名利,过分窥探别人的幸福。而这样的行径常常让我们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或许当我们真正费尽气力游到彼岸,才发现彼岸的花开的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绚烂。瓦尔登湖畔造木屋的梭罗,两年潜心终成《瓦尔登湖》一作,沙滩画画追求艺术梦想的高更,不慕荣利清廉正直的周敦颐……他们都看到此岸的花开的芬芳。

人们站在此岸,总是向往着彼岸花开的美丽幸福,却殊不知此时此岸所踩的土地上,花开正艳,身后满眼的灿烂春光。此岸花开需回首。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