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翠翠的等待】
锣鼓喧天,鞭炮声从四面八方响起,又是一年端午来临,边城人们如同往年一样,热闹庆端午,然而,这个端午较之以前端午一样又不一样了……
边城一片热闹的景象,而碧溪岨一个沉寂的角落却显得如此格格不入,这就像是被世人遗忘的地方。昏暗的月光下,一个落寞的身影倚在门口,身边还蹲着一只消瘦的黄狗,她的眼睛无神的望着远方那一片水域,似在期盼着什么,又似在寻找着什么……
翠翠已经记不清这到底是他走后的第几个端午节,她人虽处于热闹的世俗之中,心却无半分欢喜,沉寂如水。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水面上飘浮,翠翠就那样坐着,那样等着,与这一切融为一体。
爷爷的死使翠翠孤独,孤独的这样彻底,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碧溪船上只剩下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着地守望,即使是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作无尽期的等待!她也从未悔过。
翠翠慢慢地起身了,向着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地方缓缓走去,似是不太适应突如其来的热闹景象,翠翠的眉头不由自主的紧了紧,来到河边,看着河水,回忆起与傩送不期然的相遇,翠翠的嘴角勾起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
今天是端午,渡河的人多,但翠翠仍是任性了一回,独自跑到河边观望着,期盼着。天渐渐地黑了,河岸上已没有了一个人,翠翠早已不害怕了,但心头蒙上一层失望的薄雾,隐隐作痛。他还是没有回来,许是这样的结果经历得多了。不一会儿,也就淡然了,收起满身的期盼,慢慢向家走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翠翠依旧执着的等待着那虚无缥缈的希望,翠翠将自己美好青春都付予这场没有回报的付出。等得久了,失望得多了,心也不免有些凉了,有时不禁想,自己坚持了这么多年,究竟是为了什么,傩送也许早把自己给忘了,自己是不是不该如此自欺欺人呢?
翠翠心中如此想着,但脚却仍不由自主地走向河边,回过神来,已然发现自己的鞋已湿了半边,看着自己所处的境地,不免自嘲地笑了笑,心凉了,便不会再想了,以后恐怕他不愿涉足于此了吧!不想在这等待那无望的结果了,心累了。翠翠遥望远处那片平静水域长叹一声,似下了很大决心似的,终于转身,提步准备离去。
“翠翠——”,悦耳的声音传入翠翠的耳朵,她不可置信的睁大眼睛,刚刚好不容易下的决定一瞬间崩溃了,明明近在咫尺,却不敢回头相望,怕一回头他就不见了。“是他,真的是他,傩送回来了。”傩送踱到她面前轻声唤了句“翠翠”,翠翠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如决堤河水喷涌而下。
月色之下傩送紧紧地将翠翠拥入怀中,任由她的泪湿了他的衣襟。
【篇二:南风过沧海】
时光代序,光阴匆匆。
她依旧在等待,守着湘西的山与水,天与船,等待那个俊逸洒脱的人归来。
——题记•《边城》有感
年少时读书,便喜欢沈从文,喜欢他笔下烟云弥漫的湘西,喜欢那些似乎可以挤出水的青春和朴素得发不出声音的爱恋。喜欢《边城》,一条小船将一个女子的生命从纯真的此案摆渡到彼岸未知而复杂的世界。
翠翠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是一个纯粹的孩子,也会有恐慌嗔怪,也会有言笑晏晏。那是属于她的,亦是整个湘西茶峒的清与翠,不带一丝污浊,放眼望去,人景皆为天赐。
可是,流光奔逝得太快,从不等待笨拙的选择,只是稍稍耽搁,就惊觉已被它抛下了太远。翠翠是这样,天保、傩送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场单纯朴素的爱恋,翠翠不说也不清楚,天保、傩送不说却十分清楚。两人唱山歌,是他们第一次明确表达对翠翠的喜欢,只是后者仍不知情。
于是,便这样的错过,最终无法回头。
在小说的结尾写着:“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这个“明天”又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呢?有人说希望傩送回来,与翠翠终成眷属。然而,天保的死,却是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鸿沟,填不平,也迈不过。其实戛然而止的剧情恰到好处,美满或遗憾,都是一个很美好的梦。
我想问翠翠,寂寞吗。翠翠的等待告诉我们,不寂寞。正如三毛所言:“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旧欢如梦,不必化解,已生共生,要割舍它倒是不自在也不必了。”等待与时间无关,它是一种习惯,自由生长,而她却无力抵抗。
有时我们也在等待。幼年时固执地站在窗前,只等拥有那个玩具;青年时等春花等秋雨,等一切美好的未来;中年时等一场眼光交汇的爱,等一个相濡以沫的人;暮岁了,等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等离开的日子。
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惧会,五阴盛。
翠翠这一生,也许是苦的,祖父离去,傩送不归,孤身一人,在小船上摆渡往来的过客,他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翠翠这一生,也许是甜的,那年的傩送,那年的端午,永远刻入翠翠心里,生生世世流年碎影,天荒地老莫失莫忘。
但幸好,她能有那些回忆度过余生。如翠翠,如我们,这世界上总会有一个如傩送一般的人,能够颠覆你的世界,如同南风掠过沧海,潮起潮落,此生再不能静谧。
可南风掠过沧海,谁又忍心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