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嘴相关作文

【篇一:南京六朝博物馆游记】

南京是六朝古都,位于玄武区长江路的六朝博物馆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星期五的下午,我们带着好奇心跟着老师的步伐来到了南京六朝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我一眼就看到大厅上面悬挂着六幅条幅,上面写着“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是什么意思呢?听过老师介绍后,我终于知道这就是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了。

六朝博物馆的文物真丰富啊!有纹饰多样的瓦当,有刻满图案的建宫砖,有六朝人穿的木屐,还有神态各异的人物陶俑……

我们来到一排展柜前,看到里面陈列着许多瓷罐,它们壶面圆润,颜色各异;大小不一,有高有矮,但有一个地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壶的壶身会有一个或者两个鸡头,鸡头的造型栩栩如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鸡首壶啦。我俯下身子,仔细观看。好奇怪呀?为什么有的壶嘴是开口的,有的壶嘴是封起来的呢?壶是用来装水或者装酒的,没有开口的壶怎么倒水、倒酒呢?

带着这个问题,回家后我上网仔细查阅了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最早出现的鸡首壶,只是作为装饰品或者随葬品出现的,壶身上的鸡头是实心的,是粘附在壶身上的。因为“鸡”和“吉利”的“吉”同音,古人制作鸡首壶是希望能带来吉祥如意。到了六朝东晋时,鸡头由装饰性的实心变为实用性张口、鸡首壶也就成了一件实用美观的用品,盛极一时。

这个发现让我感到古人真的很智慧,他们的发明创造,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和学习。

【篇二:令人难忘的细节】

记忆如同一面镜子,岁月给他蒙上了一层沧桑的灰尘。但只要轻轻拂拭,便又清晰的浮现出来……

“啊!”我猛地在椅子上弹起。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很难得的围在大炕边取暖,谈天。有爸爸妈妈在家的唯一一年,我还在读小学二年级的那一年。

“呜——”火坑上方悬挂着的水壶里的水烧开了。爸爸妈妈坐着没动。奶奶放下手中的活,起身来提水壶。刚提起水壶,她突然一个趔趄,水壶太满,开水从壶嘴冲出,接着便是我“啊”的一下了。滚烫的开水,淋到了我穿着布鞋,没穿袜子的脚背上。妈妈很不懂事的说着奶奶,然后帮我处理伤口。奶奶放下水壶,手足无措,显得很不安。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穿着脚背剪了的袜子和布鞋顶着寒风去上学,和同学玩的时候我只能用单腿……

奶奶每天都为我很仔细的洗脚,记得被烫的那天夜晚她帮我打好洗脚水,我死活不肯让她洗。她的心疼和自责溢于言表。看着我被烫破皮的像熟透的虾子一样的红着的脚背,她说:“我真该死,这么老了怎么还不死呢?还来烫孩子的脚!”然后用长满粗茧的手在自己皮包骨头的脸上响响的打了一巴掌!

我……我不记得之后的反应是怎么样了,我只知道当时,我大哭起来。

从小爸爸妈妈就外出务工,把我丢给奶奶,奶奶待我,虽然不能说是手捧她的那个打自己的动作是我觉得犯错的仿佛是我自己才对。那一巴掌,让后来的我变得稍懂事了,也让如今的我和后来的我倍感愧疚。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我已十六岁了。奶奶,还能活多少年呢?在远远的家乡,她在牵挂我啊!那如镜的记忆,又重新蒙上灰尘,仿佛还有两根发丝在上面,一根青黛,一根花白。

【篇三:谢谢你给了我教诲】

阳光透过无云的天空直直地撒下来,泥土与花草混杂起来的清香在阳光中发酵,蔓延。空气里飘来阵阵茶香。多么美好的一天,然而我却无暇享受这自然的风景。初中的学生,现在正在埋头苦干,繁重的学业压在身上,每天都如此的辛苦。我时常抱怨这辛苦且乏味的生活,却未发现这其中的美好。

