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科夫的著名短篇小说,书中塑造了一个想把自己装进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是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的人。他每天,哪怕是艳阳天,也带着雨伞、鞋套,把一切能装在套子里的东西都套起来,甚至想把自己也套起来。别里科夫总是担惊受怕,对一切政府没有明文规定的事物都十分恐惧,例如:学生们做游戏,以及骑自行车。最后,他在惊恐中一命呜呼了。
读了这篇小说,我不禁感慨:这个人是多么愚蠢啊!的确,他“愚”在墨守成规、不顺应潮流、逃避现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也有许多这样作茧自缚的人吗?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写给这些人的。契科夫希望人们能够在现实中奋斗,敢于变革,顺应时代潮流,呼吁人们从自己的“套子”里走出来。
虽然生活并不能像庄子《逍遥游》里写的那样完全自由、无忧无虑,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完全不可取的,这样“与世隔绝”的死板生活只会让人压抑,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生活中要敢于变通、打破旧格局,才能出现新的机遇,向实现自己的理想迈进。
【篇二:路与行】
时光随着日夜的更替不断的流逝,世界也因时光的流逝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光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有的人正在奋步前行,有的人却在途中便停止了脚步。
曾经一位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我们也还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但是,我们要是没有行动,又怎能在广阔的土地中踏出自己的路,又怎能在路上张灯结彩让它拥有蜡烛的光芒,照亮我们继续前行到我们辉煌的未来?
对于过去,我们还没来得及去珍惜它,便悄然逝去,但是对于未来这条未知的道路,我们却还有大量的时间去掌握好自己走出它的特色,不留遗憾。
我的未来路,不管它是弯曲还是笔直,我都会头顶苍天,脚踩大地,气宇轩昂的前行。我不会害怕它有多少险阻,因为我深深的记得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我的未来路,正缓缓的从我的脚底流过。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即使在闭着双眼的时候,因为我担心遗漏某一个重要的环节。雪莱说过: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正是忧虑还没赏完此时的雪景,春便将那一片纯洁的白拂成了新生的绿。
未来的路上,一切都是未知的,没有人会想到他下一秒会在哪。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有痛苦,也会有欢乐,契科夫说过:受到痛苦,我就喊叫,流眼泪。但我不这么认为,即使我们痛苦,我们也应该微笑,但那不是逞强,那是人活着的最终意义,以微笑面对前行的痛苦。
路是我们自己选的,也是我们自己走的。
可能到了多年后的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记得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人都会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走自己的路而感到迷茫,但只要我们有自己的信念,随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我的未来我的路,自己踏出,它将无限延伸下去。
【篇三:鱼作文】
信息化的时代里,四周的一切像一条不回头的奔驰的河流冲向未知的方向。在这样的时代里,有人选择做一棵树,在永恒的沉默中站立,只顾向下扎根,让繁茂的枝叶代替言语。有人选择做一艘船,英勇地冲向未知的远方,承受风浪的挑战。而我想做一条鱼,让鳞片感受水波的流向而律动,可以顺流而下,也能逆流而上。
做一条鱼,要用肌理感知水流的波动。在波涛汹涌的大河中,失觉是危险的。在现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信息滞后也是致命的。如果堵塞了与新社会的联系渠道就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马克佩恩曾经说过:小趋势是带动大革命的潜在力量。只有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才可能在洪流带起的泥沙中发现宝藏,获得成功,也只有了解港湾和风向的水手,才能明白哪条航道无需冒险,哪片水域需要援助,进而权衡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坚定地扬起前进的风帆。
人是感情、智力、意志多重心理结构的高级社会生命,只有当他开始思考自身生存的社会状态,才能走向生命的自由。而我们的社会也只有在每一个自由个体都清晰地触摸感知事实,脚踏实地地改变现状时,才能不断发展。
做一条鱼要有一颗风雨不动的心,不管身处的是泥沙俱下的逆境,还是花红柳绿的顺程。世界太复杂,变化太多端,胜败太反复。我们很容易被浸没在纷繁的信息流中,迷失了自己,被情绪牵头,随众人行走。存一份钝感,给心灵留一片宁静的园地,多一份专注,给远方留一个埋头行走的背影。一颗石头一样坚定的心是与一切困难作斗争,是对探究的目光摇头,是对无知追随的反叛。
这条汹涌的大河,对马云来说,是巨大的淘金库,错过她就错过一个时代。对契科夫来说,是一把敲门的小锤子,提醒每一个幸福而满足的人,天下还有不幸的人在受难,还有不公正的事等待解决。对于朱德康来说是一场赛跑,只有停下喘气时才明白要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对艾森来说是一个信念,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避免灾难。这些鱼儿游向各自的远方,让这条大河的生命永远鲜活地奔腾着。
做一尾鱼吧,在大河的韵律中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篇四:我最爱读的一本书】
他被法国作家法朗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是的,他就是莫泊桑,与契科夫,欧?亨利并称为“短篇小说三大师”的莫泊桑,他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我最钟爱。
其中,他的成名作—《羊脂球》颇为典型。书中以一个妓女羊脂球为正面人物,而将老爷太太作为反面人物,通过讲述羊脂球为了解救被德国军官扣留在小客店中的法国旅客,不得不忍受屈辱,但却遭到那些由于她的自我牺牲而脱险的旅客的嫌恶与鄙视等,从而歌颂了羊脂球这一平凡人物的爱国热情,同时谴责了这些所谓“绅士”的伪善与自私,并有力地鞭挞了那些自私自利,丧失了民族尊严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
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包含人性一切美好的、纯洁的,善良的东西都遭到了毁灭。唯有金钱,无论何时何地,追求者们都坚持不懈,永不停歇。《珠宝》中,莫泊桑从不同侧面把夫妻俩为追求金钱和珠宝而逐渐走向堕落的丑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蕴含同情,另一方面却毫不犹豫的揭示出这些人贪慕虚荣的劣根性。
又如《骑马》中那个虚荣心十足又要摆贵族派头的小职员被一个市井无赖所捉弄,同时也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而这些,又与《西蒙的爸爸》的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是普通人,一个爱慕虚荣,一个却真实质朴,这又的确是我们应该所深究的。
可以说,在这本书中,处处洋溢着莫泊桑对生活,对社会的细微认识与感慨,充满了莫泊桑的笑与泪,愤与悲,无奈与遗憾,希望与寄托,这正是一个“活生生”的莫泊桑。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并不惊天动地,只有自然与本性;这些也不仅仅是小说,是故事,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时代的缩影,更甚是他—莫泊桑的思想。
莫泊桑作为一个社会风俗画家,有着他独到的构思布局,总是会有出奇不意的结尾,当然,这正是他的特色。我觉得,这正是我们当今的中学生可以学习的地方。
走近莫泊桑吧,走进他的书中,去与他交谈生活,去与他对话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