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端午粽子香】
端午又到了,人家炊烟里都飘出了浓浓的粽子香味。
每年的端午,是住在农村的老少爷们的大忙时节。端午的前一天,大伙儿都会很早的起床,因为还要准备为包粽子的材料呢!那天,爷爷也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咸肉、剥蚕豆。午饭后,爷爷就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小山一样高的粽子。爷爷包的粽子可真漂亮!一个个就像小孩子的拳头。
天刚黑影儿,爷爷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他自己也彻夜不眠,守在锅旁边,不断的往火堆里添柴,时不时还往大锅里加水。生在两颊银白的胡须,被汗水湿透了,亮晶晶的。爬满皱纹的古铜色的皮肤在火光照耀下,闪动着慈爱的光辉。
而那一刻,在爷爷的眼里,锅里的粽子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他脸上那股专注而执着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老农。
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香味中醒来时,天已泛出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爷爷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抹去,继续着他的守望。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终于喷出了浓浓的香味。爷爷把它们从锅里提出,然后摆晾。这时,爷爷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我们也就成了最幸运、最骄傲的“天鹅”。剪下一只粽子,剥开它,欣赏它,吃着它,回味着它。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就丝丝缕缕地洒满了乡间的小路。
不光是我们的粽子煮好了,大伙儿的都煮好了。因为午饭后,大家还有一个隆重的节目,那就是聚在一起,交换粽子、吃粽子。我们儿时常念“一颗粽子一颗心,换粽可得满堂金”。大家吃着交换来的粽子,脸上露出了甜蜜而幸福的笑容。
爷爷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忠心耿耿的大人物。爷爷常常以此教导我们,为人要忠,要像那位古人一样。
爷爷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他,总学不成。别人问他,他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爷爷的秘诀在于别人没有的两项特殊的“材料”——耐心与爱心。
【篇二:我很感激她】
街头不知何时,撑起了一把太阳广告伞,伞下的阿姨每天早上在哪里卖糯米水晶丸子。每日经过,我都不会在意,有时,竟连看都不看一眼。
那是一个寒冬的早晨,我正在和周公玩耍时,万恶的老妈来啦,不由分说的把仍带着我的体温的棉被拉了起来,扔下一句:“女儿,该起床啦,一会自己到街上买点早餐,钱放餐桌上啦”就“砰”地一声关上大门去上班啦。我迷迷糊糊的又陷入了梦乡。也不知道又睡了多久,可能是老妈出门前把窗户推开了,一阵冷风灌进我的被子,把我冷醒了,我一看闹钟,“吖!老妈,你怎么不叫我起床,我都要迟到啦!”家里静静悄悄的,我这才真真从睡梦中醒来,隐约好像记得妈妈已经出门了。我以前所未有的“神速”穿好衣服,刷完牙,洗完脸直奔电梯口。
在地铁站门口,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好饿啊!四周望了望,看到那把太阳伞,看到了买水晶团子的小摊。
“阿姨,给我一个水晶团子”“好咧”一边等着我的早餐一边我开始打量买团子的阿姨,她大概四十多岁吧,有点偏胖,头发在脑后盘了个发髻,围着一条绿色的围裙,她掀开蒸糯米的锅盖,香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锅里的糯米粒粒饱满,晶莹剔透,只见她麻利的挖一勺糯米饭放在早准备好的一张保鲜膜上,然后细心的撒上花生碎,白糖。
我瞪大眼睛看着这圆滚滚的,香喷喷的,甜甜的的团子,馋得我直咽口水。“好啦,天气冷赶紧趁热吃吧。”老板笑笑咪咪的捧着团子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接过团子,伸手掏钱。“厑”我的手停在了口袋里,口袋里空空地,我这才想起钱在餐桌上,匆匆忙忙地出门忘拿了。我不知所措的站在原地,阿姨看着我笑了“是不是忘带钱了?”我尴尬的点点头,“没关系,拿去吃吧,阿姨请你”“这怎么可以”我拼命的摇着头,阿姨拍了拍我的肩说“没关系,你每天都在我这里经过,我们是朋友啊!”
我愣住了,“可是……”“别说啦,赶紧上学吧,可不能迟到哦”。我接过热乎乎的团子,再次看了看眼前这位,不再年青貌美,可笑得比天使还温柔的阿姨,就快步的走进了地铁站。
我坐在地铁冰冷的凳子上,手捧着热乎乎的水晶团子,整个人都温暖起来,心里涌上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