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伯相关作文

【篇一:我的游泳老师】

我学习游泳已经两年了,引我入门,教会我各种泳姿的都是校游泳队的总教头——张老师,一个要求严格,训练一丝不苟,又幽默细心的老师。

第一次知道张老师是在一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按学校的安排,一年级的学生都要参加游泳学习,当我们这些第一次下水的“旱鸭子”正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闷水时,游泳池的另一边一直传来一声声嘶哑刺耳的声音:“快点儿!腿打起来!手要打直……”只闻其声就让人不寒而栗。张老师严厉的形象,一下子就印在了我的心里。

张老师六十多岁了,个子长得高高的,很结实,皮肤黑的发亮,戴着一副黑边框的大眼镜。别以为戴眼镜的人都很斯文,张老师训练起来,可一点儿也不。他要求严格,说一不二,对我们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准到位。张老师有两大“法宝”,一是他的“大嗓门”,另一个就是我们游泳队人见人怕的武器——一根细藤条,哪怕它从不“吃肉”,但看着也让人爱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训练的时候,在游泳池里和同学聊天玩翻转,根本没听岸上张老师的动作指导,连张老师喊“走”的时候,我们还在嘻嘻哈哈。张老师再次“高八度”的一声“小猪儿,走了”,吓得我一震,慌忙一蹬池壁仓皇地游了出去。当我再次游回,双手触边时,小藤条已在身边激起了水花,我心里一沉:完了,肯定要挨批评了。果然,我一抬头,就看见张老师紧皱眉头,两眼隔着镜片都闪着寒光:“你在干什么?起来!”张老师厉声呵斥着,吓得我不禁有些发抖。我忐忑不安地爬上岸,走到张老师身边,张老师把藤条一举,我吓得一缩头,可张老师反手又放下藤条,背过我身,两只手从后面拉着我的手,手把手教我打水时手要抬多高、划水时手划多深,甚至还跳入水中做起了示范。张老师专注地做着每个动作,我真觉得无地自容,只有使出浑身力气做好每一个动作。之后,张老师又温和地对我说:“以后认真听我讲动作,不懂就问,我很乐意做示范,每次训练都要有收获。下水吧。”从那以后,我每次都会竖着耳朵,像雷达探测器一般,认真听张老师的讲解和口令,我想像张老师那样,成为游泳达人,当然也不想让小藤条开荤哟!

看完我的讲述,是不是以为张老师很可怕呢?其实,张老师也有很幽默很细心的一面。不训练的时候,张老师跟我们说说笑笑,还给我们起了可爱的“艺名”,比如叫我“小猪儿”、叫唐子与“唐小妹”……这些可爱的名字让游泳队变得像大家庭一样温暖,我们也亲热地叫张老师“张大伯”。张大伯还有很细心的时候,他会帮女同学梳漂亮的辫子,帮着小点的孩子戴泳帽,每年游泳比赛结束后,还会给我们买喜欢的礼物……

我们的游泳教头张老师就是这么一位“性格多变”的老师,但我知道,张老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们每一个人的进步,每一张奖状,都饱含着张老师的付出,我喜欢张老师,我爱张大伯!

【篇二:美丽的家乡】

明天,我要回我的家乡游玩,心里非常高兴。

出威远县城向北走,公路在群山间蜿蜒盘旋,车停了下来,我往窗外一撇,右边的石壁上写着“革命水库”四个大字,我睡意全消,因为已到了我的家乡。

我连忙下了车,看见一片宽阔的河面,顿时我心里凉幽幽的。河中,各色小鱼正在捉迷藏。你看,那只灰鱼色的鱼藏到了水草里。突然听见“隆隆”的声音,一只船进入了我的视线。我向岸边走去,上了船,那不是张大伯吗?“张大伯,你好”我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扩散出一道道波纹。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河对岸,岸上是一片金黄,原来是熟了的稻谷。

过了这几块田,就是家乡的山了,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峰耸立,高得好象冲破了大气层。往山上走,茄子熟了,在那紫色的茄子花上还有几只蜜蜂呢。在山的半山腰,有一片树林,林中有一棵最高的是松树。松树上还有一个鸟巢呢,一只美丽的鸟儿正在上面飞来飞去,也不知在干什么。在山顶上,有一棵大槐树,树上还依然挂着那么多的红丝带。在当地,凡是家里有喜事都得去拜拜这棵槐树呢,它也是我们这里的“树王”,每当人们看到这棵树时,就知道到顶了。我站在那里向下望,真高啊!吓得我两腿发软,连忙向后倒退几步。虽然山太高,有些令我害怕,不过山顶上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怎么样,我的家乡够美吧。

