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从花前走过】
岁月的流逝,暗示着我们的成长,然而,我们却常以时间计时,妄想抓住时间让它不再奔跑。时间是我们勇一案都无法改变的东西,他跑了,便再也不复返。
有的人用年轮计时,有的人用钟表计时,还有的人用考试计时而我却用我们班窗台的花计时。
这盆花是开学出学校下发到各班的,由每班生活委员负责照料,虽然叫做花,却从来看不到它开花,只有绿叶罢了,我常常怀念初中生活,回首才知我已经在高中度过三个年头了了。
回顾这三年,开学初我从花前走过,他的枝叶繁密且颜色鲜艳,满富活力,那时,我刚从军训回来,对于新的学校还是十分的陌生,对于新同学也充满了好奇。那时,我在那盆花前与新朋友畅谈。高二时,我再次从花前走过,她的枝叶不似从前般的茂密了,颜色也变的没有那么鲜艳。这次在这盆花前,我与已经熟识的朋友谈论着月考,其中有月考的目标与对月考的担心。然而随着月考的结束,我的心情也愈来越差,月考的失力使我十分的郁闷。从那以后,我便很少再去看望我的老朋友——那盆花。时光悄悄在指尖流逝,我再从花前走过已经是高三了,它的叶子再也不似开学的繁密,它已变的稀松。它的绿色已经开始慢慢褪去。在它的前面,我静静地站着,独自思考者。这一次,我从花前走过,已然是一个成年人。这盆花的叶子已经逐渐枯黄,再也没有活力,像一位生了病的姑娘。而我看着它,好像又看到刚开学我与同学交谈时的情景。好像又看到月考后更加努力学习的我,好像又看到期中后全班共同努力,共同拼搏的我们。
随着这盆花一生的终结,我们在高中的生活已经度过三年之久。而我从这盆花看到的便不再是一次次为了考试而奋斗的我,我看到的是每天在成长的我。而这盆花,便是我成长的一种标志。
从这盆花的萌芽,生长,开花,落叶,到最后枯萎就像我们的生命一般是如此的短暂,脆弱。而仍在“萌芽”中的我们,更应努力向上,使自己在开花是能够艳丽,无悔!
【篇二:面对纷繁的信息世界】
“叮咚”“叮咚”……手机的信息提示音在枕旁猝不及防地响起,将你从美美的梦境中唤醒,你一个激灵翻坐起来,娴熟地拿起手机,忙不迭地进行回复,刷动态点赞……你唯恐错漏了任何一条信息。
你此刻神志清醒,困意全无,这提示音真比闹钟更有效。“充实”的一天又开始了,你想。
最近有一个新词应运而生,叫“错过恐惧症”——你担心自己在无所事事的时候错过别人的计划安排,你担心错过别人对你动态评论,你担心错过大至国家大事小至隔壁大妈今天又做了什么饭菜等等诸如此类的消息……
诚然,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难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消息时保持沉默,相反我们会很热衷地转发,去评论或者被评论,迫不及待地向别人表明自己的看法,自觉地维护着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可令人疑惑的是,人们面对网络消息时,起初几乎都会一致地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随后就卖力地转发,甚至不忘发表一下分享感言。若是发现这个消息乃空穴来风,又立刻转头骂发帖人欺骗感情,浪费泪水,全然扮演着“斗士”的角色。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不在少数。为了寻找膨胀的自我存在感,人们会去热衷地了解每一件事,哪怕只是部分了解,哪怕事情纯属子虚乌有。其实,与其用数微博粉丝数的时间来寻找存在感,还不如找一本自己钟爱的书,塞上耳机,消磨一上午的安静时光。毕竟在那本书里、在读书过程中你是自己的王,世界在你屏息凝神时仿佛停滞,一花一世界,一沙驻永恒。而我深深感到,真正可以拥抱世界的,不是朋友圈,不是微信,而是一本经久传世的书——书中作者的见解恐怕要比网上那些动辄振臂疾呼的“呐喊”独到得多,靠谱得多。
当低头族慢慢扩大后,我们会发现这可能不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势不可当的趋势。只是,当我们成为其中一员的时候,心中的原则底线是否应该更加明朗,能不能自觉地屏蔽掉无用的信息,在网上也做一个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思考者呢?少去关注那些无聊的事情,在内心深处空出一块可贵的净土让自己时刻都可以思辨,可以安放漂泊的灵魂。
