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相关作文

【篇一: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说到英雄这两个字时,有人会想: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是英雄,为了人类的某种理想而去为其奋斗的是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是英雄。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超级英雄,我心中的英雄是三国中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诸葛亮是千古良相的典范,有经天纬地之才,鬼不测之机,亦为忠武侯。

我最为钦佩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和竹智多谋。故事“草船借箭”讲述了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要求诸葛亮要在十天之内造得10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只用了三天就向曹操借得了10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诸葛亮不愧是“三绝”中的“智绝”,利用了曹操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天气的巧合,准备了20支草船,自己饮酒作乐,不费吹灰之力就借得了10万支箭。可见,诸葛亮的智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空城退敌”显示出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挥泪斩马谡”显示出了他顾全大局;“三气周瑜”显示出了他幽默风趣。

英雄者腹有良谋,胸怀大志,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相信诸葛亮正是这样的英雄。

【篇二:经典为我导航】

众说周知,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俗话说“看三国,就看奸-狡-诈”,但我觉得,三国中却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故事。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一览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话说刘备手下有一贤士—徐蔗。徐蔗因其母亲被曹操带走,而准备去找曹操。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一个经天纬地之才。此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刘备听说后,同张飞、关云长,立即启程,前往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来到隆中后,刘备向一位农夫打听到,这座山南面的卧龙山冈上,有一片树林,诸葛先生就住在树林的茅庐里。刘备来到庄前,有一童子出来,刘备问道:“卧龙先生在吗”,童子答道:“先生不在。”刘备只好回到新野。

数日后,刘备终于打听到,卧龙先生已经回到了茅庐。于是又立即备马,再次来到了茅庐。从这里,我看出了刘备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有那势必要请诸葛亮出山的信心。童子说先生正在读书,刘备十分高兴,走进一看,没想到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只好再次无功而返。

虽然刘备两次都未见到诸葛亮,但他并不弃垒,决定为了自己的百姓能过上安康的日子,不惜放下自己君主的身份和颜面,再次去请诸葛亮,寻求他的帮助。最后,刘备用他的“诚信”,打动了诸葛亮,获得一位贤士。同时,刘备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不论是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我们都应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功!

【篇三:软脚蟹的悲哀】

新时代的青少年,大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一切以他们为重。然而父母亲人给出了最好的,得以回报的却是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有的甚至是目无长辈,嚣张跋扈。然而,悲哀的是,这种跋扈只是对着家人。

螃蟹是一种具有坚硬外骨骼的生物,在各水系水道中,除了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天敌。但是在它的肢节再生的时候,就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如今的青少年以软脚蟹来“冠名”,无有不妥。而他们却是从没有过坚硬的铠甲。只是在家作威作福,在外实在是没什么霸气和魄力。而让他们成为这样的,正是父母自以为无私给予的爱。阿迪耐克的鞋,各种名牌的衣服,外国进口的零食。这些,早就让孩子们忘记了自己该要奋斗努力。面对这样的丰衣足食的环境,又有多少人懂得,即使是面对父母的“爱”,也要荧惑守心呢?

曾经有这样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某高中学生,在校成绩优异,但却因家从小宠溺过度,年至二十,仍不会自己动手穿衣。高考,该学生以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而开学没几天,老师就发现他总是迟到不上课。问起缘由,回答竟是不会穿衣服。事后,母亲没法子只好进校陪读。

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只把他当做笑话来看。然而,在此外是不是更应该引起青少年和家长的深刻反思呢?新闻中的学生,纵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学识渊博过人,却不能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莫不是要学霍金先生,几根手指创辉煌?

