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相关作文

【篇一: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425页,期间的感受很难用我笨拙的文字去表达,刚开始时,读起来有点涩,有点苦,到后来,越读越觉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温暖熨贴……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如倾听一支穿越三千年时空的清雅妙曲,荡气回肠,暖意氤氲,头脑清明。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

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从五千年的蚩尤黄帝时代开始记载历史,于是文学开始它永无止境的行走了。过了大致两千年后,它在平和、安详、寻常、世俗的黄河流域找到了《诗经》,让新生的文脉开始走上旅途。

中国文脉跌跌撞撞吟唱着一首首《诗经》,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时代。行吟在江风草泽边,穿着衣饰奇特的屈原如约而至,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塑造了悬崖独吟曲,拉出了诗人的文脉。

到了汉代,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的司马迁在狱中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记》,散文接手了文脉,文脉在此变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绘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

三国时期,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从乱世之中强悍地接续文脉,随后紧接着的是风骨飘逸,才德兼备的怪才学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学的赏顾,嵇康在刑场之前畅弹《广陵散》更是将那种绝伦的声调和情感震撼于世。响彻着自然之音的田园之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用他穷苦的凡人之躯高高举起了文脉。

唐朝则是一场审美的大爆发。因着机缘巧合,北方旷野和南方巷陌间文化灵魂的融合,政治带动着文化疯狂地不可一世。文学自立而冗长,丰富而挑剔。诗即是如此,文亦出采,各种文学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等成就了这么一个文化艺术史的杰出时代。

五代十国,南方诗文仍在,南唐李后主李煜为开创“词”的先例,让明月夜风感受到:中国文脉从未停住过。

宋代,政文贴近,文人当政,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造就了中国文脉的慷慨激昂。

元朝的戏剧随着文脉的涓涓细流显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一举夺冠,依依呀呀地自我展示。

明清两代之期,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枝独秀,全方位地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和幻灭,抚慰了中国文脉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文脉,还在继续行走着。

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让人不得不叹服其才大如海,文字绵厚而不沉闷,沉重而不冗繁,新颖而不轻佻,个性而不张扬。洋洋洒洒36万字的巨著,文采斐然,情感浓烈,逻辑严整,新意迭出,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阅读过程如同在万水千山中闲步观赏美景静听天籁,空旷清新,赏心悦目,很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怡然意境。

回到开篇,让我们再次温故和回味: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等级,是文脉的生命……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先生叹道:“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我们应当在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文脉之思,重开文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篇二:触及“文化”】

李白、鲁迅、苏轼……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想必每一个中国人,不,是每一个世界上的人都不陌生,他们所创作的文学巨作流传了上百年而未曾被遗忘,但真正被留下的则是一种文化境界!

当今社会,一谈及“文化”二字,几乎是每个人都想冲出来,挺直腰板大声宣告自己是“文化人”。“文化人”似乎成为“非文盲”的代名词。

有的人仅仅是读了几本名著,便以文学家的身份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大肆传播自己所谓的“思想”。最可笑的是,跟风的人竟还如潮水一般涌来,这位“文学家”也达到了名利双收的目的。如今的学生也十分“用功”,将古典文学作品当作课文来读,更是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完整地背下来作为习题答案。成绩是高了,可是完全失去了独立品读经典的能力,而这些巨作在他们眼中不过就是一篇普通文章罢了,就像一杯“白开水”一般无趣。所谓的文化成了徒有外表的空壳,更别用提什么“文化境界”了!

说到“文化境界”,这个概念对我来说而言实在太大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这境界又怎么说有就能有的呢?但是至少,“文化境界”是不能用功力来衡量的,那样未免太过狭隘、粗俗了。

我曾读过《文化苦旅》一书,在字里行间,我都充分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而真正触动我的是他不同寻常的文化境界。他时常走出去,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站在他们曾站过的方位,感悟中华大地上经历了千百年来风吹雨打后所早已沉淀的中华文化。他认为“中华文化”本就是“人文山水”,而这种“人文山水”蕴含着历经岁月蹉跎,却依旧闪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开辟了一片最美、最真、最广的一片天地……

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文化境界,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辈,我根本无法完全去感悟余秋雨先生的精神生活。但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中华子孙,面对渊博的中华文化,我们必然要担当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但又该如何传承呢?

多么神圣而光辉的使命,我们不但要承担,更要勇于承担,敢于承担,积极承担,最重要的是建立其独立自由的文化思维,构建自己文化馆。正视文化,用真诚的态度追求一种精神生活。作为学生,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切勿把文化物质化,共用化,将自己置身于文化的一个小小角落……

作为新一代文化传人,我们要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放开思维,用心研读经典,感悟人生……加油21世纪的新一代,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化”随时等待你的触及……相信自己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对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一片精神圣地……

【篇三:时代的绝响文】

余秋雨先生天的文采是毋庸置疑的好。看似不经意间所记录的点点滴滴都蕴含深意,余先生华美的词藻令人折服,但藏在华丽背后的平凡更令人敬仰。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一种无力感向我扑来,他的文字太过沉重繁复,对于当初的我丝毫没有吸引力。在随着知识的积累,我才慢慢了解它。它没有掩饰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倾注其中。

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的味道,一种苍老后的年轻。

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它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苦苦求索。

他写道:“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种沉重的气息笼罩着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猛然间想到,现在的城市却是流光溢彩,比东海龙宫还要华丽。各色各样的汽车射出炫丽的光芒,不时刺痛着我的双眸。满天繁星的夜空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暗红,压抑的灰蒙蒙使人的心也变得苍白起来。

守望了不知多少世纪的月亮也许看不惯这本末倒置的画面,不知躲在了哪里。再也听不到月下游子的低吟和佳人的浅唱,只有无数戴着面具的现代人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忙碌着。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感情,会不会也像月亮般默默隐去曾在佛语中看到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净土,而我的净土在西藏,在那片深蓝深蓝的天空中,在布达拉宫钟声的佛音中。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话,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但我想这也许是我想说的吧。

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