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从小学开始,语文课就令我充满兴趣,它不像英语,总是带给你一种生疏,冰冷之感,它是令我们亲切的。读语文课本我获益颇多,那小诗的优美淡雅,细致入微、古雅秀丽的散文韵味,令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不过那时看书,更多如囫囵吞枣一般,光注意故事情节去了,不细细品味,丢了书中最精彩宝贵的东西。不知读一本好书,如同温一壶好茶,不同的作家总有不同的古墨香气,只有慢慢品方知其甘醇。
到了初中,读的多了,才感到语文这潭水的深幽。那小学时看似简单易懂的文章,如今一层层撩开它的面纱,才觉得他的博大精深;小时沾沾自喜的语文水平,倒是班门弄斧一般了。曾引以为傲的书房里那满满的两柜子书,现在也只能找到大半好书了。儿时父母念故事给我听,再大了点,便拿着有许多插图的书看得起劲,到了四年级,便是一页页满满的故事了——想来竟浪费了不少时间在那悠长的故事里。
读林清玄的散文,似是领悟到了什么,却又模模糊糊。反反复复,细细咀嚼,才觉妙哉:文章有些禅味,蕴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朱自清的散文却又是另一番风味,我对朱自清的印象特深的是他文章的意境,读着读着似乎也和他一起弥散在罩着月色的荷塘中了。
小时笔法生疏,总是些现话重复着,渐渐的,看多了书,也悟出了些门道来了。读得多了,背得多了,那诗似的句子也便信手拈来。生活中也沾着点书卷气,附了些高雅。当然,现在我正处于一个不断积累的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学习文学之路还漫长着呢!
【篇二:阅读牵动我心】
幼时的我懵懂无知,但自从读书识字之后,阅读渐渐地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书籍厚度的不断增加,蓦然发现阅读已渐渐步入我内心深处,深入骨髓,刻进灵魂,我才终于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高尔基说过:“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白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孟德斯鸠也曾说过:“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红楼梦》,我感叹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一个豪门大家族的由盛而衰,一对情投意合的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演绎的是一场凄惨的爱情,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读《三国》,我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佩服关羽的正直、善良和义薄云天,也佩服曹操的海纳百川,统一祖国的远大抱负等;读林清玄的《清欢》,我总觉得文字太美,流水与清风对于我而言仅止于大自然的馈赠,用笔描述,那是万万不能做到的,而文中的文字却像流水,哗然有声,又像清风,惬意舒心……
读的越多,才懂得越多,后来也才知道世上存在的所有真理,都来自于问,也止于问。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请教。有一次,孔子到太庙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很新奇,于是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因此,我们在读书时,应该要细细去品味字里行间所隐藏的细腻的情感,去揣摩蕴含在作品之中的人生哲理,去探究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去感知书本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欢愉。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炎热的夏季,蜗居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倚靠在向阳的竹椅上,或是闭目养神,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或是遥望远方,尽享眼前满山苍翠带来的凉意;或是手捧书籍,让自己浮躁的心在书海里得到洗涤净化。此时此刻,我想我是愉悦的,是惬意的,是幸福的,当我阅读时,心中的苦闷就会不知不觉地消散。宁静的午后,拿上一本书,坐在树下,品着微涩的绿茶,鼻翼间弥漫着淡淡的书香,细细揣摩那字里行间的真实与美好,你会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请让我们打开心中的那扇门,让书香浸透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步伐变得平静,不在急促,让阅读牵动我们的心吧!
【篇三:我读书,我收获】
人生而愚昧,读书让人获得真知,远离浅薄。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文字,留在心中的是久久无法平息的回响。
读周国平的《妞妞》,目睹一个短暂的小生命从诞生走向灭亡,她只在这个世界停留了一年半,那么可爱、天真,却因为妈妈在做孕检时,医生犯下的错误,而不得不承受癌症的折磨。“一万三千五百片安定,可以放倒二十七头大象,二百七十个成人。妞妞得到的却是许久未有的长达十个小时的安适。”这该是一个怎样顽强的小生命?在最需要睡眠的年级里,拥有“许久未有的长达十个小时的安适”。那么多安眠药,都无法让这个痛苦的小生命离开。但是她是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小小的生命,她最终还是走了。一直在心中久久回荡的,不是其间父女感情有多深,而是一个一岁半的小生命对癌症的乐观与隐忍,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与历史对话。余秋雨先生用独特的笔触扣人心弦的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华夏文明的故事,一次次独一无二的旅行,只不过目的地是无止境的历史长河。他享受各地的美景,他看到的,还有美景之下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正如散落在河边的小石子一样,每一块看上去都是灵动的点缀。余秋雨先生带给我的,并不是对世界文明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对各国文明本质的领悟,以及对历史的尊重。
读龙应台的《目送》,看她用犀利的笔锋讲述动人的亲情;读林清玄的散文,看他对生命更高境界,对心灵更深感动的寻找;读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看他对无意义的辨认与热爱;读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看她对自由与不羁的追求……
书籍让我们走出无知的小小世界,走向求真的路。我热爱读书,它让我明理,让我思考,怀着对文字的敬重之意去看世界的千姿百态,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潜移默化中,我的头脑被充实,生命得到丰盈。
尼采曾有言:“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读书不一定让人孤独,但不爱读书的人多数庸俗。如果有一个求知的心,就去读书吧!
