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记忆中的小年】
放烟火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这是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歌谣。那时候,和小伙伴们糊着满嘴的糖瓜儿,在街角又唱又跳,讨论着孩子们都喜欢的——小年,就能耍上一整天。在欢声笑语和糖瓜儿的香中,时间飞速流逝。一轮夕阳正沉下去。我们几个约好了碰头地点,就慌慌张张回家去了。得再快些啊!我盼着。
吃过晚饭,我溜出了家门。刚跨出门槛,心情便像一只放飞的小鸟,脚步也不由得紧了些。再走两步,右拐——啊,到了,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越来越近了——是好朋友玲子的叔叔在放鞭炮!我欢呼雀跃地冲了过去。玲子递给我一支棒子,说:“哎,你敢玩这个吗?”“敢!”我接在手里,领子叔叔擦了根火柴,“哧”,碰了碰棒子端,棒子便燃了起来,一朵又一朵的五彩烟花在我的眼前绽放开来,紧接又被下一朵所取代……这是何等的幽美。就这样,我们屏息凝视着这壮美的场面,沉醉其中……
麦芽糖
要是一提起小年,我们这些小家伙肯定会说:“又能吃麦芽糖喽!”麦芽糖是很“黏人”的,只见姨把一个大玻璃罐子拧开,里面是正宗的麦芽糖浆……粘在嘴里,又香又甜。我熟练地用一根长筷子挑了一下,又十分考究地卷了卷,见到老长的一根糖丝儿,我才满意地将筷子头含进嘴里。
当然,吃这个也是有讲究的。入口之后,万万不可用牙去咬,否则,它就会盯着你的牙不放;而应该做的,是用舌尖一点点把筷子头上的麦芽糖舔干净。听着很麻烦,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贪嘴的小家伙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也有另一种麦芽糖不是糖浆的块状糖,称为“糖瓜儿”或“糖饼儿”。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麦芽糖浆更好吃且更好玩。不知是否也有人与我同感呢?
小年,就在我们的欢声笑语和糖瓜儿的香甜美味中悄然离去了。
【篇二:小年大扫除】
今天是小年,小年不仅要吃糖瓜,还要大扫除呢。我和老妈正在忙的不亦乐乎呢。
早晨,吃过饭,老妈要大扫除,我也想来大扫除,于是发出请求,老妈同意了。擦窗子的活由老妈干,我就替老妈拿工具。”帮我拿梯子来“”把盆盛满水“一道道”圣旨“下来,我不得不照做。我嫌圣旨来得太频繁,就打起了退堂鼓,但又想起曾经的豪言壮语,又干了起来。终于,整屋的窗子都干净了。我又奉命去擦桌子。我拿来一块抹布,洗干净,就向学习桌进发了。我把橡皮沫、碎纸屑擦到垃圾桶里,再把脏地方擦干净,就大功告成了。我把抹布洗净,再进攻其他家具,所谓一回生两回熟,我鼓足干劲,不一会儿就把家里所有家具全攻占了,累得我满头大汗。
我和老妈把家里擦得窗明几净,地板更是能发出光来。劳动,累并快乐着!
【篇三:小年中的诗意】
小的时候,过年的快乐是吃吃喝喝,现在长大了,觉得过年除了吃吃喝喝,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品味。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非常好奇,为什么称为小年呢?想来想去,终于找到答案,小年是与大年相对而言的,比如“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从来没有叫过“小年三十”“小年初一”,我恍然大悟,进入小年,就意味着,年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打开了。
小年是祭拜灶神爷的日子。相传,腊月二十三,灶神爷要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大家为了让灶神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点好话,就用灶糖来祭拜它,扫尘土,剪窗花,贴对联……小年就是为灶神爷饯行吧?让灶神爷高高兴兴地上玉皇大帝面前汇报工作,来年让百姓吃穿不愁。
——小年的文化,是不是充满了诗意?
