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暗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中这第一段,已经营造了一个充满迷离想象的气氛,一片迷霞错锦的桃花上似乎漂浮着薄而透明的雾气。渔人前行,这才来到了仙源胜地。然而渔人离开桃源时,桃花并未出现;桃花的消失,不也暗示着后来渔人“不复得其路”吗?桃花,便是这奇美神话中标志性的暗示了。
暗示,可以是一个声音,一个手势,一个景物,一个眼神;是一种符号和意象。它昭示着悬念,它结束了平淡,它开创了传奇。李白似乎心有灵犀地吟诵出一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便是这整篇《桃花源记》的精髓。
之所以《桃花源记》传诵不息,不仅在于它现象离奇,更在于它提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田园风光、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这便是后来人们提炼出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农耕的倒退。它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意愿。然而这种暗示兼讽刺的手法,当时东晋末年的统治者们,恐怕承担不了这么重的希冀吧。至此,这篇《桃花源记》便也成了一个历史的暗示了。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行踪经历了“进入、作客、离开、迷失”的过程;而细想,每一个王朝不也是这样的吗?首先是建立政权;其次国家昌盛,海晏河清;然后国道中落,权力式微;最后政权覆灭了。历史是螺旋性上升的轮回。没有哪一个王朝建立时不曾流血成河替天行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铿锵誓言犹在耳;没有哪一个王朝兴盛时不曾信誓旦旦仁政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谆谆教导铭于心;没有哪一个王朝中落时不曾如宫门上剥落的红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笳悲音随风飘逝;没有哪一个王朝覆灭时不曾如秋雨中零落的枯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江山不再,离恨万种。《桃花源记》是历史的黑暗预言与轮回。无论是东晋南北朝,是隋唐五代,还是后来的宋辽金,元明清,大概没有哪个王朝,可以逃出这清晰如渔人一般的宿命。
绵延不绝的桃花,依然在历史的腥风血雨浊酒清泪中,起起落落,明明灭灭。大概那只是文人臆想中可以摘到的镜中花,可以触摸到的水中月,借此自我麻醉罢了。大国的梦想,迢遥如天边的海市蜃楼,给你希望,却又追寻不到。这才是暗示真正的可喜与可悲。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消极地沉湎于醉生梦死中。更多的人,前赴后继、至死不渝地去追那天边的幻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忽而想起另一个瑰丽奇美的神话:夸父追日。夸父追逐太阳,临死前他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那片桃林也许就是桃花源的那片桃林吧。它永远在那缥缈的仙源胜景里召唤我们,暗示我们:希望,总在路上。
【篇二:让爱在心中永驻——《蓝鲸的眼睛》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蓝鲸的眼睛》这本书。书中内容精彩起伏,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感动了我。
蓝鲸是大海中不容冒犯的神灵。它最爱自己的眼睛。一个勇敢的少年,为了一个盲女孩,摘下了蓝鲸的一只眼睛。盲女孩得到了那只眼睛,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失去眼睛的蓝鲸开始疯狂地报复渔民。当盲女孩知道了那是蓝鲸的眼睛时,他放弃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光明,把眼睛还给了蓝鲸……
故事中让我感动的是,当勇敢的少年得知自己的行为影响了众多渔人的生活时,他再次孤帆出海,把自己的性命还给蓝鲸。鲜血染红了大海……盲女孩的爷爷,为了众多渔人的生活,宁可冒犯神灵,甚至宁愿让孙女的世界失去光明,只为了渔民们的安定生活……盲女孩知道给自己带来光明的是蓝鲸宝贵的眼睛时,毅然把眼睛还给了蓝鲸,而蓝鲸却选择把眼睛留给了善良的盲女孩。
这本书让我感悟了一个道理,只有爱,才能消弭怨恨;只有爱,才能宽恕过错与冒失;只有爱,才能洗清污浊;只有爱,才能让世间重归美好。这让我想起了一段往事:二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晚上,我正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们在广场上滑轮滑。突然,我被地上的几根树枝绊倒了,摔得我的腿好痛,还破了皮、出了血。我痛得哇哇大哭。一会儿,同学们都围了过来。有的同学说:“是谁爱扔树枝条,一点儿也不讲公德。”家长们闻声赶来,边查看伤口边听我述说事情的经过。最后,在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被及时送进了附近的一家医疗诊所。医生很快给我包扎好伤口……一时间,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暖流温暖了我的心,也温暖着大家的心。这件事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爱,是一朵花。让我们去唤醒人类的真实情感,让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永驻。
【篇三:又见桃源】
太守派人苦苦寻找了多月,终于如愿以偿的找到了桃花村。他带着一队人马进入桃花村,村中人很纳闷,太守怎么会知道桃花村就在这个地方呢。村中人眼睛扫视一四周,才发现上次那个来到桃花村的渔人跟在太守身边。村中人怒火中烧,想不到渔人竟是这种不守信用的人。
太守约见村长会谈,村长听到这个消息脸色惊慌,以为太守要攻略桃花村。而太守的本意和村长是相反的。他跟村长协商说大力建设桃花村,让更多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来到这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自由平等、幸福快乐的世外桃源。村中人本不好战,而且心地善良,听到太守这般话,貌不犹豫的答应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二年过去了,桃花村的占地面积大大增加,那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难民优先被邀请入住桃花村,人们在这里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人们各尽所能,品味着经过自己劳动所换来的果实,这果实的味道是甜美的、幸福的。
好景不长,由于渔人本性贪婪,不守信用,受人贿赂。将桃花园的地址告诉了某县城的一个贪婪无比,势力超强的大官,这个大官想将桃花园占为己有,于是夜集部队去偷袭桃花村。一夜之间,桃花村从一个被人人仰慕的世外桃源变成一堆废墟,所有的房屋都被烧毁,村民们也不幸受难。这个大官花了几年的时间重建了桃花村。这是桃花村已经是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了。但是这个桃花村不再有昔日的欢声笑语。
一道雷声把在睡梦中的渔人惊醒,原来一切只是一场梦。渔人吓的冷汗直流,这是他才意识到信用是有多么的重要,自此,渔人做任何事都非常守信用,受人们尊敬。
讲信用,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美德!
