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相关作文

【篇一:心归何处】

我身边曾有同学拿人生同数学题作比,借以尽述为人之困苦,我对此报以苦笑,且不论解题的变数远不及世务,也不讲题目的答案不及人生变幻,只说人生若走过岁月阅尽沧桑而只为最后诸如数学答案的结果,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这恐怕也是库克等人所心系的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若说一个人受功利思潮之影响而物化得不能自已,连价值观与同情心等心灵的归属都无处可寻,那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呢?显然没有。

而事实上,探求个人之归属于当代中国尤为突显。

中国走过五千余年的历史,在血汗中,华夏子民把自己安放在森严的等级中,从小国寡民阡陌不闻到神州一统;从列阵猃狁北铸长城到天朝上国万邦恭敬,中国人的生产力在发展,皇权在加强,而思想则逐渐从百家争鸣渐至儒表法里。完了吗?没有。近代中国的屈辱每个人都历历在目,而在变革中,中国人脱嵌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归宿,结束了自:“我”左为兵戈右作禾穗的时光。

可随后呢?救亡的号角在让中国全盘接受了西方科技之同时,也让中国传统的“忠义”转变为了“适者生存”,这也是中国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之开端。在共和国时代初期尚有集体主义略作个人归属的代替,可时至今日,当共和国已然走过了一甲子有余,集体主义浪潮退散,对利益物质的追求却有潜隐而将迸发之势,当我们回过神来想再找寻一番寄托心灵之所,却发现当年被奉作“正统”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复,身化孤魂野鬼。

我们中国人正逐渐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当我们在探讨碎片化阅读时会将时刻划动手机屏幕与古人在沐浴焚采买香之后拜读圣贤诗书来相提并论;当我们在时会把视线首先投向网络而当年结伴出行与店铺伙计谈天说地的时光遥不可及;当我们更善于用朋友圈或“摇一摇”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忘却了交友应察言观色的经验,我便能看到我们中国人归属的缺失,以上行径与其讲是我们越发懒惰,不如说是我们已然太过重视了效率,而把我们本应秉持的人情与恭敬抛诸脑后。

有人也许会说:当下诸多文人墨客借文曲之便已然对功利之心发起了冲击,缘何心忧?我认为是时确有大把舞文弄墨者将其矛头直指物化,可是他们中又有几个能为人供以归属之前路呢?于我眼中,他们的作品大都抨击着周遭之不堪而有忘乎所以渐成“愤青”之势,也许其中的一些更只为跟风造势、博人眼球而作,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把作者心中所悟表达出来,有对人性、情感的发掘,在追名逐利滚滚洪流之前也不过螳臂当车,只能予人一时之感慨,竟无予人归属的能力。

若问心归何处,我到有着佳酿愈久愈醇的想法,便时常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之思想文化,考虑到共和国承平日久,当有欣欣向荣之势,道家之无为自不可取,法家的“势”“术”又与时不谋,于是我们便不必如陶潜一般“归去来兮”,也不必向荀子那样坚信“人性本恶”,我们所应做的许是铭一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是古代中国为人行事的最高标准,可在儒家渐有复苏势头之际,《中庸》却很少有人提及,“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传统中国有那么些许“人生来有命,在家国天下中找到自处的位置便好”的意思,而放在今天的中国,皇权已失,门阀式微至极,这句话也许便是确定个人归属的司南。

世界与时代的大背景是愈发发展的,只有发掘了自我所长便有可能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在天地之中秉持人性,不为时势所侵染,不为外物所役使,方有可能使自身人价值得以体现而不断滋长,这便是我眼中“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于当代中国之解释。

这自然不是我一人之观点,西欧社会的宗教改革即是破除迷惘,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新教教义,在古代中国也有阳明心学与经世致用等思想来借以佐证,事实上,当今中国人之“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亦是万变不离其宗,大有赋予个人全心归属的考量,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工匠精神”并驾齐驱也阐明了上位者对效率与心性的并重,如若“核心价值观”为人躬身践行而非只是嘴边叨扰,亦是可使华夏大地之精神为之振奋的。不久前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因围棋的人机对决而重燃众兴,我在想担心人将为人工智能所代替的忧虑大可不必,其实人们打造出人工智能在大体不过是为了提高行事效率而已,不论如何精益求精,即是为它们挨个儿装上了人脸也不过是一介工具,而有此担忧者显然以将人性于人本身之重要地位弃之而不顾了,这恐怕也是物化的另一种体现吧。

心归何处,心归何处,或许唯有持心方可过问心安与否,对归属的找寻永远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自知本文将泯灭与历史,却仍想借以大声疾呼。

