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诸葛亮人物评价】
三顾庐,感卧龙。忠义贤,随一生。火烧未壁,一人舌战群儒,未出茅庐,洞悉三分天……
——题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语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后人对您的感慨与评价。而您呢,依旧怀抱着“非说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般的赤诚的看子之心,长久地留在历边的长河中。
话说天下文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您用政治家一般的眼光洞悉了天下又将是一个人才辈出,动乱社会的乱世。而您用区区百字,向刘皇叔述说了天下之局面。面对皇叔的三顾之恩,您答应出山。开始了一断大气磅礴风云变幻的戎马生涯!
新官上任三把火,您用三把火烧出了自己的威望和方气。紧眼着您一生当中最成功的一战——赤壁之战。您和大都督周瑜连用火攻和苦内计,外有庞士元的协助下大破曹军。对外提防公瑾,您采用计谋三气周瑜,将一代天骄陨落。我想您也是于心不忍但又无可奈何罢!
当听到庞士元在落凤坡身中流矢而仙逝时,您哭了,不仅为一位助手,更为一份交情。但您并未沉沦,相反振作。为了安稳西南,您七擒七级,让蛮人心服口服。而在您北伐途中,不幸病逝,时年五十四……
你倾整整半生期待,终难敌岁月沧桑。
你的期待,被天雨生生浇灭,而在你一路漫漫求索中,一双慧眼,一把羽扇,一腔忠魂,就是条搅腾穿宙的巨龙,一袭青衫,一声轻叹,一抔苦泪,是你对蜀国一份永不言弃的千古期待!
报三顾,三分国。仁智信,陪戎程。白帝城里,身负托孤重任。八封阵上,道尽人生天机……
——后记
【篇二:我眼中的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县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刘皇叔,在三国乱世之中自始至终被颂其仁义,而且其匡扶汉室的大业,也是由仁义所成。
刘备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并以自身的仁义,“锁住”豪杰为自己所用。其实我们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刘备,除了仁义还有个能力——笼络人才。没错,刘备不甚好读书,没知识,也不是以一敌百的好汉,为何那么多人才都投向他了?文有龙凤,武有五虎。除了仁义,也有聪明。刘备并不是个简单的仁义之士,其中还有头脑。
举个例子,新野战败后,刘皇叔带领百姓一起逃亡,但这速度,怎能不被追上?曹军赶上,只有千余人逃出。这时,赵子龙又杀回敌阵,只因不见了主母和小阿斗。赵云一路杀进来,又单骑冲了出去,见了刘备。刘备直接扔了阿斗,真是“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试想,刘备飘荡半世,可不像曹操那么多儿子,只有这一个亲子,安敢狠摔?何况刘备双手过膝,扔的话再一弯腰,和置于地也无太大区别,但群臣看就不一样了,能不“肝脑涂地”?
虽刘皇叔仁义,但也并不永久。如吕布被缚,向刘备求救,以为皇叔面子大,刘备点头。但当曹问如何处置时,刘备却欲杀之,具体原因不明。
还有吕蒙用计夺荆州杀云长后,刘备欲起兵报仇,不听苦劝只是为了昔日桃园结义之义,但对天下之仁却忽略。终导致大业不成,三国归司马氏。
观全书,人人道皇叔仁义,在我看来,也许只有兄弟之义,“犯我兄弟者必诛”,缺少了几分对天下的“仁”。皇叔称得上义气深重,但并不有多“仁”,大仁和小义间皇叔选了小义,也许就是这导致他大业不成。
我看刘备,他的大业成于义,亦败于义也。他算得上英雄,但绝不是一代枭雄。
【篇三:满与虚】
桥上的路面总要分隔成一段一段的,如果太过“丰满”,则会开裂,拱起;江河中的水太过“满”,则会泛滥,溢出堤坝;同样,人若是太过“自满”,结果亦是可想而知。所以,去一份“满”,留一份“虚”,便显得尤为重要。
留一份“虚”,方可抵达成功的彼岸。东汉末刘备,一个编草鞋出身的人,后来天下大乱乘势而起,凭所谓皇叔的来头,求贤若渴,谦虚待人,三顾茅庐去请孔明,加上“五虎上将”的鼎力拼杀,于是他最终获得了西川,争得三足鼎立的一方大业:清代蒲松龄,一介穷困书生,埋头书斋,立志出版一部名动天下的神魔小说,开始时无半分头绪,只因他怀揣着一份“虚”,在路旁茶摊搜集过路人讲述的奇人怪事,于是他终得著成名作《聊斋志异》,名传千古。追溯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即公子小白,当初虽是一国之君,但它能留一份“虚”,于是他去征求鲍叔牙的意见用管仲,征求管仲的意见施政齐国,于是他去征求天下人的意见除去齐国的弊端,于是他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们心中留了一份“虚”,所以他们成功了!