徜徉于书海,与书籍共舞。时光荏苒,日转星移,时光雕刻人的外貌,抚平人的内心,但不变的是对真知的渴望与对生命深度的不懈追求。
【篇四:约会槐花】
所有的植物都是一盏灯,而香味就是它的光。
——题记
穿过操场,走在纷杂的人群中,恍惚间,闻到了一股柔和、甜蜜的清香,极淡却又极香,只消那么一点儿便勾了魂,我四下张望,却不见源头,后来,同学告诉我,是东校区的槐花开了,这香气便是槐花香!我怔住,心下了然,是呀,也只是槐花才会有这般亲切的清香。
可巧的是,当时我正在读林清玄先生写的有关吃花的一篇文章,回忆起儿时在外婆家门前的槐树下和玩伴摘槐花吃的情景,如今玩伴的音容相貌早已忘却,但那味道却至今难以忘怀。
于是在一个花香浓烈的早晨,趁着早饭的时间,和同学两人相约去拾槐花。
远远地便看见了那一树红白,香气愈加浓烈,跑过去站在树下,看着那些轻盈的精灵,吸一口花香,真真是“不能名言,唯有赞叹,赞叹不出,唯有欢喜。”
风吹过,啪啦,一簇花从高空坠落,地上尽是些细碎的花瓣,我们弯腰拾起它们,一朵,再一朵,人们在树下,也有了花一般的神情,俯首微笑,朴素温柔。
此时,我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秋日》中的一句诗,“袅袅秋风多,槐花半城实。”现在虽然不是秋季,但槐花风姿依旧,想古时人们弄花而香满身,踏花归去而马蹄留香的韵事,如今却在这校园之中找回一方清韵,一抹清欢,实属幸事。
此时站在花树下,抬头看粉白如云,“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黎明之大,在心田中婉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真是清晨好时分!
我伸手抓了一把槐花,吃进嘴中,甜美沁脾,这味道真是难忘,这下,我到哪,都忘不了母校的槐花了。
【篇五:读书的议论文】
我童年直至现在,都是极爱读书的。
一次,我正做作业时,无意间瞥了一眼书架上的一本《狼国女王》,脑海里立刻浮想出关于这本书的情节,想着想着,就梦游般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书,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有作业没做完。我翻动着书页,感受着书中一波三折的情节。这本书就像黑洞一般,将我深深地吸进去,无法自拔。终于,一声怒斥将我拉回到现实中来“你在干什么?作业做完没有?”我被吓了一跳,赶忙放下书,拿起笔,写起作业来,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飘飘然,思绪仍不时游离到书中。
后来,我仍老是挡不住书的诱惑,看到书,就像吸铁石吸引的铁屑一般,不知不觉地靠过去,拿起书读起来。
又是一天中午,到了睡午觉的时间,我躺在床上,从枕头底下抽出了一本科幻小说,书名是什么我已不记得了,只知道,那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我看得十分投入,细细地感受着书中天马行空的对未来的想象。由于我是偷偷地趁着午睡时间看书,只得以一种十分别扭的姿势侧躺在床上看,读完一页便要费很大力气翻到下一页,还要注意,不能发出声响,同时要侧着耳朵听门外的动静。一听到脚步声,我便将书丢到床下,闭上眼睛装睡。尽管这样,我仍读得津津有味。那天下午,由于我没睡午觉,我不停地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脑海中却满是小说中对科技的畅想。
忽然想起和小我半岁的表妹一起读林清玄的散文集的事来。那是一个假期,我回了外婆家,表妹也在。我们都是极爱书的,而我的书往往要比她的书要高深些,妹妹却喜欢读这些书,于是每次也看见我读书时,便会凑过来,同我一起读。
那天下午,我拿出林清玄的书读了起来,妹妹便跑来坐在我身边,同我一起读起来。我会等我们俩都读完后翻动书页。不知不觉,我们从下午读到了晚上,门廊亮起了灯光,我忽然读到书中摘录的一着寒山子的诗:“秋到任他林叶落,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我抬头一看,乡下的明月已升起来了,如玉盘般挂在空中,清风抚过我的脸庞,仿佛把月亮也吹得享受地摇摆起来一般。我扬起脸庞,凝视着空中那一轮圆月,咀嚼起书中的一词一句来。我开始游离在书中所描写的`美好境界中,感觉着大自然和书籍的美。
明月清风是我的家,书中的花树、云海、平原、幽境、松壑、山崖……都是我的家。我就生活在书的海洋中,感觉着它的浩瀚和深邃。
【篇六: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由于修行的缘故,林清玄先生的文章都带着浅浅的禅意,带着独有的东方韵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总能帮遭遇挫折的我们开启另一扇风光独好的窗户,从而心怀希望。
