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热恋的家乡味道】
不忘的是代代相传的家乡味道,紧牵的是梦魂思索的恋乡情结。
——题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代诗人杜甫在异乡发出这样的感叹,在他的心中,只有家乡的那轮明月才是最明亮的,而我认为,家乡的味道也是最美的。
1985年,中央电视台以“奇特的罗秀米粉”为题,以150条粉丝吊起一个70公斤的大汉荡秋千的镜头摄入大型纪录片《中国一绝》。罗秀米粉起源明初,产自米粉之乡——广西桂平市,现已传承六百多年,列为历朝贡品,这儿,就是我的家乡。
幼时,上幼稚园前必做功课便是与我那三个调皮捣蛋的哥哥一起,守候在饭桌前不时张望一下奶奶那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然后在米香四溢中小心翼翼地捧过一碗米粉,狠狠地挖过一勺开胃的辣椒酱淋上,用筷子仔细地卷上两三卷,罗秀米粉煮熟后柔而不黏,那晶亮剔透的粉条更是让人食欲大开,搭配上那缓缓流下的辣椒油,色泽鲜亮诱人,处处透出广西人特有的简单,只有再放进碗中蘸满汁水,才舍得塞入嘴中,“呲溜”一声,身心都得到大大的满足。
放学照例是奶奶来接,下午茶照例是两个豆腐酿。炸得金黄的豆腐皮里裹着粒粒饱满的糯米,配上切成粒的酸萝卜﹑青瓜,肉丁,再加以小段的葱花作点缀。糯米在油花的浸润下变得透亮,配上几色辅料,精美得像工艺品。我捧着这美味,享受着温热中夹杂着肉香的气息,好不快乐。“老师讲的得认真听,这样俺孙女才能有出息……”奶奶慢悠悠地开始说教,小小的我一边轻轻将小手放进奶奶那树皮般粗糙的手掌中,一边啃着豆腐酿,望着夕阳下那一大一小愈拖愈长的影子,心想有出息是不是就可以天天吃到奶奶做的豆腐酿……
临近端午,奶奶在炎热的午后端出个大盆,一遍遍地搓洗着一张张翠绿的粽叶,洗罢晾晒,水在阳光的灼热下迅速蒸发,一场奇幻的美食魔术就此开始。桌上摆满了各色的材料,糯米﹑红豆﹑绿豆﹑红枣等食材在井水的浸泡下变得饱满,一旁的粽叶也准备就绪。只见奶奶两手一握,粽叶便被卷成锥状,各种食材被有序地放入,然后左一翻右一折,用柔韧的竹绳扎得紧紧的,一个整整齐齐的粽子便成型了。时间是成就美食的关键,约一小时后,阵阵棕香从蒸笼中沁出,吊着人的胃口。轻轻拔开竹绳与粽叶,冒着热气的糯米便呈现在你面前,使你惊叹于小小的粽子中竟有这另一番天地,叶的清香已浸入其中,软糯香甜的馅会让你沉醉其中。吃完粽子,浸过粽叶的水便成了我们叄小孩的乐趣,三把水枪互相攻击,并美其名曰“消暑”,真是一个棕香四溢的午后!
如今,身在五邑,各地各国的美味在此交织,但家中那几箱家乡特产,才是我所真正熟悉的家乡味道,才是内心视若珍宝的真正美味。
【篇二:背影】
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从一颗渺小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散落在尘埃中,回归大地。而有些东西似乎比生命还长。
我的曾祖父已有九十三岁的高龄,看上去却像是七八十岁的样子,非常的亲切、和蔼,有时也还有点“可爱”。
我的曾祖母也有八十多岁了,他们一起经历了抗战再到文化大革命,一直走了这么久,始终不离不弃。
忘了哪一天,天气很不好,使得曾祖父很不舒服,我跟着妈妈来到医院看他,“他会有事吗?”“当然不会,这么乐观的人。……”曾祖母就这样一直陪着他、照顾着他。
终于,曾祖父在曾祖母的悉心照顾下出院了,我们上前要去扶他,他却像个孩子似的将我们全都打发走,独自挽着曾祖母的手蹒跚前行。他们手牵着手一起,有说有笑地走在我们跟前,仿佛仍像热恋中的爱人一般!
这温馨又感人的背影使我久久不能回神。这一刻,我似乎看懂了这一份相濡以沫的挚爱。真的爱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