【篇二:有“礼”走遍天下】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都不禁脱口而出:有‘礼’当然走遍天下啦,只要你有礼物,有什么地方不能到的呢?俗话说:“有钱能是鬼推磨嘛!”但在这里我要郑重告诉大家这里的“礼”并不是礼物,也不是道理。这里的“礼”是指礼貌。礼仪有礼节,所以敬请大家不要误解题目的意思。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主要在教化民众,劝化贵族,使之“不争”,这是最早的“礼教”。我们还是看看以下文字:

“礼”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与近现代教育兴起前的各封建国家教育相比,中国传统教育有独特的方面。首先,《礼》教的“恭、俭、庄、敬”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以“孝”、“友”观念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族、重社会整体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维系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礼》教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于激励和鞭策中国广大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礼”的渊源和重要了。当然,新“三礼”与旧“三礼”不同,旧“三礼”指的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

“礼”应是我们人人所必有的。它犹如一弯明月,在漆黑的夜,时时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它犹如一道虹彩,在雨后的天,常常让你展现亮丽的色彩;它犹如一阵清风,在新绿的林中,让你无拘无束的穿行。不论你是谁,你如有“礼”你就是人们所喜欢的人。无论你在哪,你如有“礼”你就拥有特殊的畅通的通行证。

“礼”,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且要时时做到。你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知道它的重要性,它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礼”,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最完美的品质。懂“礼”,讲“礼”,守“礼”,我们行走天下就无所不畅,那时你会发现,拥有的可贵,拥有的快乐。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它不仅可以使众人对你刮目相看,它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让“礼”走出国界,走遍天下。

【篇三:身边的龙文化】

说起龙,相信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龙”是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到如今,“龙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上下五千年,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骨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称呼。正如歌曲《龙的传人》中所唱的:“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龙文化的发展表现在方方面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龙文化之一——舞龙。

舞龙也叫“耍龙灯”、“龙灯舞”,是我国传统民间娱乐活动之一,它从春节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都有舞龙这个习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耍龙灯已经变成了一种活泼的民间舞蹈。

舞龙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人们对龙的迷信,古代人们用舞龙来祈祷龙神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接下来,就是龙的结构,舞龙的主要部分是龙头和龙身。龙的节数以单为吉利,一般制作九节龙、十一阳龙,十三世龙。多的还有二九银龙。而十五节以上的龙则十分笨重,大多不是用来舞,主要是用来欣赏。还有一种龙,危险性极高,那就是“火龙”。它先用竹子撑起内部,披上红红火火的龙衣,在竹子缝里顶住蜡烛跳来跳去,欣赏的人很多,一般在夜间表演。

最后,就是舞龙的耍法了。九节以内的则侧重于花样和技巧,常见的有“江龙漫游”,龙身摆尾,龙头飞舞,头尾交舞等等。而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各种各样的,比如:金龙玩珠,火龙刀蜡,各种各样的花式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舞龙的习俗在海内外华人处得到了广大的发扬。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他们就会舞龙,处处一片热闹的场景。

中国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要抓住时代的脉搏,深入学习,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

【篇四:给老师的一封信】

【给老师的一封信】

亲爱的曹老师:

新年好!

除夕那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吃完团圆饭后一起到莲花山去拜望邓小平爷爷。街上冷冷清清的,好多人都回老家了。我想起腊月二十三那天,外公外婆一直在忙着打扫房子和购买各式各样的年货。我很好奇:春节为什么会这么忙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顾一切地想尽各种办法买票回老家过年?中国的春节到底有哪些习俗和传统呢?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带我来给邓爷爷拜年呢?

带着这些疑问,回家后我立刻找来一本关于中国春节民俗的书。书中介绍了很多的习俗,有贴年画,据说年画上的人物可以辟邪;吃团圆饭,年兽的传说、祭灶与扫陈、接财神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祭灶与扫陈。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元宵节结束。民谚有云:“二十三,祭灶官。”灶官是人间的监察神,每年这个时候灶官就要上天汇报人间百事,所以老百姓便会在腊月二十三祭拜他。不论大家小户都要把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准备好祭祀用的灶饼和灶糖。灶饼是灶王爷上天要带的干粮,而灶糖要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灶糖是用大麦芽熬制而成,吃起来很甜也很黏牙,抹在灶王爷嘴上是想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完毕就开始大扫除了。旧时叫做“扫陈”,“陈“与“尘”谐音,所以扫陈就是全面打扫灰尘。这比平时的大扫除还要精细全面。会把平时不易清扫的地方,如:屋顶的蜘蛛网、尘埃、家具的边边角角、门窗等,都要用竹竿、抹布擦得一尘不染。床单、被罩也会拆卸洗干净,还有些人家甚至粉刷墙壁和油漆门窗,使室内焕然一新。