把手机调成静音,毫无眷恋地进入梦乡;早晨醒来拉开厚重的窗帘,听一听风的吟唱和和树上鸟儿的啼鸣……
你会觉得——无“信”一身轻。
【篇三:我们的班长】
有一个人让我无法淡忘,她是一个活泼、乐观、热心的女孩,一双弯似柳叶的眉毛下有一双像溪水般清澈的眼睛,总是精神十足。一张花瓣似的嘴说起话来总不饶人。每次笑起来,她的眼睛像水中的弯月,笑声总是像铃铛那样清脆——她,就是我们的班长。
我们的班长非常乐于助人。一次,我的脚扭伤了,动不了了,班长知道后非常担心。“你怎么了,要不要紧?”班长蹲下身,眼里满是关爱,“我帮你揉揉吧!”说完,她便用左手将我的脚轻轻按住,右手小心翼翼地揉,揉的时候还不时问我:“疼吗?”,然后帮我涂上了药膏……在她的照顾下,我的脚很快恢复了,我又愉快地参加到活动中去了。
我们的班长不仅乐于助人,而且还非常热爱班集体。大扫除时,她总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瞧,自己的任务完成后,她又去帮助别人了。看,她双手拿着拖把,弓着腰,有节奏地拖着楼梯,脏兮兮的地面一会儿变得干净爽目了。
我们的班长还是一个小书虫呢!这不,她又去书吧了,她看书的姿势可真奇葩:二郎腿一翘,左手拿着书,右手撑着脑袋,还有那双浓眉大眼,这画面真像一个“思考者”,我也是醉了!
我跟班长认识已经有八九年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永远为他人着想,考虑周到,认真实在的人。在她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自私”这个词,我真佩服她!
【篇四:美的生活不需要烟】
惬意的晚餐后,我一人坐在沙发上凝神冥想,为了更好地诠释“思考的艺术”,我认真地摆了个“思考者”的动作——左手托腮,右手搭膝,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在我的脑海乱成一锅粥时,伴随着一声满足的长吁,只见老爸从厨房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他的眼神对上我的眼神,微微愣了一下,“噗哧”地笑出声来,剔牙的牙签也掉到了地上:“你怎么一副抽风小老头的模样?看来是读书太过用功,连五官都读成一团了吧!”
在足足看了我两分钟后,老爸大笑着对我说:“是因为那个征文吧?——我说你呀,别发愁,关于生活中的美,不是有很多吗?罗丹也曾经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就是缺少一双慧眼。”老爸撇了撇嘴,“你瞧着!老爸给你展示展示。”
只见他快速地从兜里掏出一盒烟,从中随意拣了一支,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它点燃,在我诧异的目光下猛吸了一口,“看着!”他得意地说,一下子,他的嘴里、鼻子里飘出了许多袅袅的丝带般的白烟,他得意地看着我说:“怎样?美吧!”
一股呛鼻刺人的气味刺破了我眼前的那一层虚无,我不屑地冲着沾沾自喜的老爸说:“得了吧,一点都不美,你就是想抽烟吧?真正美的东西怎么会害人呢?”
“怎么?抽支烟能毁灭地球不?”老爸笑着。我呼了一口气:“表面的美只是停滞一时的光辉,总不可能固定在永恒。居里夫人也是因为她那令人敬仰的科学精神才使得她的美名流芳百世。这个才是美。至于你那个烟,它本身就是有害身心、污染环境的,又谈何为美?要是你在电梯里、商场里这样吞云吐雾,会有人说美吗?……”
此时此刻,老爸犹如一个小学生,边听着我的“长篇大论”,边不住点头,听完他耸耸肩,一脸赞许的笑容说:“看来,我家女儿是真的长大了,你老爸我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先把咱们这个小家的环境美化起来。”说完他赶紧熄灭了手中的香烟,毫不犹豫地扔进了垃圾桶。
我坏笑着说:“爸,你刚才扔掉香烟的动作还真算得上美,要是你戒烟了,所有像你一样会抽烟的老爸们都戒烟了,那很多家庭也会像咱家一样生活美好!要知道咱们的生活可不需要这样的烟喽!”。
“哈哈哈,你这个鬼精灵……”老爸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在客厅。从他的笑声里,我似乎看到了我家美好生活里再也没有那缕缕烟草味了!
