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父母更需要教育】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置于首位,围着孩子转,想法设法的想让孩子多学点什么。可我认为,父母更需要教育。
父母们经常会叹息:“现在教育孩子教育的烦死了。”可是,你怎么才不累呢?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是间歇性的关注孩子,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了解。猛然想到,开始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以后的事业。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一个宏观的掌握,导致心中没底,就开始慌里慌张,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于是就“乱医”,想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的完美再完美,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正是你们的这种忧虑,有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班主任,无论你面对的孩子是什么样,你都不可以反悔或者是“退货”。孩子是你们一生的责任,你们必须把他们教育好,孩子的命运把握在你们手上。现在有很多人,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但对待怎样教育孩子,却慌了头脑,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庸才,是大多数家长都犯的一个致命错误。你们要明白: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会有好收成。同样,教育孩子,仅靠爱,不够,只有懂得孩子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现在许多母亲,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放弃了自我探寻,生活遵循“最安逸的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令人羡慕。但是,其实有很多生活议题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当然,母亲们选择最安逸的道路,也不是个错误,但是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象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我们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如果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所以,请不要放弃自我探寻。
现在有许多家长因为事业忙,没功夫管理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学校。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成长中最需要爱。这种行为,不禁会让孩子心生怨念,还会养成不良习惯,危害终生。
不得不说,其实,父母比孩子更需要教育。
【篇二:第一次家庭会议】
今天放学,谢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召开一次家庭会议!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分外激动,因为爸爸上班忙,我们一家三口很难聚在一起沟通、谈心。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晚上八点整,我们端坐在客厅。我先发言,传达了谢老师提出的几项要求。“首先从晒早餐一个月开始落实”,爸爸说道:“这项工作妈妈一直在做着,每次早餐有牛奶、坚果、水果、蔬菜和碳水化合物,搭配的还是比较合理的。从今天起,你的早餐我要负担多一些,为了让早餐多样化,我为你买了早餐盘、料理机、砂锅等。”爸爸又说:“你现在正值生长期,需要补充高蛋白,每天尽量保证喝两盒牛奶。”
听完后我连连点头,心想:“既然爸爸这么用心,这么辛苦,我还有什么理由辜负他呢?”
会议第二项内容就是:节假日早晨锻炼。听到这一议题后,爸爸就像一个孩子似的异常兴奋,因为他平时酷爱健身,是个不折不扣的“健身专家”,他甚至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健身方法呢。同时,我也开始窃喜:有这样一位“健身狂魔”陪我锻炼,还会锻炼不到位?
会议的第三项是关于家务的分配。我率先说道:“爸妈,我现在已经长大了,能帮忙洗洗碗、洗洗衣服什么的,不必要再去娇惯我了。”爸妈听后,欣慰地笑了。他们内心似乎在想:“啊,我的儿子真的长大了!”
会议的第三项议题就是:定家规。妈妈说:“咱们的家规要切合实际,不要太过浮夸,更不能太过肤浅,定下来后不准反悔,我们每人先写几条,到了下次会议时再进行讨论!一旦讨论通过立即张贴在黑板上实施,咱们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好”!我和爸爸异口同声喊到。
接下来,我们又根据谢老师的提议,一致决定对我们的家进行“断舍离”,周期为半个月,争取在我家“第二次家庭会议”召开前完成,力争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
我宣布:咱家的“一大”到此结束!就这样,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难得的家庭会议。
【篇三:永远敏锐,偶尔疏远】
人与外界的关系似乎是永恒不变的议题,随着人对自我的不断挖掘,对社会的不断改进以及对世界的不断发现,这个议题也越来越宏大而多元。尽管如此,中庸之道仍发挥着其独特魅力:最好的关系,莫过于永远敏锐,偶尔疏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句话被屡屡提及,但它在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从未如此密切相连的今天更引人深思。且不谈人的社会属性,多了解社会现象和新事物不仅仅构建、筑牢我们与外界的关系,更成了我们提升自我的通道。Science、柳叶刀等知名网站一日日刷新人们的认知,就算我们无法理解原理把握本质,也能见证前沿领域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人民日报、CGTN等新闻媒体传递国内外时事的同时也传递观点评论,这使我们在接受处理信息中学会剖析,从而有了更深邃准确的思考和更开阔宏观的视觉;还有数不尽的公众号以各自的方式或诉说见闻,或阐述看法,或温暖人心……正如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也需要从外界接受信息,并以此为造血干细胞完成自我更新,而非固守着陈旧的躯壳以及仍在昨日的思想,毕竟时代在抛弃你时永远不会说声再见。更何况,“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适用于今日,保持对外界对信息的敏感,将自己的肌肤紧贴在坚实的大地上,时代的心脏上,你才能感知其鲜活的脉搏。
但像是磁粉过度靠近磁铁后终迷失自我,我们也应防止信息泛滥最终将我们淹没。渴望知识保持敏锐并不意味着对现有的一切照单全收,而是有所取舍。“信噪比”在电子技术领域指的是设备处理前后信号与噪声的比值,那对我们而言也是无用信息与接收信息的比值: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是没必要被记住甚至被浏览的,但这恰恰在我们所关心的事情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人们更愿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也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娱乐新闻被疯狂传播,艺人政客的私人生活被炒得沸沸扬扬,模板化的鸡汤文又使谁醍醐灌顶……于是我们被周遭的噪音控制,无法独处,陷入一种一旦停止接收信息就会心烦意乱的泥淖,这也足以解释为何太多人离不开社交、手机及网络。此刻,我们更需学会疏远。明确这种人与外界的最后几厘米距离不是为了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个人生活,而不是让信息在心灵的荒地上疯长。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诗中所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关心你”那样,将自己与外界短暂隔离,真正与自己相处,与美好共处。所谓大智若愚,偶尔带着钝感,也是一种敏锐。
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又会走向何方?我不得而知,但渐行渐远的过程中,不妨回头看看当初的憧憬:愿有所习得,也清醒而独立。不妨保持敏锐,也偶尔疏远这纷纷扰扰的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