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
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这也许是用来描绘历经千年砥砺的青花瓷的吧:珍珠般的素胚宛然勾勒着如烟雨般的天青色。一行淡雅清净的汉隶衬在底部,氤氲柔美。青瓷容颜依旧,似乎她身上每一丝班驳每一屡细纹隔着重重历史的伤痕诉说着不变的美丽。
装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的青瓷,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品,我仿佛能在瓶身上看到繁荣盛唐的贞观之治,看到宋朝的千古风流人物,看到明太祖气吞万里,看到清王朝的康乾盛世……小小青瓷将这一缕沧桑,一抹文化蕴于一身,这不能不让我赞叹与感动。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是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惟有忍受千年的孤独,饱受世间的颠簸,备受风雨的洗礼,却依旧坚持最独特最悠久的美丽……这般坚韧才能使她在历史中沉淀,才能向世人绽放自己,才能如歌中所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可以这样说,持之不光对一个人的品格测检,而且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这让我想到了感动中国的陈玉蓉。这位暴走母亲,为消除脂肪肝,为移肝救儿,坚持了7个月的快走与节食。当她走破了脚上的鞋,走起了脚上的茧,当她的儿子重获生命的眷恋,当她站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不禁让人感动得哽咽无语。上苍用疾病考验亲情,而她却用她的坚持赋予了孩子二次生命。为了孩子,母亲能奉献多少?这个答案感人肺腑。在一份执着的亲情面前,一切伪作浮饰的东西都将原形毕露,经过它筛选的应该是物华人杰。我,为此感动。
天青色等烟雨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这样的美,让人触动,这样的景,让人神往,这样的痴心的等待,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听说青花瓷中最难釉色便是天青色,只有在雨过天晴后,才能烧制出如同天色般一尘如洗的青瓷。这般的天时,何等难得,惟有等待,等待一场未知的雨,等待云雨过后天边渐渐晕开来的天青色。一日烧一瓷,千日烧千瓷,要等待多久才能让真正的天青色缠绵于瓷身?
说到“青”,我不得不想起清新如雨后的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等”字,似乎缠绕了她的余生,她等她的国家复兴,她等她的家园重建,她等她的丈夫归来,她等着结束一切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生的凄苦哀怨。“秋”字划上心尖,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等得梧桐叶落,等得黄花堆积,等得青丝如雪,却等成一朵绝代惊艳的墨梅花。这样的等待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就像是传世的青花瓷那样的珍贵那样的罕见,所以,就注定不平凡,也注定了这番等待的非凡的意义。我,为此感动
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
云开清风风留意,月色缱绻淡淡梦。依稀缥缈中却清晰可见月影,白衣素袂,裙带纷飞。那种飘逸的美丽,打捞着静水流香,真是相看两不厌,无语也缠绵。那种清纯的袅娜,沾着釉彩润出如白玉般的光泽,何能不动人心弦?