我们家没有祭灶的习俗,每年都会“扫陈“,这可是中华民族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美德,我以后也要帮助家人,一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还有很多的民俗故事,开学后我再慢慢地说给您听。

祝您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李晨昊

2017年1月20日

【给老师的一封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煌’到底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呢?中秋节?元宵节?……对了!正确答案就是元宵节。

下面我要介绍一本书,是和中国传统有关的一本书,名叫《元宵节》。书里讲说的是元宵节的晚上,樱桃和妈妈去镇上看花灯,路上樱桃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正月十五要闹元宵?’随着樱桃的疑问,妈妈说起了一段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相传,东方朔是皇帝的一名宠臣,有一年冬天,东方朔看见一名宫女要投井自尽,急忙上前救了她。原来这个宫女叫元宵,家里有双亲和妹妹。但是自从入宫后便再也没和家人见过面。心想,还不如……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很同情她,想办法帮元宵一家团圆。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城摆了个占卜摊,不料所有人都抽到了‘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接着东方朔说:‘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有一位赤衣神女来烧长安城,所以大家可以向天子想想办法。”人们纷纷来找汉帝,只见揭语上写;“长安在劫,火焚帝十五天火,焰火宵夜。”汉帝大惊,连忙请来了东方朔。

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了,正好宫中的元宵会做汤圆,在传令家家户户都做汤圆,然后一起供奉给火神君。同时全城挂花灯、放烟火……好像城里失火了一样,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长安城张灯结彩,可漂亮了。元宵的父母和元宵的妹妹也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看到“元宵”字样的时候,惊喜的叫道:“元宵!元宵!”当元宵听到这熟悉的叫声时,最终元宵一家终于团聚了。

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挂花灯、做汤圆……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人们把汤圆叫做元宵,正月十五也被称为“元宵节”。

听完了故事,让我觉得家人在一起才最宝贵。

此致

敬礼

学生:熊雨欣

2017年2月10日

【给老师的一封信】

奇妙的《中国节》

曹老师:

您好!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本书,叫《中国节》。里面介绍了中国许多传统的节日,极为详细。下面我就介绍两个节日:

第一个是元宵节:元宵节那天人们会放烟花。放烟花是因为很久以前的正月十五,一只神鸟因迷路落入人间被猎人射下。天帝得知后非常生气,于是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到人间烧火,天帝的女儿不忍心,便跑到人间告诉人们,为什么会着火。人们知道后很慌张。天帝的女儿告诉人们怎么做:每年正月十五那天放烟花。让天帝以为人间着火了。于是人们试了一下。真的成功了!天帝从此以后就没再继续放火啦!读完以后我觉得天帝的女儿很善良,而且很聪明。

接下来要隆重介绍的节日就是我们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了:春节。春节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守夜就是其中一个。以前有一头野兽叫“年”因大年三十从山上下来吃人,所以大家很害怕,于是每家每户就挤在一起心惊颤地胆熬夜,“年”就不敢吃人了。时间一长,便成了跨年的传统习俗。第二个习俗是:贴对联。在每年的大年三十那天,“年”跑到了一个村子,几乎把所有人吃了,除了一家办喜事的人家,因为当时他们放鞭炮,挂红联,贴窗花。后来人们怀疑“年”怕红色和响声。所以人们到大年三十晚上就放炮,挂对联和剪窗花。人们真是很有智慧啊!所以才有了现在放鞭炮和贴对联这些习俗。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里面有神话故事,有人们害怕大自然的灾害,又有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些节日让我们看到古代人们生活的精彩画面。非常适合各类人群阅读,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敬祝

身体健康!

曹皓钧

2017年2月6日星期一

【给老师的一封信】

敬爱的曹老师:

您好!

今天我想推荐给您一本中国传统节日的绘本-《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每年春节,我们都要贴对联,红窗花,和“倒”福。但是为什么“福”字要倒过来贴呢?原来“倒”字和“到”字是谐音,反过来念就是福“到”。像是“福”到家了一样。

过年不仅要贴对联,红窗花和“倒”福,还要放爆竹,烟花,并穿上红色的衣服。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是中国古时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每年都到村里吃牛羊鸡猪和人。直到有一年,一位来村中乞讨的老爷爷在村里的人去山洞中避兽时住入老婆婆家。在“年”兽来时他在院子里放了爆竹并身穿红色大袍走了出来。就这样,“年”兽被吓跑了。从此,人们都在家门口贴上对联红窗花和“倒”福还放爆竹,烟花,并穿上红色的衣服。如果您有兴趣,不仿读读这本书。

再就是压岁钱,每年春节除夕,大人都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子容易受鬼虫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这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传说和一个小妖叫“祟”有关。之后的内容您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了。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收获的特别大也同样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想分享给您,希望您会喜欢!

敬祝

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文卓研

2017年2月3日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