反之,过满则溢。想当初的清末帝王,是如何的志得意满,自视为泱泱中华,天朝上国,岂可与西方蛮夷为伍?大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方蛮夷之物岂可与我相提并论?于是他们闭关锁国,于是他们活在自己心中的“泱泱大国”之中,殊不知西方世界已开始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而满清朝廷已腐朽不堪,这个政权已积弊重重……海上一声炮响,西方蛮夷带着满清大人们看不明白的巨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变天了,一夕之间,风云变色,国家被列强鲸吞蚕食,百姓流离失所,国不国,家不家……这是他们注定要承受的,这是为他们的“自满颟顸”所付出的代价。
去一份“满”,因而你变得更加清明,留一份“虚”,因而你学会去充实那一份“虚”。“虚”不可怕,只怕你志高意满,以半壶水晃荡,像一只氢气球逐渐升空,逐渐膨胀,殊不知下一秒迎接它的便是死亡的洗礼。
想想我们内心是否留着一份“虚”呢?若是没有,请去一份“满”,因此我们才会谦以待人,虚以接物,因此我们才会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我们才可在学业上更进一步,在生活中得心应手,才会在未来艺高胆大,放手拼搏,全力开拓,而不惧失败。
去一份“满”,留一份“虚”,虚怀若谷,开拓未来!
【篇四: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读《出师表》所想到的】
千年的古风未老,氤氲出一双睿智的眼,诉说着他的情,他的志……
——题记
江山如画,左右了古今多少豪杰。犹记天下三分,他一双锐利的眼,洞悉了一切。自信如他,一抹英气由眉间漾开,指点着天下江山……
卧一间草庐,品一杯清茗,躲避乱世,抑或是在苍茫人海中等待知遇知己。依稀望见刘皇叔时,他那平淡如水的眸子,霎时似若有了星光点点,直觉告诉他,这便是一生都要追随的人。面对皇叔的真挚、虔诚,不免心生一丝犹怜,一缕感动,一份坚定,羽扇轻摇,淹尽了眸中的百感交集。他的瞳仁,像碧蓝的湖水般,深邃而平静,令人永远捉摸不透;最终的坚定,恰似阳光洒满了湖波点点,从此,三顾频烦天下计。
卧龙先生,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感念三顾之诚,你无悔,无悔走出这个田园。
江畔,雾弥漫。江水间,徘徊着战鼓的铿锵。江岸上,灯火通明,万箭齐发。他着一身青衫,执一把羽扇,持一杯美酒,言笑晏晏间,早已借的数十万箭,那响彻天寰的“谢将年箭”,荡漾了对手多少的自信与倨傲!黑夜,浓雾,他的眸子,似璀璨的星,虽然无奇,却装点了天空,无尽的英明与智慧,尽敛其间。
孔明先生,你的眼睛告诉我,你的志向,你要成就一番伟业。
弹一曲古筝,饮一壶浊酒,慵散地坐子危城之间,谈笑风生中,眼望面前十分雄兵,眸中,仍旧是平淡如水,波澜不惊,更添了几分自信,几分得意。嘴角略微勾起的一条孤痕,此时恰恰幻化作一把无形的利剑,将对手的来势汹汹,刺得体无完肤,任再多十万精兵,也不能震动这座空城半分。有谁曾望见那平静如湖水的眸中。多了一份释然,一份从容,恰似一颗小石子打入水中,漾起阵阵绿的涟漪。
诸葛丞相,你的眼睛告诉我,你的无奈,你无奈七年北伐,终不能踏入中原半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双睫微垂,神色黯淡,清泪潸然而下,浸染了满卷斑驳。此时,他的双眸中,万分纠结:先主的崩,天下的鼎立,臣子的无奈,出师与否的进退两难,令人顿生万般感触。想起先主的恩惠,他的双眸顿时放出了光芒,坚定,再坚定,一颗炽热的心,挥动三军,为攮除奸凶,兴复汉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在风餐夜宿的红军途中,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遥望蜀川大地,眼中是期盼,还是惆怅,最终都付之于一声心酸的叹息。
有谁曾见七擒七纵的欣赏与渴望?