【篇四:走出方圆】
一规一尺,便成方圆;一念一思,便成心中方圆,如画地为牢,于是,落了一地的金黄,换来万物皆空。
有时,心中的方圆如枷锁,使我们不思改变,不得改变,终会落下如马嘉鱼的悲剧。马嘉鱼平时生活在深海里,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流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用一张网在水中拦截鱼群,由于马嘉鱼向来走这条路洄游,不思改变,被方圆禁锢,于是前仆后继笛撞入渔网中,被渔人捕获。
而由此看来,禁锢住马嘉鱼的不仅仅是网,更是他们内心的方圆,因为它们不曾走出,于是深陷其中,越陷越深,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是,一个时代总有人敢于打破内心的方圆,跨出那一步。
当欧洲中世纪的人人都以宗教在心中画出方圆以自欺欺人时,有那么一群人,在黑暗的宗教枷锁中,举起了“人文主义”的利剑,划破了这枷锁,破开了这黑暗,为欧洲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种下了萌芽,于是,有了这数百年后至今的欧洲的兴盛与发达。这又何尝不是因为他们走出了方圆,学会了尽力去改变!
当然,走出方圆也并不代表着妄图改变一切。当一只蚂蚁妄图扑灭一场森林大火时,这只能叫做自不量力,最终只会一无所成甚至赔上生命。正如尼布尔所说:祈求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此两者的智慧。当我们能时,走出方圆,进入一个大世界,获得更多;当我们不能时,就平静的待在方圆中,等待走出方圆的机会。正如那农人,在麦子成熟时,他尽可以走出心中的方圆——“他一贯的风格”,去收获属于他的果实,而不至于满地落黄;而当他发现一切已无法改变时,他该选择,等待,并重新播种,得到下一次他的金黄。
现在,太多的人和我们的国家缺乏那一小步——走出那方圆的一小步,于是,“madebyChina”(中国创造)太少;人人在“扶不扶”中徘徊……朋友们啊,走出心中的方圆,或是等待下次的迈出,那,会是你破茧成蝶的刹那,会是你“盆盘钵满”的时刻!
【篇五:这里风景独好】
西塞山前,青烟缭绕,细雨蒙蒙。山上显出一片朦胧的新绿。此时,正值春天。
山前,一对白鹭伸展着巨大的翅膀,昂着柔软、雪白的脖子,叫了两声,就轻盈地飞上了天际。
在一片碧蓝的湖面上,一叶扁舟在湖上荡漾,在密密的细雨中显得那么的悠闲!噢,原来是渔人在钓鱼,他钓到了吗?当然,你看他身旁的鱼篓鼓鼓的,还不时晃动一下,看样子收获应该不小吧!这个季节正是鳜鱼繁茂的时节,那渔人钓到的应该是一条条肥硕的鳜鱼吧!这样的收获在平时还真是少见呢!岸边,杨柳依依,随风飘动,桃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新叶,开出了带有淡淡清香的粉色的小花。这些桃花有的完全绽放了,引来了蜜蜂。有的还只是花骨朵,带着粉色,却又几乎透明,好像是玉石雕琢成的。一阵微风吹来,完全绽放后的花瓣纷纷落下,和着细雨,落在湖面上,顺水而下。一时间,青山、绿水、红花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那渔人带着青色的斗笠,披着新编的绿色的蓑衣,于是便也自然地融入到这优美的风景里了。
虽然,此时还下着小雨,但就着微微的春风,渔人却没有一点回归的意思。是呀,他也是这一片景里的一员。他正在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又何必急急地回去呢?