一天的中午,父亲叫我坐在阳台上陪他坐一会儿。

我依靠在桌椅上,在他身旁坐着。父亲躺在躺椅上,闭目享受这美好的阳光,窗外又时不时地传来鸟儿的啼叫声,清脆爽耳,听见我来了,父亲微微睁开了眼,慢慢坐了起来,笑着问我:“最近学习是不是很辛苦?”我轻声嗯了一声,父亲并未看我,只是拿起手边的一盒茶叶,抓起一把茶叶,再冲入一些开水。茶叶无是缩在一起,浮在水面上,慢慢舒展开来,缓缓沉杯底。茶香慢慢从水中溢了出来,弥漫在阳台中。

父亲倒了一小杯给了我:“尝一下吧。”我喝了一小口,茶叶的苦涩顿时流淌在舌尖,我皱了皱眉头,正想说茶哭时,苦涩却早已不见,只有那淳淳的茶香残留在舌尖。“嗯,挺好的,一开始有些苦,但后来茶很香。”我想父亲说道。

父亲笑了:“好的茶叶正是如此,虽苦,但最后留下来的很香,喝茶的人,只记得那清香带来的美好。”我听罢,征了征。“其实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只记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苦,多记记生活中快乐的事,这样,你才会快乐。”父亲继续说道。

我点点头,顿时领悟了许多。阳光照进阳台,明朗的天空下,伴着淡淡地茶香,父亲提起茶壶,茶水从壶嘴缓缓流出,在那一杯清茶中,我看到了父亲眼中的世界,父亲今天的教导也让我看到了我生活的美好,心中顿然豁朗了许多。

吃苦总要有的,但别让它成为你生命的中的全部。谢谢你给了我教悔——我的父亲。

【篇四:那时我的四月青春】

四月里,春暖花开。阳光透过无云的天空直直洒落下来,花草与泥土混杂的清香在院子里逐渐蔓延,深吸一口气还飘来阵阵茶香。

四月是最美丽的春季,也是我的生日,而我却无暇享受这自然又温暖的春光。现在,正是我埋头苦干的日子,生地会考的压力使我每天焦头烂额,再加上每天下课后不变的训练,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导致我开始抱怨这种不变的辛苦生活,然而却没有发现辛苦后的甜美。

一日,我搬了个凳子在正在闭目享受这美好阳光的爷爷身边坐下,听见我来了,爷爷稍睁了下眼睛,慢慢的坐起来,笑着问我:“怎么啦?最近很辛苦?”我点了点头,爷爷却也没看我,只是拿起了旁边的茶叶盒,随手抓了点茶叶放在壶中,再冲入一些开水。茶叶先是缩在一起,后又浮在水面上慢慢的舒展开来,最后缓缓沉入壶底,壶中的水也由清澈变得泛清,不一会,阵阵茶香溢出来,弥漫在院子中。

爷爷倒了一小杯给我:”尝尝,这可是我今年新买的碧螺春。”我接过喝了一小口,茶叶的苦涩顿时在嘴里蔓延,眉头皱在一起,正想开口说茶叶好苦的时候,那份苦涩不知何时已不见,口腔却以被淡淡的茶香占据。

“嗯,挺好喝的,虽然刚开始很苦,但后来就很香了。”“嗯,茶叶就是这样的,虽苦,但最后留下的肯定是清香。喝茶的人啊,铭记的也是茶香带来的美好,生活也是一样,到了我这个年纪,哪里还记得苦不苦的事,记住的,只有生活中快乐的事:有事没事喝几口茶,听听京剧,看看新闻,偶尔看会报,这样,才会快乐。”爷爷对我说道。

我点了点头,阳光照进院子里,明朗的天空下,春天的花开得正好,散发出淡淡花香。爷爷提起茶壶,茶水从壶嘴缓缓流出,在那一杯清茶中我也看到了我生活的美好。

“吃苦总是要的,但不能让它成为你生命中的所有。青春应该是绿色的,每个人都会要经历这条路,路上有困难是经常的事,有挫折也是应该的,没有谁会一帆风顺,这和喝茶是一个道理。”爷爷说。

微风吹过,吹走了我这些天的疲惫,四月里,阳光正好,春意盎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我抖擞抖擞精神,笑着面对明天的自己!明天的青春年华!