【篇五:做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读后感】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咋一听,这句话似乎说的有点儿严重,可仔细想想,是十分有道理的。
这本书中的《专注成就伟大》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因为我是一个很难专注做一件事情的人。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人在巴黎写作,有一晚他在著名作家魏尔哈伦家里做客。期间,有一位年长的画家正叹息着雕塑美术的衰落,作者接话说到"罗丹不就很厉害吗?"这时魏尔哈伦对他说"明天我要去拜访罗丹,我觉得像你这样崇拜他的人也该去",此时作者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喜悦。
第二天,作者如约来到了罗丹的工作室,作者发现了许多还未完成的小雕样,还有他已动工而又搁下的雕像和一堆草图堆在桌子上。"这是我的工作,我想你一定很想看我工作。"说着罗丹来到了一座女正身的雕像前,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他推后一步,仔细观看,审视品刻,又认真地改了起来。他没有再对作者说话,他似乎忘掉了一切,除了面前这个他要创作的作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知过了多久,罗丹站起身来,用湿布蒙住了雕像,扔下刻刀,就向门外走去,这时他忽然发现了作者,他对自己的失礼感到惊慌,作者却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一脸的感慨,话却不知从何说起!
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身上在无形中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和迷人的气质。专注需要强大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靠的是你平常的修炼,现在开始我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修炼的专注秘诀。
【篇六:小小雕塑家】
今天,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个游戏——“小小雕塑家”。我们开心极了。
老师说:“这个游戏是要三个人当雕塑家,一人当大理石。雕塑家要想一个动作让“大理石”摆出这个动作。谁的动作最好,我就给谁加分。”
同学们听完后,叽叽喳喳嚷成一片,有的在想摆什么动作,有的在想谁当大理石,谁当雕塑家。
“谁第一个上来?”老师发问了。第一组自告奋勇,最后做了一个咏春拳。其他组也纷纷上来,造型千奇百怪:金鸡独立、读书者、思考者……我们组是观音菩萨。
我当的是“大理石”,雕塑家让我盘腿坐地上,双手摆成兰花指状,朝上放在腿上,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金鸡独立”。大理石立起一只脚,双手抬起,做成兰花指,雕塑家紧紧抓住她,生怕她会掉下去。这一组非常团结。
我喜欢这种课堂,从中收获了快乐。
【篇七:做个独立的思考者】
在幼儿园时,学会了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学的过程也是轻松愉快的。而到了小学,一切都变了。
在小学五六年级,家长变得比学生还紧张,初中这块石头压在他们肩上,让他们睡觉时也在做初中梦。他们不再和孩子们讲大道理,而是从书店购进一大批复习资料。“你要上个好初中啊!”还有“你看看隔壁……”久而久之,“好学校”“好班级”这些字眼涌入学生脑中,而“好学生”却淡薄了。
所有学生都知道“好学校”“好班级”,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都忘了基本的“好学生”这个概念。
初中之后,老师上课时类似“你们中考要考……”似乎一切都是因为中考而存在,连体育、音乐等,也以“中考占分”为引子“威胁”学生。“体育中考要30分的哦,你们给我清楚……”每听到这些话时,学生的心都说了,毕竟“中考”似乎就是个必经的荆棘林,通向他的路上,除了冰天雪地,什么都没了。
我想,为什么要跟随他们,跟随老师这些思想,走这样一条路呢?也许,我仍避免不了荆棘对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但至少能避开那几条被冰雪占领的路,走一条有草,有花的路呢?
既然目标都一样,那就没必要走一样的路了。老师发下来的一张张试卷,即使老师带着期望发下他们,也只是继续为这条道路铺上更厚的一层冰。老师一边威胁地鼓励,一边又将学生带入更远的冰层中。
如果一张张复习卷只是一片片冰冷的雪花,那么我们也没必要用手去接住他们。由“好学校,好班级”组成的冰层让我们看不到“好学生”的火种。
带有自己的思想,知道绿树芳草的方向,就是脱离冰层的第一步。再多的风暴和冰雪也不能妨碍到你的视线。不要因为老师事事向中考看齐而盲从,要擦亮眼睛,探寻绿树,找到火种,穿过荆棘丛,眺望远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