【篇三:走进乡村文化大礼堂】

在一个炎热而快乐的暑假,我校与柳湖小学的师生在乾西乡湖头村大礼堂一起开展“校村结对双堂双进”的实践教育活动。我们在张大伯的带领下来到湖头村的文化大礼堂进行参观。

首先我们走进了农作具纪念馆,那里有旧年代用棕片缝制的雨衣蓑笠,扇稻谷的风车,灌溉农田的水渠,耕地的耙和犁,捕鱼的鱼篓等农耕文化用品。我对风车很好奇,不知道是怎么扇稻谷的。爸爸对我说:“先把稻谷倒进去,然后慢慢摇这个把手,轻的稻谷飘走,重的稻谷垂直落下从下面的出口滑落到竹筐里。”我点了点头。旁边还有:马桶、梳妆盒、饭蒸、陶罐……看着这些不再使用的用具用品,我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法屋。屋内挂满了书法和水墨画,这些都是村民书写和绘画的。我们还亲眼目睹一位老前辈写的书法,他的字笔力劲挺、龙飞凤舞,真是酣畅潇洒。写的是“毕竟西湖六月中”,我们都拍手叫好。还有墙上的孔雀牡丹图、荷叶图、梅花图等,都是画得惟妙惟肖、清新淡雅!让我看到村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流传。

我们还来到了青少年图书馆、诗词屋。诗词屋里面摆放着游客参观后写下的诗词,真是优美!张大伯说他们村还要建设两堂七廊,传播文明!

张大伯最后给我们介绍了他们村五水共治后的成果。就在礼堂后面有一个湖,以前里面有三潭映月,所以叫“小西湖”。听张大伯说以前是垃圾渠,水是臭臭的,是劣五类水。经过治理成了干净的“小西湖”,水也变成了三类水。湖边还有三棵自然生长的参天大树,已有二百多年了,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

虽然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这次活动,却让我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见识了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到了乡村的美丽!意识到保护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篇四:空山】

外婆家的山空了,听不到孩子们的嬉闹声,看不到袅袅炊烟在屋角升腾,也触不到谷中柔软的涓涓细流。

这几年,每次回到外婆家都感觉很凄冷。偌大的地方,只剩下两三个老人留守空山,就像忠诚的守墓人日夜看护着满山的坟茔。放眼望去,昔日的大路上杂草丛生,小路已经消失的不留痕迹,就连本该生机勃勃的麦田如今也荒芜一片。小时候爬过的那棵柿子树秃了,外婆家的果园野草肆虐。

张大伯家羊圈里的粪便早就被雨水冲洗得一干二净,王婶家的屋顶不知道和哪一夜的狂风私奔了,只留下赵奶奶家的大黄狗在山路间游荡。也许有一天,大黄也会跟着过往的车辆离开这座大山吧。

小时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记得当初那里可热闹了。每天早晨,对面英子家的公鸡就叫个不停,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到草坪里捉蚂蚱,然后用狗尾巴草穿起来,等到中午的时候,就喂给外婆家的母鸡吃。我还记得,张大伯家有一群像白云一般的小羊,狗蛋儿妈妈做的饭最好吃,李姨家总是吵架,对了,还有一个像仙女一样的漂亮姐姐。

听外婆说,那个漂亮姐姐不久考上了大学,但是,王叔家当时没有钱,村里的人就自愿地给王叔家凑钱。王叔的脾气很倔,不想麻烦大家,说什么也不肯收钱,村里的人也没有办法了,就在晚上偷偷地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后来,女娃娃上了大学,好像嫁给了一个上海人,王叔王婶也跟着她过去了吧,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慢慢的,能走的人都离开了。

外婆说,她哪儿都不想去,只想在山里守着。

如今,空荡荡的山里已经不剩什么了。人们以不同的姿态存活着,不管在哪儿,只要认真的生活着都值得被尊重。愿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愿依旧留守空山的爷爷奶奶们能安享晚年。

如果将来有能力,我要在山上种满果树,守护者曾经的欢乐。

【篇五:今年的春节】

“今非昔比”的意思是今日的局面与往日不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春节也不例外。

童年时的春节在我的记忆里很热闹,也十分让人怀念。

除夕那天家家都会亲自写春联,有的人显得不够好,他们会请隔壁的张大伯替他们写。张大伯是位地理先生,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毛笔字尤其出色。我从小就爱看张大伯写字,因为我非常羡慕他,所以我对鞋子充满了兴趣。们每个双休日我都会脸上毛笔字,这几乎已成为我每天必做之事。

除夕夜,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丰盛的晚餐,每个人都会向长辈终结者一年的收获。接下来就是一家人坐在电视前满怀期待的等候“春节晚会”这是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喜欢的节目,大人们喜欢打牌。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到了早晨,守了岁。

大年初一,一家人吃着水饺汤圆,随着一声声鞭炮声,大人们带着小孩到邻居家和亲朋好友家拜年,小孩可以得到压岁钱、零食,所以这也是小孩们最高兴的事情。拜完年,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

今年的春节比以往的都要简节。

除夕,家家都买春年贴,因为张大伯先不久死了,是我对写字的热爱日益消减。

除夕夜,再也不像往年一样,一家子坐在一起。如今,是各在各家,各吃个饭。吃完饭。小孩出来放烟火,烟火是很美丽的,当年只是灿烂一时。星星是永恒的,而烟火一放就消失。看着烟火,想起了自己的人生,活着的意义就是像星星那样美丽而又短暂,死后,没有人会知道它的存在,永远的被遗忘。