【篇五:有趣的寒假作文】

我寒假里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游苏州南京和周庄。

11月6号,在一个阴森森的找晨,我们起了个大早,洗刷完我们上了车,一路上,我们一边吃早饭,一边在从淄博向苏州走

到了苏州,我们住下了宾馆,宾馆旁边就是美食街,我们在美食街吃完就回宾馆了。

第2天,我们去了大茶壶那里和虎丘,我们先去了虎丘,那真是花团锦簇呀!我们走了2百多米,就到了坐车的方,本来可以走上去了,我们没走坐的车,直到山顶。山顶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斜塔,这就是世界第二斜塔,我忘了叫啥名字了,我们照了几张相就回车上了。

然后我们去了定园,看了大茶壶,一进门林深叶茂,我们向前走,有一个湖,里面有四只鹅,湖中间是一个大茶壶,大茶壶壶嘴那里还向外流水,水流到湖里,导游说,摸了大茶壶打麻将不会输,一摸救胡。后几天我们又去了周庄和南京。

这次旅游是我寒假里最快乐的一件事。

【篇六:绿豆芽的观察日记】

星期五晚上,妈妈说要生绿豆芽。我想:“这么冷天气,怎么生绿豆芽呀?”只见妈妈神秘地抓了三把绿豆放进烧水的壶里,把壶盖盖上,从壶嘴倒灌了一些温水进去。我又想:“为啥放在壶里面啊?”妈妈看了看我,似乎看出了我心思,便说道:“把它放在壶里,是因为壶里没有光线,在里面长没不会发生光合作用。如果见了阳光,豆苗就会发绿长叶变成豆苗,这样不如绿豆芽营养高,吃起来口感也差。”说完,妈妈再三警告不可以动这个壶。我很奇怪:妈妈到底这么神秘干什么?

在第二天晚上,我还是好奇地去厨房看了看。我偷偷地掀开壶盖,往里一瞅,哟,壶里面的绿豆已经发一些芽了。我很奇怪,这些绿豆干嘛放在壶里发芽呢?干嘛不让我们拿下壶盖啊?不过,我还是将壶盖盖上了。星期日下午,我和姐姐还有妈妈一起去看壶里的'豆芽。哦,发的芽已经挺多了,看上去很像是戴了小帽子的小蝌蚪。妈妈看后便说这时它还太小,不够吃。这时,妈妈把里面的水倒掉,又把一些温水倒进壶中。妈妈说,要每天换水,不然绿豆会生长不良。

我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啊?”妈妈说,到星期一下午可以吃。唉,真希望快点尝到我们自己亲手种的小豆苗啊!

【篇七:我家的小茶壶】

在我家里有一个小茶壶,这个茶壶是上个星期我妈妈从贵阳买回来的。

这是一个瓷的茶壶,能装一大瓶水呢。盖子圆圆的,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圆的东西,那个东西的上面的最最中间雕刻着一朵郁金香,远远望去,就像真的郁金香一样。它的颜色是淡粉色的,非常漂亮。

这个壶是用手提的,它的身体就像刚装了三四个汤圆似的,肚子圆圆的,上面绘着一丛玫瑰花,玫瑰花是深红色的,花茎上有几片绿得发亮的叶子,花的旁边还有几只花蝴蝶。

壶嘴是圆形的,嘴里还有好几个小孔,那些孔可以让茶水流出来,而把茶叶留在茶壶里。

中秋节的晚上,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我爸爸总是泡好一壶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喝茶,一边看月亮。每当那时候,我和弟弟也跟着去瞎凑和。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