有谁曾见挥泪斩马谡的无奈与恼恨?
有谁曾见六出祁山的睿智与叹息?
秋风吹打着梧桐,亮如明昼的营帐中,他的双眸依旧不减少年时的英智,自知大势已去,那双眸竟没有丝毫的痛苦与生死的忧伤,在一生的最后一刻,他有哪一分打算是为了自己?朝思暮想,殚精竭虑的是刘阿斗的江山,是纸醉金迷,笙歌燕舞的刘阿斗啊!抑或是,先主的知遇之恩,点燃了他一生迈往终点的明灯。
这就是爱国主义的真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抬望眼,他的眸中依旧似湖水般平静,波澜不惊……
【篇五:我和诸葛亮聊聊天】
窗外,风拂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此时的我,正趴在床上,静静地看着那扣人心弦的《草船借箭》,为什么曹操不放火箭呢?此时,书上洒满了月光,忽然,那月光越来越亮,亮得我难以睁开眼睛……
只见亮光减弱,接着传来了一阵阵的战鼓声,此时的我还没有清醒过来,待定睛一看,只见我飘在了空中,下面二十余艘草船上的人正在擂鼓呐喊,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这是草船借箭的现场直播啊!惊奇之余,还有一丝丝的好奇,我将目光投向了曹军水寨,只见士兵们正在忙着搬箭,一箱又一箱的箭搬在了岸边,此时,黑压压的一片人正走向岸边,原来是弓箭手。万事俱备,万箭齐发,一下子箭如飞蝗,射向了草船上,我又将目光放在了草船那边,只见一人身高八尺,面如冠玉,目若朗星,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人出现了,正是我最敬佩的人——诸葛亮,此时,又是一道光照在了我身上,只见我站在了陆地上,前面就是诸葛亮,只见诸葛先生问我:“子从何处而来,找吾有何事呢?”我向他解释了一番,随之我又问道:“世人都说您神机妙算,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草船借箭之时曹军向您射火箭,那20余艘船,岂不成了20余条火龙了吗?”只见诸葛亮微微一笑,我愕然,只见诸葛亮答道:“火箭之所以着火,是因为上面有一块油布,而这是需要提前准备的,就算有火箭,因为有块油布,所以射程较近,无法射到船上。”接着我又问道:“我为何要效忠于刘皇叔呢?是仅因为您会分辨能人,慧眼识英吗?”只见诸葛亮立马回答道:“是,又不全是,是因为刘皇叔是汉氏之后,而“诸葛”这个姓氏是汉朝皇帝封的,即姓诸葛,就应该为汉朝出力。”言毕,又是一道白光,将我送回了家中……
原来,那是一场梦,但我认为,这个梦是我最难忘的梦,因为在梦中诸葛亮解答了我的疑问,让我受益匪浅。
【篇六:中考神游记】
明天中考,今晚我准备开夜车再复习一下语文中文言文部分。拖着疲惫的身子,打开了语文课本。
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背的我昏昏欲睡,“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背着背着便睡着了……
两童子上前摇醒了我,惊慌失色道“先生,先生醒醒!那三人又来造访,其中一人更扬言放火要烧掉的这草庐呢!”
“啊?哪三人?”