小学时读过的《与时间赛跑》、《桃花心木》,篇幅短小却能从中窥见生活的甘辛,时间的珍贵。而林先生的《少年游》则是让我领悟到了他对于生命的洒脱和释然。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中深浅分明的景象,让踌躇满志的少年痴痴仰望着那仿佛停留过神鸟的高岗,将自己幻化为一株梧桐面向朝阳。纵使这个轮廓模糊不清的梦境随着天明而逝,但年少时期的我们,又何尝不曾神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呢?;小时候喜欢在下雨天淋雨,不听妈妈叮嘱带伞,独自享受它的回忆,到长大后才明白妈妈对他的爱,却再也回不到稚子时期,无法避开溪畔的水花;而或是幻想自己也手执宝剑,在漆黑的夜里,在半轮弦月下,舞出朵朵剑花。
若是生命中能有这般传奇历程,自然是精彩绝伦。但随着不断长大,我们竟不愿舍去自己年少的蓬勃豪情,满腔热血;甚至不愿面对充满未知坎坷的明天。但作者又说,“由于翻过的页中有太多的叹息才害怕,由于后来的篇章里显示着精彩的未知才惊喜。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条不馁的路,微小的感触已然难以遮掩它们的不足道。”因此,只有我们勇于承担,勇于面对挫折,才能在充满烦恼的人生中成就感恩和喜悦,才有权利享受人生途中的精彩,才能在将来的一天庆幸自己没有白活。就像文中所说的——“或然我这一去会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或然每一次秋季会暖暖地滑进来,或然我甚至去追寻一群北雁。我的每一个足音却都相信;只要有风有雨,我们曾经一起拥有的不仅是回忆,而是延续;只要有声音的地方,你的声音将恒常响在耳际。”
阅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如一步步跨过文字的万里高山,其间的乐趣与所看到的风景,都会融入内心与血脉,使人心境澄明,豁然开朗。
【篇七:我读林清玄】
我爱——
听鸟语,闻花香,品书味。
轻轻捧着书,小心翼翼的将其翻开。每日重复,这个动作,即使多次,依旧不倦。
带我进去书海世界的,是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每日品读这本书,已然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仪式。他对“清欢”的追求,虽不是我能理解的,但他所写的清欢是心灵的品味,而每当物质生活越大,清欢就愈难得到。
我欣赏他对现在的看法,更赞同他所写的一种精神气质。现在的生活里,找不到想要的清欢,但我认为可以活出自己的清欢。
闲暇时间。酌一小盏清茶,端两三碟点心,邀四五知己,茗茶谈心,也是一种清欢。
不必去追求物质。粗衣麻布,清粥小菜,知足常乐才是生活本味。正应了苏轼的阙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茶味》一文将人生的各个阶段比为各种茶叶。有苦有涩,或浓或淡。年少人性初露,将其比为一杯柠檬茶,懵懂时又呈现一抹青涩。青年时如火如荼,宛如雨花茶,爽心悦目的同时又暗含苦涩。三十而立之年是这一生的黄金岁月。像碧螺春,浓郁甘厚,也有清苦的茶味。四十像龙井茶,五十又如乌龙茶。六十之后的寿眉茶。
要我所说,我更喜欢林清玄所描述的柠檬茶,“欢愉之余初识愁的味道成长的岁月,又有许多烦恼,懵懂中又呈现淡淡的青涩味。”
我们还小,成长的岁月总归有些许不如意,但趁我们还年轻,想干什么就去做。
趁微风正好。趁春来秋往。趁繁华还未开至荼蘼。这样至少从没有后悔过,年轻的岁月没有虚耗。
看一本本书,用一个个熟悉的汉字,拼写出一段段优美的语句,心情如一颗石子丢入平静的湖面,荡开层层涟漪。每一本书,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如《清欢》如《茶味》。
我读林清玄,恋的大抵是如此。
【篇八:在火焰中思索——读《毕淑敏散文》有感】
每当我看完文章最后一个字时,心中没有读林清玄的随心,也没有读张晓风的意犹未尽,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让那些自然地文字中悠长的意蕴,如浓墨一般渲染着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把张晓风的大部分作品比喻成柔水的话,那毕淑敏无疑就是烈火了。她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自然地如同原野般的绿、如同海水般的蓝、如同生命般的红。我喜欢她的自然、简单明了、一针见血。但并不缺乏写作技巧。比起张晓风的细腻,我更加喜欢毕淑敏的“实”。或许因为她是一名心理学专家的缘故吧,她的文字更加走进我的内心。