周围是很安静的,除了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在湖面上,就只有远处的西塞山上偶尔传来的悠远鸟鸣!
我想在渔人的眼里,没有什么景色比眼前的景色更美!
哦,这里的风景独好!
【篇六:乐在书中】
书,是人生的伴侣,是一生都对我们不离不弃的朋友。但是呢,有很多同学觉得书枯燥无味,不如电视好看,不如游戏好玩。可是同学们,你们认真看过书,并深入过书里面去吗?
如果你深入到书本里面去,你也许就会更新你的观念了。因为到那时你会发现,书本原来有那么精彩。
就拿《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来说吧!你不经意地看的话,就只是认为讲的只是一个渔人到了桃花源的故事,看着看着就会想睡觉了,就看不进去了。但如果你深入到文章里面去看呢?你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是那么生动,那么有趣,你会发现桃花源的景色是那么美好,渔人是那么幸运……
还有法国作家法布尔编著的《昆虫记》,你认真看,仔细品味:里面的小昆虫真是有趣啊!还有蝉,在地下生活八年多,出来只能晒到一个月的阳光,但蝉没有任何抱怨,天天在枝头卖力地演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啊!
蚂蚁家族是那么团结,每只蚂蚁都是那么的勤劳,它们各自都有很明确的分工:有的守好蚁穴,有的外出收集食物,有的在蚁穴照顾刚出生的小幼蚁,蚁后专门产卵,多么和谐的一家啊!
在《西游记》这本名著中,有善良,无知的唐僧,精明能干的孙悟空,懒惰可爱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一起去西天取经。在这途中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难。其中有: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闹天宫……在路上,遇到了众多妖怪的阻拦,最后他们还是克服了困难,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了真经修炼成了佛。
书中藏着许多精彩,这些精彩需要你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只要你深入到了书中,你就会发现:原来书这么好看!书中的世界这么缤纷!书中的天空这么晴朗!书中的阳光这么灿烂!书中的一切都这么精彩!
【篇七:美丽的洞庭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读到孟浩然的诗,眼前就不禁浮现洞庭湖那一池翠绿。洞庭湖很大很大,如同一块璧玉,镶嵌在岳阳城中。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夏荷秋蒲的清香。在这里的一年四季都有观赏不完的景。
“水纹细起春池碧。”第一场春雨过后,荷叶与蒲苇悄悄地从湖水中钻出了头。于是,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也便从天边的角落飞来。每当这个时候,各地的鸟类爱好者就像赶庙会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拿出照相机留住这些新老朋友最美的瞬间。“哟……哟哦……”打渔人的喊声从远到近,在湖面上飘落又升起。伴着微风拂进古老的岳阳城,这是希望的声音。
当荷叶高挺出水面,一夜间,湖水中便钻出数不清的青色苞蕾,湖泊深处也便成了水鸟和野鸭的家。不必告诉人们你去过哪里,闻到从你身上散发出的清香味,就知道你刚从湖边来。驾一叶扁舟轻轻荡入湖泊深处,四周漫出的扑鼻而来的清香会让人如痴如醉。捧起一把湖水尝尝,那会一直凉到肚子里。取一片莲叶顶在头上,摘一只莲蓬拿在手里,不必担心人们会看见。好客的岳阳人是不会介意的。他们会从湖中剪下最大最好的一支莲,让你这位远方的客人大饱口福。鸟儿,是湖的精灵。也许你的忽然而至会得罪这些朋友。因为你打破了他们的宁静。鸟儿们会从你的船边,擦着你的头发一掠而过,谁让你不打“招呼”呢?伴随着船头打渔人的哟喂声,鸟儿们也听惯了这浓浓的乡音,他们上下飞舞,唱着清脆悦耳的歌。伴随着你,围绕着你。
夏,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而夏季,整个湖都是孩子们的。这是湖里人最忙的时候。莲子熟了,蒲苇丰了,莲藕、菱角也长成了个儿,夏末秋初,是丰收的日子。那里有数不清的野鸭,水鸟儿,还有十几斤的大鲤鱼,满湖的小鱼小虾……。
当最后一批蒲苇渐渐落下,最后一批鸟儿飞去,冬也就来了。蕴藏着春夏秋三季的清香从湖水中透出来,飘入岳阳城的大街小巷。一直到来年第一场春雨过后,那些荷叶蒲苇又悄悄地钻出水面,再续新一年的洞庭情怀。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沙上渔人火,烟中贾客舟。西园与南浦,万里共悠悠。美啊,洞庭湖……
【篇八:生存训练之打绳结】
今天的生存训练课上最有趣的是我学会了打绳结。
今天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一位美女老师,她一坐下就告诉我们:“一根绳子可以打出很多不同的结,而这些打结的技巧在关键的时候是可以救命的!所以,今天的课大家一定要认真哦。”听了她的话,我们个个都认真地点点头。
老师先用一根绳子教我们做了几个简单的结,比如:“半结”、“八字结”等,看着老师轻松又熟练地摆弄着绳子,我心想:这打结看上去也不难啊!接着,老师又用两根绳子教我们打了“渔人结”、“接绳结”和“双平结”。我也开始拿起绳子,可是,我怎么弄都弄不好,哎,我这才觉得打个绳结不容易啊!下课的时候,我又特意跑到老师身边再次请教她,老师看我好学的样子,笑着说:“每个结打的时候有相同又不同的地方,比如“渔人结”就是把两个半结先打好,相互缠绕,再拉起来;而“接绳结”和“双平结”前面的步骤相同,只是最后一步是有区别的。”听了她的话,我终于明白了。
晚上回到家,我上网找了五个绳结的打法视屏,我照着视频又练习了很多遍,不仅学会了打这五个绳结,而且还非常熟练。看来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努力啊!