一遍遍重温《青花瓷》,我仍是感动。青兰如水是瓷的颜色,由熊熊炉火煅烧后,满溢着坚韧与等待,永不褪色。
【篇二:音乐人生】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一首满含情愫而淡雅的《青花瓷》,回荡在空气之中。如阳春白雪,醉了我很久,把我勾回了音乐的丝丝回忆——那若有若无的记忆中……
音乐像一根火柴,闪啊闪,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梦。在我呀呀学语时,《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就伴着我长大,幼小的我虽然对亲情还不甚了了,但我已能跟着音乐的节拍一起摇摆。夜晚,妈妈总是将我抱在怀里,轻轻哼唱着这首歌将我送入梦乡。我似乎在音乐中慢慢长大了,妈妈美丽的长发也在幸福中发芽。“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一个少年在歌谣中懵懵懂懂地长大。
音乐是一滴雨珠,飘啊飘,飘进了我追梦的年华里。浅浅的脚步,行得自由。“我打算在黄昏的时候出发,搭一辆车去远方”。长大的我总是渴望去追逐梦想,这首《青春》总伴随着我向着理想迈开大步。也许路上重重坎坷,也许言行有些浮夸,可每当我听到这歌声,心灵的油箱立刻会被装满,继续前行,继续寻找,不知疲倦,自由飞翔,海阔天空。
音乐似一杯香茗,品啊品,品味着我独特的岁月静好。“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每每我心绪不宁时,总会带上耳机,心绪便随着那音乐飞到几百年前的古镇里,撑一把纸伞,挂一卷珠帘,抬头便似乎可以嗅到那墨香。天上不知道何时飘起了毛毛细雨,烟雨蒙蒙,如烟如梦。霏霏细雨中我倚窗静赏这幅静雅的画卷。窗外,蝴蝶眨几次眼睛。远方,绵绵雨丝倾泻入一帘幽梦,泛起一片涟漪。窗外,划过几颗流星,羽化成黑夜的彩虹,蜕变成月光的清风……
在一首首抚慰心灵的乐声中,我美了、醉了。音乐是什么?她是我们的生活,失落是低音,奋进是高音,平淡自然是她的主旋律。一路上,她总是抓住我的心,和我一起,且歌且行。
窗外,幽幽细雨中,轻轻飘洒一片沉寂,我知道,我的心早已飞向了那里,琵琶声声,不知谁在窗口弹一曲东风破?漫天飞舞的尽是花……
【篇三:追新切莫忘本】
当圣诞夜的钟声敲打你的耳膜时,除夕夜的爆竹声是否已悄然逝去?当情人节的玫瑰抱在怀中,七夕的鹊桥是否已悄然忘却?当万圣节的南瓜来往传送,端午的粽子是否已索然无味。当外来的洋节充斥我们的生活时,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否已开始走远?
翻开泛黄的书页,那段被风沙掩盖的历史静静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当鸦片战争的长枪短炮在中华大地上肆虐。这条东方巨龙在饱经沧桑后发出惊天动地的咆哮。终于伴着激昂战歌,黑暗被驱逐,黎明带着血色升起。中国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腾飞。高楼大厦在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我们的物质生活日新月异,可精神生活却渐渐空虚。我们开始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我们的精神层面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变成了圣诞苹果到处送;当年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变成了情人节的玫瑰万里香。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为什莫我们对传统文化如此淡漠?
当我们低吟着“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那份诗意时;当我们浅唱“长太息以掩涕兮”的那份惆怅时;当我们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渴望时。我们早已将传统文化植入心中。正是这个千千万万的呼唤与怀念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
现在的中国正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当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碰撞时,必然会有所比较。在这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便是正确的做法。中华文化是“民族魂”是每个华夏儿女血液中的东西。但它并不完美,而外来文化中“平等博爱”的意识恰恰弥补了它的不足。于是这两种文化取长补短就产生了十分微妙的化学变化。例如;当小提琴搭配《梁祝》的乐曲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回荡时,每位听众都会惊叹着完美的结合。只有当中华文化自信但不自负时,才不会让现代版的“邯郸学步”再次上演。盲目崇拜的结果只会重蹈近代史的覆辙。