在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是《我很重要》,对于生命的意义,毕淑敏可以大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
是啊,我很重要。以前,我一直认为,人其实就是茫茫宇宙中渺小的一点尘埃,如同沙漠中的一颗沙砾一般。但是,读了《我很重要》后,我改变了看法——从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十点二十分起,我的父母多了一个女儿、我的奶奶多了一个孙女、我的外婆多了一个外孙女、我的伯父伯母多了一个侄女、我的姨妈姨夫多了一个外甥女、我的堂兄堂姐多了一个堂妹……
对于我的亲人,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而一个。我们对于朋友、亲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是唯一的。
现在的人们总是以对于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重要性。但是我仍觉得,只要我们是幸福的,只要我们的存在能让别人感到幸福,那么我们就是重要的。
凤凰在火焰中重生,而人在火焰中思索。
【篇九:让心灵在书中憩息】
其实书才是心灵的归宿。
——题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纵观古今中外,名言警句中关于书的,数不胜数,可与其说这么多,不如自己真正拿起本书,让心灵在书中憩息。
我说不上对书有多么如痴如醉,但是唯一肯定的是在我读书时,心灵的洗涤站休憩。喜欢春日,可以在明媚春光下,沐浴自然的气息,让整颗心都浸润在文字中去,时不时的微风轻拂耳边,挽起几缕垂发,吹散了世间繁华,留下将到的初夏,心灵在书中憩息,天气也重有蓬勃生机。
单纯爱文字,有墨香的文字。
喜欢那书本中淡雅的墨香,让原本烦躁的心多了几分平静,沁入心脾的墨香中是难以言喻的美妙,其次是文字本身的墨香,汉字自身就是一种无法代替的美丽,这种美是由外而内深入,由内而外散发。读李白的诗,那种豪迈荡气回肠;读李清照的词,那种温婉赏心悦目;读林清玄散文,那种脱俗文字陶冶人们的心灵……文字的魅力就是他们独有的墨香,也往往因为这种墨,心灵才得到了真正的慰藉与憩息。
朋友,亲人,爱人,其他与你相识的人都有可能抛弃你、离开你,但是书本不会,除非你愿意离开他们,愿意让你的心在尘世一直不堪,一直迷茫,
书中你的心灵可以得到憩息。
【篇十:从此,我不再孤独】
尚记那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没有"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品格,却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情怀。知否?知否?踽踽独行。
一旦提起“孤独”二字,想起了林语堂的"一孩童,一瓜果……当然热闹,但与你无关,这就是孤独″的解释。不知为何,我与孤独缘分甚深,早早就已成了它的知已。曾经在白茫茫的雾里,我一再碰壁,却又邂逅了莫大的真理。
自上学起,我便是个木讷乖僻的中等生。偌大的世界,寥寥无几的朋友,是喜是忧?
无论春夏秋冬,你大可在潺潺小溪边,密密丛林畔,苍苍大树下,皎皎月色中找我。有时我在笑,有时我在哭。我时常梦到,动画片中的童话世界,于是我开怀大我笑,一点也不孤独。
我始终觉得,快乐,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也不会缺席。
六年级的某一天,携着六月的风,走进了学校圣地图书馆,排山倒海的书送来了浓郁的香。很快,我走进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的心如潮汐涨落,仿佛在两个世界里穿梭般奇幻。
永远抹不掉读书的记忆,在快要被尘世的庸俗吞噬时,张爱玲的"生命像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会平息你内心的惊涛骇浪;在急需要摄取营养时,冰心的《繁星春水》以诗的美妙歌颂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母爱、自然、童真;若你童心未泯,大可读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你会体会长大的声音。
在书籍的世界里,我划着小船,泛着涟漪,漫游漂浮,品着人间至味清欢,交着四海良师益友,行着脚下千万里路,品着世间各人世冷暖。
知否?知否?贾平凹先生说"人生得也罢,失也罢,败也罢,只是心里的那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从此,我不害怕孤独,更不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