小年这一天,走在小区里,虽然寒气袭人,但是我从来不感到寒冷,因为年的热情让我充满了喜悦。小区的大门在这一天挂上了大红灯笼;小区的树虽然已是枯枝败叶,没有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秋天的色彩,但在这一天,由于披上了彩灯,它就有了不一样的风采,比任何一个季节都美,谁都会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小年的氛围,是不是充满了诗意?
日落时分,家家户户的灯火都亮起来,大家都开始为包饺子做准备。我家也不例外,和面的和面,调陷的调陷,我也加入了干活的行列。此时此刻,一家人,在一起,或说点什么,或什么也不说,不一会,饺子就包好了。妈妈把它们下入锅里,腾腾的热气,将厨房的玻璃上了一层霜,外面的世界开始变得迷离,而屋里的生活依然清晰。很快,饺子好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让我感觉年是多么的亲切。
——小年的温馨,是不是充满了诗意?
吃完饭,我走进房间,开始准备写春联。虽然我的字不算好,但是每年我家的春联,都是由我亲自执笔,这与买来的春联相比,有一种更真诚的感觉。一张张大红的纸铺开来,把房间映得红火。“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一幅不满意,又连写几幅。从小年开始,我的房间就会天上地上摆满春联,直到选出一幅满意的为止。
——对年的虔诚,是不是充满了诗意?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每一个夜晚都将是明亮的。树上的彩灯与家家户户窗里的灯光交织在一起,远处高楼耸立,天上明星闪烁,不时还有烟花升上天空——年,多么耐人寻味。
【篇四:《我的妈呀》观后感】
记得还是十。一长假,我们观看了一部亲情感爆棚的电影——《我的妈呀》。到现在我的心情还被剧情左右着!
这部电影讲的是的主人公小年和他的妈妈李好的故事。妈妈李好狠下心离开小年,到马来西亚去赚钱,把小年托付给他的小姨寄养了。年少的小年为了不让妈妈离开,为了不让自己睡觉,竟然用胶带纸把自己的眼皮粘起来,用绳子把自己和妈妈的手绑在一起。最后一觉醒来,妈妈还是离开了。我们的童年,最不缺的就是母爱,想想小年,在一个欠缺母爱的环境中成长,是谁,都会感到埋怨的吧……
怨、恨……这些,都是小年对妈妈的情绪,妈妈“爱钱”,对自己的不理解,粗暴……直至成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小年的原谅。
小姨去世了,小年在奔丧的时候看到妈妈总是认为鬼来找她了,牛头马面来取她性命了。而小年却认为他妈妈是老年痴呆了。最后得知妈妈是得了子宫癌,癌细胞已经扩散了整个身体,一切的“不正常”都是因为癌细胞扩散压迫了脑神经,当看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妈妈为我们无私的奉献,就算我们想要摘星星,摘月亮,如果能办到,无论有多难,妈妈也会给我们摘的吧。这一切,都是因为小年爸爸在以前爱赌博,因此欠下了大笔的债务。妈妈李好的“狠心离开”和“爱财”真相从此揭开,儿时记忆又如潮水般涌来,还记得李好说要中头奖的时候,小年还说不允许妈妈许这个愿望。但允许妈妈换一个心愿!而妈妈每次许愿的“卡”上只有一个愿望——都是为了小年一切顺利安康!
已被评为全香港最优秀教师的小年拿出了儿时让妈妈填的心愿单。一。让小年当教师,二。喝媳妇茶,三。去一趟万里长城。小年决定完成妈妈的心愿。再举办一次婚礼,让妈妈喝媳妇茶。带着妈妈偷偷逃出医院,却碰见了医生,而医生知道李好的日子不多了,放他们离开医院去万里长城。可在机场里,李好撑不住了。在病房里,她希望改一个心愿,让小年转过头一分钟。李好不希望小年看着她死去。
就如同但丁说的:“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无私的,“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我跟贝多芬一样,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我们的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无怨无悔地哺育我们长大,却不要求任何回报……我一时竟然不知如何以报,但愿能如妈妈待我们一般——无怨无悔……
整部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震撼的音乐,却至始至终紧紧抓住我们的心,有爱、有恨、有笑、有泪。我的心也因此久久不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