我自身也是一名学生,在去年的寄宿生活中,我才发现,原来我这样的,都已经算是能独立的了。十岁起父母就不在身边照顾,一些事总要自己做,而我却认为这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应该人人会做的。但是宿舍的情况告诉我,并不是这样。家长总是一星期来几次。送吃的送喝的,同学的家长看见我自己晒被铺床,都在议论说我勤劳。我却心中一直感到怀疑,难道他们的孩子顺带把被子晒了本也没什么,只是还非得等着晒完了,铺好了才肯走。这样是有些过度了吧。

不会自强自立,如何能适合这个社会?在种种现况事实中,父母,孩子,实在应该好好反省了。

【篇四:当苏轼遇上李白】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

天若有情天亦老,遥遥幽恨难禁。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题记

秋日,风卷林梢,夹着些许凉意。扶过碧波,荡起层层涟漪,虽是轻波微谰,却足以荡起绵绵秋意,只余下惆怅三分,两分失意,一分幽恨。

江晚亭边,淫雨霏霏,荡不尽离愁别恨;绵绵秋雨,落在指尖,令人寒意倍生。凄凄风雨,打在一张写满沧桑的脸上,打在一尾千年瑶琴上,却落在席中一杯浊酒里。他,凭栏而望,明亮的眸子却慢慢黯淡了下来,是看到了大宋悲哀的前景而自己又无力回天的惆怅,还是千年知己未到的叹息?抑或,都有吧。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浪漫的歌声伴随着清脆的足音在霜风秋雨中显得格外好听,犹如一支小夜曲,轻缓,柔和,悠悠地回旋在空际,飘进了凭栏人的耳中,他知道是故友的来临,是自己等待了千年知己的到来。于是,苏轼慢慢转身,目光也渐渐明亮起来,但见李白袭一袭白衣而至,边走边歌。他,还是跟从前一样,苏轼心里想着,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如莲花般在苏轼面庞上缓缓绽放,仿若不曾有过哀伤和迷茫。他欣喜,因为李白的到来,因为知音的难求。他忙撑一把油纸伞迎上去,并向李白递去,而李白却将伞抛向空中,百转千回,划出一条灵动的弧线,而他却仰天长笑,大步走向亭中,尽饮一杯中清酿,连声赞道:“好酒!好酒!”

苏轼慢慢走向亭中,惟恐亭外的秋雨浸湿一片衣袂。他细细端详着李白那俊秀的面庞。他,还是从前长安街的游侠,脸上尽显不羁与豁达。“东坡兄,一别数十载,悠悠岁月难渡。闻君仕途坎坷,虽抱经天纬地之才,怀兼济沧海之志,却连遭小人陷害,不可谓不令人伤之。”李白的一席话将苏轼拉回了现实,沉吟良久,才缓缓道:“唉,君之言是也。变法图强固不可少,但仍循序渐进,否则,不但无益,反而生害。贬谪黄城,客居他乡,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如此,终抱用世之心,岂惜衰朽残年而不为国效力?”

李白慢慢斟上了一杯酒,随手拈起一朵残菊,放在鼻边嗅了嗅,自言自语道:“人应若此。”苏轼不解。

李白缓缓道;“菊,花之隐逸者也,向日渊明归故里,多咏其以抒己怀,喻己之清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菊发于严寒之中,立于清秋之际,于猎猎西风中,临霜独立,傲视世间万物,不为世俗所动,不被红尘所染,宁可枝头抱香死,又何曾吹落于北风中。落木飘零,残菊犹立,片言无诉,将一缕清香溢于乾坤中,留于世人心房。休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人若效之,当于青山绿水间吟诗作赋,临古迹而抒怀。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柳绿如烟中笔墨生香,若此,足慰平生。”

苏轼闻之,默然无语,他想起了乌台诗案,想起了那场穿越十年生死的依恋,想起了仕途黑暗的难容。也许,他一开始就错了,他不应该出川,更不应该出仕。继而,他仰天长笑,笑自己的往昔,笑政治的腐败与无能,笑圣上不辨英才的愚昧。然而,他却清醒地感觉到脸上有一股清凉的液体缓缓流下,没错,是从他的眼角溢下。是的,他有太多的放不下。他放不下天下的百姓,放不下自己已热爱了几十余载的国家,放不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他不是李白,他没有李白的那份自信与浪漫。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而他自己,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寒门仕子。李白,身处盛世大唐,而自己又生不逢时,偏逢内交外迫之际,而自己又抱一身经天纬地之才,怎能坐视国家衰亡而独逍遥于天地之间?

“太白兄,君之言甚善。然轼身处国家动荡之时,焉忍着国覆而己之身存乎?值此国家危难之时,存亡之秋,虽芥末之士,犹思报国,而轼向以宋之士子自处,又岂能因国家祸乱而远趋之?”

