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找到自我,铸就一颗有血有肉的心】
当阿尔法狗的目光渐渐闪亮,注定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到来,或将改变人类。e时代的洪流冲击着城市每天的表情,写字楼里不断传出电子邮件的讯号声,实验室里科学家似乎又有了新的成果。
时代的浪潮裹携着新科技而来,一张张面孔开始日渐麻木,人们的内心渐渐失去了心灵之光而黯淡。不禁令人担忧起库克的忧思:人类若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便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
记得赫尔曼·黑赛曾说:“对人而言,他的职责就是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永不停息。”因此,面对人工智能等挑战,我们应找回自我,找到价值观与同情心,以这些美好的人性,铸就一颗有血有肉的心。
十二岁的年纪正值花季,而她却如花般从枝头飘落,散一地芬芳。她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何玥,人们口中的“小玥玥”,在生命垂危之际,她主动将器官捐给了其他生命。遗体捐献已成当今饱受争议的话题,3D打印技术更是为医学提供助推。然而,机器生产终究冰冷,何玥捐出的又何止是器官,更是她对无数垂危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小小年纪尚有这样的价值观念驱使她奉献。病床前,她含笑而去,没有遗憾。因为她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点亮了他人,用一颗有血有肉的心诠释了人性的美好。
当心灵的微光与价值观碰撞,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这,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拥有的宽度。
前阵子怡逢诚品书店周年庆典,创始人吴清友再一次进入人们视线。谈起办书店缘由,他淡然地笑着。那个年代,书店极少,看书的人更少,热爱阅读的他发现阅读之趣,更渴望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人心价值观带去些改变。自己幼时的经历更让他同情那些无书读的孩子。自此,负债十几年依旧不放弃,为的是“诚”,他奉行了一生的自我价值,他坚信文化对于社会的无穷力量。事实亦证明,当初的坚持是对的,电子阅读虽兴起,纸质书籍历经时间的考验仍承载厚重历史文化而不倒,如今的诚品书店灯火熠熠,点亮了人们的心灵,积极传递着阅读之美。
“当深秋的生命遇上生命的深秋”,我们体会到了人性的力量。这,是计算机永远无法达到的深度。
草根诗人余秀华,年纪与我们差不多时便退学在家。疾病缠身的她深能体会患病者的痛苦,她同情他们,但她没有可怜自己。她无法下地帮父母务农,可她通过写诗,在诗歌的天地中徜徉,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更用作品感染他人。她感恩到:“世上再没有什么能让诗歌般让我如此感恩、期待!”一千多首诗,串联起一幅生命的画卷,她将人生感悟寄托进字里行间,将希望与美好带给更多身患恶疾的孩子。以一颗血肉之心,抵抗世间风雨,感动了不少人。
当心灵的真善美插上翅膀,在诗海翱翔,我们感悟到了人性的魅力。这,是计算机永远也无法攀登的高度。
诚然,科技再发达也终究无法取代人类。人类因思想的火花而与众不同,因人性的光芒而伟大不朽。
面对信息智能时代的挑战,需要所有人练就一颗强大的、有血有肉的内心。科技成果交织的迷宫里,莫要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我们是人,是拥有思想的灵魂,找到自我,坚守信念,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一路向前。
莫被沿途风景所恋,莫为曲折歧路所阻,莫因时间而躁。在时代洪流里,找到真自我,铸一颗有血有肉的心,去抵挡浪潮汹涌,活出人性中最广的宽度,最渊的深度,最美的高度!