淡雅幽远的诗词,素胚勾勒的青花,笔墨丹青的国画,宫商阙徵的低吟。到处都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辉。西方的平等与开放处处体现着西方人的智慧。求新而不忘本才是我们学生面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我相信,中华文化在经历过历史的沉淀和新文化的加入后,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篇四:好梦随我飞】
缕缕茶香离开了杯垫,把执着的情绪加在里面。那充满了香味的好梦便随我飞。
——题记
舀一勺丑时泡茶,滤去一天的疲劳。把烦乱的时间渲染上白,留给好梦书写。氤氲灯光下,独留我一人,书唐宋,点青花,追自由——让好梦随我飞。
曾几何时,那种重蓄露藏的国粹之美,给我带来无限的憧憬。于是就有了——握、运、顿、提、悬,龙飞凤舞;顺、转、起、回、落、逆,挥笔任意;去密、行、收、断、钩,一个恻身。在那个青竹和狼毫的世界,一钩就弯成池,让百家争鸣的年代在蔓延。怎奈何,作业多“交”美如画,我不得不放弃它。只有在梦中回游时,才能想甲骨旁刻刀的猿皱着几寸美,刀刃此生只听命书写山和水。每当我将笔尖落在纸上时,书法的好梦就会和我飞,将唐宋的月光澄洗干净,将颜柳的碑磨成一斛珠,装饰了21世纪乏梦的天空。书法在我心中,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冷透彻而又蜿蜒回环,时有不尽之意。
狼毫触天青点彩,随即便是一阵青花瓷的狂想曲。我在纳兰城中寻觅,盼望着能触到那素胚勾勒的精髓,笔锋浓转淡后的描绘,跃然于瓶身的宋体,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它就像绣花针落水,荡起我心里的一片涟漪。然而,真品难寻,只能借书销愁。知识又让我重新浇灌了它的重量,文字又为它织出了新的质地。那层层上染逐渐变深的天青色,宛如一轴烟雨朦胧的江南墨山水,水云萌动间依稀可见伊人素袂、裙带纷飞。青花瓷随我飞,飞到元代的景德镇,挖掘一个朝代的秘密。
带着回归自然的心情,随着天青色,我坐上了时光机。我看到千年古刹,阶痕抹茶绿;我望见灯火汲汲映木鱼;我听说所有的天色,任由士大夫的笔;我品到黄酒,夕阳余晖醉;我嗅到马蹄,暗香不褪蝶恋飞。倘若还有时间,我便会——我要一个人的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我要一个人的北京,探望吴仪;我要一个人的书局,和志摩谈情。还有东京铁塔的夜景,纽约纯粹的雪景。自然、历史,就是一张笔端蕴透、临窗写就的素心筏,走笔曲折,心中有千千结。
酌一杯牡丹江做酒,釉色渲染后,琵琶淙淙。就让好梦随我飞,撬起世界的支点在心里。
【篇五:传统与时尚】
从“岁月在墙上剥落,我看见小时候”的《东风破》,到“狼牙月,伊人憔悴”的《发如雪》,再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青花瓷》,周杰伦的歌可谓老少皆知。它们为何传播得如此广和快,就是因为歌曲里成功融合了传统与时尚的因素。
新年里,人们徜徉在喜气洋洋的大街小巷中,爆竹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门上贴对联,身边不时掠过身着唐装的少男少女,俨然一片魅力四射的中国红。凝视着少男少女们被中国红映出的笑靥,欣赏着时装店里传统底色和时尚款式巧妙融合的中国红喜服,摸着精品店里一件件绣工精良的中国红配饰,恍然想到,这流行的中国红不正是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吗?
当我们行走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见身着旗袍的女子,莲步轻移,婉约清丽,从车流人海中穿行,好似一朵朵静静绽放的美丽木兰,彰显了现代女性的优雅和柔美,体现出东方女性的气质和神韵。旗袍,带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对话,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共融。这似乎能让我们闻到香炉中袅袅飘起的一缕轻雾,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些镜头:高挽的云髻、纤手上沁凉温润的玉镯、耳畔点睛的珠坠、还有那隔着古木箱子散发出来的丝丝缕缕的千年幽香……令人陶醉和迷恋。
传统是一种时尚;时尚,也是一种传统。传统世代相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它在不断的借鉴和扬弃中继承和发展。时尚是一时的风尚、一时的追求,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与时尚是新与旧的交错,是留与守的彷徨。正如歌德所说:“所谓时尚就是目前的传统。传统都带有某种必要性,使人们非向它看齐不可。”
我喜欢时尚的流行,也喜欢传统的淡定自如。因为,传统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对多元化的追求,而时尚也不能完全作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以传统的根系滋养时尚的枝叶,最后结出丰硕有花朵。
我们既要向时尚迈进,但也不能抛弃传统。我们需要时尚,也需要传统。时尚,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传统,坚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