李白听后,长笑不已,将手中的一只残菊抛入雨中,任流水凄风而逝。满饮手中一盏清酿,越过小桌,端坐于琴前,抚一曲千年古曲,奏一首翠绿的歌,歌中有高山,有流水,有古亭,也有他自己。一曲终了,他踱至案边,铺开一卷素白如雪的宣纸,用鹅毛墨笔轻轻书写:“笔缠情,墨牵魂,书画琴文,共留万代清风姿。”字迹如行云,如流水。

写毕,踏着一脚的清幽而去,边走边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他,也许只属于青山绿水,苏轼自言自语道。

苏轼呷了一口手中的浊酒。踱至案边,看罢,喟然长叹曰:“识吾者,惟斯人矣。”他知道,这是李白在告诉他,为官处世应若菊花,千金不动其心,威武不移其志。想到此处,苏轼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秋雨依旧,小亭依旧,人物依旧,而情却不依旧。凄凄风雨,令人窒息,而亭中人目光如炬,琴声悠扬…

历史车轮滚滚西逝,流水,落花,人间,李白,苏轼,也许不期而遇终!

【篇五:难忘的辩论赛】

今天,我们刚踏进教室,老师便问:“作业都完成了吗?”作业,什么作业?但是看见同学们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兴奋不已的样子,我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要进行一场“读书是否有益”的辩论赛呀!

辩论赛分为两队,正方A组和反方B组。同学们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有的在和同桌讨论,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还有的在激动地拍手。

老师讲完比赛规则,“A守B攻”赛开始了。首先是A队的常柳莉同学发言,她站起来镇定自若地说道:“我们组的观点是读书有益,诸葛亮因为勤奋读书而有经天纬地之才……”还没说完,A组一个个都沾沾自喜,用得意洋洋的眼神望着我们。

我们绝不能缴械投降,窦志恒同学眼珠子骨碌碌一转,高高地举起手,狠拍一下桌子站起来说:“我认为读书未必有益,因为现在的读书人都喜欢看一些没有营养的坏书,而那些坏书日益增多,如果读那些坏书……”窦志恒同学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我们B队高兴得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只见A队顿时一脸茫然,目瞪口呆,眼看A队就要输了的时候,王家坤眨巴眨巴眼睛,把手举得老高温文尔雅地说道:“书有好有坏,为什么不选择好的书来读呢?读坏书的人说明他愚蠢,书犹药也,可以医愚。”A队用感激的目光看着王家坤同学,好像把他当成了“救世大英雄”。

我非常生气,反驳道:“既然你说书是‘药’,那么‘药’也有两分效:一是灵药,查漏补缺;二是毒药,致人死地。如果‘吃’成了‘毒药’那么就会害死自己!”我心里美滋滋的,B队也高兴得要飞起来了。而A队却傻了眼,无计可施,也就败给了我们。

虽然我们队赢了,但是这次活动也让我们明白: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否则会害了自己!

【篇六:那些名字】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悄然响起的雨声,掩不住我怦然的心跳。投向书柜的目光缓缓移动,内心呼唤着那一个个震撼心灵的名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您吗?三闾大夫,您是否还在汨罗江畔行吟,您是否还在为楚王而担忧,您是否还在为出国百姓的生活而忧心忡忡呢?

想当初,您才华出众,身怀经天纬地之才,擅长讲话应酬。担任左使的您,耗尽心血,为国事操劳——您一心想让楚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由于小人的馋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仅被免去职务,而且被楚王流放。可您仍对自己的祖国满怀深情,国破家亡之际,您那惊人的一跳,让青史从此记住了您——屈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您吗?东坡先生,您才冠天下,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豪壮诗词,不知倾倒了多少才子佳人。可谁又知道,在您宽大为怀的心中,您渴望为国效力,渴望提枪上马,驰骋疆场。可救世济国的大门始终没有为您打开,反被一贬再贬,以至最后在调任途中离开了人世,但您对理想的追求,却千古流芳。

“越千年,观世事纷纭,沧海横流;展宏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所思,喝江山如画,志在千里。”