【篇九:另一种乡村生活】
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的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这一直是我向往的另一种乡村生活,没有喧闹与杂念。这又何尝不是世人所憧憬的桃源生活呢?
真正的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不是简简单单只需要美景去点缀的,还需要一颗澄澈如秋水,辽阔如大海之心,方可领略真正的令人心怡的另一种乡村生活。
大家是否品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书中,向世人诉说了一个隔离于尘世之外的世界,它是由一个渔人在不经意之时发现的。此地安静祥和,民风纯朴,与世隔离。可是当渔人领官兵和太守刘子骥试图闯入时,桃花源却神秘消失了。再问大家拜读过《镜花缘》吗?《镜花缘》中的无数小岛美如仙境,如东方蓬莱仙岛……这些优美的乡村生活曾令世人所叹服与迷醉。
然而,试问,这些令人向往不已的乡村生活是真实的吗?真的有人亲身体验吗?不,没有。这些只是一种境界,一种空间。其实,这些令人叹服的乡村生活只是世人对美好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罢了。陶渊明能寻找到自己的桃花源,关键是他能保持一颗如明月般皎洁,如清泉般清澈的心灵,造就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如菊般的清香素雅,荡气回肠。
也许我们无法像陶渊明一样隐逸归山,享受如此淳朴而又别样的乡村生活,但我们可以在心中守卫我们心灵的一角,守卫这一片灵魂,使它成为一方净土;在这片净土之上搭建一个桃花源般的悠然清逸的乡村生活,保持一颗平静,热爱生活之心,静静去享受这种独特的乡村生活。
当我们正式开启这扇桃花之门时。我们便能体验到另一种乡村生活,我想这就应该是《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那缕光了。
【篇十:远方的平淡】
淡,是一种追求。
曾经历过热情似火的青年时代,走过了积极进取的事业生活,尝过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涩,眼泪的无奈,生活的艰辛,忽然有那么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生活还有一种滋味你未曾品味,原来人生还有一种境界,你未曾关注,于是,你遁入了红尘之外的超脱之中,心如止水。
太多了,大凡阅历丰富,身世坎坷的人,都渴望拥有“淡”的情操,“淡”的内蕴,他们回首往昔,所有的是非成败原来都不值一提,唯有风浪后的平静从容才是人生的内容,叱咤沙场的老将,风靡一进的歌星,独占潮头的先行者,脱掉身上的耀眼光环,脚步踩在大地上,心回归到平淡中。
是的,苦苦追求,殚精竭虑,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如果终其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却不知为谁而生,生命的长河,汹涌澎湃,却不懂归入平静的大海,他的一生,必然是疲倦的,但请认真思考一下,“淡”提倡我们得过且过,苟且一生吗?淡是平庸者的选择吗?
一个经典的故事,渔人自得其乐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好奇的游人问道:“你怎么不出海打鱼,然后挣一些钱?”渔人反问道:“辛苦打鱼不就为了此时阳光下的悠闲吗?”人们大多欣赏渔人的生存哲学,认为大境界当如是也。我想唐突地问一问:“如果一生都这样悠闲,他还能体味什么是淡吗?”
“淡”字中有“火”的,意为只有经历了时代的风浪,岁月的淘洗之后的从容淡泊,它不是让我们停止拼搏而陷入自满之中,淡是苏轼“乌台诗案”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淡是华盛顿功成名就后的自归乡间,淡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夕阳下的陪伴,淡是生命的烈火在燃烧后的余热。
我喜欢淡的色彩,淡的味道,淡的生活,但我并不想平庸一生,淡是我的追求,生活过,努力过,燃烧过,那么,请回归一颗宠辱不惊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