大年初一,吃着现买现卖的汤圆,听着鞭炮声,新的一年被开启了。互拜新年,而压岁钱、零食已是奢侈品,不再新奇。之后,我也不知道干什么了,或许我要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今年的春节很特别,因为我又长了一岁,我懂得思考人生,我成熟了。

【篇六:湖头村】

“走进农村文化大礼堂,感受农村文化”——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带着疑问和无限的遐想走进了目的地——。

刚下车,就有一位大伯热情地迎了上来,他就是张路前大伯,我们这次活动的向导。在张大伯简单的介绍之后,我们进入了本次活动的第一站:参观湖头村文化礼堂。刚走进礼堂楼梯才几步,我就发觉,今天上楼梯怎么特别轻松。低头仔细看了看,原来这里的台阶比平常的要宽且平缓。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呢?带着疑问,我快步跑上二楼。这时,我看到一个“老年活动室”的牌子,顿时,我明白了。原来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老年人行走,真是细微之处显真情,想到这里,我心里倍感温暖。

走到三楼进入礼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善美讲堂”四个金色的大字。张大伯说这里不仅是村民们开会的地方,而且还是个各大中小学的研学基地,我不禁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紧随着张大伯的脚步进入了民俗文化馆,只见馆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旧时的生活用器。张大伯说:“这些都是各户人家祖上传下来的用具,有些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连我们本地人都不一定说的出来它们的用途。”话音刚落,同学们可都来劲了,一边互相猜想,一边请教张大伯,我一边听,一边暗暗赞叹旧时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这些工具比不上现在的电子产品先进,但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少在当时是很有用的。

我还对其中几种用具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个“冷淘铜模”。一根六十公分左右高的木头,有我大腿那么粗,顶部放置着一个铁质的蜂窝状的圆盖,底部一圈紧箍着宽大的厚厚的铁片,铁片上有三个眼,木头是中空的。难以想象,冷淘是怎么从里面出来的。又如“站筒”——大人干活的时候用来“关押”孩子的地方。此桶上口小下口大,桶边上挂了些玩具,这样的话,小孩子站在桶内玩,桶不容易翻倒,非常安全;在桶的底部往上三分之一处,安了一个隔板,到了冬天的时候,在底部放一盆炭火,小孩子站在桶内隔板上,非常暖和。“以前的人真是太有智慧了,我要多向前人学习钻研知识的能力。”

走出文化礼堂,我们来到了今天活动的第二站——乾西湖头村最有名的小西湖。瞧!湖面波光粼粼,两岸杨柳依依,湖边保留了十几株古树,有些至今已有三百岁了。西湖两侧房屋的墙壁上,绘画着各种金华特有的小吃,图面生动形象,同学们都在捂着肚子喊“好饿好饿”。此刻,真想吃棉花糖,糖葫芦,酥饼,麻糍……口水直流。

这时张大伯都拿出了一张照片,照片的小河,垃圾成山,一些浮在水面,水是黄绿色的,又脏又臭。我们一致认为照片里的小河绝不是小西湖,而张大伯却道出了惊人的事实:它就是小西湖。我们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它和眼前的小西湖简直有天壤之别。看来五水共治的成效真是明显啊!站在桥上,望着左右两侧的风景,好一幅西湖美景图啊,正应了那句诗,“人在画中走,鱼在水中游”,美不胜收。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见证了湖头人民勤劳和智慧的昨天,笑看了湖头人民同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的今天。怀着憧憬和希冀,祝愿湖头的明天会更美好。

【篇七:一个慈祥的人】

戴着白色的手套,穿着白色的皮鞋,挂着白色的围脖,头顶秃秃的,精神却格外抖擞。他就是我家楼下烤红薯的张大伯。

张大伯烤出来的红薯可好吃了,许多学生都喜欢到他那摊点去买红薯吃。瞧!推车旁已挤满了人。他那白色的衣服在人群中格外醒目,人们争先恐后地往前挤,只想买到张大伯烤的红薯。张大伯不紧不慢,一边翻转着红薯,一边笑眯眯地大喊着:“不要挤,不要挤,慢慢来,每个人都有,我这里还有很多!”无论多么急躁的人,看到他慈祥的面容,也会放慢生活的节奏,沉下心来。他的红薯特别新鲜,是清晨从菜地里挖的。他烤红薯的火候把握得很好,时间也特别准,烤出来的红薯当然也是香气诱人、尝一口沁人心田的了!他人又这么和蔼可亲,怪不得生意这么红火。

每当放学,附近的孩子们就会蜂拥着来到张大伯的小摊前买红薯吃。但是,他们每次在小摊边吃完红薯,都会随手把红薯皮扔到边上。张大伯见此情况,总会不温不火地走过去捡起垃圾,扔到他自制的垃圾桶里。捡完,他还总不忘提醒:“孩子们,请你们不要乱丢红薯皮,要丢,就丢在这个垃圾桶里吧!瞧,这个垃圾桶不是挺可爱的吗?”听了张大伯慈祥的话语,孩子们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了。

现在,虽然张大伯已离我们远去,但是那慈祥的面容,慈祥的话语如同他烤的红薯一样散发着淡淡的香、甜甜的味,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