是您吗?毛泽东,是您,领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您,引领我们洗雪了几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耻辱;是您,让我们骄傲“我是中国人”。

想当年,为了使中国摆脱被人奴役的耻辱,您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开展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终于缔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您对全国人民的爱,将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

走进你的名字,我已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你,你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见了生于死的爱意,你把爱撒向中国,让“中国”二字散发着爱的光辉。

【篇七:今生感谢遇见你——雅礼】

“雅礼,你不只是一个名字。你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雅礼,你不只是一个符号,你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无数雅礼学子用最自豪的姿态一遍又一遍地吟诵这诗一般的语言;无数雅礼学子用最努力的身影一年又一年地谱写这诗一般的历史。我有幸见证了雅礼一百一十年的盛大生日!

作为千千万万雅礼学子中的一员,我跟随着前辈的步伐踏上了它的历史长河,去寻找它的点点滴滴。

踏入校史馆,全班都很安静。或许是对呈现出的辉煌往事满怀自豪,亦或许是被浮现的风雨经历深深震撼,每一个同学都很慢很轻地走着,每一个同学都很仔细地看着,生怕发出声音会吵醒雅礼这如梦一样美好的一百一十年。

我注意到了,几张黑白的照片。

其中一张是雅礼之前的足球队合照。那时他们的队服并不崭新更不华丽,那时他们的球鞋有的已经打了补丁。他们的整个球队捧着一张写着他们成果的奖状,一张属于他们母校成果的奖状。我想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最沉甸甸的认可与荣誉;他们整个球队都有着同样灿烂的笑颜,教练、队友一起拼搏过的岁月已经是他们最不可忘却的记忆;有几个头发汗湿了,碎发贴在额头上,更让我看见了他们的努力。

还有一张是很久以前老师的集体合影。老师们并排站着,脸上浮现的还是笑颜,抹不掉的书香气息萦绕在他们的身旁。他们以前就站在我身处的这个美丽校园,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学习,锻炼,朝夕相处。指点他们、温暖他们、扶持他们。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雅礼走到了今天,雅礼走完了一百一十年。

最后我看到了中雅培粹全体老师合影。在中雅的校门口,在找到许多熟悉轮廓的同时,我读出了他们的笑里饱含的期待、从容与自信。

走出校史馆,我心中有满满的感动与无法平息的震撼。同时我也明白了:我们就像扬帆起航的新帆,在老师,在母校的推动下将行驶出一片更广更好的天地。“昆仑渤海之间,五千年民族……经天纬地才能,由学问成就……”我轻轻地唱着这一段只属于雅礼的旋律。

【篇八: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推开心灵的窗户,遥望彩霞满天,来到盛唐两宋的时代,文人骚客,先贤圣哲们,纷纷传来人生的追求,犹如暗夜的明灯,应领着我前行。

刘禹锡在仕途失意后,被贬到安徽,但他毫不在意,寄情于山水,知县知道后,为了教训他,将其住房面积减半,但他看到新居那里依山傍水,岸柳婆娑,写下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副对联,知县看到后又将其迁到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中,但他依旧不改初心,身居陋室,却感“何陋之有”,写下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千古名句,他不做追名逐利的鸢,不做目光短浅的鼠,有着高尚的情操。仁为先,德为首,这是他的追求。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的周敦颐身处世俗时,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清涟而不妖”,他不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身处世俗选择了做隐士,而是直面世俗,选择了仕途之路,在仕途之路上“中通外植,不蔓不枝”,以其洁身自好,报效国家。清廉正直,这是他的追求。

本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清照,却因国破家亡而“凄凄惨惨戚戚”;本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清照,却因奔波思念,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尽管她是“九万里风鹏正举”经天纬地之才,但终究还是“学诗谩有惊人句”;尽管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终究还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但是,她用一颗滚烫的追求的心直面困难,不畏颠沛流离,不惧千辛万苦,不怕苦难重重。心向光明,这是她的追求。

巴里摩尔曾言“要是一个人还有追求,他就没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老。”刘禹锡的仁为首,德为先,周敦颐的清廉正直,李清照的心向光明,都经引领着我前行。我们不能少了心灵的耕耘,不能少了精神的追求,我们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携手追求,走向生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