“就是刘皇叔一行三人啊,前两次来,先生您都不在。我已经禀告过您的呀!”
刘皇叔?我心中一惊,难道?我翻身下床打量眼前这素布青衣的小童,四处望望个构造异常简单却充满怪异气息的草庐。我确信我来到了三国时期,而且我还化身为千古忠义智慧于一身的诸葛丞相。
“煮茶,迎客进门”
“是”两童子退下。顿时,偌大的一间房子里只剩下我一人。草屋四面透风好像暗藏杀机,感觉阴森森的。突然……
一团黑影摁住了我,麻利的将我捆起用头巾堵住了我的嘴。一时间,八九个黑衣人簇拥两个首领模样的人走了进来。当我与其中一人四目相视时,我不由得吓了一大跳。天哪!竟有这种事!
此人,眼前这位首领竟长得特别像我,不但长得像连穿戴服饰都和我一样。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首的那个人先开口说话“想必这就是卧龙先生吧!久仰大名,真是一表人材。可惜了可惜了!”这一席话前不着边后不着地的,我从小到大还未经历过如此遭遇。此时双手被缚瘫坐在地上,我只得继续听他说话。
“哈哈!曹丞相已经安排好了,这是一个大计划,哈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什么大计划?
“卧龙,你满腹经纶却隐居山林,躬耕南阳。世人只知卧龙之名不见卧龙之人。刘备两次前来请你出山都未曾与你见面,认识你的怕只有徐庶徐元直了吧!可惜丞相已将徐庶骗进了曹营。那刘备怎么知道卧龙长什么样子呢!哈哈!明天刘备第三次造访这草堂,便八抬大轿请我这个假诸葛出山给他出谋划策呢!丞相高明啊,真是妙计!”
听完这一瞒天过海的大计,如此周密。天哪,这太可怕了!南北一统归了曹操这乱世奸雄的话,天下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难道?不!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此时是2016年6月24日,明天中考。今晚我正开夜车复习一下下语文的文言文部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隆中对》一片中写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岂能裂土封侯,背信弃义,置献帝于不顾,与当朝朝丞相对峙。此必步袁绍后尘,诚宜遣散兵勇,前往许昌投奔献帝做当今皇叔。出则舆马,入则高堂。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诚如是,将军于朝廷之内振兴朝纲,曹丞相于外招抚群雄。九和诸侯,一匡天下。400年汉家帝业可中兴耶!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篇七:描写关羽】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深入人心,其中,关羽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作为刘备的左右手之一,关羽绝对是个忠臣。在第二十五回中,关羽不管曹操的权力有多大,不顾生命危险,在屯土山与曹操约三事:“一者,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只有曹操答应了这三件事,关羽才肯降服,可见其对关羽如此忠心耿耿,不愧是“美髯公。”
作为一个武将,他有勇有谋。当他知道刘备的消息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尽显英姿。面对强敌,他敢于单刀赴会;面对疼痛,他敢于让华佗刮骨疗毒,眼睛一眨不眨,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武圣的称号当之无愧,从这一点说,中国的武将们没有一个能超过他,即使是楚霸王项羽,也及不上。相比之下,头号政治家曹操、刘备,也显得相形风绌了。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关公是非常讲义气的。赤壁之战中,他念在曹操以前对他甚厚,自己却砍杀他六员大将,很愧疚,便让他逃走,后来他也义释过黄忠。
一个因自己的轻敌和孤傲让敌人割头颅的败军之将为何成为一个众星捧月的英雄?岂止是一般的英雄,达到了圣的地位。诸葛亮与关羽两位忠臣都塑造得很好。虽然在文人心中,诸葛亮地位更高,杜甫有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然而历史重功绩,民间重道德。诸葛亮只能是历史的楷模,而关羽则不一样,抬举他的,热捧他的,是民间道德。历史提倡风气,民间提倡风俗。如果说诸葛亮是风气中人,则关羽则是风俗中人。
尽管有人喜欢神机妙算的孔明,有人喜欢雄才大略的曹操,有人喜欢才能卓越的孙权,我却喜欢那忠义勇猛的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