【篇二:“有血有肉”地活着】
自2016年引力波的发现,到李世石与阿尔法围棋的“人机大战”。科技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新的问题。无论是社会的冷漠亦或是生活的日渐碎片化,都使得人性回到了一个需要被重新审视地步。
不可否认,也许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担心的那样: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或许会变得像计算机那样思考,变得麻木不仁。在现代社会,各色信息的狂轰乱炸,又或是QQ、微博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低头族”“刷新族”等一批新群体涌现出来,而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也变得日益稀少而平淡。
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做出了一个令人惊骇的预言:人类将毁于自己热爱的事物上。如今这个人手一个智能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似是拉近了。然而,当有老人摔倒时,我们仍会纠结于扶不扶的问题,当需要帮助的人向我们寻求援手时,我们仍会犹豫再三。追根究底,并非只是社会变得冷漠了,而是我们人类开始变得不再“有血有肉”了。
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是高等动物,便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一颗鲜活的、跳动的良心。若是继续放任现代这种畸形社会发展下去,那我们的视野里便会出现更多的人云亦云,更多的冷漠和更多的群体孤独。若是一味地沉溺虚拟,我们便会成为犹如机械一般冰冷而无趣的存在。
帕乌斯托夫斯基曾写道:“秋天,芬兰湾那儿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痕迹,而我已飞过。”也许,在当今被快节奏生活所压迫的人们已经很难体会到诗意的浪漫。但,事实上只需稍稍放下手机,稍稍从忙碌中脱离出来额,不再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便能看见空中飞扬的白絮和夜空中一颗闪闪烁烁的星。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便能与生活中的无数美好不期而遇。
于是,与其毫无作为地怀念“从前慢”的生活,不如从当下开始做些改变。或许是在闲暇时刻约三五好友一同品茶交谈,又或是捧上一本纸质书细细品读,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只愿活在当下,拥有自由的灵魂,和一颗人类所应有的“有血有肉”的心。
【篇三:有血有肉有温度】
当你的脑海中还能闪过是非判断的观念,当你的眼睛还有热泪盈眶、流下眼泪的能力,说明你还拥有着一颗内在柔软的心脏,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人工智能是科技的飞跃,是时代的飞跃。人们惊叹人类的智慧竟能赋予机器“生命”,却又在AlphaGo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后担心人类智慧的地位岌岌可危。人类害怕被取代,甚至灭亡,但却与此同时乐此不疲地热衷于人工智能。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智能系统诞生不过百年,却已如同千年老树之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蔓延、缠绕、交错,剪不断、理还乱,已然根深蒂固的同时还在不断往更深一步扎根。库克所忧,忧的是人类的生存现状,更忧人类一直放任自我沉溺的未来。人们并非毁灭于新兴智能产业的取而代之,能毁灭我们的,恰恰是自甘与机器同化思考、不再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类自己。
这让我联想到一组同样发人深思的对比。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一书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专制独裁的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而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却提出截然相反的预见:工业时代下的人们,会在日益便捷和日益廉价的物质、精神生活中,自愿踏入封闭的囚笼,像待食的鸟儿等待工业化产物的喂养。乔治担忧实行禁书的“老大哥”统治者,赫胥黎担忧人类失去禁书的必要——因为人们已不再读书;乔治担忧信息被切断不允许面众,赫胥黎担忧人们会在信息泛滥的潮水中变得懒惰、散漫、被动、漠不关心;乔治担忧人类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忧文明最终沦落为零营养、仅供娱乐的庸俗文化。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更是发出警告:毁灭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害怕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由此看来,库克所言,更是一句警世危言:在人们“杞人忧天”的同时,人们正在马不停蹄地“自我灭亡”中。21世纪的今天,当《一九八四》的预言没有降临到我们头顶,难道我们就能够轻唱起人类的赞歌了吗?读者数量的下滑、信息泛滥的涨潮、廉价娱乐的精神世界,似乎正在一步步将赫胥黎的预言演绎成真。快餐文化、碎片化生活的无可避免的产生,仿佛安插了一个个隐形的隔板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崇拜高效,正如计算机一样——执行力无可匹敌,以效率最大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殊不知,计算机的使命止步于得出结果,而不顾后果。尽管人工智能设计的初衷在于节省时间,而现状却是人们不再有多余的时间,去阅读经典、去感受自然、去充实尚为贫瘠而平庸的精神内涵。
约瑟夫·斯大林曾言:“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死亡就是个统计数据。”也许在从前,当人们看到一张灾难的现场照片,听完广播里讲述的一段不幸的故事,人们会由心底被深深地触动。反观现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人们还有什么不能看到、不能知晓的信息呢?人们接触了太多“统计数据”的“死亡”,而不再关心那“一个人”的“悲剧”。即使还尚存感官刺激而产生的同情心,人们的怜悯心也变得极易消失,价值观也变得极易篡改——这不能全盘责备人们,更要归因于层出不穷的网络炒作、修图、营销,让人们关上选择相信的大门,而戴上怀疑和冷漠的眼镜看待这个世界。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心灵鸡汤、微博键盘侠、道德绑架、网络语言暴力等来势凶猛,在一个匿名的虚拟世界里肆无忌惮地宣泄情感,且不负后果,不正是价值观的扭曲和同情心的磨损吗?人们虽变得越发讲究个性独立,思想却在背道而驰——价值观随大流而塑造,又随大流而任意修改;同情心之起因他人,同情心之灭也因他人。久而久之,人们的是非、取舍、得失、成败观念都不再属于自己,最终,我们又是否还能拥有那自发流泪的能力,亦或是说,我们是否还拥有“人性”呢?
库克的担忧,是当下社会的写照,亦是人类生存现状的警醒。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必将是人类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有温度的人类,不应像工业科技囚笼中的待食小鸟等待命运决定其温饱,而应挣脱其中,用本属人类的独立思考构建思想和命运,保持那颗跳动的心脏,奔腾的思潮,和会流泪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